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武志紅

大年初一,但我看完徐崢導演的《囧媽》後,淚點低的我還是淚流滿面,我們中國式的親子關係其實和劇中的大同小異,表面上看父母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其實深層剖析的話總會發現,我們的大部分父母都屬於“操控型父母”。

劇中,伊萬和母親在火車上共度幾天後,終於忍無可忍,向母親盧小花坦露心聲。

“在你眼裡我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

我的婚姻是問題;

身材是問題;

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

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

不是你養的一條寵物狗啊。”

在兒子發出心底的吶喊之後,母親盧小花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覺得兒子是瘋了,怎麼能這樣對媽媽講話呢?

這裡就是他們親子關係的問題根源。在媽媽心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好,都是在為兒子操勞,甚至她說她活著就是為了兒子。但這種操控型的母愛真的好嗎?

透過伊萬和妻子的婚姻關係,就反射出來原生家庭的問題了。從小在操控中長大的伊萬,也根本不懂情感的溝通,哪怕他還深愛著妻子,卻從來不懂她真正的需求,而是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對待妻子。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起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在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我們能看到這些“有毒家庭”的幾種類型,也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過得不幸福、不開心,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和原生家庭有一定的淵源。

在這本書裡,我們能詳細地知道“操控型父母”的幾種表達方式以及父母操控孩子的潛在原因,萬事都是有因有果,在這類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的婚姻和親子關係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1.“操控型父母”的潛臺詞:這都是為了你好。

操控不一定是個貶義詞。如果一個母親控制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不讓他走到街道上,我們不能說她是操控型家長,只能說她很謹慎。相反,如果這位母親在孩子成年後還這樣做,那麼,適度的控制就變成了過度的控制。

《囧媽》中盧小花投餵伊萬那段,真的是太真實了,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我們不能因此說盧小花不愛孩子,相反她還是個深愛兒子的母親,在面對大熊的襲擊時,在絕境之下,她一心想著犧牲自己來保護兒子,這種捨身的精神唯獨父母可以做到。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在書中有這樣的一個例子。邁克成年後選擇去了另一座城市工作,並在那裡結婚。從那之後,他的父母就總是以各種理由給他施加壓力,希望他搬回家去。有一次,他本來要回來參加父母的結婚紀念日,臨行之前,他的妻子得了重感冒,病得十分嚴重,這時邁克給父母打電話說自己可能回不去了。

沒想到他的媽媽嚎啕大哭說:“如果你不來參加我的週年聚會,那我就不活了。”不僅如此,他的父母還試圖破壞他們夫妻的感情,不斷傷害他的妻子,根本就是想讓他離開她,再次回到父母的身邊。

邁克對此焦慮不已,他深愛自己的妻子,又不想惹父母傷心,左右為難,非常苦惱。

和所有“操控型”父母一樣,邁克的父母也非常地自我。他們看到邁克到外地去發展,就覺得是他要逃離自己;看到他結婚,就覺得要失去兒子;看到邁克自己生活得快樂,他們首先感到的是威脅,而不是替他開心。

追其根源,操控型父母的內在想法是:我希望你能永遠需要我,當你想掙脫我時,我太痛苦了,我不能承受失去你的感覺,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

他們打著“一切都為了你好”的旗號,無底線地接近你的生活,干涉你的自由,阻撓你的決定,在心理學上講,這些父母具有“空巢綜合徵”,就是在孩子長大離開家後要經歷的一種失落感。

由於對這種失落感的恐懼,這些方面特別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所以想法設法地摻和在孩子的事業甚至婚姻中,導致了家庭的矛盾和糾紛。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2.“操控型父母”的表現形式。

  • 直接控制:

有些父母的操控手段是直接型的,用一種很公開、具體的,甚至赤裸裸的方式對孩子實施控制。

按我說的做,否則我不會再理你。

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再也不給你錢花。

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你就不再是這個家的一員。

如果你違背了我的意思,就等於在我的心口上插了一刀。

看看這些直接控制的語言,如此簡單粗暴,你是否覺得熟悉呢?

當你不想吃母親準備的食物時,她也許會這樣威脅你;當你不願聽父母的建議時,他們也會這樣恐嚇你;當你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他們不喜歡的專業時,他們一定會暴跳如雷吧;而當你選了一個不受他們歡迎的戀人時,他們也一定會說出和你斷絕關係的狠話。這些,都是父母的“操控型手段”。

直接控制經常包含威脅、恐嚇和羞辱。面對直接控制,你的感受和需求必須要服從於你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是收到了最後通牒。在你個人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之間,他們往往會忽略你的需求,也根本不把你的需求放進心中。

在我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一位女性忍受不了丈夫的出軌,想要離婚,可她的母親因為害怕被嘲笑,害怕自己的面子受損,幾次三番地阻擾她去離婚,她絲毫不顧及自己女兒在這段婚姻中受了多大的傷害,而是非常自我地顧及自己的感受,更是對女兒想要離婚的行為多次施加壓力來控制。最終,這位女性不堪重負,自殺身亡。也許到最後的一刻,她的母親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這些直接控制中,有點父母用語言威脅作為手段;有些父母用金錢來操控孩子,把錢作為有力武器而讓子女依附於自己;甚至還有些父母用打擊侮辱的方式來對待子女,以達到操控子女的目的。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 巧妙的操縱

巧妙的操縱,比直接控制更加細微和隱蔽,但同樣極具破壞力。操縱者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不會暴露自己的真實目的,因此我無須承擔遭到拒絕的風險。

巧妙的操縱就相當於間接索取。比如我們不會直接要求另一半端來一杯酒,我們會問開瓶器在哪裡;我們也不會在深夜趕走客人,我們會不斷地打哈欠;我們不會直接向陌生人要電話,我們會先搭訕。實際上,操縱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常見模式。

可有一些父母,就把這些巧妙的操縱當作工具來對子女實施操控。

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士,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獨立能力,可她的母親總把她當作小孩看待,她經常不打招呼就來到女兒家裡,給她做飯,還私自整理她的衣櫃、挪動她的傢俱、擺放她的圖書。對此她很苦惱,她也勸過母親,希望她不要這麼做,可每次她的母親都會哭著對她說:媽媽給心愛的女兒做這些,有錯嗎?我愛你有錯嗎?

這位女士很想脫離母親的這種愛的操控,可母親每次都會巧妙地躲避,她也因此感到困惑,覺得無可奈何。

巧妙的操縱比直接控制更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總能找到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偽裝。

在這些“操控型父母”的心中,子女的獨立讓他們覺得好像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隨著子女年紀的增長,他們對子女的控制也愈演愈烈,因為他們需要子女永遠的依賴。

其實,在子女能把握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父母都應該停止對他們的控制。有一句詞叫做“優雅地退出”。孩子總會長大,當他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獨立的思考之後,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優雅地退出,這樣說起來也許很殘忍,但也是每對父母必須要走過的經歷。

我們的孝道流行了二千多年,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紮根太深。因為孝道,我們不敢過於反抗父母,選擇了一味順從,也正是因為這些,才造就了操控型父母。

但是父母都是偉大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是我們文化一直所宣導的。但是,“以愛為名”的操控卻是子女心中的一根刺,不僅僅會對子女造成影響,對他的事業和婚姻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3.面對“操控型父母”,子女如何進行對峙?

如果我們不想永遠活在父母的操控下,那就拋開屈服,選擇和父母對峙。這一過程很艱難,但重要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而是你的回應,如果面對父母的暴怒、譴責、威脅和狡辯時你能堅守住立場,那麼你將會體驗到決戰勝利的輝煌。

  •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

直面他們。

徹底克服面對他們時的恐懼。

告訴他們實情。

為你們此後的關係定位。

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和憤怒,你將會把這些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這將造成源源不斷的傷害。

  • 對峙前的四個基本要求:

你必須堅強得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或其他消極情緒。

你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你度過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後果出現的三個不同的階段。

你必須將想說的內容事先寫成信件或加以演練,必須練習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一旦你覺得自己比較自信了,已經滿足了以上四項要求,那麼對峙的時機也就到了。

  • 和父母對峙的方式:

1.寫信。

寫信是一種內心深處感情的交流,很多不願當面說出的話,完全可以在信中進行展示,在對峙的信中,子女可以寫出當時父母對自己的行為、當時自己的切身感受、父母的行為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包括今後你對父母的期望。

2.面談。

如果你想寫信,也可以選擇開誠佈公的面談。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請心理醫生來幫助自己完成這樣的面談。畢竟父母多年來的習慣和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他們會為自己不但申辯,會說這些是愛的行為,面談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意外的情況,雖然過程畢竟艱難,但邁出這一步就是希望。

沒有什麼行為是一成不變的,在和父母對峙的過程中,只要你有勇氣付諸行動,就算勝利者。

《原生家庭》:面對“操控型父母”,我們該如何應對

就像《囧媽》中的伊萬,在和母親進行一次深度聊天后,在他知道母親在失敗的婚姻中是如何堅持的時候,他也理解了母親對自己這些操控行為,因為自己是她活得的唯一期望。

而盧小花也懂得了自己的操控對兒子婚姻的不良影響,也意識到電影裡的伊萬是個小男孩,而我的伊萬已經長大了。

電影結束時,伊萬主動要求母親來自己家居住時,也表明他理解了母親,也想嘗試和母親新的相處方式。

家,是愛與溫暖的專屬通道,但也是恨和傷害的傳遞通道。“操控型父母”在傳遞愛的時候,也傳遞了傷害,但《原生家庭》這本書的主旨不是想讓我們去控訴這樣的父母,而是想傳授我們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傷害的人獲得勇氣和力量,從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重新獲得自信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