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絕句和杜牧的絕句二人難分伯仲,怎麼來評價他們二人的詩?

半世飛仙


王昌齡與杜牧的七絕詩都十分有名,而且兩個人的詩風也非常接近。若是推舉一下唐代寫七絕的高手,盛唐時期首推王昌齡與李白,中唐時期首推李益與劉禹錫,晚唐時期則推杜牧與李商隱。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留世七十多首,幾乎每一首寫得都好,其中著名邊塞詩《出塞》更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足見其七絕詩的成就。而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時人將這二人與李白杜甫相媲美,也足見杜牧的詩歌成就之高。把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確實很有可比性。

怎麼評價這兩個人的詩?前人有過諸多評價,兩人都好,藝術成就都很高。在這裡筆者權且將兩個人進行一番比較,闡述一下兩個人之間的異同點吧。

01.題材的同異

兩個人在寫七絕時偏重的題材是不同的。什麼是詩歌題材呢?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我們常見的詩歌題材一般有:送別懷人詩、邊塞戰爭詩、愛情閨怨詩、羈旅思鄉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等。其中王昌齡作為邊塞詩人中的代表人物,經常寫作邊塞戰爭詩。而杜牧則更加偏愛詠史懷古詩。

兩人的詩風同樣剛勁鏗鏘,為何會傾向於不同的題材呢?

我想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社會背景不同與個人性格不同。

在有唐一代詩人們普遍有“壯遊”與“從軍入幕”的傳統。“壯遊”很好理解了,就是遊歷祖國的大好山川,一方面可以用腳步丈量天下,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為詩歌創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從軍入幕”是指詩人們往往選擇去往邊塞,成為某位將軍的幕僚,為自己累積政治資本。這是一些寒門詩人除了科舉入仕之外的另外一種入仕途徑。

話歸正傳王昌齡是進士出身,但卻是武將,同李白一樣十分有任俠之氣。在得中進士之前王昌齡曾經有過一段漫長的“壯遊”經歷,而且在其二十七歲左右曾西出玉門關遊歷,玉門關大家都很熟悉了,相當於古代的邊關了,是需要重兵把守,且非常容易發生戰爭的地方。任俠之氣、武將出身、熱血青年,“壯遊”時期的邊塞經歷,從以上種種標籤看就不難理解王昌齡對於邊塞戰爭詩的偏愛了。

再說杜牧。杜牧二十六歲就得中進士,一時間名滿京城。但少年得志,才高八斗的杜牧升官並不快,甚至一度是個幕府小官。除此之外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征伐混戰,中央機構腐敗無能,一副衰敗氣象。

杜牧是有安濟蒼生的志向的,奈何無人重用他。這樣鬱郁不得志的情懷錶現在詩歌當中就只能是“詠史懷古”了。“詠史懷古”的一大特色就是借古諷今、悼古傷今。因此杜牧的七絕偏愛“詠史懷古詩”,這是他對當時世道的控訴,也是他對不得志的排遣。

因此,兩個人偏愛的詩歌題材不同,透露出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與人生經歷不同。

02.詩風的同異

前面說到過兩位詩人的詩風很相像,但是相像就是不同嘍。

先說王昌齡。其能與李白交好,可見其大約有一下幾點特質:好道、任俠、縱酒。的確如此王昌齡是性情中人,也是狂放之人。他在《鄭縣宿陶大公館贈馮六元二》中寫到:

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世務。

這是他對自我的認知與描述,而他在後期屢次遭受貶謫也與他的性情有關。《舊唐書》記載其被貶是因為“不護細行”,這其實是一個很微妙的理由,也沒說他具體哪做錯了,反正就是說護衛不周全,不由分說地就講王昌齡貶了。後人分析這都是因為他平素為人太狂傲了,以至於因為這樣的理由被貶斥。

我們後人常常說李白的詩歌中有“盛唐氣象”。什麼是“盛唐氣象”呢?參見李白的詩歌,其詩歌大多氣勢非凡、辭采昂揚、樂觀曠達,有一種鋒芒畢露的感覺,其描寫的場景往往帶有一種奢靡、富貴、繁華之感。這是盛唐精神面貌的一種體現,同時代的王昌齡雖然不如李白鋒芒畢露,但亦隱含這種氣象

綜上,導致王昌齡的詩風是無論寫何種題材,無論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他的風格都是格調高昂、清剛蒼涼、雄渾跌宕的,充滿了一種男性的剛健之美。

再說杜牧。身處晚唐,國事傾頹。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使得這一時期的詩人普遍帶有歷史性的壓抑悲涼。

反應到現實當中則是沉迷享樂,藉以避世。反應到創作當中則是詩帶風流之氣。杜牧曾寫詩自喻:“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足見其情狂放蕩。

志向高遠,胸襟廣闊使得杜詩中自帶一種剛健朗闊之感,但是社會環境與個人經歷又使其詩歌中帶有無奈、慨嘆、壯志未酬的惆悵情緒。

以上是兩者詩風的最大不同。

03.對詩歌發展的影響

說完兩者文風、題材的異同,再來說一說兩者對於詩歌發展的影響。

王昌齡擅長寫七絕,但是七絕的篇幅短小,往往不能完整表現作者的思緒。因此,王昌齡創作了多首吟詠邊塞的“連章組詩”。例如其著名的《從軍行七首》被譽為“七絕連章中之極品”。

下面列舉出幾首供大家賞析: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其一)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掛長城。

(其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三)

前兩首寫邊愁,後一首寫建功立業之雄心壯志,意境高遠,層次漸深。

杜牧成就最高的是詠史詩,那在眾多的詠史詩人中他又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

杜牧突破了詠史詩的“舊傳統”。何為“舊傳統”?班固的詠史詩注重於歷史本身的描述,被稱為“正體”,左思的詠史詩側重於“自抒胸臆”,被稱為“變體”,而杜牧的詠史詩更多的是評說歷史,就史發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被稱為以“議論縱橫”見長。

也舉一首杜詩供大家賞析。

總結

王昌齡與杜牧二位詩人都擅長七絕,後人對其評價也非常高,總之,二位的風格特色與藝術表現不同,但都是名傳千古的詩詞大家,我不敢妄加評判,只能瞻仰學習。


胡椒王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盛唐七絕共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杜牧以“七絕”聞名詩壇,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

杜牧以“七絕”聞名詩壇,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

那麼杜牧和王昌齡的絕句誰更勝一籌呢?歷代文人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共收錄了51首,其中王昌齡3首,李白2首,而杜牧卻有9首。蘅塘退士認為杜牧的七絕最好嗎?

明朝人的評價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價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會有很大的爭議,比如有人說崔顥的《黃鶴樓》是七律第一,馬上就有人說杜甫的《登高》是七律第一。關於七絕誰最好,古人也確實有相關的評價,比如明朝的王世懋(1536-1588)在《藝圃擷餘》寫到:“(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這意思就是盛唐絕句是李白和王昌齡最好,其中李白的絕句更加“自然”,所以認為唐朝李白絕句第一。胡應麟(1551年-1602年)《詩藪·內編》 曾經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可見因為“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李白很受這兩位的推崇。

陸時雍在《詩鏡總論》評價李白和王昌齡: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鍊,太白出於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

清朝人的評價

吳喬(1611~1695)在《圍爐詩話》卷二指出:“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後人無不宗之。”可見吳喬對於王昌齡的評價非常高,他認為王昌齡在七絕的創作上起了奠定基礎的作用。到了清朝,有人認為王昌齡的七絕第一,清代著者潘德輿(1785~1839)在《養一齋詩話》中說:七絕第一,其王龍標乎?右丞以淡而至濃,龍標以濃而至淡,皆聖手也。 右丞指的是王維,龍標指的是王昌齡。

唐詩三百首裡杜牧的七言絕句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他的絕句與律詩的數量差不多,都有200多首,據說杜牧臨去世之前曾經焚燒了很多不滿意的文章,加上歷代散失的詩文我們現在看到的古人的作品估計十分之一都不到。

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里》收錄了杜牧的9首七言絕句,他們是贈別·其一(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其二(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金谷園(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9首詩幾乎每一首中國人都能背上兩句,不知道是因為流傳的廣而被蘅塘退士收錄,還是因為被收錄所以流傳的廣。

唐詩三百首裡王昌齡的七絕

王昌齡3首,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春宮曲(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第一首人人能背誦,第二首就差一點,第三首估計很多人記不起來。

另外蘅塘退士把王昌齡的一些絕句放入了《樂府》的目錄裡邊了,王昌齡的有6首: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長信怨5首(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等5首)


宇宙閃電少女


王昌齡的詩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

杜牧的絕句,無論是借景寫情,還是弔古抒懷,其風格都可用“清新俊逸”來概括。寫景和詠史這兩類絕句,詩人都寫得十分出色,工巧精緻,風格俊爽,文筆流轉,詞彩清新,蘊藉有味;在語言運用上尤見工力,清新流暢, 自然凝練,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句。這些詩表現了他才氣的俊逸,思致的活潑。

兩人的絕句成就“橫看成嶺側成峰”,無與倫比,各有千秋。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借古鑑今,博採眾長。


傻茂傳奇


王昌齡,進士、縣尉;杜牧,進士、校書郎、剌史、中書舍人。

少伯屈死(閭丘曉妒才),牧之善終。

初唐七絕77首,王昌齡獨有74首。其七絕邊塞詩開唐邊塞詩先河,閨怨、送別詩多有上乘之作,時號“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杜牧七絕,詠史極佳,寫景皎好。



塗之人995


王昌齡在唐朝早期詩名很盛,以"

縝密而思清″著稱,″被譽為詩家夫子″。詩作近半為絕句,尤其是擅長七言絕句,″可與李白爭勝毫釐″。

王昌齡的詩有二類:①邊寒詩(《出塞,、《從軍行等》);②宮怨詩(大多描寫宮女孤寂心境和失寵哀怨)。

杜牧這位晚唐詩人,與同時代的傑出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受杜甫的影響,多寫社會政治題材,《感懷詩》等,筆力雄健,感慨深沉,結構嚴整。近體多用來抒情寫景,語言流麗、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

由此,可以看出二人各有特點,雖有不同,也難分伯仲,因他們都是受王之渙、李白、杜甫等先人之影響併發揚了各自優勢。


全峰山


杜牧以“七絕”聞名詩壇,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盛唐七絕共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兩人所處年代不同,流行的文風不同。評價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會有很大的爭議,個人覺得兩人不相伯仲吧。


塗山夏侯


王昌齡的邊塞詩,多用易於入樂的七絕,如《從軍行》,《出塞》,《聽流人水調子》等。特點是善於捕捉典型情景,善於概括和想象,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和諧婉轉,民歌氣息很濃,能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光景常新。

杜牧無論寫邊地邊民的生活狀態,還是以詠史抒發感慨,或寫景來寄託情思。我感到他比較活重思想內容,邊地詩情真意切,詠史詩含蓄凝鍊,寫景詩風調悠揚。他的作品〝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

我的淺見能否有啟發,請給指評。


黃宇芬


王昌齡多以邊塞為題,詞筆簡練清俊,風格雄渾沉鬱,激昂開闊。杜牧多以詠史、抒懷為題,筆下氣格緊健,造句瘦勁,擅用景象物語,以景做畫,以物代言,妙境橫生。二人的確無法區分伯仲。


簡學話題


杜牧詩風寫景.寫物.比喻.典故等多,氣度略差,有的詩似潺潺流水古箏悠長。一個人一個人的欣賞水平,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最喜歡王昌齡的絕句。



W雨亭


兩人生活環境不同,王的邊塞詩頗有盛名,詩風濃郁壯烈。杜的詩以詠史忬懷為主,詩風清新脫俗。兩人俱為絕句名家,一時瑜亮,不分伯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