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誡子書》

332、《誡子書》[三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註釋】①誡:警告,勸人警惕。②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④淡泊:也寫做“澹(dàn)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⑤寧靜: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⑥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⑦險躁:心浮氣躁。治性:修性,養性。⑧多不接世: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⑨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332、《誡子書》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愚見】《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修身養性,立志勤學。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靜以修身”。諸葛亮首先談到了“靜”在“修身”中的作用。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特別強調“靜”在修身中的作用。無論是儒家的心定,佛家的禪定,道家的身定,表達的都是同樣的看法。比如《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是內在的要求。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雜念,充滿各種物質慾望,被各種外物所誘惑,最終難免走上腐化墮落之路。“靜”就是要降低慾望,減少人的動物性,強化人的社會性。“靜”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弱物質欲。“靜”就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明得失。

“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讚揚了“靜”在“明志”中的作用。只有心中寧靜,不為外界役使,才能堅定志向,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任正非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年青人要踏實做事,只要一直堅持,終能成功。”

“學須靜也”。諸葛亮指出了“靜”在“求學”中的作用。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學習,而學習的過程中,又必須心靜。一個人學習時如果總是淺嘗輒止,不肯靜下心來深入修習一門學問,那他終將一事無成。

【說明】圖片及部分文字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詩詞愛好者,請寬容。

\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