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第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創作談

■曹元偉

我沒有書法童子功,開始寫毛筆字的時候已經35歲了;當時也沒有太明確的方向,不知道怎麼去寫,跌跌撞撞寫到今天,成了現在的我。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書法


我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中獲過幾次獎,其中包括蘭亭獎等全國大獎,入展近五十次,最近剛剛評選結束的第十二屆全國展我也忝列其中。有人說我是書壇常青樹,哪裡是什麼長青樹,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對書法較真的人、玩命的人。

這裡,先說說我此次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的作品。

說實話,我雖然是個老作者,但投稿對我來說也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入展對於我來說其實沒有多大意義,並不會給我帶來名或利,之所以堅持投稿,主要還是想檢驗一下自己的創作能力和水平,是不是落伍了?自己是把每一次的入展作為一種激勵和鞭策。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


具體來說,創作之前的第一件事是確定內容。這是比較讓我頭疼的事情,但總覺得,不能再抄唐詩宋詞了。我平時喜歡寫點兒關於書法的小文章,那乾脆就寫自己的文章吧。中國書協一貫提倡書家自作詩文,所以這次十二屆國展的送選作品我選了幾段自作書論作為書寫的內容。投稿那段時間我比較忙,實在沒有充裕的時間寫字,深知自己不在狀態,大字作品恐怕難以達到滿意,於是便選擇寫小字草書。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書法


接下來就是形式的選擇問題。儘管形式很重要,但書法展評選最終還是要看字的本身。於是我寫了十多張作品,然後拼成一個條幅。應該說作品本身並不大,形式上不佔什麼優勢,這麼小的作品如何去抓住評委的眼睛呢?我想,靠字的張揚是無濟於事的,便在作品中加大了墨色的對比,不惜使用重墨和枯筆,這樣作品的虛實反差很大,節奏感也就比較強烈。看著完成的作品,我當時感到很滿意,便和老婆開玩笑說:“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

我覺得,對於一件書法作品而言,應該是見仁見智的,即使不能入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要達到鶴立雞群的水平實在太不容易。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作品

其次再來說說參加書法展的感受。

說這話,我自以為還是比較權威的,畢竟是久經“戰場”了,要從入展和獲獎的作品數量來說,在全國我不能算是“最多”,但也絕對是“最多之一”了。我以前參加國展和當下很多年輕人投國展的心情完全是一樣的,作品入展或獲獎了,一定會興奮很長一段時間。全國入展幾百人,獲獎小几十人,那我就是全國那幾百分之一或小几十分之一了,就是有名的書法家了。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到了今天我才知道,其實那根本不算什麼。我依然還是過去的模樣。不過,有那樣的想法也有好處,至少心情舒暢了,說不定能多活幾年,長壽可不是用錢能買到的。相反,不入展自己也會鬱悶一段時間,現在想來,真的是沒有必要,繼續努力就是了,烏雲總會散去,陽光也一定會出來。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書法

再來說說什麼樣的作品容易入展。

憑我的經驗,中庸的作品容易入展,標榜創新的不好入。我認為,真正的創新是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也就是站在古人的肩頭,摘更高的果子。這樣講,並不是說寫得跟大家不一樣,甚至推翻傳統就是創新,拿西方的美學思想框在書法創作上那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見,創新的難度何止是一個“蜀道難”!

當今書法的很多創新,其實質就是一種“意淫”。在沒有臨好貼的情況下去創作,其中雖可見到古人的影子,但多數還是作者自己的,或者不知是誰的,這就是一種“中庸”。如今,去展覽現場看看,或者翻翻眾多的書法作品集,就會知道我所說的就是現實了。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作品

總結:

最後說說如何給自己定位。若非要給自己定位的話,那就是順其自然,做好人,寫好字,教好學,不求大富大貴,但求無愧此生。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追求卻是無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永不止息!這就是我,一個平凡的布衣。

“如果不入展,除非評委喝醉了”,哪位書法家投國展這麼自信?

曹元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