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一、井陘橫澗瘟神廟。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橫北社區,秦皇古驛道是一具“化石”,凝結著人民的智慧和艱辛,比羅馬古道還早100多年,許多驢友重走古驛道,拍攝沿途景觀。瘟神廟位於橫澗街北頭,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盛大的瘟神廟會。周邊縣份北至平山,東至獲鹿,南至贊皇,西去陽泉均無此類廟會。是唯一與瘟神信仰有關的民俗活動。又逢法定端午節假日,廟會、節日、集市交叉在一起很有地方特色。


廟內供奉道家五瘟神,藥王及民間神靈。廟會最初起源什麼年代尚待考查。現廟內存有乾隆年重修碑及其他年間碑數塊。隋文帝開皇(581—601年)11年(596年)6月,天空有五力士出現,距離地面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長袍,手中各持一法物,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中瘟史文業。這一年,天降瘟疫,瘟疫大流行,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頒旨詔令天下建瘟神廟,祭祀五瘟神,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神的節日。此廟的大殿已經倒塌,只剩東西兩側的山牆搖搖欲墜。神像更是早已不知了去向,從大殿臺基上長出的大樹看,這座大殿倒塌不下幾十年了,瘟神廟的東西配殿包括門房保存的還算完好的,其中內存石碑兩塊,分別是清道光四年和光緒八年的重修碑記。說明此廟至少有幾百年歷史。從地面散落的建築附件看,當初的大殿雕龍畫鳳,建築也是相當精美,這樣漂亮的一座建築,裡邊敬的卻是瘟神,這是許多人都不明白的地方。


據廟內碑載:橫澗瘟神廟香火旺盛,有消災滅病之實例,保護著井陘三川百姓的健康和平安。每年農曆五月初四下午舉行迎神儀式,五月初五是橫澗瘟神廟會,善男信女手執扇鼓邁著剪子步,口誦經聲,消災免疫,四季平安。廟前上供的許願的村民,絡驛不絕,連續數日。瘟神廟裡供奉著藥王,瘟神,仙姑奶奶,娘娘等多家神仙。因為有“橫澗的瘟神-----穩身不動”的說法,所以,瘟神只在大殿供奉,不用被村民抬著巡街。此廟始建不詳。據傳,村裡多位青年病故,原因不明,為了保護村民健康,集資建造橫澗瘟神廟。請來泥塑師傅用手工雕塑神像,恤恤如生,端坐大殿。廟前還建有影壁,保證廟裡環境安祥。後來,由於馬車興盛,交通不便,將影壁拆除。1937年日寇入侵井陘礦,神像毀於戰亂。據老人們回憶,正殿做過生產隊的馬棚,許多老人曾給牲口運過麥糠。

瘟神香案上擺滿有本地面塑特點的豬、羊、壽桃、石榴及糕點水果等供品。香案四周各安放一高腳燭臺上點大紅蠟燭一支。善男信女們給神靈供奉的各色服飾依次懸掛山門兩側及眾善人供奉的金山銀山,香案之下襬放有功德箱和鋪有新席一領,供人們跪拜之用。五月初五是廟會正日,燒香的,許願的,還願的絡繹不絕,善男信女們爐前上香、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身體健康、幸福、長壽、平安,誦祛瘟祛災經、健康經、慈善經、平安經等,聲音洪亮,鼓聲咚咚,燒香的煙火直上雲霄。買賣的吆喝聲,鑼鼓聲,樂聲,觀眾的笑聲交織在一起。廟會延續五至七天。

橫澗瘟神廟,是村裡僅存古廟,是珍貴的歷史“化石”。五位退休老人聚首合力,甘當歷史文化志願者,做出巨大貢獻。王衛生,楊計英走訪家戶,蒐集素材;王德林,王志兵抄寫碑文,整理文字;武世英走家入戶,蒐集老人的口述,整理文字,拓印碑文。他們發現,瘟神廟正殿北牆,東牆,西牆,三面牆壁,原各有一幅彩色壁畫。每組故事,人物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形神兼備,以山水祥雲隔開。瘟神廟做馬棚後,壁畫被粉刷遮蓋,幾位老人小心摳去表層白泥,露出原有壁畫輪廓,墨汁線條依然清晰。他們發現,1,內容都是《封神榜》故事;2,畫色鮮豔,絕非普通顏色;3,壁畫風格,與石家莊毗盧寺的壁畫相近,畫面富麗堂皇,光彩奪目;4,部分壁畫損壞嚴重。

幾位老人正在討論構思,是否能重新恢復,讓原作重放光彩。瘟神廟起源年代已不可考,但其祈禱身體健康、平安、長壽消除瘟疫的精神內涵一直延續至今。農曆五月五日,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五月又是一年中陰陽之氣轉換點,是疾病的高發季節。古人從保健的目的出發選初五的日子舉行進行預防疾病的活動,在這一天採集草藥,大門口掛艾篙,給兒童手腕纏五色絲帶都是為了預防疾病。廟會由民間的民俗活動反應出井陘地方特色,展現和諧社會民情,體現對人的關懷,關愛生命,關注健康,它使人們生活幸福感落到了實處,因此大有開發開拓的必要。


二、井陘小峪村瘟神廟

瘟神廟位於井陘縣辛莊鄉小峪村村口。此廟始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傳說有一年小峪一何氏族人在外地打工謀生,當時正值瘟疫橫行,死了不少人。不幸該族人也染了瘟病,奄奄一息時來到當地一瘟神廟前拜神求病癒。並許願如若自己瘟病消除,身體恢復後,一定到家鄉專門找地選址讓瘟神接受全村人的供奉。結果,回到家沒兩天瘟病奇蹟般的好了。於是他就回村將瘟神龕安置在村口邊上。

事後,將自己如何染瘟病,如何對瘟神發願如何許願,又如何神奇般的痊癒詳情一股腦告訴了村人。村民競相參拜,有祈求消病去災的,有請願瘟神保佑的,甚是熱鬧。後來為瘟神修建了遮風避雨的住所,自此瘟神才有一個像樣的棲居地。

瘟神廟歷經數朝,通過不斷修繕到後來頗見恢宏,堪稱方圓幾十裡少有供奉瘟神的廟宇。從此延續至今,每逢年節,香火不斷。瘟神廟裡供奉的是五大瘟神。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民國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百聞不如一見。五月初一, 小峪民俗文化節暨瘟神祭祀活動將在井陘小峪村舉行,屆時助興演出單位和節目有:山西和順晉劇團戲劇,陽泉市威風鑼鼓,陽泉市打鐵火,礦區拉花表演,國家級非遺項目~~桃林坪紅臉社火表演,趙莊嶺皇槓表演,南峪太平車表演,小峪村、辛莊村、胡仁村舞蹈隊等文藝節目表演。

活動流程:早晨7點半前在小峪郭氏家園東道報到,8點開始接神踩街誇官,在瘟神廟,舉行祭祀儀式,請瘟神駕臨戲臺,觀看演出。9點開始獻藝演出。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傳說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

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陣災疾,無法逃避。

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橫澗瘟神廟廟會1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橫澗瘟神廟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橫澗瘟神廟廟會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小峪村瘟神廟廟會1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小峪村瘟神廟廟會2


石家莊井陘的兩座瘟神廟

小峪村瘟神廟廟會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