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是用信鴿送信,信鴿怎麼知道送信的確切位置呢?

小麗156983580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養過鴿子的人都知道,鴿子有送信的天賦。

任何一種鴿子,都具有強烈的歸巢性。

它們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會有強烈的不適應,會高速飛行到自己的家裡。

哪怕家距離這裡有上百里甚至上千裡,鴿子都會以最快的速度飛回去,甚至不願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棲息。

鴿子分為幾種,一種是300公里內飛行的,這種一般速度很快,飛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另外一種是500公里到700公里,這種鴿子要比較強壯才行;

最後一種是700公里以上,最長可能到1800公里。這種鴿子耐力強,但飛行速度較慢。

但無論再慢,鴿子的速度比當時八百里加急快得多。

前幾年一場信鴿業餘愛好者的比賽,350公里的距離,一隻鴿子飛了5小時多就回到了家。那麼,鴿子的時速就是65公里,這還不是專業信鴿。

而八百里加急的馬匹,時速不過12公里,只是信鴿的5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信鴿飛行是直線,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馬匹必須在各種複雜地形奔跑,實際奔跑距離比信鴿長多了。

人類在至少三千年前,就開始大量使用信鴿。

我國有明確歷史記載的軍用信鴿,是宋代。

國外就更多,一戰二戰列強都有大量裝備。

即便二戰通訊能力第一的超級強國美國,在裝備了大量有線無線電通訊裝置以外,仍然裝備大量信鴿。

美軍的信鴿是在通訊失效的情況下,同後方進行必要的緊急聯絡,是單向的。

信鴿的缺點是,它們只會歸巢。

比如我在上海養了信鴿,現在帶到南京,它會迅速飛回上海送信。

但我現在在武漢,想要將信送到南京,卻沒有辦法,因為信鴿只會飛到上海。

所以,信鴿是有很大侷限的,在今天已經沒有使用的意義。

資料上這麼寫: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政委劉少奇指示後勤部副部長葉進明,在鹽城新四軍軍部飼養軍鴿。

1950年,雲南公安邊防總隊派出官兵到蘇聯學習軍鴿訓練與飼養,學成後他們帶了200羽蘇聯鴿子和波蘭鴿子,回到昆明組建了軍鴿隊。

薩沙多說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鴿愛好者,到今天還在養鴿子參賽,我從小就看著他養鴿子。


薩沙


作為養鴿二十多年的人,這個問題我比較瞭解。鴿子缺乏安全感,它會對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換個鴿舍或者換個主人它都會好幾天不吃東西。好的鴿子一輩子只認一個地方,鴿子在哪裡長大,它會一輩子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家。不管走多遠,它都會拼命回到自己的家去。

我們養鴿子比賽都是把鴿子帶到很遠的地方去放飛,然後鴿子就會自己回家來。古代養鴿送信也是這個樣子,一般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建個鴿舍養鴿子,然後準備出遠門了就從這個鴿舍裡抓幾隻鴿子裝到籠子裡去(養起來),然後有事需要送信的時候就從籠子裡抓一隻出來,把紙條綁在鴿子腿上,然後放飛出去,鴿子就會自己認得路自己飛回去,這就是最早的飛鴿傳書。也就是說,鴿子不知道主人想讓它去哪送信,它只是在回家;主人也不能指望一隻鴿子哪個地方都懂得去,只能是想送信到哪就必須到當地去抓鴿子,這樣鴿子才會在回家的時候順帶捎信。

鴿子的飛行速度大約是60~90公里,短途衝刺速度甚至可以達到100多公里(目前比賽記錄是170多公里),在古代時候這是非常可觀的速度,像600里加急實際上也就是每天行進300公里,古代一般150裡設一個驛站,600裡總共需要換乘4次馬。但是600裡地給鴿子來飛大約只需要4多小時左右就能到。我自己的鴿群裡就有一隻到江蘇去參加比賽的,江蘇距離我們家大約有1000多公里,當天早上放飛,隔天傍晚鴿子就飛回來了,只用了一天多時間。


優己


其實古代的信鴿能夠送信,並且能夠記得送信地點是有原因的。

首先信鴿的養成也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有些馴養人會專門對鴿子做這方面的鍛鍊,時間久了,鴿子對自己的業務也更熟練。而且鴿子自身能夠找到它自己的窩,所以利用這一天性就可以把信送回去了。

另外大家要知道的是古人在送信之前是早有準備的,因為鴿子只能回到自己家,所以在出發之前會帶著鴿子一同前往,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只要把鴿子放飛,它就能帶著緊急的信件飛回自己的家,讓收件人獲取關鍵的信息。



所以概括來說送信地點是固定的,不是家裡就是鴿子一直生活的地方,只有這樣鴿子才能憑藉記憶飛回去,所以對於鴿子來說送信只是一個次要任務,它只是想回家了順便就把信帶回去了。


曉峰來介紹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我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古代都是用信鴿送信,信鴿怎麼知道送信的確切位置呢?

看各種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知道了,原來,古代送信的除了信差外,還有信鴿。信鴿是怎麼送信的呢?把內容寫在小紙條上,捲成一卷,塞在信鴿腳上的小管裡面,再放飛信鴿,信鴿就從目的地飛去了。感覺好神奇,信鴿怎麼知道往哪兒送。

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古代能用鴿子送信呢,大概又要這兩種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信鴿的歸巢性。其實鴿子才不管什麼信不信的,它只知道回家。一般我們看要送信的時候才會把鴿子從籠子裡面拿出來,要是不關起來的話,早飛回家了。

所以,一般信鴿會在一個地方進行訓練。先讓它從小熟悉自己的生活環境,然後再慢慢的大帶到遠一點的地方放飛,它就能自己找到路回家。時間長了,再加大這個放飛的距離。所以,把鴿子帶走後,再放飛它,它能自己回家,信件只是順帶的而已。

還有一個原因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就是磁場。信鴿對磁場比較敏感,當它在一個地方生活時間較長後,它能記住這個地方的磁場。所以,在送信的時候,能找到家的位置。而且,一般的信鴿都是固定線路,只飛一個地方。

古人真的是十分的有智慧。他們不僅將信鴿的用途用在生活中,還用在了戰場上,方便能及時瞭解戰場上的動態。雖然好用,但還是會發生意外的,比如,被老鷹吃了;被獵人抓了,這些都是控制不了的原因。不過,信鴿取代了一部分人力,而且更為快捷、便宜,所以,也成了重要的傳信工具。

我的回答結束了,看完的小夥伴點個贊才走嘛。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我在評論區等你喲~~

更多精彩回答請關注“史海閒聊”


史海閒聊


“飛鴿傳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程傳信”,第二種是“往返傳信”。

單程傳信:“歸巢”是鴿子的天性,利用這種動物天性,可以培養出十分優秀的信鴿。但要注意,鴿子的“歸巢”是單程性的,好比我再A點飼養了一隻信鴿,當我需要遠行時,則將信鴿帶在身上。

在到達B點之後,把寫著“有內鬼終止行動”的紙條綁在信鴿腿上,信鴿便會在天性的驅使下回到A處,傳達的我信息。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信鴿不是送信,只是回家而已,回家路上你把信綁在它的腿上捎回來而已。


滾滾長江東逝水


武俠劇中所出現的“飛鴿傳書”,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古人們訓練“信鴿”,利用鴿子“歸巢”的習性,來達到“千里之外飛鴿傳信”的目的。<strong>

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飛鴿傳書簡直就是E-mail一般的神器,然而看似簡單的“飛鴿傳書”實則內藏玄機。
挑選信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品質優良的信鴿是“飛鴿傳書”這門技術的基礎,因此在選擇信鴿時尤其不能含糊。

北京玩家子在挑選信鴿時講究“三型二羽”,頭形、鼻形、尾形、膀羽、尾羽。

簡單來說就是“頭形橢圓鼻形長,尾形寬厚尾羽茂,膀羽均勻飛的高”。

具體操作

“飛鴿傳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程傳信”,第二種是“往返傳信”。

單程傳信:“歸巢”是鴿子的天性,利用這種動物天性,可以培養出十分優秀的信鴿。

但要注意,鴿子的“歸巢”是單程性的,好比我再A點飼養了一隻信鴿,當我需要遠行時,則將信鴿帶在身上。

在到達B點之後,把寫著“有內鬼終止行動”的紙條綁在信鴿腿上,信鴿便會在天性的驅使下回到A處,傳達的我信息。 訓練方法:首先,將信鴿飼養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大約三週之後,信鴿就會將這個地點作為棲身的巢穴,此時便可以將信鴿帶到距離巢穴較遠的地方進行“放飛實驗”, 來測試信鴿是否能夠完成歸巢任務和測試信鴿歸巢的時間。

這個實驗是要循序漸進的,比如,第一次將信鴿帶到距離巢穴200米的地點進行放飛,信鴿順利返巢,返巢的用時3分鐘。第二次…500米…8分鐘……反覆測試且不斷加長範圍,並記錄信鴿返巢所用的時間,便可以達到讓信鴿進行單程傳信的目的。

往返傳信:往返傳信的訓練的要求更為複雜,而且具有條件限制,僅適合距離較短的信息傳遞。一般都是兩個驛站之間的信息往來。


訓練方法:將信鴿的巢穴分為A、B兩個地點,白天讓信鴿在A點進食,晚上再把信鴿帶回B點休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後,便可以讓信鴿養成“白A晚B”的歸巢習慣,從而達到AB兩地往返傳信的目的。

這便是“飛鴿傳書”的秘密,也是信鴿能夠達到指定地點傳遞信息的關鍵所在。

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太保險,因為鴿子畢竟是動物,陸上很容易出意外。除非萬不得已,一般重要的信件情報還是會選擇傳統的方式。


白話歷史君


古代確實是有“飛鴿傳書”。

在武俠小說、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飛鴿傳書的場景。這並不是文學影視作品的杜撰,歷史上確實有人通過信鴿傳遞消息。

舉個例子。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一則典故:

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寄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説。


張九齡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與親人、朋友通信時,都是用信鴿傳遞消息。

信鴿是怎麼確定目的地呢?

這是利用了鴿子的本能。

鴿子是一種單程歸巢動物,天生就具有歸巢的能力。所謂的飛鴿傳書,其實就是把寄信目的地餵養的鴿子帶走,然後在寄信所在地放出鴿子,信鴿便會飛回目的地的巢穴。這也就是說——

你想要往哪裡寄信,就要用那個地方長大的鴿子傳信。

當然,飛鴿傳書不是古代唯一的通訊方式。像是烽火、郵驛等等,都可以傳信。


HuiNanHistory


信鴿並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它只是知道該如何回家!

這種自帶“GPS”功能,在動物界並不稀奇,比如我們常說的“老馬識途”,鮭魚爬山涉水,也要回家生子,對於鳥類而言,認識回家的路幾乎是所有遷徙鳥類所必備的技能。


只不過,鴿子性格溫馴,比較好馴服,所以被我們拿來當信使。


那鳥類“離家”數千裡,又是怎樣飛回老巢,而不會迷路?

鳥類學家研究發現,鳥類之所以能順利飛回家,主要靠二件法寶三種技能。

第一件法寶:眼睛。鳥類通過自己的投影,來確定太陽高度和方向,並由此推算出自己相對於地平線的弧度,由此它們就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飛;大多數遷徙鳥類,選擇夜晚行動,以躲避天敵,白天休息“充電”,晚上主要靠星星導航。


第二件法寶:顱骨自帶磁場。科學家發現遷徙的鳥類中,顱骨中含有少量的鐵礦沉積,它能夠幫助鳥類很好的定位,就相當於在頭腦中自動刻上“歸途路線”,藉助地球磁場對不同維度所呈現出的規則角度變化,候鳥們就能精確的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離家還有多遠。

雖然飛鴿傳書,是小說用爛的梗,實際上在我國,有史記載的飛鴿送信,是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名將郭子儀就用信鴿傳遞戰場情報。


即便到了一戰,信鴿還在各國情報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等信鴿徹底退出戰爭舞臺,是二戰時期的事情。


本草百曉生


其實這是人們利用鴿子有天生歸巢的本能,無論是路途多麼遙遠,這些鴿子都會飛回自己熟悉的地方。正因為人們發現了它的這一習性,所以對它進行針對訓練,

在今天還有許多養鴿子的,每個地區都有鴿友,而且每年都會來進行比賽。在同一個地區的鴿友,在統一時間,集結鴿群然後在拉到同一個地方放飛,到達本地後才開始讓鴿子飛回家。這些都是先用GPS定位器測量各自鴿棚的經緯度,輸入電腦,然後等鴿子回來後用電腦掃描並記錄歸巢時間,最後在算分數來排出名次




散文大全


很高興能和薩老師回答同一個問題。鴿子養了十年左右。鴿子能送信,其實就是它能回家。不管鴿子從哪裡放飛,最終回到的地方都是它的“老窩”。

也並不是所有鴿子都可以,比如有肉鴿-白羽王鴿,快趕上母雞了,它是不怎麼飛的。

信鴿是篩選出來的,好比育種,我們是每年從百公里外,放百來只鴿子,飛回來的好的時候有5成,相互再雜交,一代代選育,選出飛到最快的,最好的信鴿。

這些才是真的信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