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騎兵四處征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simon0813


13世紀的世界,由成吉思汗統帥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蒙古人的馬糞甚至可以丟在萊茵河畔,至今歐洲人都把這一次入侵稱之為“黃禍”,其中更以俄羅斯人為甚,俄羅斯唯一一次被滅國經歷就是拜蒙古人所賜,連當年拿破崙、希特勒都倒在了俄羅斯的嚴寒之中,蒙古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建立的欽察汗國一統治就是將近300年。

因此,在俄羅斯,成吉思汗可不是一個好的代名詞,他被賦予了“魔鬼”的稱號,並且在蘇聯控制蒙古國期間,禁止蒙古人信奉成吉思汗,蒙古包內的成吉思汗畫像通通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列寧與斯大林的畫像,這種狀況一支持續到蘇聯解體,蒙古國才把成吉思汗又“請”回了家中。


當年的蒙古人之所以能打遍天下無敵手,除了有一位英明的統帥,更主要的是蒙古人的好戰慾望與硬件配套。

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厲害的兵種是什麼?毫無疑問,那就是騎兵部隊。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困擾中原王朝幾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在馬背上出生,並且全民皆兵,中原的戰車與他們相比顯然機動性不足。

正因為如此,從戰國一直流傳到漢初的戰車步兵集團遇到匈奴便一觸即潰,追人家時追不上,逃跑時正好成了別人狩獵的獵物。基於此,在漢武帝時期才鼓勵民間養馬,打造了一直優秀的騎兵兵團,後來才有了衛霍之功,沒有騎兵,一切都是空談。這也正是漢武帝所說的那樣:“寇可往,我亦可往”!


而蒙古人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對騎兵的掌控最好的一位,蒙古人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馬背上度過,對他們來說,馬就是他們的生命。每次蒙古人出征,隨軍士兵都會配備4到5匹馬,一隻騎累了,再換另一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歇馬不歇”。

如此強大的硬件配置,讓蒙古部隊可以日行幾百裡而好不費勁,況且蒙古馬雖然個頭小,但耐力絕對是馬種裡一等一的,可以讓蒙古人突然出現在敵軍面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在隨軍的馬匹中,蒙古人還會帶上大量母馬,並不是為了繁育馬匹,因為在外征戰,他們也沒有時間照顧小馬駒。


最重要的原因是母馬可以給龐大的軍隊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蒙古騎兵一向是打到哪搶到哪,搶到哪再吃到哪,然而,戰爭總歸會有偶然性,並不是一如既往的順利,如果碰上難啃的骨頭,要是沒了後勤補給,豈不是要軍心大亂?

因此這些母馬可以給他們帶來:

1.母馬產的馬奶,是蒙古人飯桌上最常見的食物,至今蒙古人還有喝馬奶酒的習慣,並且馬奶製成的奶酪也備受蒙古人歡迎,奶酪含有高能量,能及時補充士兵的體能。

2.奶酪的製作是每一個蒙古人必備的技能,他們可以以個體為單位制作屬於自己的軍糧,便於攜帶,又不至於吃“大鍋飯”,顯眼的明火引起敵人的覺察。


3.母馬不但可以產奶,而且行軍時還能帶著蒙古人的帳篷,是一支很強悍的“運輸部隊”,這樣節省出來的公馬就可以完全投入到作戰部隊,它們各司其職。

4.以馬奶發酵而成的酸馬奶不但可以作為食物,而且他還能治癒創傷,在尋找過程中,一旦有士兵負傷而草藥又供應不上,酸馬奶就能很好的替代這些藥物,它有驅寒、活血、舒筋的功效,深受士兵喜愛。

因此,蒙古騎兵攜帶大量的母馬出征是有其戰略目的的,大量的母馬為部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給養,這也正是蒙古人能夠橫掃天下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不只是帶著大量的母馬,還帶有很多的騸馬、公馬,甚至還有小馬駒,這與蒙古軍隊作戰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應對戰馬的發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戰,一般來說每個騎士都會配備4-6匹馬,有的是戰馬,有的是給養馬,有的是替換馬,這些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這些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馬,因為公馬的腳力強勁,爆發力強,適合於衝鋒,既然有公馬,那這些公馬就有發情期,這是動物的本能,而在發情期的公馬脾氣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給它們配備一部分的母馬,可以在公馬發情期間進行交配,安撫公馬。

主要的糧食來源

那麼既然公馬有發情期,為什麼不全部把公馬閹割了,變成騸馬呢?

這就是蒙古人配備母馬的第二個用途——軍糧。配備了母馬,當母馬與公馬交配,生下小馬駒後,哺乳期內的母馬會產生大量的馬奶。

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夠把馬奶製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這些奶酪既可以給蒙古人帶來高能熱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飯,對於蒙古人偷襲敵人有很強的隱蔽性,而且酸奶還是蒙古人治療創傷的一種藥物。

母馬是天然的運輸隊

蒙古馬種比較矮小,不如西域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強,蒙古母馬脾氣溫順,很能負重,蒙古騎兵出征的時候,自己騎乘戰馬,而用母馬駝著他們的帳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馬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後,攻城掠地,肯定是會搶奪很多的戰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強大的運輸隊伍把這些戰利品要麼隨身帶著,要麼運輸回後方。母馬的運輸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繁衍小馬,確保馬匹數量

既然母馬要產奶,製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麼母馬勢必會生小馬駒,那麼這些小馬駒如何處理呢?作戰期間不可能帶領一群小馬駒去衝鋒,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時期更不可能殺馬吃肉。

蒙古人是有後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為蒙古人打到哪裡就算哪裡,不需要補給,不需要後勤,這是錯誤的。至少,蒙古人出征會有一隊人跟隨在後方照顧馬群生產的小馬駒,並且在等馬駒成年後,要麼送與前線作為戰馬,要麼送與後方作為運輸馬匹使用,而照片小馬駒,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馬相隨。

綜上來看,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對馬匹的嚴重依賴,才會在作戰部隊中配備各種馬種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在軍事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安史之亂時,史思明命人在河邊刷馬,以向唐軍炫耀武力。不過,李光弼卻在士兵的建議下,從軍中找來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馬,故意讓他們嘶鳴。結果,對岸史思明部的雄馬安奈不住,紛紛跑到了李光弼軍中。

這雖然是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古代征戰時是帶有一批母馬隨行的。歷史上唐朝軍隊如此,後來的蒙古騎兵也是如此。通常來講,在選用戰馬時,多用雄健的公馬,以便滿足長途奔襲和迅速挺進的需要。那麼,帶母馬隨行又是為了什麼呢?

概括起來,大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戰馬會在作戰和行軍中產生傷病,不可避免的存在“減員”現象。古代軍隊行軍,有時會長時間相持,因而勢必要考慮戰馬的補充問題。攜帶母馬出征,就是為了不斷繁育馬匹,以便用於滿足作戰需要。

當然,有些戰爭數月便已平息,母馬的作用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時候一場大的戰事會持續數年,這時母馬便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財富。

另外,一些遊牧民族在飲食上會將馬奶作為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會喝馬奶酒,有時候還會拿馬奶做奶酪。如果征戰在外的騎兵,所帶領的全是雄壯的公馬,那麼自己在食物補給上又勢必會陷入困難。

當然,有時候馬匹緊張,一些隊伍也會將母馬作為戰馬來使用。不過,這樣做的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旦有母馬發情,且它們又與公馬混處,那麼公馬便會變得暴躁起來,很難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軍隊多有專門的飼養員來分開照料戰馬和用於繁育的母馬。

另外,有時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古人會將公馬閹割,以便避免有母馬發情時,公馬暴躁難以駕馭。從這一點來講,此類戰馬倒也蠻“可憐”的。


史海爛柯人


帶母馬是因為母馬更適合打仗需要!整體來說公馬性子烈,發情期容易在荷爾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來說長途出征都是選用騸馬(公馬閹割掉)或者母馬,這種比較不會出問題,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來會發現馬都跑光了。公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襲上面,因為公馬力大,衝刺能力強,適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過公馬的發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話往往是一人帶3~5匹馬,騎士在馬背上輪流騎坐。實際上每匹馬的負重都不會很大,基本上是夠用的,但是相對來說母馬比較溫順,聚在一起成群的時候不至於打架,放兩匹公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馬在旁邊肯定是要打架對著幹的。

第三點,補充水分跟食物。蒙古處於草原地區,那裡很多是戈壁荒漠,極度缺水,士兵們很難找到有水的地方露營。這時候母馬就可以起到一個活動水源的作用,母馬可以通過食草從草中攝入水分產奶,這是蒙古人騎士補充水分的一個重要方式。而且在斷糧的時候,馬奶也是一種糧食,這是蒙古軍重要的軍糧來源,蒙古軍在外打仗的時候都是以戰死的馬肉配以馬奶作為食物。


優己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標誌著安祿山集團的徹底覆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又殺死了安慶緒,貌似史思明是在為唐朝做貢獻,其實他只想大魚吃小魚,壯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對抗。果不其然,沒過幾天,史思明就自立為大燕國皇帝,然後揮師南下,直取洛陽。

唐肅宗聽到奏報,急忙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堵截叛軍。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謀略的大將,他並沒有率軍去守洛陽城,而是將大軍駐紮在河陽準備與史思明決戰。史思明發現洛陽只是一座空城,於是率兵繼續南下到達河陽與李光弼對峙。

史思明為了顯示自己兵強馬壯,每天把戰馬拉到河邊給馬洗澡,一連十多天都出來虛張聲勢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擊一個唐軍的士氣,沒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懼怕,而且還將史思明的大部分戰馬奪了過來。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因此他對馬的習性非常瞭解。於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馬,把小馬全部關在馬廄裡,然後把母馬趕到城外。這時母馬因思念小馬而不停的嘶鳴起來,而在河對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戰馬聽到母馬的呼喚,紛紛掙脫韁繩跑到了唐軍這邊。李光弼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幾千匹戰馬。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史思明的軍營裡沒有母馬而吃了大虧,所以蒙古騎兵打仗的時侯帶著大量母馬隨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撫公馬的情緒,防止被對方拐跑。因為動物之間都有“同性互相排斥,異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馬奶性味甘涼、營養豐富,是軍士們補充體能的重要來源,還有清熱去火的功效。雖然量不一定特別充足,但關鍵時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說,不是有牛奶了嗎?一頭乳牛產的奶確實要高出一頭馬產出的奶多許多,但是牛不聽使喚,慢慢悠悠不說,有時候還趕上不走。機動靈活,能跟上節奏,這也是母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母馬負責戰略物質的運輸,提供後勤保障。

總之:母馬好比公馬的隨軍家屬,雖然很少被軍士騎著衝鋒陷陣,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蒙古騎兵是那個年代,世界範圍內最彪悍的存在,來去如風,戰力驚人。

既然是騎兵,我們就不得不說說他們的坐騎了,那就是蒙古馬。蒙古馬個頭不大,頭卻不小,和其它馬相比甚至可以用“矮小”兩個字。如此看來,蒙古馬不是很好看。

但蒙古馬的耐寒能力超強,零下40度,對它們來說根本不是個事。除了耐寒,蒙古馬的耐力和勇猛也是非常出色的兩項指標。

不過,有件事挺奇怪,蒙古騎兵在打仗時,常常帶上大量的母馬,這是為何?

帶上大量的母馬,是為了平衡情緒的需要

馬就和人一樣,越是年輕,越是男性,就越暴躁,越容易控制不住情緒。從生物學角度出發,是荷爾蒙的刺激引起了公馬的急躁。

這種情況放在一般用途的馬身上,也無所謂,畢竟拴著它,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但是,在戰場上的軍馬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因為公馬的急躁情緒導致戰鬥出了問題,那士兵的生命就可能會出問題了。

所以,帶上大量的母馬,有平復衝鋒陷陣的公馬們情緒的作用。

帶上大量母馬,是為了能壯大馬群

蒙古騎兵在外征戰,時間很長,損耗是避免不了的,有時候是大量的人,有時候是大量的馬匹。如果一個軍隊的馬匹損耗量巨大,騎兵的性質慢慢就會變了,很可能會淪落成為步兵。

帶上大量的母馬,可以起到壯大馬群的作用,可以完成新老馬匹的替換,可以對損失的馬進行有效的補充。這對蒙古騎兵的影響太大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大量的母馬,就沒有層出不窮的優秀馬匹補充,也就沒有了蒙古騎兵的強悍。

帶上大量母馬,能給士兵們提供食物

野外行軍打仗,食物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因為沒有食物,最後導致功虧一簣的軍隊。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有人就問了,那帶著母馬是為了吃肉嗎?非也非也。一般情況下,蒙古騎兵不吃馬肉,他們把馬當成他們最親密的夥伴,除非生命到了最後一刻,為了保命,一些人會吃馬肉。但凡有一點辦法,蒙古騎兵絕不會吃馬肉。

那母馬如何給騎兵提供食物呢?馬奶。

馬奶是個神奇的食品,吃了可以讓人精力充沛,頂飽。吃不完,可以做成馬奶疙瘩,當成乾糧,有點壓縮餅乾的意思。

馬奶和馬奶製品,是蒙古騎兵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可以在不生火的情況下填飽肚子,讓營地不容易被發現,進而征戰沙場。

綜合說來,蒙古軍隊在行軍途中帶上大量的母馬,有三種作用,一是平復公馬的情緒,二是可以生小馬補充馬匹消耗,三是母馬能給隊伍提供馬奶食品。


藍風破曉


近千年來,西方世界一直流傳有所謂的“黃禍論”,最早的時候,黃禍指的是入侵歐洲的蒙古騎兵,後來日本崛起,這個鍋就由日本人來背了,等到了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用多說,這個鍋肯定也就落到咱們頭上來了。

“黃禍論”因蒙古騎兵而起,可見當時的蒙古騎兵,確實給歐洲人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事實上,相比起歐洲,蒙古人對亞洲尤其是我國中原一帶的傷害,才是最大的。

蒙古人原本只是漠北大草原上的一些鬆散的小部落,起初還歸金朝管轄。比如在《射鵰英雄傳》裡,金國就派了兩個皇子去蒙古封賞,可見那時候的蒙古諸部,都是金國名義上的臣子。然而當時的蒙古人中,卻出了鐵木真這麼一個萬古難遇的大英雄,他不但統一了蒙古各部,而且還把宗主國金國給征服了,短短几年內,野雞就變成了鳳凰。

不僅如此,征服金國還遠遠滿足不了蒙古人的胃口,自鐵木真開始,蒙古人就不斷地向外擴張,試圖把整個歐亞大陸都變成他們放牧的草原,其中的一支,更是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畔。雖然蒙古人並沒有在歐洲真正站穩腳跟,可是在亞洲,卻建立起了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

蒙古人的迅速擴張,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人們見識到了蒙古騎兵的兇悍

蒙古人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靠的就是它那戰無不勝的騎兵。

在當時,蒙古騎兵對其他國家的威懾力,恐怕不亞於今天的美軍。蒙古騎兵為什麼這麼厲害?首先,蒙古人天生就很驍勇善戰,大漠的生存環境,比起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要惡劣許多的,蒙古人能夠在此繁衍生息,就足以證明他們強大的生存能力以及戰鬥能力。

其次,蒙古騎兵的制度在當時來說,比較先進,底層士兵的向上通道也很暢通,戰爭對於底層民眾來說,就是一個階級躍遷的大好機會,所以當時的蒙古人也普遍好戰。

但光有這兩點,還不足以支撐起蒙古騎兵的強大,真正令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的,是它那完備的補給制度。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一定會帶上大量的母馬隨行,看似累贅,實則屬於必要之舉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補給是非常重要的。

當年曹操戰勝袁紹,就是靠的火燒烏巢,倘若不是一擊得手,糧草將盡的曹軍就會率先潰敗。補給的重要性,對於蒙古騎兵來說,也是如此。那麼蒙古人是怎麼給軍隊提供補給的呢?很簡單,就是帶上大量的母馬隨軍出征。

母馬隨軍出征,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母馬本身可以承擔運輸任務,像一些應急的糧草,就可以讓母馬來駝,這樣就可以節省下大量的戰馬資源;二是母馬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蒙古人的食譜中,奶製品佔到了很大的份額,母馬產崽後,就可以提供大量的馬奶,既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製成奶酪長久保存;三是母馬可以提供後備戰馬,及時補足軍隊的自然損耗,母馬生下的小馬,只需一兩年就可以成長為戰馬,從而實現軍隊戰馬的新老更替。

以母馬作為軍隊補給,不但好處更多,效率更高,應急能力更是顯著

蒙古騎兵帶著大量的母馬出征,不但有上面所說的諸多好處,還能讓軍隊的應急能力顯著提高。軍隊在外出徵,最害怕的是什麼?就是缺糧少食。

軍隊一旦陷入糧食枯竭的境地,根本不需要敵人在外進攻,光是內部,就已經彈壓不住了。所以在關鍵時刻,有充足的應急糧,才能夠維持軍隊的穩定,而母馬,正是最好的應急糧。宰殺母馬,不但可以讓軍隊得到充足的糧食補給,也不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從而讓軍隊在劣勢下更具翻盤的能力。

其實蒙古騎兵採用這樣的補給辦法,並不是因為他們更聰明,只是因為他們身為遊牧民族,原本就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母馬也是一筆財產,當然是要帶著一起走的。正是因為這種習慣的延續,才讓蒙古騎兵在出徵時帶上大量的母馬,並由此而意外地獲得了許多好處。

相比之下,中原人的軍隊就不太會這麼做,原因就是他們有固定的居所,出征只是暫時的,財產還是要放在老家比較穩妥,所以就算有大量的母馬,也是絕對不會帶著出征的。


汗青正浩


想必戰馬在我國古代的用處無人不知,冷兵器作戰時代,騎兵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優勢,在我國更是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非常著名的騎兵戰役,所以,騎兵不僅僅被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作戰兵種,更是被間接的看成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自從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全境之後,蒙古國周圍的各大政權便一直受到了蒙古政權的威脅,南宋、金、西夏、大理,這僅僅是東方的四個政權。像西方,蒙古國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中亞和歐洲的國家差不多被消滅了六十多個。

而當年的蒙古政權之所以在全世界所向披靡,靠的就是他們非常強大的騎兵軍團。

要知道,長途奔襲的蒙古騎兵的一大特點,同時對於後勤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特別是在戰線拉的特別長的情況下,想要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補給軍隊的所有後勤在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這種情況下,蒙古的騎兵們一般要一個人配備至少六匹戰馬,除了提供作戰的戰馬之外,蒙古軍隊還要帶上很大數量的母馬,而且是正處在哺育期的母馬。

那麼,為什麼蒙古當年要帶上這麼多母馬隨行呢?

一、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蒙古產的馬匹,相比阿拉伯地區和歐洲地區的馬匹體型上不佔優勢。

但是,蒙古馬匹的適應能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馬匹,壽命也比較長,無論是公馬還是母馬,對於蒙古的長戰線作戰是比較適合的。

雖然母馬不被用在作戰之中,但是母馬的用處還是非常多的。

正處在哺育時期的蒙古母馬,總產奶量可以達到300千克以上,大量的馬奶是蒙古軍隊食物的重要來源,馬奶在出徵的過程中,不僅幫助蒙古士兵解決了食物和水源問題,征途中多餘出來的那些馬奶也是重要的行軍物資,蒙古士兵往往把那些馬奶做成奶酪。

奶酪這種東西要遠遠超過奶的防腐程度,有助於長期攜帶和儲存,很多時候可以幫助蒙古軍隊達到急行軍的目的,免去了生火做飯的過程,節約了很多時間。而且,奶酪熱量極高,可以幫助士兵們很快地恢復體力。

二、其次還有母馬的繁殖作用,雖然前文中說到了蒙古軍隊每次出征每人要帶上至少6匹戰馬。

但是,在出徵的過程中並不是每次馬匹都夠用,蒙古軍隊的作戰能力超強,但是在任何科技都不發達的古代戰線拉長几千公里,這樣的消耗是無法估量的。

隨著蒙古軍隊戰線拉的太長,馬匹的損失越來越大,也不能從自己的本土及時補給,這個時候母馬的作用又產生了。

利用隨行攜帶的那些母馬同公馬交配,以達到補給戰馬的目的,雖然母馬的繁殖時期在十一個月左右,但是,在我國古代相比從遙遠的歐洲地區跑回蒙古補給戰馬,利用母馬繁殖更方便一些。

而且,蒙古軍隊憑藉著強大的作戰能力,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維持士兵日常開銷的能力還是有的,在母馬繁殖的過程中,蒙古軍隊也根本不用為生存問題擔憂。


夏目歷史君


蒙古人揮舞著馬鞭,以十萬蒙古騎兵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在這個過程中,馬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個遊牧民族,蒙古人馬術精絕,深通馬性,對於馬的一點一滴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能夠在戰爭中將馬的效益最大化。

蒙古人進軍速度快如閃電,來去如風,他們是古德里安之前的閃擊戰鼻祖。蒙古軍隊能夠保持長時間高速行進,有優秀的戰馬,出色的騎術自不在話下,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他們在部隊中配備了大量的母馬。

這些母馬可是蒙古軍隊保持高速機動的法寶,因為這些母馬在長途奔襲中提供了一種非常關鍵的物質,那就是馬奶。在蒙古騎兵行軍途中,士兵覺得飢餓了就會引用馬奶。母馬常年都能生產馬奶,這種馬奶富含高熱量,能夠有效地補充騎士們在長途奔襲中消耗的能量。

而且馬奶還有一定的飽腹感,能夠有效地解決士兵們的糧草問題。而且馬奶取用方便,有母馬就有馬奶,在食用的過程中,根本不會影響整個部隊的速度。

不僅如此,如果母馬不再產奶了,那麼也可以進行人道毀滅,馬肉也是行軍途中不可多得的美味。就算一頓吃不完,也難不倒勤勞的蒙古人,他們會對這些馬肉進行風乾,做成肉乾,隨身攜帶。

餓了咬一口馬肉,渴了喝一口馬奶,非常的方便。所以隨軍帶著大量的母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打軍的糧草問題,使得部隊在打仗時不用擔心糧食。

其次,這些母馬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母馬能夠補充戰馬的數量。當然,這不單純的只用母馬去繁育新的小馬,蒙古大軍的戰馬通常都是太監,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做了絕育。雖然有種馬的存在,但是靠交配要大量補充馬匹還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發情的母馬在水源地偶遇一批公馬,而且還是沒有進行閹割的公馬,他們很有可能帶回一大批公馬,能夠有效的補充戰馬的損失。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在春秋戰國末期,趙國的大將李牧就用過這麼一招,狠狠地陰了一把匈奴人。匈奴人大批優秀的戰馬被李牧的母馬用美馬計給拐帶過來了。

當然,帶著這些母馬也能調劑枯燥的軍營生活,看母馬和種馬進行交配,是蒙古軍人,茶餘飯後的一大樂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放鬆了軍人的神經,為未來的大戰調節好了情緒。

所以這些母馬的存在,正是蒙古大軍能夠迅速席捲大半個歐亞大陸的秘密所在。


歷史評說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蒙古騎兵,是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

自成吉思汗起,他們的鐵騎幾乎無人可擋,迅速的擴張,吞併了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騎兵作戰肯定離不開馬,但通常都是公馬,它們體壯、耐寒、奔跑能力強。但為什麼卻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這跟蒙古騎兵作戰的方式是分不開的。他們驍勇善戰,版圖擴張很快,所以要經常長途奔襲。俗話說人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他們都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一是物資貧乏,二是帶多了糧草影響行軍。

所以他們採取的方式就是以戰養戰,就地取材。苦寒之地作戰也沒那麼容易繳獲吃的,再加上敵軍也會堅壁清野。這種情況下怎麼辦?那就得依靠自給自足,所以母馬的重要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蒙古母馬在哺育期可產奶300千克。這就是他們作為重要事物的來源和後勤保障。馬奶熱量高,營養豐富,可快速恢復士兵的體力。

馬奶不僅能解決水源的問題,多餘的也不會浪費。可以發酵濃縮後製成奶酪,這種製作工藝很簡單,基本每個蒙古士兵都會。

而且這還不用團體行動,個人就能製作。他的保存時期也很長,攜帶也非常方便。切成小塊兒,放在包裹中,隨吃隨取。

它還有最大的一個好處,避免了生火做飯。你想想,如果十幾萬人同時開火做飯,目標有多大?這非常容易暴露。正是因為這種隱蔽性,他們經常發起突襲,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蒙古馬優點非常突出,但劣勢也非常明顯。它不及歐洲馬種的高大,雖然適應性很強,但也架不住蒙古騎兵的馬不停蹄。所以他們出征,每個士兵都要備上五六匹馬。當馬匹不夠用的時候,母馬也可以載重,騰出更多的公馬作戰。

這樣不管是戰死的馬,還是母馬死去。士兵們都可以吃到馬肉,快速的恢復體能。母馬也可以解決馬匹緊缺的困難。

這麼多的馬,肯定也會有很多小馬駒,人是根本顧不過來照顧它們的,所以有母馬在人就可以不用操心。

前面也說了,蒙古馬的適應能力極強。很多時候不用人工喂料,它們在天寒地凍的場地也能自行覓食。這可真的是吃的是冰冷的野草,產的是熱乎乎的馬奶呀。


蒙古人本身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對他們是十分重要的。蒙古騎兵在征戰中母馬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既保障了他們的水和食物,還能載人載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