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滋杨养生


老子反对“仁”,并不是说老子冷酷无情,而是说,在老子看来:“仁”是“末”,而“道”才是“本”;“仁”是“流”,而“道”才是“源”。

01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最为根本的运动变化法则就是“自然”,也就是说,“道”完全顺任天地万物自然本性,任其自我生长、自我化育,因此,“道”既是“自然”、又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仁”则完全出于“人为”、“有为”,背离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法则,所以,老子才会不遗余力的反对“仁”。

比如,《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也就是说:天地并没有什么仁爱与不仁爱,而只是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没有什么仁爱与不仁爱,而只是任凭百姓自我发展。

02

对于这一看法,我们还可以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得到印证。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意思是说:上德之人,无私无我,完全遵道而行,因道为用,虽然有大德,但并不自诩有“德”,因而这才是真正的“大德”。

可是,下德之人却恰恰相反,时时处处以仁义自诩,完全违反了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本性,因而是最缺“德”的。

因此,失去了“道”才又提倡“德”,失去了“德”才又提倡“仁”,失去了“仁”才又提倡“义”,失去了“义”才又提倡“礼”。

03

从老子的推演逻辑来看,“道”是第一位的,是万物之母,而世俗的“德”名和“仁”、“义”、“礼”的地位则是逐级递减的。

更形象一点来理解的话,可以这样说:世俗之“德”名和“仁”、“义”、“礼”都是“道”的不肖子孙。

既然这样,老子当然就会对世俗之“德”名和“仁”、“义”、“礼”不屑一顾了。

再比如,《道德经》第十八章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九章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两段话同样体现了老子的一贯主张:因为大道废弛,“仁义”之名才开始显现。只有弃绝仁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总之,老子之所以反对“仁”,并不是说老子冷酷无情,而是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遵“道”而行,因“道”为用,就像自然无为的“道”那样,学会尊重百姓的主体地位,顺任百姓天性任其自我化育,而不应该过多的干涉百姓的自然发展,也不应该时时处处以“仁义礼节”之名去束缚戕害百姓心灵,更不应该借“仁义礼节”之名而行损人利己之实,否则的话,就只会适得其反,不得善治。


紫天云


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因为老子并不反对仁爱,所以“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是一个伪问题。

也许有人并不同意,把《道德经》翻到第十八章,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这一句中,仁义、孝慈、忠臣是和大伪对应的,这不就是说,仁义、孝慈和忠臣都是虚伪的吗?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老子是反对仁义的。

然而,今天我们读到的通行本《道德经》并非完全出自老子之手,而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与增补,因此其中表达的思想未必是老子原意。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804枚竹简,其中有字简730枚,即包含着《道德经》。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经》,抄写于战国中期。显然,郭店楚简本《道德经》比通行本《道德经》更加接近老子的愿意。

郭店楚简本《道德经》中这一章与通行本略有不同:

故大道废,乃有仁义;六亲不和,乃有孝慈;邦家昏乱,乃有正臣。

恰好缺少了通行本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智慧出,有大伪。”有没有这句话,意义完全不同。有学者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一句是道家庄子学派的学者加进去的,改变了《道德经》的原意,而老子的本意并不是要反对仁义。

如果老子不反对仁义,他为何要在《道德经》中说:“故大道废,乃有仁义”呢?《道德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属性都是两两相对的。正如《道德经》第二章所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当大道被人们抛弃后,就出现了自私,有了自私,就有了与之相对的仁义,因为正如《道德经》所说,一切属性都是相对出现的。相反,如果人们没有抛弃大道,人人淳朴恬静,没有自私,自然也就没有仁义了。可见,老子并非反对仁义,而是认为当人们提倡仁义时,社会已经出现问题了。仁义可以比作治病的药,它确实是好东西,但一个健康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

老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大道,顺应自然,无为无欲,就不会有种种纷争,不会产生种种丑恶,这样的社会哪里需要提倡仁义、孝慈、忠贞等美德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


老子没有反对仁爱,仁在《道德经》里,还是给予了正面的地位,但是给仁,打了个低分。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帛书乙本无此句,《北大西汉竹书本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以上这一段,北大本和王弼本,除了下德那一句,其它全同。关于下德这句,其实两个本子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有为和无为的位置前后颠倒。但北大本的这句话,和上仁一样,显然,更好对应老子的评判,应该更合理一点。下面我们直接采用北大本的下德句。

老子意思是,无为才是有德。

纵观《道德经》全书,老子的主张是,德是道的性质的反映和表现,德应当和道一样,没有功利性,没有目的性,没有人为设立的规范性。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的规律是自然而然展开的,人不论是不是参与这个过程,都不应违背道的自然过程,体现无为的态度。人的活动只能顺应这个过程,不应该自作聪明地力图主宰这个过程。(老子的认识和今天的科学主义很相似。)

这是判断德的上下层次的根本的标准。老子就是据此来给几个常用的社会思想和行为范畴打分的。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纯粹的“无为”,属于第一层次;

下德“为之而无以为”,是说,有特定目的地去做,标榜自己行为的功利性,虽然有合道的成分,但不纯粹与道相合,只能算下德。这是第二层次。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和下德一样,当然是下德。之所以把仁算作下德,我们分析是因为,仁虽然还是为了善利万物,但它是善利万物而有争,而不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仁是有争的,它争了名,树立了目的,有了功利性,干预了无为。仁当然是下德了。仁只能算作第二层次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目的和功利很明确和强烈,但是多少和道还有部分符合,是第三层次。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已经和道性没有联系了,是强而为之,有了强制性的规范性,往往徒具形式,滋生形式主义的繁文冗节。上礼的目的再好,它也是完全违背了道的无为性质,自然完全背离了道的性质,和道没有关系了。

在这个判断道德层级的序列里,仁是下德。老子明显对仁是有了批评,但没有完全否定它善利万物的一面,所以批评这种还是有所保留的。

过去认为《道德经》对仁义是持完全批判态度的,应该来自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这里显然认为仁义也是致乱之源,虽然老子的很多话都是“正言若反”,但人们还是对此耿耿于怀的。确实,在过去的各种传世本里,基本都是这样的表达。但有了郭店楚简本,作为已知最早的版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比较接近原始《道德经》的面貌。在仁义问题上,它对应的话是这样说的:

“绝智(知)弃便(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这里面,就没有对“圣”、“仁”的激烈的态度了。可见,绝仁弃义的说法,是后世对儒家持更加激烈的批判态度的学者对原始《道德经》文字的修改的结果。

“仁”属于有德,老子并不完全否定,但不算上德,这个观点在《道德经》第十八章里也看得清楚:“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是大道废弛后的就弊之道,无奈之举,并非回归道本身的正确理念。


热带雨林的午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悦哥需要先解释一下:老子其实并不是反对仁爱,它只是指出了儒家所重的仁爱,在治世育人上的无天性缺陷。就像医家说的那样:是药三分毒。只要是人为加工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仁爱的毒性,或者短板在哪里。



<strong>01.

三年一叶

《淮南子》这本书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微雕高手,花了三年时间,雕出一片假的树叶,放在真的树叶里,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于是他把这片树叶作为礼物送给了皇帝。《淮南子》对这个故事的评价是这样的:天地造物如果也像这样,三年才造一叶,那天底下所有的树,只怕都是光秃秃的。这话真是一针见血,它同时也指出了,儒家的仁爱教化之艰难。艰难是因为从外向内灌输的这种教育方式,注定会受到抗拒,没有人喜欢被人强行推销。



02.

上天之载

《中庸》的最后一句其实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完美的回答: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的造化,无声无响,但日月星辰,运行有序;春去秋来,轮转不息。这才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化育之道。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争端,都始于一个人想要改变另一个人,一群人想要改变另一群人,一国人想要改变另一国人。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有什么资本,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改变?



天地造就万物,生化人类,从来不曾要我们做什么,只是任运自然,清清静静。我们比天地更大,更有智慧吗?与其执着于强制性的去改变一个人,不如引导他自己去寻找改变的契机,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课。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被催更的牧羊悦


老子本意并不在于反对仁爱,而是怀想一个自在安适的理想社会。


《道德经》十八章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三十八章也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当然都是仁义忠信的否定,但老子并不只是为了反对仁义忠信,他是借对仁义忠信的否定,而批判这样一个现实世界。


在老子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纷乱,人们相互争竞,就在于人们有为和多欲。为了欲望的追求,都到了不顾性命的地步了,各种纷乱皆由此而生。


老子当然知道,仁义忠信是导人向善,是试图是社会有秩序的规范。老子何以还要否定呢?


因为在老子看来,仁义忠信之类,是治标不治本,只会使得情况更糟。老子认为,我们应该回到那个无欲无为,自在安适的状态中。所以他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就好比说,你用箱子、绳子和锁,来保护你的财物,你以为这是对的,是正当的,这样就足够了。可是老子就会说,你用箱子、绳子和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小偷、有强盗了啊。都已经有小偷,有强盗了,你还觉得好?最好的状态是没有小偷,也没有强盗,自然也用不着什么箱子、锁。


这就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原因。劝人向善,说明有人为恶。设定规则,说明有人胡作非为。老子认为,无论你的规范多么好,都是「失道」。


如果根本就没有人为非作歹,哪里会有仁义这回事呢。所以最好的状态,不是宣扬什么仁义,而是根本就不知道仁义是什么玩意。


老子否定仁义,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批判。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根本就没有仁义这回事,自然也没有罪恶。人们都自由而安适的生活着。


孙虚白


老子并不反对仁爱,说老子反对仁爱完全是一种误解。

有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不对啊,《道德经》第十八章明明写着: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一章将仁义、孝慈、忠臣同大伪相对,老子的意思不是说仁义、孝慈和忠贞等等所谓的美德都属于伪装吗?这难道不正说明了老子反对仁爱吗?

但是,我们要明白,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并不是100%老子原文,其中加入了很多后人的文字和思想。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经》是郭店楚简本《道德经》,年代为战国中期,它比通行本《道德经》更加接近老子原意。

那么郭店楚简本《道德经》中是什么说的呢?它说:

故大道废,乃有仁义;六亲不和,乃有孝慈;邦家昏乱,乃有正臣。

其中恰恰少了“智慧出,有大伪”这一句,其余文句与通行本几乎完全一致。可见“智慧出,有大伪”是后人加入了,这一句话完全改变了老子的本意。有人认为这一句话是庄子后学中的激烈派加入的,因为庄子学派中存在着反对仁爱的思想。而老子本人并不反对仁爱。

那么该如何理解老子说的这几句话呢?老子为什么要说“大道废,有仁义”?其实解读这段话的关键藏在《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居士我说过,老子认为世间一切性质都是相反相成的,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这些性质相互对立,却又相互成就。比如:

刘亦菲美不美?当然美,但是假如世界上人人都有刘亦菲一般的颜值,她还美吗?刘亦菲之所以美,正是因为天下有很多没有她美的芸芸众生衬托出了她的美貌。

宋小宝丑不丑?当然丑,但是如果天底下所有人都长得像他一样,他还丑吗?宋小宝的丑,也正是被许多帅哥美女衬托出来的。

所以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丑也就没有美。

仁爱是不是好东西?当然是好东西,但是当有人提倡仁爱时,说明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自私、狠毒、邪恶之人。因为如果没有自私,人们也就不需要仁爱,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可见老子并不是反对仁爱,而是认为当我们开始推崇仁爱时,说明社会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

当我们开始颂扬、提倡一个行为时,正说明这种行为是稀缺的。当我们提倡给残疾人让座时,正说明很多人不给残疾人让座。假如给残疾人让座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提倡它吗?

因此,老子的意思是:因为大家都不遵行大道了,人人争夺利益,才显出了仁义的可贵;因为家庭里亲属之间不和睦,才需要孝慈这种美德;因为国家的政治混乱,才对比出了忠臣的重要。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人人遵循大道,顺应自然,无为无欲,因此不会争名夺利、争权夺势。这样的社会哪里需要仁义、孝慈、忠贞等美德呢?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国学


见草叶就是果实,是一种愚昧。

孔子五十一岁之前,施仁爱于天下,虽见七十二君王,亦无一钩用。

错在哪里?

被老子一针见血指出来:治世者仁爱于天下,在于站在民众立场,以民众意志为本。而不是“我要给你爱”。而是“民众要怎么样”。

民众要的“仁爱”是什么呢?是执政者的不干扰,是执政者给于的自由,是执政者的抛弃自意志以百姓心为心。

即是:执政者仁爱天下,即无为而治。亦如牧马牧羊——围绕于外围,看住外来猛兽,去除害群者而己也!

老子何曾反对“仁爱”!


卜耐夫哲学


如果你说老子反对什么,那就说明还是没有理解道德经的精髓,通篇讲的是道,道即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怎么会有反对和支持之分?老子只是斗胆的把道做以描述,开篇还专门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凡是夹杂个人情绪化东西在内的,都是偏道而行。

老子对仁爱的看法,是从大道的角度考虑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首先什么是仁爱?只要我们承认仁爱的存在,就必有不仁爱的存在,那就称不上大仁大爱,因为没有把万物平等看待。所以老子说的天地不仁,其实是指天地根本就没有仁爱的概念,只有平等。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学说根基在于人的性善论,但在老子看来,有善必有恶,当你提出人性本善的时候,恶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是不成立的。于是才有了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一下就跳出了善恶论,这相当于在根源上就比儒家高出了一个层次,画了个大圈,圈住了儒家,什么仁爱,礼仪,在大道面前,都是两元对立看待的,当我们越提倡仁爱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社会越缺少仁爱的时候,所以干嘛要提?最好不提,顺其自然。


笔落惊鸿


老子为什么反对仁爱?

那得要搞清楚什么是仁。什么是仁呢?仁,就是两个人。引申一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人只重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太狭隘了呢?

孔子讲:道不同,不相为谋。

又讲:君子和而不同。

儒家之道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核心就是仁,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上以敬,对事以忠。考虑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仁。

但人类面对的不仅仅是人,还有耐以生存的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大自然的回答。

读过胠箧的都知道,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如果以圣人爱人的表现,他们是圣人;如果圣人的果实被恶人利用,那就是恶人。

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是仁吗?不是圣吗?

但是全世界依然有许多人处于饥饿。更有甚者,后人不知节制的利用科学,已经让人类初尝恶果。

当日本被两颗大火球吞噬的时候,我相信爱因斯坦会作出对科学的反省。他不是圣人,仁人,他是恶魔。

当冷战时,欧洲人民每天都被核武器威胁,也没人感谢爱因斯坦。

我相信:大部分有识之士都会造出原子弹的人是恶魔。

看看我们生存的环境。水,你敢喝吗?喔,一定要烧开。空气被吸进肺里,总在想:超标了吗?崔永元天天怼转基因。饭店吃个饭,也怕有地沟油。植物是化肥、农药堆出来的;动物是激素催出来的。

人类战胜了自然,出于什么目的?仁。

人类得到了什么?大部分人生活在恐慌之中。

国际争端,瞬间可以毁灭很多人。

金融危机有多少人结束了自然赋于的生命?

这就是因为出发点搞错了。

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一一一道。就是自然。

第二出发点才是一一一人,仁。

孔子居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相信:他的仁道是低层次的。虽然我对孔子很尊重,但是我也要说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岁月有无


老子曰:【天下,神器也】。

孔子曰:【仁者,亲亲为大】。

天下,乃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为公,岂是仁者亲亲之私器?


仁者,不能为公,却自号为公,故知其大伪也!

仁者,私相授受,却偏好义理,故知其大谬也!

以大伪大谬治国,必然国策失衡,经济失调。

国策失衡,经济失调,必然人心乖离,民风无正。

人心乖离,民风无正,必然六亲不和,无以畜兹。

无以畜兹,则动摇国本。

动摇国本,必然继之以强征暴敛。

强征暴敛,必然民怨沸腾。

民怨沸腾,必然镇之以礼法忠信。

礼者,乱之首也。

法者,乱之救也。

忠者,乱之显也。

信者,乱之深也。

邦家昏乱,必致穷途末路。

故,老聃曰: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