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六眼飞鱼


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陈玄礼是李隆基时期有名的将领,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攻进长安城时,李隆基带着亲眷仓皇出逃,就是陈玄礼率军护卫的。

不过陈玄礼却在马嵬坡伙同太子李亨,向玄宗发动了兵变。在这场兵变中李隆基失去了心爱的杨贵妃,这本是犯上作乱的行为,李隆基在事后却没有治陈玄礼的罪。是陈玄礼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李隆基杀不得,还是李隆基年事已高不复曾经的杀伐果断了呢?

1、马嵬坡兵变的缘由。

在马嵬坡兵变之前,唐玄宗还经历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这两件事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人犯上作乱,意图颠覆大唐政权。

李隆基在位的后期,只顾和贵妃寻欢作乐,荒淫糜乱。把朝政之事晾在一旁,更是一味的偏听偏信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杨国忠借着妹妹的荣宠,在朝堂上公然收受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所以导致奸臣当道,百姓负担加重,朝臣争权夺利,阶级矛盾激化。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最后竟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安禄山等人就索性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正大光明的造反了。

安禄山造反不要紧,镇压下就行了,可惜李隆基过于听信杨国忠的话,一次次的做出错误的决定。把本来不是很糟糕的局面,弄得一团糟,一手好牌就这样子打的七零八落,导致两京不保。72岁的李隆基看形式不妙,就感紧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这就是马嵬坡兵变的前因。

李隆基带着亲眷出逃的第三天到了马嵬坡,就是在这里陈玄礼上演了逼宫大戏。李隆基一行人到了马嵬坡之后,随从的禁军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都愤恨不已。大将军陈玄礼更是认为如今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便想把他杀掉,以安军心。于是就杀了杨国忠,并把他的头颅悬挂在马嵬驿的西门之上。

杀了杨国忠之后,陈玄礼又怕杨贵妃为兄报仇,给唐玄宗吹枕边风,会秋后算账,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李隆基杀了杨玉环。李隆基此时哪敢不应,无奈之下就只能含泪处置了杨贵妃,这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2、唐玄宗后宫后为什么不问罪陈玄礼。

一是唐玄宗让位给太子李亨后,成为太上皇,手里已经没有实权,无权处置陈玄礼了。太上皇,就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而且一般来说当上太上皇之后,手中的权力就都交于新任皇帝手里了。通观中国历史,在当上太上皇之后手里还握有权势的,怕是只有清代的乾隆皇帝了。而陈玄礼却被李亨封为了蔡国公,李隆基作为一个只有尊名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就算他想处置陈玄礼也没有权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陈玄礼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不忍杀之。陈玄礼从很早的时候就追随唐玄宗了,李隆基能顺利坐上皇位其中也有陈玄礼的功劳。陈玄礼曾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又拥立李隆基为太子并顺利登上皇位。陈玄礼数十年如一日的跟随李隆基,对他忠心耿耿。即使后来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跟着他已经无利可图的时候,他也没有弃之而去,依旧忠心耿耿地守护在李隆基的身边。陈玄礼的兵变逼宫也只是要铲除李隆基身边的奸佞小人,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和安禄山之流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对于陈玄礼这样生死相随的忠贞之臣,李隆基还没有昏庸到要对他问罪。

三是李隆基宠信杨国忠,致使其不知天高地厚,而陈玄礼杀死杨国忠,李隆基自知理亏,便也没有问罪陈玄礼。李隆基在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不失为一代明君。但是在执政后期却贪图享乐、荒淫无度。若不是他宠信杨贵妃,连带着爱屋及乌的盲目信任奸相杨国忠,不断听信谗言导致了“安史之乱”,又怎么会有后来的马嵬坡兵变呢?究其原因,还是要怪唐玄宗自己。自知理亏的李隆基,又有什么脸面去治陈玄礼的罪呢?

所以,唐玄宗在陈玄礼马嵬坡兵变之后,虽然伤心失去的杨贵妃,但却没有治陈玄礼的罪是有原因的。首先唐玄宗此时已经没有权利治罪于陈玄礼了;其次陈玄礼对玄宗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并且对他忠心耿耿,他不忍杀之;最后陈玄礼兵变犯上作乱究其根本,还是唐玄宗自己的错。




葛大小姐


陈玄礼,长期担任禁军的将领,唐玄宗对陈玄礼十分放心,信任。马嵬坡兵变,是太子和陈玄礼的一次密谋,目的是斩杀,诛杀杨氏兄妹二人,进一步削弱皇帝势力,权力,助力,帮助,增强太子势力,好让太子顺利接手当上皇帝,由此还可以借杨氏兄妹二人的头,号令三军,振奋军心,杀人立威,稳定军心,有利于改变兵败如山倒的不利因素和局面,有利于在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的唐朝晚期的统冶。唐玄宗回宫后,十分感谢陈玄礼护驾有功,不忍心去杀一个拼死拼命保护自己的禁军将领。陈玄礼是马嵬坡兵变发起的主谋,这是由于杨国宗奸相专权祸国殃民,罪恶当殊。杨玉环美人迷惑色诱皇帝,致使皇帝沉睡在美女中,有心无力,也无心去处理朝政大小事情,才致使安史之乱的发生,致使安禄山祸国殃民。罪不至死的杨玉环大美人,因安史之乱大受牵连。是因为唐玄宗玩弄,玩够了杨大美人,艳福不浅,享尽了人间艳福。唐玄宗不念旧情,过河拆桥,恩断意绝,致使杨大美人处于危险和灾难之中,让杨大美人有了生命之优,最后惨死在马嵬坡政变之中,香消玉损,成了政治牺牲品,真让人叹息,惋惜,难过,又无可奈何。可怜的杨大美人,吊死在马嵬坡政变中,真让人怜香惜玉,真让人有了怜悯之心。马嵬坡政变,唐玄宗忍痛割爱,用以牺牲杨氏二人生命来保全唐玄宗和太子,就是舍車保帅呀!陈玄礼诛杀杨氏二人,并非唐玄宗父子呀!同时,陈玄礼让唐玄宗当太上皇享清福,让太子来操劳国事当皇帝呀!陈玄礼无私心,忠心可鉴,唐玄宗还离不开陈玄礼禁军的忠心,真诚,用心尽力保护。唐玄宗没有理由去杀陈玄礼禁军将领,陈玄礼有功于他,有天大之功,怎能自断手脚,自废武功,自己老眼昏黄,蠢到,笨到要残杀,毒杀,斩杀多次救过自已命的大恩人,感谢来不及,怎来得及杀他陈玄礼。


中国美6220


因为,自马嵬坡兵变后,大唐就不是唐玄宗说了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乱之初,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于次年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在禁军的护送下,仓皇出逃。

七月中旬,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此时,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于是在陈玄礼的带领下,以诛杀宰相杨国忠、贵妃杨玉环为由,发动兵变,史称马嵬坡兵变。咋看之下,这场禁军兵变似乎就是冲着杨贵妃兄妹而来的。然实际上,兵变应该是冲着唐玄宗而来的,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李亨,为了架空自己的父皇而发动的政变。

首先,在陈玄礼发动兵变之前,事先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当然史书对这个细节是轻描淡写的,而且说当时的李亨也是犹豫不决。

但是,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作为禁军统帅的陈玄礼,如果他真的是要为国除奸,大可不必知会太子李亨,直接先斩后奏,再向唐玄宗交代就好了。所以,马嵬坡兵变实际上就是李亨在背后策划的,陈玄礼只是执行者而已。

因为,只要陈玄礼能迫使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女人杨贵妃,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连自己女人都保护不了的人,而这就意味着唐玄宗就此失去一切威信和权力。而这以后,他自然也就无法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了!

其次,我们从马嵬坡兵变后,陈玄礼也没有离开唐玄宗身边,而是一直护卫他入蜀这点,也能证明陈玄礼就是李亨安插在唐玄宗身边的棋子。原因很简单,当时控制着禁军的陈玄礼,他之所以始终不离开唐玄宗,这可不是出于对唐玄宗的忠心,而是李亨想让陈玄礼一直留在唐玄宗身边,死死的控制和监视自己的父皇。因为,只有这样李亨才能安心的在灵武即位,而不用担心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重新夺权。

所以,陈玄礼才会一直“盯着”唐玄宗,直到他重返长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此外,陈玄礼护送唐玄宗重返长安后,不仅没被问罪,还被加封为蔡国公。这恐怕就是唐肃宗对陈玄礼完成发动兵变和监视唐玄宗两项艰巨任务的奖励吧!

也正因为这样,唐玄宗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问罪陈玄礼。



这些历史要读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拉开了长达数十年唐朝动乱的序幕。安禄山起兵之后,叛军犹如摧枯拉朽一般将唐朝官军打得溃不成军,长安危机。次年,唐玄宗带领最后的宫中卫队,携带家眷逃出京城,前往蜀地避难。


而在行进到马嵬坡之时,禁军首领陈玄礼伙同太子李亨、东宫宦官李辅国强行胁迫唐玄宗处死丞相杨国忠,逼死杨玉环。而后陈玄礼继续帮助唐玄宗逃亡。在唐玄宗重新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却没有处死陈玄礼,这是为什么呢?请听我如下分析:

【唐玄宗与陈玄礼感情至深】

陈玄礼在唐玄宗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便与他结交。在唐玄宗逐渐走向唐朝权力政治中心时,陈玄礼帮助唐玄宗除掉了不少的政治敌人。在唐玄宗继位的过程中,陈玄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唐玄宗成功继位以后,陈玄礼也得以继续在宫中禁卫军任职,并且一跃成为禁卫军的首领,负责唐玄宗的安危。陈玄礼在禁军大将军一职上做了很长的时间,直到后来护送唐玄宗离开京城逃亡。



在唐玄宗已经与陈玄礼相识如此之久的情况下,并且在唐玄宗回到京城时已经失去大部分的亲信,唐玄宗也已经年老。唐玄宗难免念及曾经的感情,继续与陈玄礼交好。

【陈玄礼权力大,唐玄宗无可奈何】

陈玄礼在安禄山叛乱之后掌握着唐朝中央朝廷的最后的一只直属力量,并且这只禁军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即使唐玄宗已经回到了京城,叛乱也还没有平定,京城的安危也如累卵,极其需要强大的军队镇守。


而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唐玄宗为了安抚军心,护中央周全,自然不会对陈玄礼下手。并且陈玄礼身后有着强大的中央禁军,唐玄宗也无可奈何。

【唐玄宗已经失势,手中并没有生杀大权】

在马嵬坡一别后,太子李亨前往灵武即位,成为唐朝的新一位皇帝,而唐玄宗自然成为了太上皇。李亨即位后收拢部队,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在李亨主掌大权的时候,唐玄宗仍然只是偏安一隅。而唐玄宗虽然回到了长安,唐朝的皇帝已经成为了李亨,那些大权也落到了李亨的手中。陈玄礼身为朝廷大将,已经不是手中无权的唐玄宗可以处置的了。

【陈玄礼有功】

陈玄礼在“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忠臣,并且拥有着极其坚定的信念。他的一众表现也极其的出色。陈玄礼先是掩护唐玄宗逃离长安,接着又帮助唐玄宗抵达蜀地,然后在长安收复后再次协助唐玄宗回到长安。在这如此漫长的过程中,唐玄宗做为一名已经失去大权的皇帝,陈玄礼依旧对他忠心耿耿,从没有动摇。在这一点上,陈玄礼是一位有功之臣。



陈玄礼虽然强迫唐玄宗下令处死了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但是陈玄礼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私人恩怨,唐玄宗也明白这一点。如果陈玄礼不动手,也还会有其他的人动手。唐玄宗也深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陈玄礼都是一位对唐朝有功的忠臣。



无论在马嵬坡中唐玄宗失去了杨玉环有多么伤心,陈玄礼都是从国家大义出发,唐玄宗并不能有过多的怨言。从长安逃亡蜀地之路无论多么屈辱,而蜀地回到长安又是多么艰辛,陈玄礼一直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不曾动摇,唐玄宗也念及在心。所以,即使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唐玄宗依旧对陈玄礼以礼相待,没有怨言。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马嵬坡兵变,是因为唐玄宗过度沉溺于杨玉环的美色不理朝政,杨玉环宠幸安禄山使之一路坐大,杨国忠宰辅无能乱国,又在逃亡路上颐指气使激发的。

要知道一支军队一旦不满情绪达到拒绝执行命令甚至逼供了,那不是一两个将军弹压的了的。这个时候如果陈玄礼处置不好,很可能就会造成军队反叛,那么唐玄宗死于乱军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诛杀杨国忠不仅仅是下级军官和士兵们的呼声,实际上也是李亨、陈玄礼的心声。但是仅仅诛杀杨国忠还不足以平众怒,那就只有李隆基交出杨贵妃,让众将士平息了怒火,发泄了心中不满,安心的为皇家卖命。

那么如此一来,陈玄礼的做法其实不是逼供,而是帮助唐玄宗化解危机。尽管唐玄宗一万个不舍,他搞了那么多年政治,很清楚什么叫做丢车保帅。他便在痛苦的哀嚎中让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把尸首交给了陈玄礼

陈玄礼对李隆基的忠心李隆基是非常清楚的,当年他发动“唐隆政变”就是陈玄礼帮助他诛杀了安乐公主、韦后家人才登上基的。

再者,马嵬坡事变后,他与太子李亨分路逃亡,玄宗逃亡成都,李亨逃到灵武后宣布继皇帝位,他已经被剥脱了管理国政的权力,算是自身难保了,哪里还敢杀有功重臣?

再者,李隆基毕竟也曾经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明皇帝,虽然后来沉湎女色,他是很多事情他还是心里有数的。马嵬坡事变的前因后果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做了什么荒唐事才弄的威信全无,丢了帝位,他内心还是惭愧的。


谢金澎


在古代是等级森严的,下级不可逾越上级。尤其是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旁人更是得罪不起。在古代,若是违背皇帝的意愿,那就相当于违抗了圣旨,那可是杀头的大罪,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株连连九族。可想而知,皇帝有多尊贵,有多神圣而不可侵犯。可是有一个人他就对皇帝冒犯过,甚至发动兵变,逼迫皇帝。这个人就是陈玄礼,他在马嵬坡曾逼迫唐玄宗杀掉他最心爱的女人杨玉环。可以说他的这波操作有些过分了,半点不顾唐玄宗的颜面。后来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秋后算账呢?按理说来,唐玄宗绝对不会饶过他的。

㈠唐玄宗即便有这个心思,那也无力了

唐玄宗在前期绝对算得上是千古贤帝,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力那是蹭蹭蹭往上涨。后来唐玄宗有了杨玉环之后就变了,他变得不再勤于朝政,他变得不理贤臣,而是亲近奸臣杨国忠、安禄山等人。以至于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为了保命都只来得及带上杨贵妃就跑了。唐玄宗因为宠幸杨玉环和杨国忠,本就失了民心。后来在回宫后,大家对他更加不似从前,他的权力都已经被架空了。回宫后,没过多久他就做了太上皇。他要是想收拾陈玄礼那也是有心而无力。

㈡二人私交甚好,唐玄宗也不忍动他

人都是有心的,如果彼此之间有了感情基础,如果真的起了矛盾的话,强大的那一方也不忍心欺负弱小的那一方。受武则天时代的影响,很多女性野心都开始膨胀起来了,比如韦后和安乐公主。这个时候李隆基要是想夺皇位,其实是困难重重的。还好有了陈玄礼的帮助,最后他才能够荣登皇帝宝座。这份恩情唐玄宗一直记在心里,无法忘记。经过了风吹雨打后积累下的感情,当然不会轻易破碎。唐玄宗心里是极其依赖和信任他的,所以后来给了他 禁军龙武大将军的职务。

㈢人家的本意是好的,为了他好,唐玄宗怎能够忘恩负义?

唐玄宗在后期干了好多糊涂事,失去了很多民心和将士的军心。为了能够让将士们对他重拾信心,他必须要杀掉杨国忠和杨玉环。所以陈玄礼逼迫唐玄宗,为的就是给唐玄宗保命,不然那些将士可能发起疯来连他都要杀。能够创下开元盛世的皇帝当然也不是傻子,他能够看出陈玄礼的一片好意,最后又怎么会怪罪于他呢?总之,任何事情反常必有因。唐玄宗对陈玄礼没有多加追究,不过是念旧情罢了,不过是感恩罢了,但这其中也有动不了他的缘故。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马嵬坡之变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唐朝最美的女子杨贵妃在这里被迫处死。逼死杨贵妃的人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军统领陈玄礼。让唐玄宗如此丢脸的行为,回朝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Δ陈玄礼

实际上的陈玄礼回朝后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了重赏。最后陈玄礼因为重病而死!陈玄礼除了参加马嵬坡之变,一生中总共经历了两场政变。

第一次是唐隆政变: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复辟之后,对与自己共患难的韦后非常的放纵。韦后不但干预朝政,而且还想做皇帝。于是李隆基联合陈玄礼、长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推选李隆基的父亲做了皇帝。成功之后,陈玄礼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第二次是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着太子,在①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保护之下,偷偷的逃出了长安城。当军队逃亡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联合太子逼死了杨国忠。而作为杨国忠堂妹的杨贵妃,在陈玄礼的极力要求之下也被处死。但是在唐玄宗回朝之后,陈玄礼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给他加官进爵!

Δ马嵬坡之乱

陈玄礼不是主谋

其实马嵬坡之乱的主谋是太子李亨,说起太子就不得不提起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在杨贵妃得宠之后,以及原来的宰相李林甫死后,于是拜杨国忠为宰相。做了宰相的杨国忠,平时飞扬跋扈,任人唯亲。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太子李亨的地位,所以李亨为了尽快除掉杨国忠,发动马嵬坡之变。

为了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同时还处死了与杨国忠有关的所有人。而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考虑到唐玄宗沉迷女色,也赞同了太子李亨的建议。然而陈玄礼被太子李亨一直埋在鼓里。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也与唐玄宗兵分两路。所以在整个过程之中陈玄礼都是棋子,回朝之后的唐玄宗也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并没有处罚陈玄礼。

相信陈玄礼

陈玄礼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唐玄宗心腹,在陈玄礼第一次参加政变的时候,陈玄礼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陈玄礼一直被唐玄宗重用。可以说自从发动了唐隆政变,陈玄礼已经追随李隆基四五十年的时间。

Δ杨贵妃

而且在马嵬坡之变后,陈玄礼曾经卸甲来请罪。早已经知道事情缘由的唐玄宗,就没有处罚他。除此之外,在太子李亨试图谋反的时候,本来一直与太子保持同一阵营的陈玄礼,突然反过来宣称效忠唐玄宗,此举也解决了唐玄宗的安全问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偷偷的逃离了长安。第二天大臣在上早朝的时候,才得知此事。之后长安陷入一片混乱,烧杀抢夺无人过问。

逃到咸阳的唐玄宗,自己身边没有人保护。自己的儿子李亨又带领走绝大部分的精兵猛将,已经在灵武城登基称帝。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太上皇。如果这个时候还把陈玄礼杀掉,自己身边除了高力士之外将无人可用。这最后一点才是唐玄宗不杀陈玄礼的最重要原因!

Δ杨贵妃

一、如果在马嵬坡之变中,陈玄礼成功逼死杨贵妃之后,没有立刻向唐玄宗宣誓效忠,那么陈玄礼在回朝之后也会被立刻杀死。可见陈玄礼内心还是非常尊重唐玄宗!

二、唐玄宗暂时之间还离不开陈玄礼,否则将性命不保。

这两个主要原因才能够让陈玄礼活下来!


史之策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问题,马嵬兵变中,陈玄礼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和太子李享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否已经倒向了太子?马嵬兵变的目的是什么?

陈玄礼可谓是李隆基身边资格最老的人之一,在“唐隆政变”中,陈玄礼协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一党,铲除韦后势力,随后又拥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当上皇帝后,陈玄礼就一直掌管禁军,负责皇帝的安全。玄宗对陈玄礼的信任,从来没有产生过动摇。可以说,这两人已经超越了一般上下级的关系,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老友。

但是,在马嵬兵变中,陈玄礼却是主导人之一。

据《旧唐书》记载:

次马嵬坡,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
(即李辅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马嵬兵变是陈玄与太子李享密谋的结果,事件以杨国忠、杨贵妃等被诛杀而告终。那么,这是否就可以说陈玄礼倒向太子,犯上作乱呢?

其实不然,马嵬兵变,只是陈玄礼和太子之间的一次合作,合作的基础是两人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宰相杨国忠。太子要对付杨国忠,是因为杨国忠不断对太子势力打压,两次构陷太子谋反,太子和杨国忠之间,已经是势同水火。而陈玄礼要杀杨国忠,则恰恰是因为他对玄宗的忠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陈玄礼早就看透了杨国忠奸佞之臣的嘴脸,他恨杨国忠扰乱朝政,祸国殃民,必欲杀之而后快。因此才会和太子李享一拍即合。

杨国忠被诛杀后,陈玄礼与太子之间的合作也已经结束。马嵬兵变第二天,太子就和玄宗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南下四川,而太子则北上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会和,全面部署平叛事宜。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马嵬兵变后,玄宗为什么没有问罪与陈玄礼呢?想必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第一,陈玄礼并没有倒向太子,只是与太子合作,马嵬兵变的目标人物不是玄宗,而是杨国忠。对于这一切,玄宗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玄宗也是一代明主,何尝不知道杨国忠之流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是年老昏聩,不在喜欢听正直之言,陷在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中不可自拔。安史之乱,对玄宗来说也是一记响鼓,把他从梦里来回了现实。事实证明,玄宗在到达四川后,发布了一系列正确的命令,一时间,那个英明睿智的玄宗仿佛又回来了,各地军民接到玄宗诏令后,无不欢欣鼓舞,奋起抵抗叛军。所以,清醒过来的玄宗,并没有惩罚陈玄礼。

第二,玄宗需要陈玄礼。在逃亡途中,玄宗身边亲近之人寥寥无几,高力士是宦官,虽然忠心耿耿,但并不能保护皇帝安全,而宰相杨国忠以被诛杀,玄宗唯一可以依靠的,几乎只有陈玄礼了。马嵬兵变时,太子李享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军队。唐朝诗人张枯在《马鬼坡》中写道:

“族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往南去的是玄宗,往北去的是太子,可见兵变后太子的力量已经强于玄宗了。兵变成功后,陈玄礼马上与太子解除合作关系,转而继续护送玄宗入蜀。可以猜测,如果不是陈玄礼的以及他所带领的禁军的牵制,太子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夺权,玄宗能不能安全入蜀都是个问题。

至德二年,此时太子李享已经在灵武继位一年,也就是唐肃宗,在唐肃宗的领导下,平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部下杀死,叛军势力急转直下。而在四川避难的玄宗,此时也回到长安。不过,他这是已经是太上皇了,不问政事,每天就听听宫女唱戏消磨时间。陪伴在他身边的,依然是高力士和陈玄礼。陈玄礼也因为护驾有功,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不久,陈玄礼身患重病,在玄宗迁至甘露寺后去世。

文/一卷青史

一卷青史



马嵬坡兵变很有可能是唐玄宗自己的策划,他为什么要杀执行自己命令的陈玄礼?


大家以为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人?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吗?


这可是一日之内赐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亲儿子的铁血皇帝。


李隆基的冷血和无情不比今天变态杀手差多少。


再来看当时李隆基西逃是什么情况?


当时李隆基对外宣称要亲征,结果突然带着1000人就向蜀地逃窜,由于事情仓促,身边只有600禁军。


而且从《旧唐书·韦见素传》记载,李隆基当时西逃时并没有打算带着杨国忠,是在西逃路上遇到杨国忠、韦见素等人后才临时决定一起走的:


“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诣。见素与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遇上于延秋门,便扈从之成阳。”


为什么李隆基西逃不准备带杨国忠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隆基这次是仓促西逃,身边禁军只有600人,而西川(今四川)杨国忠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如果李隆基带着杨国忠西逃,到时候万一杨国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办?



事实上《资治通鉴》就记载,当时禁军将士普遍并不愿意前往西川,名义上的理由就是西川是杨国忠的地盘,去了危险:


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


事实上杨国忠也知道安禄山起兵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而要清的奸臣就是他本人,所以他才会在朝堂上直接把锅甩给李隆基:


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可能李隆基最初的想法是率先入蜀,然后公开杨国忠的罪名再进行诛杀,可是没想到才出发就遇到。


更没有想到的是一路上杨国忠试图烧左藏库与便桥的做法激怒了随侍的禁军,烧便桥等于让禁军家属没办法逃难。


结果才走到马嵬坡,禁军就已经有不稳的迹象,这个情况被忠于李隆基的陈玄礼敏锐的察觉了,所以陈玄礼才会禀告李隆基,在获得李隆基同意的情况下诛杀了杨国忠一族。是的,按照《旧唐书》的记载,陈玄礼没有先斩后奏,而是先报告了李隆基,得到李隆基许可之后才开始带领禁军诛杀杨国忠一族的。


丙辰,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


事实上马嵬驿之乱,禁军诛杀的并不是杨国忠一党,而是杨国忠一族,因为韦见素这样铁杆的杨国忠心腹在李隆基刻意保护下并没有被杀。



至于杨贵妃之死,有可能是禁军士兵在诛杀杨氏一族后觉得不诛杀杨妃,恐怕秋后算账,所以要求李隆基杀之,也有可能干脆就是李隆基自己的主意,能狠心杀死三个亲儿子,能让儿媳妇变媳妇的李隆基真狠心诛杀杨贵妃也一点儿不奇怪,毕竟他下令诛杀了杨贵妃全族,他如何面对杨贵妃?


或者这么说,如果他诛杀了杨贵妃全族,杨贵妃事后还和没事人一样,照样那么温柔对待李隆基,李隆基心里还会那么喜欢杨贵妃?会不会觉得杨贵妃简直无情无情,天生冷血?会不会觉得杨贵妃对他也是虚情假意?


而要是杨贵妃因为李隆基诛杀杨氏一族而怨恨李隆基,甚至和李隆基彻底决裂,那么李隆基还有什么必要把一个恨自己入骨的女人带在身边?难道李隆基是天生受虐狂?就喜欢别人天天痛骂自己?


所以对李隆基来说,杨贵妃死在马嵬坡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不管事后杨贵妃是否怨恨李隆基,李隆基反正对待杨贵妃的心态是永远改变了。


兰台


我们先来看看陈玄礼这个人,他担任的是禁军龙武大将军,他其实在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跟随李隆基除掉了韦后与太平公主,而马嵬坡之变是公元756年,过去了四十六年,由此可见陈玄礼是一直很受唐玄宗器重与信任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会发生马嵬坡之变,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洛阳、潼关、长安先后失守,哥舒翰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唐玄宗在陈玄礼的护送下西逃。

因为逃得匆忙,自然不会带太多的食物,再加上人数众多,所以大家开始饿肚子,这时候很多将士开始喧哗起来了,他们认为安史之乱的原因在于杨国忠的乱政,而安禄山打的旗号,正是奉诏讨伐杨国忠。

陈玄礼也是这个想法,他就去找东宫宦官李辅国,他跟李辅国说,必须转告太子,要杀掉杨国忠。太子李亨听了这个事情之后,有点犹豫,因为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宠臣,而杨贵妃是他的妹妹,如果他参与杀掉了杨国忠,那么唐玄宗会不会认为他要造反?

刚好这个时候,吐蕃的使者一行几十个人拦住了杨国忠,向杨国忠要吃的,杨国忠还没回答呢?怒气冲天的士兵们纷纷大喊: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啦!有人甚至拉弓射箭,射向杨国忠,只是没射中,射到了他的马鞍。

杨国忠赶紧逃呀,逃到了马嵬驿的西门时,被追上的士卒给杀了,御史大夫出面呵斥,也被杀了,韦见素也出来看,也被打了,只是有人阻拦,所以没有被杀。

外面闹那么大声,唐玄宗当然听到了,就派人去问个情况,大家说是杨国忠谋反,然后被杀了。唐玄宗出去了,劝士卒们走,可士卒们不愿意,他们说杨贵妃也得死,唐玄宗自然不舍,但是没办法,最后只能勒死杨贵妃。

唐玄宗让陈玄礼来看,陈玄礼叩头谢罪,唐玄宗安慰了他,然后陈玄礼出去说了,然后大家就散去了,然后继续西行。而太子李亨在此与唐玄宗分道,北上灵武,然后称帝,也就是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而陈玄礼就一直跟着唐玄宗。

从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唐玄宗对陈玄礼不可能一点怨气都没有的,可是安史之乱,唐玄宗的威信尽失,连杨贵妃都保不住,而太子李亨也称帝了,他根本就拿陈玄礼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陈玄礼依然是禁军龙武大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