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張華勝,1944年生,祖籍江蘇泗洪。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浙江畫院第三任院長。現為浙江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網絡有個“段子”:美國人拍電影,只會向前“穿越”,因為他們沒有歷史;中國人則喜歡往後“穿越”,因為我們有厚重的歷史。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引以為豪,幾千年的傳統也讓我們積重難返。


當下的“教學背景”和學術理念,是束縛我們向前“穿越”和創造的“精神桎梏”。因此,“傳統與創新”永遠是人們爭論的話題,並將世世代代地討論下去,這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永無休止的話題。藝術上的“傳統繼承與創造革新”,更是敏感“話題”,就像“公婆之爭”永無休止。


“筆墨當隨時代”,石濤說的不是單純技巧,講的是“大道理”。當“筆墨等於幾”,在不同平臺、不同觀念、不同角度的一場混戰之後,人們醒悟了。被多情強調的“筆墨”,在文化缺失“根基”;在理念迷失“前瞻”的今天,“中國畫”遭遇了程式化的“千人一面”的尷尬。實踐證明,有作為的藝術家必定會給“筆墨”賦予自己的語言。至於能說出什麼道道,那是各人的修行和造化了。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劉國松、吳冠中等等,都是各有各的語言,各有各的腔調。“藝術語言”真像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的“自語”,藝術家的“獨立語言”是對自身、對世界的認知,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詮釋,是一種讓世人都可讀懂的超越語言的情感傳遞。


中國畫不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應該是生機勃勃的“當代藝術”,時代不丟棄它。昨天已成過去,精華與糟粕同在,見仁見智,各取所需;明天一切未知,幸運與磨難同行,何去何從,皆由自取。


資訊爆炸的“地球村”,造就了藝術的多元化和藝術語言的多樣性。中西文化,理應是各自獨立而又能相互親和互融的,不同的審美取向也是應該能夠被讀懂的,讓世界讀懂“中國畫”。


畫畫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不要對“明天”想入非非,讓“時間”自行淘煉。畫家獨立個性的繪畫語言,是我們賴以自主行走的柺杖,像散步一樣,輕鬆前行,有多遠走多遠。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糖塑的魚|35cmx46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獨秀|45cmx69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今日"大雪"|35cmx46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秋江|35cmx46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紡織娘|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採菊東籬|69cmx45cm |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北國|69cmx45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江南的牆|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靜觀|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海南速寫|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候鳥迴歸|36cmx46cm |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浣紗的海南島原住民阿婆|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莫奈您好|45cmx69cm|2015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陶之藝|45cmx69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夢還青山|45cmx69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君子處世|45cmx69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風雨有骨|46cmx35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秋靜雁行高|46cmx35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民畫筆意|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樓上看到的樹|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高原雪|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翔|35cmx46cm|2016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嶼|35cmx46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春花開時|46cmx35cm|2017年|張華勝

浙江畫院藝委會主任——張華勝

書寫胡楊|35cmx46cm|2016年|張華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