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發的一瓶飲料,自己不喝帶回去給小孩,你們怎樣看待這同事?

提問官


為什麼不能帶回去給小孩子喝!

好神奇的問題啊

而且這個問題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前提。那麼我們分情況介紹下。


如果說這個飲料是公司放在辦公室給職員的福利,給員工們累了喝的,那麼帶回家當然是很不好的行為,該同事在這種細節都佔便宜的話,遇到更大的利益時就可能出現問。


如果這個飲料是公司給員工發的福利的話,員工是有對該產品的使用權的,它可以隨意處置這瓶飲料,帶回家給孩子,自己喝,送給同事都是可以的。這是就是該同事是一個很好的父親,把公司發的福利帶給孩子,作為一個禮物,可以看出該同事是一個很愛自己孩子的人。

1、這不是你該操心的問題

本題應該就是公司給員工發的福利飲料,那麼怎麼處置這瓶飲料就是別人的私事了。

你管人家不需要管被人如何處置。你非要去琢磨這種同事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沒有任何意義。最大的問題是你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如果你得出的結論是尊重、認可這位同事那是比較正常的。如果你得出結論之後,是蔑視、笑話這類同事。那麼你的思想或者價值觀就有一定問題了。這可不是我駭人聽聞啊。

想著孩子有家庭觀念得人人品不會差到哪裡去!他也有他的缺點,但是父愛、母愛永遠是最單純的感情。發自他們最心底的那份愛。

可是你得出的結論是小瞧、笑話、蔑視、輕視這類同事,那麼你在日常和該同事在一起的時候一定回無意識中流露出來!你與對方溝通、互動、閒聊時,一定會受到你潛意識中對他評價的影響!

那麼該同事他能夠從你的眼神 、語氣、措辭、肢體動作中感受到一些東西的!你就這樣因為一件小事得罪了以為同事。別把自己想的太聰明,別小看別人的感知力!

所以,請不要在這種問題上瞎操心!

二、職場精英與普通職場人最大的差異之一就是“思考問題的價值差異”

每個人在自己獨處的時間,會思考、琢磨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現象、問題。

然而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發展的高度,就在於大腦思考問題的質量、價值!

很多人會給自己找無數個理由,認為自己思考某類問題無傷大雅、只是閒聊而已,又或者說只是日常想想而已……

但是,你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那些職場精英、社會成功人士,即使閒聊時的話題選擇也與其他人不同,或者說有很大差異。

思考的問題、交流的話題,對自己、對他人是否有價值是非常重要的。而有些人琢磨的、思考的問題不僅沒有價值,還可能給自己帶來潛在的影響、損失,那就麻煩大了!

正如題目中的這個問題,不僅沒有價值,還極有可能讓自己對他人形成負面的看法、認知,這就屬於不僅沒有意義,還會有破壞作用的最直接例證!

再舉例:職場中能力重要還是關係重要?——這類問題也是特別容易讓自己陷入困頓、形成偏差性認識與職場觀念的“爛問題”!

在我們思考問題時,請花上一兩秒想一想:這個問題有沒有價值?時候值得自己去琢磨吧!別總是抱著娛樂、遊戲的心態去浪費自己的腦細胞了!

謹記:

1、思考“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對與一個人的成長、專注力、行動力等等的影響是巨大的!

2、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的價值、質量,絕對了自己受到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3、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為了自己的那點兒可憐的、無用的面子給自己毫無意義的行為、思想找任何的藉口、理由、說辭。否則,你將停止思考、停止進步!甚至無意識中讓自己進入錯誤的軌道!


黑十


1.

先講兩個真實的小故事。

故事一:

70年代初期,父母大學畢業支援三線去了一家兵工廠工作,那個時候大家的條件都不好,但是因為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就生了一場大病,幾年上不了班,北京、上海等地到處去看病,還欠了一屁股債。

80年代初期,我上幼兒園,比我大三歲的哥哥剛上小學。有一次,哥哥班上過“六一”兒童節,每個小朋友發了一個蘋果,一小袋子瓜子和糖果。別的孩子拿到後,直接就吃了。而懂事的哥哥,一點沒吃,拿塑料袋都裝好了帶回來給家裡人一起吃,結果路上塑料袋漏了也不知道,興沖沖的到家後,發現袋子裡只剩下了一個蘋果,“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不過,我們一家還是高高興興的把那個蘋果切成幾塊一起吃了,過了一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

故事二:

我上了小學後,父親從死亡線上掙扎了回來,廠裡給安排了一些輕鬆的工作,這樣可以有一些工資。但是條件依然很差,因為要還債。記得一次,我問父親,為什麼我的同桌每天中午都可以有個雞蛋吃?(我們中午帶飯到學校)。父親眼淚差點落下,每年過年還總是回憶起那個場景。

有一次,廠裡安排“為祖國大幹30天”的生產運動,每一個職工加班到晚上10點,可以領一個雞蛋和兩根油條。我和哥哥,每天晚上學習完,都不睡覺,因為知道到了10點過,父親回來,他會把雞蛋和油條帶回來給我們吃,而他吃個饅頭充飢。那半個雞蛋和一根油條,成了我小時候最大的期盼......

2.

回到這個問題,我無法知道這位同事家裡的實際情況是怎樣,既然他這樣做,無非可能有三個原因:

  • 家裡條件不好,省下點東西給家裡帶回去
  • 自己不愛喝,但是不想浪費,所以帶回家給孩子
  • 很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好東西,第一個想到的是孩子

我想,無論是哪種原因,我都覺得這位同事是一個好同事、好父親、好老公

3.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對於很多人,“勤儉節約”等同於“摳門兒”;“愛護家庭”也被看做是“沒出息”。而大手大腳、自我中心,反而成了“放蕩不羈”的萬人迷性格。

我並不排斥,合法合理掙到的錢,可以隨便享受,甚至可以去“炫富”,因為有一種人需要用錢才能撐起所謂的門面和自尊;

但是我堅決反對,在社會形成一種鄙視鏈,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優秀精神,打落在鄙視鏈的最下端,被另眼看待,甚至嘲笑。

4.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一瓶飲料的問題,但是真正背後討論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行為準則到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

在各類物質極大豐富、各種思想層出不窮的今天,“自由”、“個性”成為了主旋律,然而,恰恰是在一個個“個性”標籤的下面,卻一種缺少獨立思考能力的“無意識”的隨波逐流,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稱之為“烏合之眾”。

物質第一、享受為上的功利行為,成為了很多人的唯一行為標準,難怪很多學者都指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背後最大的隱患,是汙染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環境,一個是頭腦。

到底我們的行為準則是怎樣產生的呢?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 有加無已的讚歎和敬畏 :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墓碑銘文


大強師兄的小思維


前幾年我送外賣的時候,偶爾客戶也會給我飲料小食品表達謝意,我一般都會帶回去,給孩子和媳婦,那幾年我幾乎沒有喝過飲料,因為媳婦和孩子都愛喝,我能忍住。最關鍵的問題是,那時候經濟緊張。

去年我換了工作,又回到電氣工程方面做工程師,春節前公司發的飲料,我和家人共飲,有種幸福感。錢不那麼緊了,自己也放鬆一下。

如果現在客戶遞給我飲料,我大概率會喝掉,因為這和公司形象有關,我在工作,就要為公司負責。但如果是在單位,我可能會帶回去,給兒子喝,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用行動告訴他,爸爸心裡有他,讓他懂得什麼叫愛。


錢淮文學號


這不是很正常嗎?說明他真的愛孩子,愛這個家,和錢沒關係,我老公公司發什麼東西,他都帶回來,他同事給了一些從老家帶回來的特產糖,他特意拿回來給我吃,不是買不起,而是他心裡有你,看到你吃比他自己吃還開心,就像我逛街,給他買衣服比給自己買衣服還要精心 還捨得花錢一樣,他高興我也高興,現在有了孩子,更喜歡什麼都往家拿,孩子一樂,他美的跟朵花一樣!所以,我更羨慕這樣的人,至少說明他正在為他的家庭付出,並且有個幸福的家!沒有這種家庭的人,就算你帶鮑魚龍蝦回去,也沒人和你分享,永遠體會不到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


不喝藥的貓


我想,提問的人可能真的沒過過苦日子吧。我給你講講我爸的故事。


我爸今年52,30年前的重本大學生,小農村裡走出的高考探花。小時候家裡很苦,飯都吃不飽,衣服也是撿我爺爺剩下的。記憶猶新的是聽我爸講那時家裡沒有水洗澡,去村頭的公廁接水洗澡,結果出來的是糞水,洗完澡身上的味道三天都下不去。小時候家裡基本沒有吃過肉,吃頓白麵饅頭都像過年一樣。去親戚家蹭飯也是習以為常。


但是即使這樣,我爸是我見過最要強的人。小時候爺爺家裡窮,只能供得起一個人上學。我爸我姑姑和我叔叔三個人抓鬮,最後我爸抽中了。後來我爸從初中讀到高中,大學。我姑姑後來做了裁縫,我叔叔下海做生意。小時候我爸就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在學校一直都是第一。後來我爸一喝酒便說要不是高考那天發燒了沒考好,去北大醫學部沒問題。我深以為然。


我爸名校畢業後,進了一家大型國企。因為工資少,過得很拮据。再加上那時候我媽剛生下我,日子更是過得很苦。住在單位裡面的小鐵皮房裡,冬天冷夏天熱。再後來國企倒閉,員工全部下崗,生活更是陷入谷底。


爸媽和我住進了姥姥家,一大家子擠在一起,每週還要交飯錢。多虧那時候我媽在醫院做護士,工資還可以,撐過了艱苦的歲月。那時候我爸每天買報紙,看報紙上的招聘板塊,一家一家去聯繫。


後來,我爸去了一家當時很小的公司,一干就是20多年。從小製圖員做到銷售經理,再到後來的項目總監,再到現在的副總。公司也從十幾人的小作坊,到現在的幾萬人的上市公司。家裡的生活也逐漸好轉了很多。


我想說,樓主可能真的沒有體會過一家人窮到連可樂都買不起的程度,但是幾乎大多數家庭,都是從苦日子一點點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好日子的。


苦難是一筆財富,它會讓你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穆寧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想到我老公,上大學那會他和舍友一起買的零食總會留給我多一半,同學之間分享的好吃的,他也會留給我。工作第一年一個山西同事帶了一些桃酥和平遙牛肉、單位食堂的大排骨、同事國外旅遊送的小零食等等……他都是習慣性拿著不吃等回家和我一起分享。。如今他常年出差,但每次回來都會給我帶好吃的,然後寵溺的說:可憐我媳婦是個內勤人員沒有出差的機會,沒辦法帶我媳婦一起出去吃外面的好吃的。我很喜歡這種生活中的小細節,平平淡淡卻滿滿的愛。




茶寶shero


太正常了,小時候我的父親就這樣對待我的,因為那時候條件不好,父親有了好吃的總想著帶回去叫我解饞,如今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是父親的這個舉動已經刻在我的腦子裡,同事給的或者單位發的吃的喝的,還是第一時間收起來帶回家與兒子分享


柒零Hou大叔


東西給了他,自然就是他的,不管他是因為貧窮,還是因為不喜歡喝,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帶給了孩子喝,都和任何人沒有關係。

雖然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引來嘲笑,誤解,甚至歧視,但試想一下當父母看到孩子喝到飲料時的喜悅,那片刻的小確幸,也許一切都值得。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阿姨是拼多多的忠實粉絲,經常會在拼多多上購買吃穿及生活日用品,用她的話來說是因為便宜。

一次見到四歲表妹在喝酸奶,我就讓她幫我也拿一瓶,我拿到手一看,居然是農家自釀產品,我連忙跟阿姨說:農家自釀的,很多都是三無產品,不能貪圖便宜,這是可以喝壞人的。

我阿姨回了我一句:“你以為我不知道它是三無產品嗎?但我們窮啊,孩子又想喝,我們能怎麼辦?只能給她喝這個,她喝了開心,我們也就開心。”

為了守護那一點點甜,我們願意在這苦難的人間受盡折磨。


一隻快樂的小rosu


我會把我的那瓶飲料給他,讓他一起帶回去給他小孩喝。一瓶飲料多大點事,又不是什麼特別貴重的金銀財寶。

我覺得題主糾結的方向錯了,題主不應該糾結同事不喝公司發給他的飲料,卻留給小孩喝這一行為動作。應該去觀感受這動作背後的故事,為什麼他要留給小孩喝?而不是看到同事有這樣做就開始心生鄙視,或開始跟其他人八卦你怎麼看。


一、瞭解動作背後的故事,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人

我辦公室有位同事,大家都叫他小武,小武是生產部的一名文員,自去年他將兩個小孩接到身邊讀書起,他從此你夠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需要自費的團體活動。

有很多人總會開始背後議論他,說他小氣,說他摳門,說他對小孩不好。有一次跟他出去辦點事,恰好聊到了他為什麼不參加自費的團體活動問題。我就開始問他

我:“我發現你都不怎麼參加團體活動了”

他:“不是不去參加,是自己去參加了,兩小孩在家沒人照顧”

我:“他們不是說可以帶小孩嗎?”

他:“是可以帶小孩,可是跟他們去吃自助餐120元/位,全都AA,我帶兩小孩,三個人共360元,我開車過去還得出油費停車費,算下來一頓飯四百多,都夠我在食堂吃一個月了”

我:“也是”


大家都說小孩子一定要帶出去玩玩,帶他們去吃好吃的,讓他們見見世面。這想法初衷都是非常好的。畢竟誰都想給小孩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穿最好的。但為什麼不帶他們去吃“大餐”呢?因為工資低呀,兩娃上學開銷高呀,壓力也大呀。

其實並不是只有帶小孩出去吃“大餐”,去迪斯尼玩,去品牌店買品牌衣服,才能教育好小孩,才能培養與小孩的感情,才能能給他們最多的愛,教會他們道理。其實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教法,各有各的好。

二、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來也不要去詆譭他

題主的同事將公司發的飲料留著帶回去給他小孩喝,這說明他對自己小孩的愛,時刻想著他,有好吃的有好玩的都會第一個想到自己的小孩,並就給小孩,這是為人父為人母朋友的一種潛意識行為。也就是大家所知的愛。

可能你沒有小孩,是體會不到這樣的一種感覺的,也理解不了這種情懷。雖然我也沒有小孩,但我總會聽到朋友說:“自從有了兒子後,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我兒子”這就是親情,這就是愛。



有一次領導過生日,領導宴請辦公室所有的人去吃飯,吃完飯少不了就是吃蛋糕。在切蛋糕的時候,小武將早早準備好的打包盒放在桌子上,並說:“我的那份裝這裡面,我帶回去給我兒子女兒嚐嚐”大家都笑他,說不給,並裝作嫌棄的樣子把他的打包盒扔開。但後面給他切的那份蛋糕是最大的,並且還問他夠不夠。

大家都是同事有什麼的嗎,我們少吃點,他帶回去給他的兩小孩多吃點,小孩子嘛,比較愛吃蛋糕甜食之類的不也很正常嘛。

去年年終聚餐的時候,因菜的份量大,種類多,剩了很多的菜,還有很多菜根本就不沒動過。小武部門有位同事就問小武,要不要將哪些沒動過的菜打包給去給小孩吃?小武說可以的,當時小武正陪領導喝酒開心中,沒有空打包,那同事自己去找服務員拿了打包盒,將菜打好包,然後交給了小武讓他記得拿。

同事之間應該少一點計較,多一份理解,多一點關愛,你給他方便,他也會給你方便。這都是相互的過程,何必斤斤計較呢?如果你理解不來,就少評價,少議論,多幹實事才比較貼切。


職場小十


這有什麼啊!也許是因為這位同事家中經濟不是很好或者為了孩子的健康平時不給孩子買飲料,再或者是自己本身不怎麼愛喝飲料,帶回家給孩子喝。我媽以前也是同事給帶來外面的零食,她捨不得吃就拿回來給我們吃,我們吃的時候也會分給媽媽一半或者讓媽媽吃第一口後,我們再吃。所以從小我們就養成了有什麼吃的,或者外面人給了什麼吃的,都拿回家讓父母先吃,我們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