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学——为什么人们买涨不买跌

消费时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买涨不买跌。特别是在近几年生活当中这样的消费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这么说,这种现象在近期高涨的黄金市场和商品市场最为显眼,也因此很多人提出了自己心里的疑惑为什么某种商品越是涨价,购买的人却不减反增,甚至形成了抢购的局面?


家庭经济学——为什么人们买涨不买跌


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测试,假如在你的身上发生这样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小心丢失了1万块钱,但又捡到了别人丢失的5000块钱。而另一种是你丢失了5000块钱。那么前后两种情况,哪一种情况发生时你的心情最为糟糕?

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后者,而并未意识到无论哪一种情况自己实际损失都是5000块。事实上如果足够理性的话,心情应该是一样糟糕。

其实这个心理测试只是为了证明人们在做出某种决策时,往往并非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全面理性的分析问题并进行权衡,而是更为依赖情感上的感受。因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应对许多的判断也是建立在不符合理性的基础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见到。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即使价格上涨到了疯狂的程度,投资者依然趋之若鹜奋不顾身的投入,根本不理会价格已远远超出商品本身的价值。反之,当价格一跌再跌,商品的价值早已凸现,却依然无人问津。这种现象在非典时期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广东发现非典性肺炎的病例,当地民众开始抢购板蓝根并一度导致其断货。不少商贩得到广西大量购药的信息,迅速蔓延并传到全国各地,这也引起其他一些地方的抢购狂潮。各地的很多药店出现板蓝根脱销的情况,板蓝根价格更是一路狂飙,10克x10袋每包的价格从2.5元一包,飙升到20元,30元甚至50元。


家庭经济学——为什么人们买涨不买跌


为了抑制这种行为,各地物价局发出紧急通知,板蓝根属政府定价药品不准随意涨价。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媒体辟谣说广西目前并未流行非典型肺炎,医学专家也出来忠告市民不要盲目抢购药品。

不过这样并未能改变市民购买的狂热。药价越是涨得厉害,人们购买的心里也是更加的迫切,非典时期在全国各地各大药店都出现过排长队买药的现象。尽管医学专家一再来声明还无法证明这些药物是否具有制疗效果,但很多的百姓还是抱着今天不买,明天就涨的更加厉害,或者明天就卖完的心理,加入到了抢购浪潮当中。越买越涨价的不仅是板蓝根,不少地方的口罩也出现了这样的暴购暴涨的情况。

同样的情况在本次疫情中也存在!其中包含口罩、消毒水、甚至双黄连也被谣言的散播下发生抢购现象。但好在这次疫情在国家的严厉管控之下,很多商品的价格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其实在市场经济中低价买入才应该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但消费者往往陷入上述的买涨不买跌的误区,如果某种商品涨价幅度大且持续一段时间消费者往往有踊跃购买的表现,因为担心价格会更加走高。而当价格不断回落时,消费者却往往抱有观望的态度,看市场价格走势后再做决定是否购买。

家庭经济学——为什么人们买涨不买跌

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的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这正是人们消费时买涨不买跌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人们之所以买涨不买跌,是因为价格上升时的过程中只有一个时机是买错了的,即价格上升到顶点的时候。除了这一价格,其他任意价格买入都是对的。而在价格下跌时表面上看只有一个时机是买对的,即价格已经落到最低点,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价格买入看起来都会是亏损的。

因此,人们认为,在价格上升时买入盈利的机会比价格下跌时盈利的机会大得多!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股民买股票的心理亦是如此。

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因为这种特殊心理的存在,所以人们日常消费的时候常常认为商品越是涨价越值得去买,越是跌越避而远之,甚至不仅不去买,反而恨不得把手上的这类东西转手卖出去,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心理,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买贵却买不对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