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于无声处34


湖广填四川,很多人理解为只是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张献忠屠川过后,四川遍地悲凉,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四川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江南一县人数,可抵全川人口。

清政府为了刺激向四川移民,重新恢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制定了一整套的鼓励措施,减免租税,先后动员了全国十三省青年劳力,向四川移民。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先后向四川移民100多万。其中两湖两广移民,只占移民总数的大约37%,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是其余9省的人士。

当时进入四川的道路非常困难,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四川移民的大部队,大多数是经三峡水道先入重庆,然后,把重庆作为集散地,再向四川分发的。

另外的两条主路,一个是川北剑门关进入的甘肃陕西的移民,另外一条线是借贵州进入四川的。

正因为移民涉及十几个省的人士,所以,四川话实际上是多种方言演变来的,它还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但已经做了很大的更改,以适应四川的习俗。

湖广填四川,是当时中国用移民的方式,开发因暴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地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至于近代史中的闯关东,就是现代版的移民史了。





云中一击


湖广填四川,从四川话的蔓延或寻根来说,我感觉湖南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因为我是骑着自行车一圈一圈蹬出来的,特别是郴州话对四川话的涵盖最宽泛。

自打我天南海北的骑行,说起来已有七八个年头,从四川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出骑过,对四川话蔓延到相邻各省区的状况深有感触。

第一次长途骑行,就是直奔陕西的华山。

俺骑行从108国道棋盘关入陕,在秦岭以南,也就是未翻土地岭到板房子乡之前,听到的话,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与当地人说话,感觉就是正宗的四川话,我也用四川话和他们对白,都是毫无违和感。

回程走的210国道,在秦岭北坡听到的都还是一口陕西话,翻过牛背梁到广货街后,感觉又是一口川话迎面袭来,用川话相互对白同样哧溜。此后,一路用川话拉伸到镇巴,这里的四川话又软又糯。进入达州的万源后,反而觉得万源的川话相比秦岭以南的话还要硬一些。

往西从213国道进入川西北藏区,这里的藏族同胞只要开口说汉话,那一定是标准的成都口音,甘肃的玛曲、碌曲、迭部与四川相邻的地区,不仅是汉藏混杂区域,即使是纯正的藏族同胞开口说汉话,也是四川口音。青海果洛州的大部分地区受四川话的影响也很普遍,像久治不仅满眼川货,更是满耳川话。至于进藏的317和318国道沿线,只要你能够讲四川话,沟通完全不成问题。毕竟西藏也属大西南版块,流行西南官话没毛病。

贵州方向,第一次,我是从川南的古蔺经贵州的仁怀遵义进入贵州,然后从独山出贵州进入广西。第二次,也是从川南古蔺经贵州仁怀遵义湄潭石阡江口,然后从铜仁进的湖南。

可以这样说,贵州全境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四川话全境通行,而且贵阳的四川话最为标准,听着就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或者说成都话听着就是地道的贵阳口音,要不就是成都贵阳两座城市引领了西南官话的正源。

广西方面,靠近贵州独山的南丹,当地人开口完全说的是四川话,当年从那里过的时候,物价真是便宜啊,住宿15块钱一个标间,十来块钱就面啊肉的吃得饱饱的,南丹山清水秀,风景又好,好想就在那里住下来,从此不再奔波流浪了。

云南方向,我是从四川凉山州的会理经皎平渡进入云南的,由北到南直抵文山州,除了少数民族,听到的汉话均为四川话,特别是这里的农村小乡村场听到的四川话,和川南口音差不多,让人听了格外亲切。我就这样操着一口川南话到了富宁,没想到幸福来得快,也结束得快,出富宁城过了一条河,翻上一道山坳,就是广西区的那坡地界,也就二三十公里,再讲四川话就根本讲不通了。我不免有些疑惑,难道富宁人和那坡人没来往,或者来往了却是鸡同鸭讲?

从黔东的铜仁进入湖南的凤凰,凤凰话听着完全是四川话,毫无违和感,应该说整个湘西都说的是四川话吧,在快要靠近凤凰南长城的直路上,亲眼目睹一辆轿车莫名其妙的一个倒拐,突然撞向路边的田坎,烟尘中跑出两个女的,其中一个捂着胳膊气吼吼地说,啷个子开的嘛,把老子抖安逸了。

此次从贵州入湘,到韶山打了一转后,折返从张家界经龙山进入鄂西的来凤咸丰,四川话一路畅行无阻,连方言土语大家都懂,此后,从咸丰经黔江涪陵重庆返回四川。

川东方向,这一次我是骑行南方九省,从江西进入湖南,又从湖南的岳阳进入湖北的宜昌,宜昌人说话已经是一口四川腔了,至于秭归巴东一带,已经是浓浓的川味川腔了。当然,由于重庆直辖并和四川有口水仗的缘故,宜昌以上的长江段,已经很少听谁叫它川江,说是叫渝江吧,也没有写入正式文件。

不过站在重庆的角度来说,把湘西和鄂西说的话再叫做四川话,重庆人心里还是有点儿疙瘩,毕竟湘西和鄂西与四川已经不搭界了,要是能叫做渝话,可能重庆人心里要释然一点。

四川话在西南、西北或川东的蔓延。说起来,要不就是同属西南版块,要不就是地域相邻,或者有交通要道牵引,只是影响深远或宽窄的问题,没什么好奇怪,但湖南的郴州却有点奇葩了。

郴州这座城市与四川八不挨,跨省隔州的,中间隔着怀化、邵阳、永州等湖南城市,与广东的韶关紧邻,根本触摸不到四川话蔓延的路径,但是奇了怪了,郴州人开口说话却是满满的四川味儿,郴州妹子到了重庆,人家说她说的话是重庆话,到了成都又说她说的话是成都话,到了川南还有人会说她说的是川南话,因为郴州话把到哪里去一样说成“到哪里克”,同样把有点傻呆的人叫“宝气”、“憨包”。

哎,会郴州话就畅行大西南,就这么霸气。


山山之妖


现在的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

先说结论,现在的四川方言并不是当时湖广方言的简单移植,而是当时以明朝官话,类似老南京话的方言发展来的。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以前,朱元璋为了消灭了云南的元梁王势力,派大军征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攻克大理,段氏就擒。继克鹤庆、丽江等地,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征云南后,平定云南以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引入了大量汉人屯军。移民大部分来自应天府,既今天的南京。

现在的自贡话、昆明话有平翘舌,其分法都类似老派南京话。而成都话和南京话反而丢失了平翘舌。

长江流域的两种官话,上江官话(西南官话)和下江官话(江淮官话)都跟这次大移民有关。

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因移民西南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二者有渊源关系,并同属南方系官话。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09版,西南官话可以分为川黔、湖广、川西、云南、桂柳6片。其中,川黔片分为成渝、陕南、黔中3小片;西蜀片分为岷赤、雅甘、江贡3小片;川西片分为康藏、凉山2小片。云南片分为滇中、滇西、滇南3小片;桂柳片分为湘南、黔南、桂北、桂南4小片;湖广片分为鄂北、鄂中、湘西、湘北、怀玉、黔东、黎靖7小片。

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7亿,占中国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整个官话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以及临近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部、广西北部、陕西省南部、河南信阳也有一些乡镇存在西南官话,另在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安徽存在方言岛。邻近云南的缅甸果敢、佤邦、泰北也有人使用西南官话。

明朝以前的四川话

明朝以前的四川说什么方言呢,三星堆那么久的古蜀国已经没法考证了,属于古蜀语,可能是一种类似彝语或羌语的语言。

秦灭巴蜀后,大量的关中移民四川,带来了当时的“雅言”,与“古蜀语”融合,形成了一种关中口音的汉语。当时四川方言和流行于关中以西的西北音一起统称“西音”、“西语”。

我是科技斯基,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关注我。


科技斯基


四川方言,由各地移民慢慢融合而成。在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处在战乱中心,出现“十室九空”,于是有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

湖广填四川:清朝一统天下后,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空缺的问题,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朝廷将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部分居民移民四川。

特别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很多人都知道。我是湖北麻城人,我的家乡更是有一句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我们现在所说的“湖广填四川”,一般指的是明末清初那次人口迁移,因为张献忠大肆屠杀四川人,造成四川人口大量减少,四川不得不从人口多的湖广地区移民,以填补当地的人口数量,提高生产力。

实际上,四川移民不止这一次,最早是在南宋时期,南宋末年,蒙古军曾三次攻入成都,经过惨烈的战斗,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仅剩下10%还不到。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的历史记载。

  第二次移民是元末明初,也是由于战争四川人口减少,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只不过数量不大,历史也少有记载。

湖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从湖广移民到四川呢?

湖广在明清两代指湖北、湖南。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湖广省),辖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广东雷州半岛。到了明代和清代,国土面积相比元朝缩减不少,所以只辖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广这一称呼,今天我们提到历史上的"湖广",也特指两湖。

当然,也有人认为“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指的是两湖和两广,对于这个问题,在此不做过多的解释,毕竟历史有争论很正常,我现在所说的湖广就是湖北和湖南。

“湖广熟,天下足”,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说明在中国的农耕社会,湖广地区还是比较富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湖北和湖南在全国最中心的位置,水路陆路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水路,长江横穿湖北省而过,古代水路比陆路更重要,湖北又与四川毗邻,因此从湖北沿水路至四川,是最方便的。

最后再来说说四川的语言是不是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的。

湖广因为九省通衢,语言比较杂,语系也比较多,四川是西南官话,湖广虽然语系比较杂,西南语系却是一个主要语种,我们可以看到,靠近重庆(原属四川)的湖北恩施、宜昌口音已经差不多了,虽然四川其它地方的方言和湖广还是有区别,但是很多地方彼此都能听懂。

所以说湖广移民的语言肯定对四川语言有一定影响,但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语言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所以说,到现在两城语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后说点关于移民语言的题外话,我曾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泗安镇,听到有很多说着河南光山话的当地居民,他们中的年轻人也会说当地浙江方言,可以两种语言自由切换,但是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同种现象还有安徽的广德。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这是当年河南大饥荒时河南的移民,但不知道是1942年的灾荒移民还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移民,因为时间不长,所以语言得以完整保留,我想随着时间的变化,语言也会逐渐变化直到消失。

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年读书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生的年代。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三是避祸入川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小主千河


只能说有关联,但不能划等号。

首先,古代是没有湖北话的。湖北不同于四川,湖北省是清朝才有的,之前得朝代是湖广省,荆湖北路、荆州地区等,这些地区也包含了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时候两湖地区的方言,现在和湘语非常相似,后来随着语言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和演变,湖北地区和湖南北部等地区逐渐变成了官话区。

而四川是一个移民形成的省份,历史上出现的湖广填四川,一共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南宋的抗元战争,使得四川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九,在元朝统治的100年里,四川纳税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到了南宋,四川则是全国税收排名第二,可见战争对四川的才导致人口稀少。元末时农民起义,湖广人明玉珍带了大约十几万的湖广军队和大量农民进入了四川并在那里称王。

到了秦朝康熙执政时期,四川巡抚张德地曾给康熙上过一道奏折:“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元末明初的移民才使得明朝时期四川的湖广籍的人口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是在明末,清军入关以后,无论是张献忠(张的军队中很多都是湖广人)屠的四川还是清兵屠的四川,总之,四川的人口数量又一次大减少,当时成都可以说是荒无人烟。康熙二十四年,经历了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人口数量只有9万多人。

所以,如今的四川话,也被称为是西南官话,最早的称呼是湖广话、上江话。而对应的是四川有一些地方说的是湘语的方言岛,也被称为“老湖广话”。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四川话和两湖有间接的关系。

因为年代并不算太久,所以如今的四川话和两湖的说官话地区人相互用方言,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说四川话和老湖广话之间的交流,一般四川人都能够听懂说湘语的一半,说湘语的则基本能全听懂四川话。

公元前


个人观点应该是的,现在四川人的祖先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应该是清初从外地迁移过来的(目前很少遇到有族谱可查的祖先是土生土长四川人的,可能在自汞、宜宾这些地方比例高点)。整个湖广填四川持续了百多年,最先移民到四川的应该是湖北宜昌丶沙市等地的,毕竟距离相对最近,也许移民总数只占百分之十,但剩下的百分之九十是在百多年时间陆续进入四川的,但最终形成的四川话必然是以最初的移民方言为主。这也是为什么从成都一重庆一万州一宜昌一沙市这一大片区域口音非常接近的主要原因。宜昌沙市本地人如果自己不表明是湖北人,就是四川人也会认为他们是四川人。张献忠是否屠川或者清兵是否屠川,这个在史学上争议很大,现代四川人的祖先有多大比例是当初湖广移民过来的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也未見有专家进行调研。本人的先祖是从湖南移民过来的,感觉还未遇到过明末清初前的四川人后代。


大雨中我慢行


没有依据,有些湖广人“夸张”而已。

零星散落迁来的屈指可数就能夸大为“填”,而且还把湖广自身的方言“填”丢了。

我们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官话分支。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就纳入了疆域,历经汉朝刘邦经营、三国时期刘关张等北方集团的经营……所以才是北方语系。

而湖广(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是赣语、湘语……百越音为主,和四川话格格不入,不互通。


鸟言夷面


生活在平行空间的人会话:张献忠一个四川人也没有杀哪来的湖广填四川(有图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