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55e4680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字面意思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



普通人在做事情时,都试图达到十全十美的状态,态度固然认真,但先行的压力扑面而来,反而将事情办的不太理想,毕竟要交一份完美的答卷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是不太现实的。知识是有限真理,曾经轰动一时的牛顿力学不是也被后人颠覆了吗?所以要尝试放下,接受不足和缺陷。



老子很聪明,他知道完满的东西,好像存在缺陷,没有追求十全十美事物的执念,这反而使其能力的发用最为广大。金庸小说讲到,张无忌在练习九阳神功时,虽然有完整的武功秘籍,但因不求武林至尊之位而只练到七重功,这恰恰最后保存了他自己,因为后两重的武功秘籍实则是先人走火入魔之后所作,一旦习之,则万劫不复。



老子很睿智,他知道“空虚”的东西能够使万事万物充盈起来,“无”的功用要远远大于有的功用。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心中盛满了很多杂事杂念,使得本心不能清明开来,一旦明其本心,去掉私心偏念,便能“如是”的看到事物的真相,便能真正放松、自在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其威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向老子学习做事的真谛,修炼“归无”的 境界,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功夫。



东方国学


我们的已知会对未知形成障碍

我们已知的东西,很可能会对那些未知的部分形成障碍,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下大雪,一个盲人听到别人在喊:好大的雪,好白的雪!他就问那个人,什么是白?那人说,就象鹅一样,盲人又问,鹅是什么样子?那人说,就是家里养的,那个“嘎嘎”叫的家禽嘛。哦!盲人终于明白了,原来“白”的样子就是自己平时听到的“嘎!嘎!”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和这个盲人差不多,相比他们而言,我们多了一双眼睛,好象有了很大的优势,但对这个世界而言,仅有眼睛、耳朵、鼻子这些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它们的存在方式,都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这些感官的捕捉极限。

“大成若缺”这个“缺”并不是缺损,更不是不存在,而是指我们认知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的认知盲区。《道德经》中这样的表述很常见,不考虑任何人的主观感受,简单明了,直接把真相告诉我们,中间不要任何过度,也没有任何铺垫。

之所以说是真相,还要得益于近些年的科学探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加起来,要占到宇宙总量的96%,所谓的“暗”,就是指我们的认知盲区,这些物质和能量虽然存在,但我们却无法捕捉到它们存在的任何信息。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出我们认知以外的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才构成了宇宙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不正是“其用不弊”吗?

突破障碍需要先突破我们自己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段话里既有事例,也有对策,理解这段话,要用到老子讲的另一个观点,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是指我们能认知到的范围,“无”是指认知不到的范围。

万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隐到显,从微到著过程,也就是说,在万物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而这个阶段,就是“大盈若冲”的阶段,“冲”是什么状态?就是一个东西虽然一直在使劲,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看起来好象是空的,但其实却是非常的充实。

这个“冲”不念第一声,而是念第四声[chòng],就象一股风迎面吹来,很强劲,我们就会说被风冲到了。还有说一个人脾气很冲,也是这个意思,平时看不出来,他可以面无表情,也可以不说话,但这股冲劲并不会消失,只要一扬眉,一张口,就能让我们感受到。

所以“大盈若冲”就是讲万物都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隐蔽自己的实力,表面上空空荡荡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这才能保证“其用不穷”,就象上面提到的暗能量,就是“大盈若冲”,但正是因为这些暗能量的存在,宇宙才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其用不穷”。

那么我们要想捕捉真相,就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要借助外在的仪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突破我们自己,既然“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那我们也要把自己隐藏的那部分能量想办法挖掘出来。

关于这一点,老子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前面讲到,万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隐而显的过程,我们也是万物之一,所以也不例外,那我们就要给自己的潜能营造一种氛围,让它们顺利的显现出来,从潜能变成显能。这种氛围就是“虚”和“静”,这和母鸡孵蛋的过程非常相像,我们可以从中仔细体会。

总结

总之,经典都是让拿来用的,我们以前经常讲到,经典不是饭,而是食谱,也不是目的地,而是导航图,经典拿到手里不是结束,书读百遍也不是结束,是要从中找到实践的方法,按食谱把饭做出来,按导航图到达目的地,这才算是圆满的结束。

母鸡孵蛋的过程中,不吃不喝,一动不动,这个就是“虚静”,这种状态正是蕴育生命所需要的氛围,《道德经》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也是在告诉我们,要想挖掘潜能,就要先创造一个“虚静”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我们隐藏的那个更高维度的智慧才有机会破壳而出。


澡雪堂主谈国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意思是:

完满的好像有欠缺,但其作用无穷尽;最充盈的就像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这一章意在圣人或得道之人法天制用,与道为一,故能“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至大无比的大,莫过于道,而道生万物而无所偏私遗漏,此之谓大成。但道生万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譬如山林鸟兽,必经过春生、夏长、秋肃、冬眠,再循环,在生长,以此观之,不能不有所缺欠。但若不如此,一任万物萌发生长,则万物将不能成,而大道也将枯竭。

大道永不会枯竭的原因,正在与其有所缺,故能成其大,而保持其用动不竭之功用。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思与上同。大盈是指天地之间阳和之气充而不盈,周而不满,无幽不至,无物不足。但其体冲虚而不可见。但若能见到,则其用将有限。正因为它空虚,故其用永无穷尽。

再简单一些,可以这么理解:

天地间最大的“成”是大地,它成就万物,是最大的“成”。但大地有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能让万物一直生长,似乎有所缺憾。这就像人一样,一直不停地劳作,就会精疲力竭。所以要劳逸结合,均衡用力,才不会枯竭。

大盈若冲,天地间最大的“满”就是空气,空气无处不在,但又无所偏私,似乎并不满盈,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没有。正因为它不满盈,才有无穷作用,因为一旦能抓住,终有被用完的时候。


问道黄老


守静笃,今年的春节无比安静,真的最适合深度阅读读《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翻译也是很简单,那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紧接着的文字还出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可见,其实,巜道德经》并不高深晦涩,相反,它是那样的质朴,给人真正的智慧和能量。

为什么说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残缺呢?记得有人说过,这世间最美好的境界是"花半开,月半圆“,这个半开的花,半圆的月并不完美吧,为什么却是最好的呢?因为全开的花马上就要谢了,这圆满的月,马上要亏了。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是因为残缺给了人无限的想像。记得有那么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女主人邀请她的朋友到家里作客,她的家到处是花花草草,很是养眼,很有艺术气息,不过,这些植物有真有假,真假难辨。受邀的朋友就问,怎样辦别呢?女主人微笑着说,很简单,越是完美的,没有一点枯枝败叶的,当然就是假的,而那些有枯枝,有败叶,不那么好看的,当然就是真的了。在这里,再说一个现实的吧。大家都知道韩国的整型美容业很发达,美女多,可是都好像是一个模子出来似的,白白的皮肤,尖尖下巴,精致的鼻子,看起来无懈可击,简直完美,但这是真的美么?我觉得真正的美应该是有区分度和辩识度的,有个性的,而不是一模一样的。好吧,言归正传,还是说说正面的吧,当代散文作家,我挺喜欢史铁生。史铁生的巜我与地坛》写得真的好,但史铁生是残疾的,当他的文章得到世人认可的时候,最爱他的母亲已经离世,这样的人生完美么?不完美吧而且残缺。但史铁生用生命写出的文字相信可以让很多人感动,亲情,孝道永远都那么珍贵。不完美才美。接受、悦纳生命的残缺我们才可以成全自我。接下去的大盈若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好理解吧。其实,我们真应该练就一双慧眼,任何时侯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聪明人看起来都是憨憨笨笨的,都是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的。你看曾国蕃就是这样的人,总打呆仗,实足一个笨人。但这样的笨人才是真正的高手。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的武侠小说吧,你看真正的高手并不是那种手拿名剑宝刀或神器的人,真正的高手,一粒石头、一片树叶、一断枯枝……都会成为他的独门暗器,威力无穷,让人不寒而栗。真正厉害的人都不那么完美。低调如顺风快递老板王卫,高调如新东方俞敏洪。俞敏洪大学期间因为自卑,为全宿舍舍友打开水整整四年,任劳任怨,这不是拙么?但后来为什么同学们都愿意来帮他,甚至他们班的班长,这难道不是因为品德么?

综上所述,《道德经》早告诉我们:人生最终拼的是人品,所有的缺憾和磨难都是来成全一个人的。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②;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④;大辩若讷⑤。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⑥。

[通释]

大的完美好像有缺憾,它的功用不会损害;大的饱满好像有空隙,它的功用无穷无尽;大的笔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解好像不会说。跺脚可以战胜寒冷,安静不动可以克制躁热,清静无为是天下正确之道。

[注释]

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的完美好像有缺憾,它的功用不会受损害。成,完满,完美。用,功用。弊,害,破坏。

②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的饱满好像有空缺,它的功用无穷无尽。盈,满,充满,饱满。冲,空虚,空缺。穷,穷尽。

③大直若屈:大的笔直好像弯曲。直,笔直。屈,弯曲。

④大巧若拙: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巧,灵巧,机灵。拙,笨拙。

⑤大辩若讷:大的辩解好像不会说。辩,善辩,善于言谈。讷,音nè,不善言谈。

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跺脚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可以克制躁热,清静无为是天下正确之道。躁,疾步、跺脚而生热。正,音zhēng,长官,首领。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对表象和真相的差别的描述,强调清静无为的道理。

[考辨]

在此说一下分号与逗号的正确使用问题:如果本章不存在“其用不~”,即本章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么各句之间只能用逗号:“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要知道,句与句之间用逗号也表示并列关系,不只是分号表示并列;逗号表示第一层并列,分号是比逗号大一辈的并列,甚至句与句之间有时还用句号表示更高层次的并列。

注意到《郭简》中的本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内容与第五十四章放在一起,但细分析看,联系很勉强,不能作为合章的依据。

[解读与点评]

大的完美好像有缺憾,但它的功用不会疲困;大的饱满好像有空隙,但它的功用无穷无尽;大的笔直看起来好像有点弯曲,但它将笔直无限延伸下去;大的灵巧显得有些笨拙,但它以最大的灵活面对生长的万物;大的辩解好像不会说,但它用事实说话,表达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五大”正是道之德,是优秀品质。

“躁胜寒,静胜热”是经验之谈。从“躁胜寒,静胜热”的规律现象中,老子得到了感悟,从而在“躁胜寒”与“静胜热”的比较中得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结论。显然“躁动”之热不可取。因循规律而动与“躁胜寒,静胜热”一样,既可实现事物的相辅相成,又能达到“守中”(第五章)少为,乃至“无为”的境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显然可取的是“静重”,“天下正”强调了“清静”的地位,道出了“清静”的可贵。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清静为天下正”都可作为成语,有的已被频繁使用。


陈广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五千言》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嬴如炳,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修德获得大的成效时,知识好像欠缺。德效用是不会竭尽的。德修到极盈满时,心境好像很空虚。他的德效应就不受局限。德修得直正時,他的话语好像钝拙。德修得精灵时,却好像很迟钝。德修得极园满时,如同见到光明。疾速可战胜寒冷。经修练的德胜过阳光,穿上修饰服装向天道祈请,可以使心灵端正。

再进一步领悟老子讲的深层之意。

一、本章老子对修德所获得成效的外在表现,做了结论性表述。其作用在于对解除修练者疑虑和误解及正确认知修德成果,都将起到重大作用,确保修道者心态端正、信心坚定、深入修德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修德成效的标准。

二、修德为什么会出现头脑空虚,话语迟钝,好像傻了似地,这是由于修练成效所致。是世人生灵向灵界生灵升华、转化过程中,质变的外在表现。由世人思维向高级生灵思维转化尚未到住的外在表现。是两种功能同时运作不协调所致。

三,老子再次强调修道必须要心诚。要严肃认真,要用祈请心态修练。实质上对修道的尊敬,是对道的尊敬,是对师父的尊敬。這是修道获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所以不管是练功,还是灵读,也不管是听讲,还是写日记,总之,都应以尊敬的心态,心怀着师父去做,去听、去读、去写、去思考,做到专心致志。这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伊尹597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富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


艺海综述


回答无用与有用,如是:

无物无用,大小逍遥!

用则成器,不用即道。

不用之用,用而无用,

惟嫌拣择,心为境挠。

大化流行,复而归根,

万千景象,惟一气真。

用者无物,心与道契,

执着生死,无心无物。

上次回答:持而盈之,不亦已乎?,如是:

反对当时的霸道,

以强凌弱,豪夺不止,

地唯恐不广,财唯恐不多,

甚至才唯恐不为己用,

是以智诈百出,权谋迭兴,

置天下于涂炭,

弃生民于沟渠,

贻害无穷,民生维艰!

老孑发出警告:

再不息争,天下亡,

强取豪夺者也难逃厄运。

宛如端着盆水,不断增加,

一则得而复失,

二则不堪其重,

非尧舜而有天下广,

不获其利,

反害己身!

皆从实处论,而若缺若冲,

恰恰是补实之虚,

在于心上立论,

辩证法的来路!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老子》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废话少说,直入主题:

大成,意思是无物不成;若缺,意思就像没有圆满,有所缺失。大成至圣而若无圣,大有天下而若无天下,至大而能自损自小,至尊而能自下自卑,謙之至也。

《易》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能若缺则自卑矣。所以大成经常处于无成与不圆满之中,却可以长久保持,其用不弊,就是指功用永远没有止尽和耗损。

大盈若冲的意思,大道本是以虚为体的,所以大盈其实是虚无,冲即是虚的意思,只有虚才能容人容物,无所不虚则无所不容,就能取之不尽,注之不满,而用之不竭其用无穷!



修行人


真正的道理是讲不完的,真正的圆满是说不尽的,所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