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军阀拥有将近20万军队,为何挡不住只有10万北伐军?

Irene_haha



关键在于张宗昌这个山东督军是一个“孤儿”,这是张宗昌很快被北伐军赶出山东的真正原因。

我说张宗昌是“孤儿”,不是说他父母双亡,而是他在政治上没有一个真正的靠山。他最开始跟随山东督军胡瑛投靠陈其美,后来在二次革命时又背叛陈其美投靠了北洋直系军阀冯国璋,到了直皖战争后张宗昌又投靠了奉系张作霖。

虽然每一次张宗昌都能靠着“敢打敢拼”让新东家不得不用自己,但是讲究“关系”的北洋时代,张宗昌这样的人是不会被某一个派系当做自己人的。

张作霖和张宗昌关系也很微妙,本来张作霖答应张宗昌担任江苏督军的,结果张作霖临时反悔,愤怒的张宗昌把部队撤回江北,张作霖不得已之下才让张宗昌担任山东督军。

张宗昌虽然得到了山东,但是当时山东情况很复杂,有日本人势力,也有直系势力,奉系势力,张宗昌本人又不是张作霖奉系嫡系,委任张宗昌担任山东督军只是希望张宗昌能成为横在奉系与北伐军或者孙传芳之间的盾牌。

由于张宗昌尴尬的身份,使得张宗昌在山东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所以对于张宗昌来说,他要保住自己胜利果实只能扩军备战,而他又没有“外援”,只能搜刮山东民脂民膏,而搜刮山东民财又激起了山东民众对张宗昌更大的不满。


另外,不要忘记当时中国还处于被列强军火禁运状态,不是说买不到军火,而是军火价格飙升,对于军阀来说对自己军队更新换代变得非常贵。

但是北伐军的军火是苏联援助的,虽然说不上最先进,但是在中国已经是很好的武器装备了,所以在武器上张宗昌部队先天就落后于北伐军。

还有,北伐军好歹是经过训练,用近代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而张宗昌的部队虽然号称20万,但事实上大部分是他收编的土匪,他核心武装也就一两万人,这其实也是民国时期军阀常态,用少部分核心武装控制大部分军队。


这样的军队打打北洋军阀之间那种“三百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陈毅元帅点评段祺瑞讨伐张勋)”战争还凑合,和北伐军打前近代战争就不够看了。

而且由于军火匮乏,张宗昌只能采取密集冲锋战术,可是北伐军火力很强,密集冲锋完全不管用,而北伐军的密集冲锋对张宗昌来说则是致命的。

所以张宗昌很快就被北伐军赶出山东了。


兰台


张宗昌哪里来的20万军队?

张宗昌不可能有那么多军队,即使加上李景林的直隶军队,直鲁联军加一块估计也就十来万人,这还是往多说。

张宗昌的经历很复杂,也是民国的一个奇葩,早年曾经闯关东,后来在沙俄还混过,跟着参加辛亥革命,后来辗转来到东北投靠张作霖,成为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要说张宗昌有多能打,不见得,但是绝对是一个会敛财,并且能扩充军队的主,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宗昌给自己谋了一个山东军务督办的职务,实际上成为奉系衍生出来的山东军阀。

当时势力滔天的时候,一度把部队开到江浙一带,历来有奉军打到最南的地方就是马饮长江水,这支部队就是张宗昌的,当时孙传芳又请张宗昌在上海玩,又是耍,后来又是拜把子的,才拉倒了,结果被孙传芳一个反奉给打回济南。

说实在的,张宗昌打架是真不行,在郭松龄反奉的时候,李景林曾经要和冯玉祥与郭松龄一块干,后来冯玉祥打李景林,迫使李景林后来和张宗昌组成了直鲁联军,也就是直隶地区和山东地区的部队。

但是,加一起也绝对不会超过十万,这是有数的,东北军巅峰时才四十万,张宗昌属于奉军序列,他要有二十万,那奉军岂不是个摆设,作为奉军序列,能够给的军队都是有数的,比如奉军巅峰的时候,郭松龄掌管七万奉军精锐,又把姜登选和杨宇霆安排到江苏和安徽,再加上李景林,张宗昌,汤玉麟、吴俊升这些人,平均下来,一个人手上也有三四万军队,所以,张宗昌不可能有20万军队。

张宗昌部战斗力很弱,连孙传芳都打不过

实际上,张宗昌的部队都是各种收编的,自己的嫡系根本没有多少,并且也不擅长打仗,比如1925年的时候,张宗昌收编了孙殿英,孙殿英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个没有底线,比较反复的人,你让他挖墓行盗宝行,你让他打仗那就想多了,在面对北伐军时,孙殿英直接就倒戈了。

所以,部队不在于人数,主要还是靠战斗力,以及忠诚度。

张宗昌对自己的部队掌控的根本就不严,张宗昌是有名的三不知,不知道自己几个老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就这个带兵方法还能行?

在孙传芳反奉的时候,张宗昌跑得那叫一个快啊,晚一点就被干掉了,实际上孙传芳也并非什么狠人,从新晋军阀的时间来说跟张宗昌差不多,要不前头孙传芳怎么像求爷爷一样求张宗昌高抬贵手呢!

北伐军装备精良,兵力也不止十万

实际上别说张宗昌没有二十万,即使真有20万,也打不过北伐军,北伐军装备十分精良,在北伐之初就购买了大量的外国装备,尤其是当时的苏俄为了支持北伐军进行北伐也提供了大量的军火。

除此之外,北伐军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培养了大量的中下层军队,从部队的指挥性来说,北伐军比北洋军更能打。

另外从人数上,北伐军是北伐之初就有十万人,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大量的军队被改编,到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除了广州国民政府外,还有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加一起足有百万之重,连张作霖都跑了,更别提张宗昌了。


史论纵横


这个山东军阀,看来指的是张宗昌。因为,和北伐军开战的,只有张宗昌。

张宗昌是个人才,带几百个兵没问题,不过多了,他就带不住了。都说,胡宗南充其量就是个团长,实际上,张宗昌带兵充其量也就是个营长。

有人说,曾经号称“拥有20万军队”的张宗昌,怎么干不过10万北伐军呢?

张宗昌实际上根本没有20万军队,纯粹是自己骗自己

张宗昌这个人不得小看,是民国时间的张飞,粗中有细,不过可惜的是“粗”太多了。此人,有一项非常出众的能力,那就是忽悠人,拉队伍。

早年去西伯利亚打工,张宗昌就能把一帮工友忽悠住,然后得到了苏联人的重视,当个大工头。辛亥革命后,回了中国,拉起一支队伍,也学着人家打天下。当然,能力是欠缺的,油滑是不缺的。先是跟了陈其美,后来跟了冯国璋,再后来想投曹锟,但吴秀才看不下他,于是张宗昌骂骂咧咧地北上跟了张作霖。

张作霖和张宗昌都姓张,但张作霖多精啊,既然来了,那就从宪兵营营长干吧!这个工作,张宗昌不说干得多出色,但,人事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192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很郁闷,此时,吉林军旅长高士傧(原吉林督军孟恩远外甥)联合胡匪卢永贵,造反了,这还得了?

张作霖可能有心锻炼张宗昌,就让张宗昌带着宪兵营去平叛。如果没有意外,失败的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

但,这个世间总是有些奇迹。张宗昌去了后,开始打听对方将领,打听来打听去,发现对方军中,有很多曾经一起干活的工友,于是人家张宗昌通过谈判,承诺富贵,拉来了一票人。这哪是个将领啊,这就是个谈判高手啊!

张作霖很高兴,那个张宗昌,你就带着整编的人,当个旅长吧!

奇迹还没结束,还在继续。

张宗昌的俄语非常了得,是个外语人才,此时刚好东北边境来了一帮十月革命被打败的白俄大兵。张宗昌又是一顿忽悠,将一万多白俄士兵拉入了自己的队伍。

看出来了吧,此人是个拉队伍高手,放到现在,妥妥的招商部经理,或者当个公司初建时的筹备经理。

上天是公平的,给了张宗昌一副好使的嘴,但没有给一个缜密的心思。

当张宗昌发达后,在张作霖手底下如鱼得水,没打几个胜仗,但人家关键是关系处理不错,所以张作霖也就一直用着。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宗昌来到了山东,从此成为了“山东大王”。当了一方豪强后,张宗昌再也不收敛了,好吃的随便吃,好喝的随便喝,好玩的随便玩。当地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老婆有多少,不知道钱有多少,不知道兵有多少。

(张宗昌的十九夫人)

张宗昌到山东,原先的人马其实只有5万人左右,再多不了了,毕竟,整个奉系不才40万吗?张宗昌又发挥了“善于拉队伍”的本事,山东境内的土匪统统招安(据说有10万之众),在张宗昌看来此事一箭双雕,一是解决了百姓被抢的危险,二是增大了队伍。

事实上,被招安的土匪很多,但好好当兵的没有几个,被百姓称为“穿着军装”的土匪。关键是还有很多吃空响的。

所以,当北伐军来打的时候,张宗昌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五万左右的能打仗的军队,还有十万混日子的土匪,最后还有几万从山东招的其他混日子的人。

五万人自然打不过兵强马壮的10万北伐军。

人不多,同时张宗昌的武器装备数量少,不精良

张宗昌的人马,当时非常有意思,据记载,当官的非常多,当兵的却不多;当兵的不多,每人还分不到一杆枪;枪本来就不多,子弹还很少。这就是流传很广的: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弹多。

北伐军10万精锐打的张宗昌节节败退,当张作霖被炸皇姑屯时,张宗昌只剩5万人,其他混日子的,死的死,跑的跑,早已不知去向。此时,张宗昌电告张学良,请求出关,张学良不肯。无奈的张宗昌,就此被白崇禧人马包围了,张宗昌乘乱逃跑,五万人马被白崇禧全部整编。

其实,张宗昌明显是个享受型的人物,他享受高高在上,主政一方的感觉;他享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场面;他享受灯红酒绿,莺歌燕语的世界;他更享受下属对他言听计从,赞扬连连的认可。至于,下面能不能打,军队严不严格,有没有人吃空响,他实在没空管,也不想管。

张宗昌,才是混进队伍里的“土匪”,他的土匪成色很足,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如果社会倒退九百多年,张宗昌最好的归宿就是梁山,可以大腕吃肉,大口喝酒,想干啥干啥,管他娘的!

张宗昌这个人,张作霖还是用错了,这是个职能人才,不是个管理人才,负责招兵买马,负责忽悠别人可以,至于带兵,真正不行。

听说此人还会作诗,做些什么“华山黑乎乎”的诗,过去没人欣赏,放到现在,就是个谐星。如果张宗昌晚出生一百年,那发挥的地方多了去了,当谐星,做销售,去招商,想来都能胜任。

言归正传,山东军阀张宗昌,号称有二十万军马,其实都是乌合之众,能打的就五万人左右,打不过10万北伐军很正常,打过了才不正常呢。另外,张宗昌的武器装备,比起北伐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输得不亏。


蓝风破晓



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军阀都很有意思,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讲的山东军阀张宗昌。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记,算不上臭名远扬,但是和名留青史也不沾边。张宗昌号称拥有20万大军,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白俄雇佣军。既然拥有这么强的兵力,为何打不过只有10万兵力的北伐军呢。其实,不单单是张宗昌,就连他的后台也不是对手。



张宗昌原本是直系军阀的部下,但是因为一系列的矛盾,无法再直系军阀内立足。后来,不得已投靠了关外的东北军阀。在东北军阀的手下,张宗昌的地位越来越高,实力自然也是越来越强。在20年代,直系军阀和东北军阀爆发了2次大规模战争。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东北军阀的部队被一顿暴打。但是几年之后,东北军阀卷土重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系军阀惨败。东北军阀的势力开始向河北、山东等地渗透,这是东北军阀的鼎盛时期。



随后,东北军阀控制了热河、察哈尔、河北、山东等地区。张宗昌在1925年返回山东老家,成为了山东的督军。在历史上,很多军阀在自己的老家都会很收敛,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但是张宗昌没有这样,张宗昌在山东的3年多时间里,堪称了横征暴敛。最后,山东省的百姓们怨声载道。1926年下半年,南方的北伐军开始大举北上。起初,北伐军只有10万兵力。但是在半年的时间里,已经从广东打到了湖北和江苏。



张宗昌号称拥有20万大军,其实,总兵力只有不到8万人。经过半年的发展,北伐军的兵力已经从10万发展到了40多万。从兵力上,张宗昌就没有什么优势。在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北伐军的官兵训练比较严格,很多中低级军官都是黄埔的毕业生。北伐军进攻山东地区的过程中,张宗昌的部队可以说是一败再败,连反击的力量都没有。最后,张宗昌干脆逃亡了大连。由于北伐军的势力很大,各方面的军阀先后加入了北伐军阵营。


山西军阀和西北军阀先后加入了北伐军阵营,东北军阀先后十分孤立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军阀决定放弃河北、平津等地,把主要兵力撤回东北。我们顺便讲一下,就是在这个时候,爆发了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在北伐军进入山东的时候,日本就不断的阻挠。张宗昌拥有一支雇佣军部队,但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雇佣军也没有能够挽救张宗昌。在经历北伐战争之后,全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实在北伐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四个军阀集团的利益不均匀,在1930年,爆发了著名的中原大战。在这次战役中,两个战役起初势均力敌。双方都在拉拢已经撤回关外的东北军阀,最后,东北军阀率领20万精锐部队入关,从而结束了这场大混战。当时,驻扎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从势力上说,差距还是很大的。

言归正传,山东军阀张宗昌,号称有二十万军马,其实都是乌合之众,能打的就五万人左右,打不过10万北伐军很正常,打过了才不正常呢。另外,张宗昌的武器装备,比起北伐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输得不亏。



历史总结论


【我是小咖笔记,我来回答】

提到山东军阀,大家首先想起的当属韩复渠,这个家伙也算得上一代枭雄,统治山东十余年,坐拥二十万大军。可是面对只有十万人马的北伐军,韩复渠却兵败如山倒。那北伐军是靠什么击败了强敌呢?靠的是三军用命的军心,还有就是如虹的士气。单看纸面数据,北伐军出于绝对劣势。可是北伐军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他们知道为何而战。而以韩复渠为首的军阀部队,士兵们只是为了当兵吃粮,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拉壮丁抓来的。而且北伐军军官很多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而山东军阀的军官在这方面差了很多。

如此一来,北伐军自然可以势如破竹。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清军在人数上和地形上都有着绝对优势,武器的代差也不至于打出那么夸张的战损比。但就是屡次踏破中原文明的满蒙铁骑和八旗团练都在近代化的英法联军面前打出了GG,这其中的原因与清军缺乏有着先进战法的指挥官有着很大关系。清政府当时还是寄希望于僧王这样的莽夫猛将,这与西方入侵者受过高等教育的军官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八国列强纠集了三万人马入侵中国,对阵的中国军队足有十几万。而且他们的装备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拿的是大刀长矛,他们的装备水平丝毫不逊于八国联军。可是我们还是输了,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八里桥之战也成了这次战祸,最惨痛但又有点搞笑的注脚。这次失败,中国输在了战心上,输在了制度上。同样,山东军阀败给了北伐军也是如此,封建时代的军队无论如何也不是近代军队对手。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这句话无论多久都不会过时。

你们有什么不用想法欢迎评论关注!


峰少史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官比兵多

张宗昌主政的3年内,山东全省被搞得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甚至超过了韩复榘时代。他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让自己和部下过上极为奢侈的生活。张宗昌为了扩充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征兵。

当时山东匪患极为猖獗,全省土匪不下十万人,鲁南最大一股土匪甚至有1万多喽啰。在张宗昌出巨资的招安下,大批土匪像蚂蚁群发现糖堆一样奔向山东。这些土匪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张宗昌麾下的正规军。

他们终于可以穿着军服抢劫老百姓了。当地民众讥笑:张大帅的兵根本就是穿制服的土匪。由于求兵心切,只要来投奔的土匪和民团武装,张宗昌一律招待全收,并且给予巨款奖励。

土匪们为了多拿钱,纷纷谎称自己部下的人数,800人夸大为1500人,1500人夸大为3000人。张宗昌就当完全看不见一样,一律给钱,还按照他们自称的人头给予军饷,并且给予军衔。

所以张宗昌的部队名义上有20多万,实际顶多也就10多万人。有的部队里面一个排只有几个人,还大多是排长,副排长,班长,文书等等各种军官,真正当兵的就1,2个人。

每逢张宗昌检阅部队时,部下就高度紧张。

现场也笑料百出,经常出现点了一个人的名字,没人应(因为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或者点了一个人的名字,二个人应(都是临时找来救场的)。

一些部队更夸张。为了应付检阅又来不及花钱雇人,就随地抓人顶替,事后给点小钱。

然而,抓的人就无法保证质量,所以经常出现瘸子、秃子、老头子甚至聋子。



张宗昌部队军纪差,就算在山东境内作战也四处抢劫,而且成份复杂,装备杂乱,战斗力有限。

因为手下的军人四处强买强卖,形同土匪,张宗昌深感影响不好,非常头疼。终于,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张宗昌专门设计了一种“军用票”的货币,让他手下的士兵买东西时拿这种票就当现金使用,不用付现金!但张宗昌又规定老百姓找零时必须找现金!自然,这种军用票很难通过政府兑现成现金,基本等于换个名目的抢劫

。山东老百姓明知这是一种骗人的把戏,但迫于张宗昌的淫威,不得不做这种既赔东西又赔钱的亏本买卖。

著名的史迪威将军曾经在北伐战争期间去张宗昌的部队视察,结果让他大为震惊。张部士兵有枪的不过30%,别的人是赤手空拳的;20%左右的士兵身高不过一米四五,年岁也很小。史迪威当时就想想;这群乌合之众 一打仗除了逃跑还能干什么呢?

对此,当时中国舆论界讥笑张宗昌的军队为: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弹多。

不过张宗昌对部下还是很笼络的,这一点是他所擅长的。一日,有一杂牌军头目来投效,张批示拨款一万大洋, 却未用大写数字写壹。

杂牌军头目灵机一动,在一字上加一竖,于是一万大洋变成十万大洋。结果张宗昌的军需处官员兑现支票时,被发现支票有异,立即上报。谁知道张宗昌不但不追究,反而说:老子写的就是10万,你们照着给好了。

军需处无奈,就拨出十万大洋。事后,张宗昌召见那头目,不但没有责骂,还拍拍其肩膀说:老弟!幸好你只添一竖,倘添三竖,不就变成二十万大洋吗?军需处一时可能付不出。钱嘛,日后多的是,老弟可得好好干呀!

那头目果然竭诚效劳,危难时还救过张宗昌。

除了这些手段以外,张宗昌还经常宴请他的大小官员,连吃带赌博,有时候还喊上妓女陪侍。这些酒宴都极为奢侈,吃饭用的是比利时雕花玻璃餐具,每餐每桌必备白兰地、香摈酒和40道菜,据统计,每顿饭要吃掉5000美元。


萨沙


山东军阀只是一介草寇,和北伐大军根本没法比。山东军阀虽然号称有将近二十万,但是在张宗昌的带领下,其实只是徒有其名。而北伐军威名远扬,所向披靡,虽然开始兵力不多,不过随着部队的行进,北伐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到攻打山东军阀的时候,已经远远超过10万兵力了。




张宗昌主政的3年内,山东全省被搞得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一片混乱,甚至超过了韩复榘时代。他通过搜刮民脂民膏,让自己和部下过上极为奢侈的生活。张宗昌为了扩充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征兵。 当时山东匪患极为猖獗,全省土匪不下十万人,鲁南最大一股土匪甚至有1万多喽啰。在张宗昌出巨资的招安下,大批土匪像蚂蚁群发现糖堆一样奔向山东。这些土匪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张宗昌麾下的正规军。 他们终于可以穿着军服抢劫老百姓了。当地民众讥笑:张大帅的兵根本就是穿制服的土匪。由于求兵心切,只要来投奔的土匪和民团武装,张宗昌一律招待全收,并且给予巨款奖励。 土匪们为了多拿钱,纷纷谎称自己部下的人数,800人夸大为1500人,1500人夸大为3000人。张宗昌就当完全看不见一样,一律给钱,还按照他们自称的人头给予军饷,并且给予军衔。这就可知张宗昌的军队水分有多大,估计人数也就在十万多点,并且全是土匪诏安来的,何谈战斗力,军纪涣散,一盘散沙怎么能斗得过正儿八经黄埔军校出来的北伐军呢。


大老二爷


提问者太看得起张宗昌了。他确实很擅长拉队伍,但他不会带兵。他的部队基本上就是乌合之众。

民国十年,被直系大佬吴佩孚扫地出门的张宗昌净身出户,转投到奉系。

张宗昌只身来投,张作霖起初也不想收,但直接拒绝又怕坏了自己的名声,让真正有才的人不敢来投自己。因而张作霖便勉为其难的收留了张宗昌,让他以中将师长的身份担任奉军的宪兵营营长。

不过,张宗昌也是命中有福,他加入奉军没多久,就碰上了一场让他名扬东北,发挥他招兵买马特长的机遇。

民国十一年春,张作霖与曹锟交恶,奉系大军挥师入关,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

奉系主力入关后,曾被张作霖击败的原吉林军阀高士傧(原吉林督军孟恩远外甥)认为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便偷偷潜回吉林,联合胡匪卢永贵拉起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在后方给张作霖捣乱。

当时,张作霖在前线和吴佩孚交战,手上无机动兵力可派,便只好让张宗昌先率宪兵营回吉林平乱。这场战斗是一场势力悬殊的较量,张宗昌原本不太想去。但是当他在阵前和叛军打了一个照面后,惊人的发现,原来都是老朋友啊。

张宗昌早年闯过关东,认识很多从山东到东北的土匪。土匪卢永贵手下的大小头目,很多都跟张宗昌是昔日的朋友。张宗昌瞅准时机,便在阵前对众土匪头目忽悠道:只要大家跟着自己,他保证各位都能升官发财。

土匪造反,本来就是求财的。张宗昌保证能荣华富贵,土匪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张宗昌就兵不血刃,消灭了高士傧,并吞并了卢永贵的数千名土匪。

事后,张作霖兵败关内,死伤惨重,心情极度低落。不过他听说张宗昌替自己搞定了后方的那趟子烂事,心里很是高兴,觉得张宗昌那家伙有点本事。于是张作霖就任命张宗昌为吉林省防军的第三旅旅长兼吉林省绥宁镇守使。这样,张宗昌自离开直系后,在东北就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不久后,俄国内战,被苏联红军击败的白俄军败逃到了东北。这些人无处可去,正经的部队也不要他们,因而他们大多就都投靠了张宗昌的土匪部队。

吸收了白俄军后,张宗昌的队伍扩充到了大约一万人。


张宗昌势力坐大后,奉系的老将领对他极为不满。要求张作霖把他赶走,顺便把他的土匪部队也遣散算了。

张作霖见众怒难平,且当时奉军也确实在裁汰冗员,打造精军(受第一次直奉大战失利的影响,认为兵多无用)。于是,张作霖就让负责训练奉系新军的郭松龄去张宗昌的部队探探情况。如果张宗昌所部真的如众人所说的那样是匪气极重的垃圾队伍,那就找个茬把他赶走。

反正像他这样的部队也没什么战斗力,养着也是白吃干饭。

张宗昌听说是“郭鬼子”是找茬来的,知道自己不拿出点狠劲,队伍就解散了,于是他猛做表面文章,在郭松龄视察期间,督促部队表现的非常像一支正规军,通过了郭松龄的测试。

事后张作霖听说了此事,他觉得张宗昌挺有意思的,就没裁他的土匪兵。不仅没裁,而且还把张宗昌从吉林调到奉天,多给了他一个团的编制。

至此,张宗昌的部队从三个团变成了三个旅(下辖四个团)。而他的队伍逃过一劫,没被裁撤掉,也为他后来的“大爆发”,奠定了基础。



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奉战争再起。张作霖二度挥师入关,与吴佩孚展开大战。

大战开始后,冯玉祥阵前倒戈,从前线杀回北京软禁曹锟,给吴佩孚背后捅了一刀。吴佩孚两面受敌,进退失据,十万直系大军没几天就彻底崩了盘。

直系退出中原,中原就变成了一块无主的逐鹿之地。张作霖抓住时机,任命张宗昌为镇威军第二军副军长,让他南下华东,趁其他人没反应过来,赶紧抢地盘拉队伍。

前面说了,抢地盘,拉队伍,这本来就是张宗昌的强项。所以张宗昌南下后,他很快就拉起了五个军的队伍,六七万人之众,俨然变成了一个半独立的军阀。

其时,冯玉祥盘踞华北,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等人也虎踞浙江,对张作霖构成威胁。张作霖深感压力过大,自己无法应付,便默认了张宗昌半独立的事实,替他争取了山东督军和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的职务,让他驻扎徐州,替自己守南大门。

把张宗昌安排在山东后,张作霖又派了杨宇霆和姜登选分别去江苏和安徽任督军。其用意一是让他们和张宗昌互为犄角,相互能帮忙;二是让他们盯着张宗昌,别让张宗昌真的脱离自己了。

不过,张作霖还是小看了张宗昌。因为后来张宗昌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对大帅还是比较忠诚的。


民国十四年十月,张作霖的势力由于扩张的太快,严重威胁到了孙传芳和冯玉祥,因而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江苏、安徽等省的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引发了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四个师另六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不包括张宗昌的部队),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是这十多个师被分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江苏地方部队(投靠张作霖的苏军)认为奉军完蛋了,立即造反,以四个师的兵力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

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安徽地方部队认为奉系完了,也立势反叛,包围了安徽的奉军。

一时间,江苏、安徽全部沦陷,三个奉军精锐师就被缴械了。

眼瞅自己的地盘丢了,张作霖心有不甘,便急调四个师另两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前线总司令,让他在淮河一线挡住孙传芳。

张宗昌收到指令后,迅速南下,很快就在淮河一线布防。然而,张宗昌不会打仗,他招兵买马很擅长,真碰到专业军事人才,立马就漏了陷。

孙传芳指挥直军抵达淮河一线后,发现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很稳,但他没有在侧翼布置兵力。于是孙传芳专业打业余,指挥部队绕到了奉军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情急之下,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

至此,奉系大势已去,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以奉系完败告终。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


更为要命的是,由于冯玉祥偷袭京津,切断了山东和关外的联系,张宗昌的山东变成了一个孤岛,被冯玉祥和孙传芳围在了中间。



屋缝连夜偏漏雨,就在张宗昌被强敌环伺之际,郭松龄造反,于冀东前线给了张作霖致命一击。这导致张作霖几乎垮台,根本没办法去救张宗昌。这段时间是张宗昌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不过,好在张作霖得到了关东军支持。并在其武力帮助下,顺势发动反击,于巨流河击败郭松龄,逆转了颓势。

后来吴佩孚倡议反冯,张作霖、张宗昌、阎锡山三人响应,四人合力在南口击破冯玉祥的国民军。

接连搞定郭、冯后。张作霖强势入关,并在张宗昌和孙传芳等人的拥护下,宣布成立安国军政府,他本人担任安国军司令,张宗昌因护主有功,封为安国军副司令。

此时的张宗昌,其势力达到顶点。他的直鲁联军有36个军,将近20万人。基本上跟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实力相当,是当时实力排第四的军阀。

但是,直鲁联军是“联军”,不是张宗昌一个人的武装,他只是联军的“盟主”。比如直隶督办褚玉璞基本上就不听他的指挥,二人实际上是平级关系。所以此时的张宗昌只是“虚胖”而已。

并且更要命的是,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是在毫无节制,军队编制完全处在失控状态下扩张出来的。连张宗昌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军队。他刚到山东时,济南人就发现“副官满街走,差遣多似狗”;不久后,民谣就变为“参谋满街走,副官多似狗”;再过段时间,又变成 “司令满街走,参谋多似狗”。

因为他无节制扩军,而部队组织又乱七八糟,时人形容张宗昌的军队是“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因此“三多”。

所以说,他的部队跟真正的威武之师打起来,根本不堪一击。也没人会替他卖命。


民国十五年底,孙传芳被北伐军击败,退到了长江以北。孙跑到北京求援,张作霖指令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援助孙传芳。张宗昌不敢不听张作霖的话,就立即派了直鲁联军南下。

但是前面说了,直鲁联军战斗力太差,别说是跟北伐军打了,就连上海的工人纠察队都打不赢。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就被工人们打的惨败,灰溜溜的逃回了山东。

对张宗昌的败退,张作霖十分恼怒,要追查责任。就在这时,张宗昌得到一个情报,说第八军军长兼海军司令毕庶澄和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暗中有联系。

于是,张宗昌就杀了毕庶澄,以借刀杀人的方式搪塞了自己南下战败的罪责,把失利原因推到毕庶澄通敌之上。

不久后,张作霖再次让张宗昌南下。张宗昌知道自己的草台班子不是北伐军对手,就怂恿孙传芳先上。南京本来就是孙的地盘,他收复自己的地盘责无旁贷。于是,孙传芳就借蒋介石和桂系矛盾,国民政府没有话事人之际,挥师十万渡过长江,在龙潭和北伐军发生了恶战。

此战,张宗昌没参加。但事后他了解了战斗的经过——把他吓死了。

首先,北伐军太横,尤其是桂系钢七军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张宗昌“官比兵多,人比枪多”的直鲁联军,给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其次,北伐军今非昔比。广东誓师时,北伐军七个军,十万人。但拿下南京,坐拥东南半壁江山时,北伐军的实际兵力(不包括冯玉祥和阎锡山),有二十多个军,将近三十几万人。

人家北伐军打仗比他凶悍,兵力、装备也比他强。此时此刻的张宗昌,哪里有跟北伐军一较高低的资本。



民国十七年四月,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集体宣誓北伐,以七十万大军对张作霖和张宗昌的四十万奉军和直鲁联军进行打击。张宗昌驻守山东,他首当其冲的就遭到了北伐军的打击。

坚守半个月后,不堪一击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击溃。当月底,张宗昌率部逃出济南,撤往德州、天津,来到冀东。一个月后,奉军也是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

离京之前,张作霖指示张学良,让他不要放张宗昌出关。于是,张学良就真的把张宗昌拦在了山海关内。

当年八月,桂系白崇禧部追到山海关下,将张宗昌部全歼。残部五万人被收编(孙殿英就在其中),张宗昌只身逃往日本占领下的大连,以求日本的保护。至此,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就消失在了历史中。


Mer86


军队实力可不是完全看人多人少的,山东有二十万人军队不假,可是这二十万人都是乱七八糟混在一起的杂牌部队,而北伐军纪律严明,得益于黄埔军校,有一批优秀的中低层指挥官,并且北伐军战术得当,士兵勇敢,很难不取得胜利。


史能明鉴


张宗昌号称二十万兵力,其实他能掌握的就只有五万多人,军事素养差,根本不够北伐军打。


第一次北伐时,张宗昌有十几万人马,后被北伐军把他从上海打回山东,张宗昌损失惨重,回到山东仅剩几万人。没有实力在山东是混不下去的,张宗昌开始收编土匪、小军阀等地方武装。


张宗昌在山东横征暴敛,搜刮了大量钱财,地方武装归顺大部分都是冲着钱财来的。在收编的时候还闹过一个笑话,有个土匪带着2000多人来投奔张宗昌,张宗昌准备赏一万大洋,填单子的时候,张宗昌不识字,把一写成了十,张宗昌吃了一个哑巴亏。


后来这事传开了,山东的地方武装都觉得张大帅豪爽、有钱,纷纷来投奔,有的甚至拉人头过来凑数,至于最终有多少人马,张宗昌自己都不清楚。这样的队伍哪有战斗力?北伐军一来做鸟兽散。


后来张宗昌没办法,就去寻求日本人保护。这正中日本人下怀,日军第六师团就开进了济南。张宗昌觉得日本人够朋友,为表示感谢,有一天就带着四姨太请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中将吃饭,正吃着,北伐军打进了济南城。


这个时候日本人不仅不帮他,福田彦助还在饭桌上调戏他的四姨太,气的张宗昌直骂娘。没办法只有逃跑,于是张宗昌画了妆,一路唱着他自己写的“大风歌”:“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安得巨鲸兮吞扶桑!”心情郁闷的连夜转道烟台,直奔日本逃命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