“方艙醫院讀書哥”走紅:疫情之下患者也能“帶貨”

疫情陰雲籠罩之下,有人焦躁,有人篤定。

“方艙醫院讀書哥”走紅:疫情之下患者也能“帶貨”

近日,一男子戴著口罩在武漢方艙醫院安靜讀書的照片走紅網絡——病床上,他手捧著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這一幕被媒體用鏡頭記錄下後,他也立馬“出圈”,就連該書作者、知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都在社交網絡上轉發了他的故事。

有些靜水流深的力量,也能打動人心。“方艙醫院讀書哥”就是:他只是靜靜地讀著書,不動聲色,不事張揚,卻讓人覺得不刻意不做作,倒是挺動人。

據媒體報道,這名男子姓付,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深造,目前是博士後,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付先生回武漢探望父母,沒想到其家人和他相繼被確診新冠肺炎,2月5日晚上作為第一批患者轉到江漢方艙醫院。照片走紅後,不少人為他及家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切,希望他們能早日康復。

除此之外,朋友圈不少人也表示受其感召,已購買並閱讀這本書。這是挺好的現象:都知道網紅能帶貨,沒想到,疫情之下,患者也能“帶貨”——這憑的顯然是那股精神力量。

說到底,“方艙醫院讀書哥”最讓人心生感觸的地方,就在於疫情波及之下,他仍能安靜下來,在不少人為疫情而心生焦慮的當下,這種內心世界的安寧與強大更顯難能可貴。

面對走紅,付先生表示讀書純粹是興趣愛好,壓根沒想到自己在網上走紅,並表示 “希望大家將更多的焦點放在醫護人員身上”。

對於患者來說,首要任務當然應是配合醫務人員積極治療,爭取早日康復,而付先生冷靜、理性的生活態度,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提醒和啟示著我們——要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世界——包括疫情。

在疫情來勢兇猛的背景下,坐得住穩得下,本就需要些耐心與從容——社會學家鮑曼用“液化”來說明社會流動,從農業社會堅固、沉重、形狀明確的固體狀態轉化為現代社會流動、輕靈、千姿百態的液體狀態,社會流動的加速,讓人們習慣了“想去哪兒去哪兒”。但疫情到來,顯然意味著社會狀態得從“液化”轉到部分“晶化”。

“晶化”狀態對應的,就是為了防控疫情,社會不得不減少人員流動和集聚。活動空間受到了束縛,行動受到了限制,一些人難免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何以解壓?

“方艙醫院讀書哥”給出的直觀答案就是:閱讀。

或許對許多被工具理性浸潤的人來說,生活就是通過聚會來積攢人脈、建構關係、提升社會資本,就是通過社交網絡來休閒娛樂。所以一靜下來宅下去,他們的生活就變成了空白。

但“方艙醫院讀書哥”無疑提供了另一種答案:有些空間是自己打開的。“家裡蹲”模式或許限制了我們與現實空間的接觸,但讀書能讓我們打開新的世界。

面對疫情,我們當然需要很多防護,但也需要向“自我沉澱跟提升”要更多的精神向度的力量,讓自己更從容,讓抗疫更有力。


“方艙醫院讀書哥”走紅:疫情之下患者也能“帶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