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如何利用自然之水供人们生产生活使用,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部如何利用工具,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的历史。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汲水工具——辘轳

一、抱瓮取水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一般傍水而居,通过各种器皿打取江河湖泊的地表水供日常使用。然而,河水与池塘的水会发生季节性的变化,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于是人们开始挖坑抱瓮取水。由于土坑较浅,而且易容易被污染和破坏,所以人们开始凿井取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了一口水井。

在商代时,用木搭方型井盘、用绳捆罐抱瓮汲水方式已经开始普及。根据《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灌田。”商朝时发生旱情,汤王的大臣伊尹教人们田头凿井灌田。在先秦时期民间的《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民歌描述了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凿井耕田的幸福生活。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抱瓮取水

二、桔槔汲水

桔槔的原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抱瓮取水这种低效的取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于是到了春秋时期,桔槔这种汲水工具应运而生。

桔槔的原理十分简单,只需要在井旁架上设一个杠杆,一端系上汲水器具,另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从力学原理来分析,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从低处提水置高处,将汲取的水用水桶提起。这种方式依靠重物自身的重力就可以调节,比起用抱瓮取水、绳捆罐提水,方便又省力,一天可以灌溉百畦。

《庄子·天地》中,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对比了抱瓮取水与桔槔汲水两种方法:“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 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泱汤,其名捣槔。”

子贡在返回晋国的途中,看到一个老人仍然“抱瓮取水”,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十分费力低效,于是他就向老人推荐“槔”这种工具,但这个老人却以“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为由拒绝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每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落后的工具,人们的接受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由于桔槔构造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在江、河、湖、塘、溪 的边上 ,均可用桔槔汲水。因此在中国古代,桔槔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一直作为中国农业史上一项重要的水利设施而存在,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桔槔来看,它的基本构件都没有任何变化,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仍然使用桔槔汲水。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桔槔汲水图示

桔槔的文化意象

所谓意象,是美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点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桔槔,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工具,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同《淮南子·汜论训》说: “斧柯而樵,桔皋而汲。”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闲居》中说:“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闲居在辋川时,王维向我们展示了桔槔灌园、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唐代陆龟蒙诗歌《江边》云:“江边日晚潮烟上,树里鸦鸦桔槔响。无因得似灌园翁,十亩春蔬一藜杖。”则向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使用桔槔汲水时的场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田园画,让人心驰神往。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桔槔汲水图

三、辘轳汲水

辘轳的原理

使用桔槔汲水,汲水处一定要浅,否则绳子一长,杠杆原理就无法很好地应用,也就不能省力了,因此有着很大的弊端。战国时期,出现了陶圈沉井技术打井,一边挖井,一边沉砌陶圈,这样可以增加井的深度和出水量。随着陶井的出现,由抱瓮汲水、桔槔打水进而创造出辘轳汲水

明朝罗颀《物原》中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史官,说明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辘轳。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中说:“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元代王祯《农书》则说:“凡汲水于井上,取其俯仰则桔槔 ,取其圆转则辘轳,皆挈水械也。”说明了桔槔是利用仰俯的工作原理,而辘轳是利用圆转的工作原理。

辘轳,根据简单的杠杆和轮轴原理相结合而成,它可以满足深井汲水的要求,其特点是将桔槔的单向用力方式改为循环用力。与桔槔相比,辘轳的优点是汲水深浅都可以使用,在支架上设木轴,绳索两端各系一盛水容器即可交替汲水,省力又省时。它的缺点是制造相对复杂,位移相对不便。

到春秋时期,辘轳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中。汉代以前的辘轳包括“滑轮辘轳”和“细腰辘轳”(如下图1和图2所示),它们是在水井边竖起两根架子,固定支撑辊轴或滑轮,汲水时,用一根绳子拴住水罐,绳子放在轮子上,人站在地上拉绳子的另一端向下拉。

到了汉朝以后,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辘轳汲取地下水灌溉菜园,开始出现手摇曲柄辘轳(如下图3)。辘轳作为一种汲水工具,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仍然被广泛使用。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图3:元代王祯《农书》中的曲柄辘轳

辘轳的文化意象

同桔槔一样,由于辘轳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辘轳作为一个意象,经常与其他意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

“辘轳”常和“金井”两种意象组合起来,在古代,官宦之家常常在井边装有雕饰精美的栏杆,这样的井被称为“金井”,“辘轳金井”两种意象结合在一起,所体现的多是一种怀人、闺怨的感伤情绪。

比如,南唐中主李璟的《应天长》中说:“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这首词,词人以“辘轳金井”为意象,抒发了一种伤春的情绪以及对南唐风雨飘摇的命运的忧虑之情。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如梦令》云:“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则以辘轳金井为背景,写出了与一位美丽女子刻骨铭心的邂逅,读后让人无比伤感。

中国人常常在庭院种植梧桐,“辘轳”还经常与“梧桐”组成复合意象,表达闺怨、思念或失意的心绪。比如唐代诗人张籍《楚妃怨》说:“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银瓶秋水冷。”这首诗描写了辘轳金井下,飘落的梧桐,表达了出了美人的闺怨之情。

此外,古代文人将辘轳汲水的原理运用到律诗用韵之中,还产生了辘轳格诗体。它是一种衔头接尾格的诗,它可以象辘轳一样旋转,读来饶有趣味。

从抱瓮取水到辘轳汲水,说说中国古代汲水工具的变迁

古代辘轳井

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人民的幸福。由于抱瓮取水的不便,人们巧妙地利用物理原理,创造了桔槔汲水与辘轳汲水的方法。这部汲水工具的历史,既展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从中也蕴涵和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与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水井的历史》,文史杂谈,王振凯

2.《桔槔创造起源考》,中国农史,张卓研

3.《汉代的辘轳及其发展》,农业考古,李趁友,

4.《浅析辘轳的设计及传承》,陶瓷科学与艺术,熊伟

5.《我国单曲柄辘轳普遍应用的年代考》,农业考古,史晓雷 , 张柏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