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五十八 ——经济篇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著名历史学家赵向群先生代表作《五凉史》,是“十六国史新编”之一,汇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还原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河西地方的历史,钩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纵横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五凉王国的兴亡盛衰,全方位、多面向,还原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阶段。武威,亦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上门户城市,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千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主的凉州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通过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贾小军先生多次沟通衔接,征得赵向群先生儿子赵晓东先生同意授权,《五凉史》即日起长期在“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连载,让更多人了解武威“五凉古都”的历史文化魅力。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感谢贾小军先生、赵晓东先生的大力支持!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五十八 ——经济篇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卷八 经济篇


第三节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三、开发牧场,增加畜牧业产出

汉代以后,“河西畜牧为天下饶”之誉已广为流传,畜牧业经济的优势也广为显示。迄止魏晋,随着赀虏与鲜卑等民族的入徙以及柔然等族不时向河西境内游牧,河西产业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明显增加。不论牧畜的存栏,还是牧场的规模与范围,都有新的扩大。五凉时期,除湟中到敦煌的整个祁连山麓的连绵数千里之地仍是主要牧区之外,出于养殖战马的需要,又在今张掖与山丹一带设立官牧场,进行驻牧,同时设置行政机构加以管理和保护。“永兴中,置汉阳县以守牧地,张玄靓改为祁连郡。”“永兴”是晋惠帝年号,相当公元304年至305年。此汉阳县当为张轨所置,县治在今山丹县南。自此以后,从隋唐以至今日,这里都是军马的重要产地之一。像这样的官牧场,在诸凉割据时期当不止一二。如西平,它是南凉的牧业基地。嘉平六年(413年),“蒙逊侵西平,徙户掠牛马而还”。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五十八 ——经济篇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五凉时期,今甘肃武威以东至黄河以西的牧场资源也得到利用。这里是令居塞坐落的地域,是北方牧业民族如赀虏、鲜卑等入徙河西的必经之地。西汉后期羌人曾请求政府准他们北渡湟水逐汉人“所不田处”,也是指这一带。由于早从汉武帝开发河西起,“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因此,这里的生态条件十分良好。正像439年北魏出兵河西后魏太武帝亲眼目睹的那样,这里涌泉潺潺,牧草丰美,估计这一带的水草足十万大军数年之用。由于北凉在这里放养了大量马、牛、羊、骆驼等,使北魏军队刚渡河便“获河西畜产二十余万”,及时补充了军队给养,特别是弥补了战马的不足。北凉灭亡后,魏太武帝根据他亲眼目睹的情景,决定将这里辟为官牧场。“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北魏征发一些畜牧民族人口为牧户、牧子,为政府赈役,经营畜牧业。到孝文帝时期,“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年年通过转徙的办法将大量牲畜“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弥滋矣”。这说明北凉挖掘牧场潜力,积极增加牧业生产的举措也给后世经济决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且,这还不止于北魏,隋朝统一全国后,也有过关于河西产业结构方面的讨论。有人指出,自陇右到河西,土地辽阔但居民分散,发展农业消耗大而收益小,假如废省原有屯田,实行“以畜牧为事”的经济战略,则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诸凉时期,河西有许多专事畜牧业的部族。如鲜卑中的折掘、车盖、乙弗等部,它们都在各自世居的地域内选择牧场,逐水草放牧。南凉时,居于敦煌以南至吐谷浑以北的乙弗部,畜牧经济尤为发达。另外,由于河西以外的一些强大畜牧民族,不时游牧到河西境内,使弱水至居延一带的牧场资源也得到合理利用。北凉与柔然关系良好,常准许柔然在弱水一带活动。429年,北魏出兵讨柔然,大军“循弱水西行,至涿邪山”,柔然纥升盖可汗率百骑逃入南山,魏军掳得柔然部牲畜不计其数。“后闻凉州贾胡言:‘若复前行二日,则尽灭之矣。’”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五十八 ——经济篇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由上可知,五凉时期,河西走廊东、西、南、北四隅缘边地区都被开发为畜牧业牧场。之所以这样,与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并峙的局面相关。并峙时期,各自为政,各政权都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内规划畜牧业经济,其客观效果是使走廊内农业和畜牧业两大支柱产业的布局更趋协调和合理。

在开发牧场的同时,诸凉也重视腹地郡县的农牧配套,注意利用农田之外的闲散土地养殖家畜,尤其注重饲养马匹。五凉时期高昌等地实行“按赀配生马”制度。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建平年间“按赀配生马帐”。此“建平”年号究系何人所建,有待考证。但根据相关文书,可证明建平年号确系高昌地区所奉行,并与北凉有关。文书反映出这一时期政府以谷物计家庭资产,一斛以上即谓“有赀”。有赀者须按规定购买和畜养生马。这可能是为战事而备。其法类似曹魏初期杜畿所行劝课法。杜畿任河东太守,“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按一斛以上即为有赀论,几乎五凉时期人皆养马。政府又规定有马与无马者都得列上名籍,故文书中又有“无马人名籍”残篇,其中开列了严绪与令狐玩等“十七人无马”。照此办理的话,北凉亡国时北魏 收得凉州户口二十万,以每户配养生马一匹计,那么,北凉郡县民户家庭所畜养生马总数至少在二十万匹以上。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五十八 ——经济篇 前凉农商并举的政策


总之,前凉以后诸凉政权高度重视畜牧业,它们挖掘牧场潜力,大力增加畜牧业生产,特别是马匹生产。实行这样的举措,虽出于进行割据战争的需要,但却进一步发展了河西畜牧业经济的优势,推动河西经济区内部结构及布局进一步趋于协调和合理。从历史意义讲,也给后来北朝及隋唐确定西部经济战略提供了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