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助力摸清生態底數(創新故事)

“發現灰鶴!發現白琵鷺!發現黑腹濱鷸!發現小黑背鷗……”又到一年遷飛季,浙江省安吉縣的溼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監測到,來此過冬的候鳥又多了不少新種類,幾個珍稀品種還是被首次記錄“來訪”。

安吉縣自2016年開展野生動物監測以來,200多臺紅外相機已獲取了10萬餘份影像數據,白頸長尾雉、黃麂、鬣羚、勺雞、白鷳等保護動物都成了鏡頭前的“常客”。“有得力的監測手段,就能更準確地摸清自然資源‘家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楊中軍說。

在安吉縣的另一頭,還有監測“升級版”。黃杜村的白茶基地上,浙江省第二測繪院的測繪隊員們操控著無人機執行航拍任務,懸停、定位、取景、拍攝……動作一氣呵成。“這塊區域的衛星遙感影像被雲層遮擋了,航拍是為了對缺失的影像進行補充,確保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全覆蓋。”一名監測隊員介紹說。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地區之一,早在2015年,安吉縣就探索以鄉鎮主要領導幹部為審計對象,將美麗鄉村創建、地質災害點治理、生活垃圾處置、剿滅劣Ⅴ類水、落實河長制等專項行動納入審計內容。

審“經濟賬”,有一套明確的體系。審“生態賬”,審什麼、怎麼審?安吉自然資源分佈廣,類型也比較多。縣審計局經責科科長徐焮感到,如果按照以往查資料、走訪、座談這樣的老路子開展工作,存在不少困難。“到現場去核查,明明想去圖紙上的山,卻跑到了另一個山頂,大半天的時間就浪費掉了。”

2016年,在與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業務交流的過程中,徐焮發現,如果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地理國情監測手段,配合審計部門發現問題,結合野外核查,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能形成“科技化取證+專業化核查”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審計效率。

“地理國情監測就像‘天眼’,過去很多難題得到了解決。”安吉縣審計局副局長張瀚尹說,“通過資源共享,影像對比分析,能直觀地發現變化,找到可疑‘圖斑’;隨後審計部門和監測工作人員一道進行現場核查,形成有數可查、有據可依的審計成果,也更具有說服力。”

在地理國情監測的支撐下,近年來安吉發現包括侵佔公益林、基本農田、水利河道、毀林種茶等在內的問題38個,提出審計建議31條,督促有關職能單位整改措施38條,向有關職能部門移送問題線索3條。

浙江省自然資源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地理國情監測已為全省近60個市縣的審計工作提供服務,初步形成業務協同機制,構建了包括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7個方面47個指標在內的開放式評價指標體系,開發了自然資源審計信息化平臺,探索出快捷、高效的信息化審計途徑。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