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时文有李纲,武有种师道西北军.还有汴梁以南的战略纵深,徽钦二宗为何要投降?

落落笑笑生


我是北派说书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不是投降的,而是被俘的,在这里矫正一下,其次靖康之难并没有大家想象当中那么简单,也不是什么宋徽宗宋钦宗无能,而是实实在在的被金国欺骗了。

当时金国和大宋联系,说一起拿下辽国,会将辽国曾经占领北宋前期的领土归还,包括燕云十六州的几个州,但是等宋金夹击了辽国,过国国灭后,金国不但食言,反而趁着士气高昂,连克宋朝的几座城池。

而此时的宋徽宗还对于金人报有一丝幻想,眼看金国大军逼近开封,竟然相信道士谗言,撒豆成兵,大兵当前甚是将前来勤王的十数万大军给喝退,不让勤王,眼看着都城被围,宋徽宗这货竟然生怕背了千年骂名,把皇位让给了宋钦宗,大意就是反正我不是最后一个皇帝,是我儿子手里边丢的,所以不难看出,宋徽宗看到金人来了,真的乱了阵脚。

直到金兵杀入开封之后,宋廷一众皇家子弟,公主妃子被拖了出来,靖康之难便出现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宋徽宗和宋钦宗并没有投降,只是被俘虏而已,这样一来还是比较好听一点,至于说战略纵深,这两位皇帝可是没有考虑过的,他们起初没打算跑,还是蛮自信的,然而当金兵包围城下,已经跑不了了。


北派说书人


在金军第二次南下时,李纲已经被投降派赶走了,种家军也被金国分兵牵制了,其余在第一次金军南下时,赶到汴京勤王的部队也都被遣散了。

因此当宋钦宗的息兵乞和图谋落空后,才会出现了极其不利的局面:要同金军决战呢,宋军早已失去了信心,而且宋钦宗也不相信宋军能够打赢金军!

既然打不了,那么逃跑总可以吧?宋徵宗不就曾经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时,把皇位扔给了宋钦宗,然后匆忙跑到镇江避难了吗?难道这次宋钦宗就不能逃跑了吗?其实这吉尸是宋钦宗犹豫不决若得祸!假如在金军围城之前,宋钦宗就离开汴京南逃,还是能够脱离危险的。可是这样一来汴京必失,北方也必将糜烂得不可收拾!

因此对宋钦宗来说,汴京是不能被轻易放弃的,一旦放弃了就会落个丧土失地的千古骂名,而这口锅宋钦宗并不想背!更何况宋钦宗还对宋金和谈抱有幻想呢?他低估了金国的灭宋野心,误以为金国也会和辽国一样会满足于岁币和互市,不会贪婪到试图一囗吞下宋朝!

结果现实给了三心二意而又惊慌失措的宋钦宗沉重的一击:金国的灭宋决心早已定下,其欲壑是决不会被岁币填平的!因此当金军阻绝了宋朝西军的救援汴京之路,并且包围了汴京之后,宋钦宗的一切打算全部化为了泡影!

于是处在君主无战心,兵将无斗志,外援业己断绝的绝境之中的宋钦宗,只得在欲逃无路的情况下向金军乞降了。最终汴京还是被金军攻破了,金军俘虏了北宋二帝之后,又将汴京掳掠一空,然后又在中原扶植了傀儡政权后,才暂时心满意足地返回了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综上所述:北宋二帝是在一味追求息兵乞和的心态下,才落了个能跑时不跑,能战时不战,一心讨好想金国统治者,最后反而被俘虏的可耻下场!


北疆同心


在靖康之变中,宋钦宗不是一上来就投降的,他抵抗过,也想过逃走。可是他本来有机会逃命,可他为何最后都放弃了呢?

1、第一次金兵南下,宋徽宗提前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跑到了南方躲避。宋钦宗赢得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可等到第二次金兵南下时,宋徽宗父子受到第一次胜利的鼓舞,都没有选择逃走,于是就有了第二次东京保卫战。

2、由于被妖道郭京忽悠,宋钦宗很快就失去了外城,可凭借内城的高大城防,宋军还是能支撑几个月的。而此时,也有人劝说宋钦宗突围。可这时,金人反而不攻城了,说要跟宋钦宗议和。这时,宋钦宗没有选择逃走,而是想跟金人议和,他又失去了逃走的良机。

3、直到他被金人骗至金营扣押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逃走了。可怜他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却当了30多年的俘虏。

实际上,宋钦宗经历过2次抵抗,不能说是没抵抗就投降了。而他之所以没跑,一是没有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二是对金人心存幻想!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找了些资料总结了下,靖康之难的发生不是突然性的,不只是表面的一时判断失误造成的!再次总结几点。

  1. 属于一个政体属性的范畴,一个民族的政体属性会给这个国家的军队性格打上标签。属性强会有秦皇汉武的独霸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场。属性弱就处处巴结,唯唯诺诺。 宋从建国之初就以开始形成此弱势属性,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个开端。“杯酒释兵权”虽然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但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实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也削弱了宋军的作战能力。结果皇帝直接掌握兵权,把经验丰富的武将排除在军政核心之外,让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使得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

  1. 当政者就是个软蛋! 纵观终宋一朝都是在求和,纳贡甚至于称臣中度过,特别是到了徽宗时期。宋本与金共签盟约,南北夹击辽,这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政治错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杀狼迎虎,那时的辽国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反而是个很好的缓冲区域,不支援也就算了,落井下石着实下策。金兵一路势如破竹打的辽国落花流水,可谁知道就是这些辽国的残兵败将却把又把宋打的落花流水!也就由此经过看到了宋朝的腐朽和软弱可欺。金人南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徽宗见金兵势大,还没抵抗只是听到消息就吓晕在床边,作为一国之君就这样的胆识,国家如何能强盛。醒来后匆匆下旨传位给钦宗,改元靖康。自己先行跑路了! 更可笑的是新上任的国家元首,也要效仿他老子,跑。还好被李纲拦住。国家危难之时,当政者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跑,其气节可见一斑。比之崇祯万不及一!

  1. 贪生怕死,奸佞之臣当道。由于李纲的严密部署,以及老将种师道西军的到来,金兵并没有占到便宜。金兵退兵种师道请求等金兵渡河过半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宋钦宗也同意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待机而动。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到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种师道又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 。宋钦宗也是同意,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种师道病逝,李纲被贬,金国最怕的两个人死的死,贬的贬。再无后顾之忧,在退兵几个月后,又发兵南下,兵临汴京。这是宋钦宗不率领军民抵抗,竟然相信一个无赖的鬼话,说是能请天兵神将 退敌。愚昧的宋钦宗竟然撤去守城将士,大开城门,我想当时金兵也得被这一幕弄懵了。金兵进城,宋钦宗出降。徽 钦二宗当了俘虏,被带到会宁府,一个被封为昏德公,一个重昏侯。 徽宗写下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这些凄凉的词句,早知这样何必当初呢。个人应得的报应却牵带着一个民族的耻辱,靖康之耻!

落落笑笑生




云之彼端123


徽钦二宗为何要投降?因为他们都已经被金国打的心惊胆战,那么感觉太过于煎熬,只有投降可以摆脱这种感觉![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被什么不确定的事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神经都要崩溃了,这时,哪怕是最坏的结果,也都能接受了,这就是弱势思维带来的后果。徽钦二宗没有身为强者的强势思维,注定客死他乡这种结局[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北宋未年虽文有忠臣李纲、武有良将种师道,可因君王怯懦无能治国不力举措不当奸臣横行,微钦二帝不是投降而是亡国被俘、北宋遭受奇耻大辱,双双惨死异族他乡饱受折磨凌辱凄凉而亡。李纲和种师道有心报国却无力挽回败局,文臣李纲被奸臣排挤忧愤而死,武将种师道也被解除兵权忧伤而亡。所以即使北宋有忠臣武将,还是没能挽回败亡、最终国亡君俘,史称靖康之耻。


小龙女5505


好像是封建迷信害死人。皇帝不相信文武大臣,相信什么天兵天将,还主动开城迎战,结果“天兵天将”被杀得屁滚尿流,城门被破,然后,皇帝又吓破胆,投降了。


真诚地看着你


宋朝皇帝在国家危难时刻想到的不是力挽狂澜,积极备战,而是搞封建迷信,求助于神仙。另外他们害怕朝臣武将趁机扩充实力,提升名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不敢放权。像徽宗本来已经让出皇位南逃,但是看到局势有所好转,又回头来想抢班夺权,恢复地位。这内部如此,如何抗敌。


静夜思160519196


重文轻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