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矢志不渝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武都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武都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隴鎖鑰”之稱。這裡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坐擁秀美山川,卻也“窮”得徹底。


  國列貧困縣、秦巴山集中連片扶貧攻堅片區縣區、全省連片貧困縣區、全省深度貧困縣區,這些都是屬於武都區的貧困標籤——貧困程度之深、脫貧難度之大、扶貧成本之高,是武都區直面的特殊區情。


  立下愚公志,誓圓小康夢。


  面對異常艱鉅的脫貧任務,近年來,武都區委、區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緊扣“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脫貧舉措和精準扶貧政策,以“滾石上山、敢死拼命”的精神,齊心協力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如今,放眼武都區脫貧攻堅的戰場,一個個煥然一新的美麗村莊,一項項蓬勃發展的富民產業,一張張幸福洋溢的真實笑臉,繪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彩畫卷在武都大地上徐徐展開。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城市建設。


決心 響鼓重錘足音鏗鏘


  8次區委常委會會議、10次區政府黨組會議、9次區政府常務會議、15次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2次脫貧攻堅推進會和1次全委會……這串數字,記錄的是武都區今年以來在小康路上鏗鏘前行的足印。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絕非一日一時之功。


  圍繞“誰來抓”的問題,武都區嚴格落實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雙組長”負責制,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與各專責組、各鄉鎮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形成了以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專責工作組分抓,聯鄉領導包抓、鄉鎮幹部主抓、行業部門指導、聯鄉單位配合、幫扶人員參與的責任體系。


  區委書記帶頭開展三級書記遍訪貧困村和貧困對象行動,將每月第二週確定為“無會周”,由縣級聯鄉領導帶隊開展調研核查。


  49名縣級領導包抓38個鄉鎮,結對幫扶49個貧困村147戶貧困戶。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白天當隊長、晚上當局長”。


  319個貧困村和365個非貧困村的數千名幫扶隊員盡銳出戰,吃住在村,工作到戶,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


  從樓裡開會到泥巴路上奔忙,從下文發函到以心換心溝通,黨員幹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真情實意的幫扶中砥礪出動人光芒,與群眾的血肉聯繫在真抓實幹的幫扶中進一步密合生長……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馬營鎮馬營村村民劉早社在當歸地裡除草。


  圍繞“怎麼抓”的問題,武都區始終確保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體作用,把組織資源、幹部資源、人才資源、發展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武都區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服務凝聚作用。


  用黨建活力激發脫貧動力。武都區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依託基層黨組織力量,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支部領航、黨員領先、幹部領跑。


  工作開展到哪裡,黨組織、黨員和幹部作用就發揮到哪裡,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戶走上增收脫貧的康莊大道。同時,將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實現了黨建與扶貧雙促雙贏,齊頭並進。


  圍繞“抓什麼”的問題,武都區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個環節。


  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武都區認真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專項治理。


  加強對黨員幹部責任履行、制度執行、政策落實、權力行使等情況的監督,以“零容忍”的態度持續“亮劍”扶貧領域,打擊腐敗和不正之風。


  為確保各級幹部下沉一線,各類措施護航推動,武都區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常態化開展以精準暗訪、精準巡察、精準整改、精準問責“四個精準”為主要內容的暗訪督查和專項巡察,倒逼脫貧攻堅各項任務高效落實,以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效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豐收的喜悅。


硬招 持續發力直擊靶心


  脫貧攻堅,道阻且長,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面對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硬骨頭”,武都區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痛點、難點和堵點,補齊補強短板。


  武都區堅持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擺在突出位置,緊盯貧困村水、電、路、房和環境改善等民生實事,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補齊脫貧短板,實現了貧困村水電路村村通,衛生室、文化室、黨員活動室全覆蓋,群眾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截至目前,已完成建制村通暢工程2329公里,20戶以上的居住點已全部通農用三輪車道路,全區682個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通暢率達到100%。


  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931處,解決了7.12萬戶群眾安全飲水,安全飲水覆蓋率達到了100%。


  累計實施危房改造12108戶,拆除危舊房2.31萬戶8.26萬間,殘垣斷壁10.91萬米,復墾植綠980畝,農村危房改造達到全覆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856戶,入住率100%。


  完成農村電網升級改造714處,實現全區682個貧困村全部通動力電;貧困村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裕河趙錢壩村村貌。


  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學生全部享受“兩免一補”和“營養餐”教育資助政策,全面落實控輟保學和送教上門,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就地就近入學,全區已脫貧和擬退出貧困家庭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人口沒有因貧失學輟學學生。


  全區所有行政村均有衛生室,每個村均有合格鄉村醫生,貧困人口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區鄉村醫療單位全部落實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報制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結報報銷比例達到96.09%,高於85%的退出驗收標準。


  針對年老體弱、重度殘疾等特殊群體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退盡退、應救盡救、應養盡養。


  開發5200多個公益性崗位,安置3300多名生態護林員,有效保障了無業可從、無法外出、無力脫貧人員的增收脫貧。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圖景中,武都區的底色濃厚而綿長。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值得一提的是,武都區以扶志為先、扶智為本、扶勤為要、扶德為重,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這一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有形陣地,運用理論宣講對談,創編快板、相聲、情景劇等文藝節目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傳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道理,補足貧困群眾精神短板,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忠誠擔當、感恩奮進、開放包容之風吹遍武都大地。


實幹 打造特色穩定脫貧


  產業扶貧是助農增收,貧困戶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武都區堅持“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發展方向,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以“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為核心,針對不同鄉鎮的區域特點,按特困片區作規劃,按貧困村列項目,分類施策,每個行政村都確立一個特色產業,每村至少創辦一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一個電商示範店、創建一個特色品牌。


  目前,武都區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欖和中藥材為主導,生態散養雞、茶葉、蜂蜜、辣椒、食用菌、蔬菜等區域優勢產業為特色,生態旅遊、電子商務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


  全區發展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246.56萬畝,產值達到73.05億元。其中,主導產業花椒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油橄欖種植面積48萬畝,中藥材20.83萬畝,做到了適生區全覆蓋和貧困戶全覆蓋。


  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拉開架勢的特色產業撐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半壁江山。


  武都區在“三變”中也跑出了加速度。借力改革東風,武都區投入產業扶持資金3.6億元,全區共建扶貧車間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873個。其中319個貧困村建立合作社1656個,合作社輻射帶動貧困戶實現了全覆蓋。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花椒採摘。


  把貧困群眾緊緊嵌入到產業鏈中,武都區通過“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訂單幫扶等模式,採取保底分紅、股份返利、效益分成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數據顯示,近兩年,已有135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分紅,分紅總和1200萬元,戶均增收1100元。2019年,全區691個行政村當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86萬元。其中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60.53萬元。


  為了讓特色產業有效對接全國市場,武都區還積極搭乘“互聯網+”的信息快車,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挖掘培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網貨,精心打造電商扶貧示範網店,形成“產業+農戶+合作社+網店+平臺”的電商扶貧新模式。


  截至目前,已經建成了阿里巴巴在甘肅的首家產業帶,開辦各類網店、微店1887家。今年累計實現電商總銷售額14.36億元,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600餘元,真正讓精準扶貧插上電子商務的騰飛之翼。


  精準的資金投向、緊密的利益聯結、科學的帶貧機制,切實激發了傳統產業活力和區域產業帶貧動力,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擔當 奮戰一線真幫實扶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脫貧攻堅,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都區聚焦扶貧重點、整合扶貧力量、聚集財力物力,動員黨政和全區全社會所有力量,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著力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


  武都區充分調動行業優勢和社會力量,把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效結合起來,整合各類社會資源,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形成了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大扶貧格局。


  眾人拾柴火焰高。多年來,武都區持續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動員民營企業、行業協會、愛心人士等參與消費扶貧、旅遊扶貧、金融扶貧,凝聚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級幫扶單位充分發揮行業優勢,積極籌措爭取各類項目資金,為群眾謀好事、解難事、辦實事。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武都區城市建設容貌。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為打通精準扶貧“最後一公里”,武都區通過選好配強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長和駐村工作隊員,推動各項扶貧措施落實落地。白天村民外出幹活,晚上幫扶幹部和駐村幹部就入戶商討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發現建檔立卡資料和幫扶計劃有出入,就加班加點核實清楚。村民不懂政策,幹部就挨家挨戶上門宣傳,這也成了武都區各級幫扶幹部的工作常態。


  五指成拳、聚沙成塔。脫貧路上,武都區還結識了許多好“親戚”,各方力量因為這項偉大的事業緊緊地熔鑄在了一起——中國文聯,在資金、物資、精神上給予武都區大力支持和幫助;青島西海岸新區,在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市場對接、項目推介、勞務協作等方面找準了結合點和共贏點,實現了由橫向對接向縱向幫扶的深度融合,讓脫貧攻堅的“大合唱”越唱越嘹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效。目前,武都區貧困人口減少到732戶241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5%,全區累計減貧14.77萬人,319個貧困村中310個村達到退出標準,貧困村退出比例達到97.18%。


  如今的武都,崇山峻嶺依舊,但群山之間的農業、農村、農民經過脫貧攻堅的磨礪和洗禮,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宏偉的小康夢在這片土地上正逐步變為現實。

決戰決勝!精彩畫卷在隴南這片大地上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