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临“疫”境|战斗一天回到宾馆,被窝里的惊喜让90后护士眼眶湿润了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打开手机,看到群里满满的问候与关怀,特别温暖。被窝里还有惊喜等着我们,杨乐科长把晚饭包在毛巾里,盖在被子里捂得好好的。虽然近十点才吃晚饭,但饭还是热的,我和队友的心也是暖的。”这是有两个孩子的90后护士王舒亚近日写下的日记!王舒亚是江苏省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护理医疗三组成员、常州二院ICU护师,1月28日晚上,她作为常州驰援湖北医疗队第一批成员抵达武汉,安排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支援。

王舒亚的日记,让人读得心头暖暖的,也有些酸酸的。他们苦中作乐,一天战斗下来笑着比谁脸上的压痕最深最红,一点都不觉得苦,却为战友的一声“珍重”,一份温热的晚饭而热泪盈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斌

90后ICU护士是两个孩子的妈

去一线孩子怎么办?婆家给她托底

1月27日接到报名参加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王舒亚当晚就跟丈夫路斌表达了自己想去一线的意愿。但是她也有顾虑,毕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儿子6岁,女儿2岁,都还小,又正是特别需要妈妈照顾的年纪。路斌立即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两位老人毫不犹豫,跟王舒亚说:“你尽管放心去支援一线,孩子由我们来照顾。”

路斌在建筑单位工作,他跟妻子说:“如果我们单位去支援武汉医院的建设,我也会第一个报名,等到疫情过去,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看完樱花再回来!”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知道妈妈要离开家一段时间,虽是万般不舍,也表现出了小小男子汉的气概:“妈妈,我会乖乖的听爷爷奶奶的话,我也会保护好妹妹的!”

出征前哥哥赶来送别

仿佛又重回保护下的童年

王舒亚有个哥哥,比她大七岁。知道妹妹要去一线,哥哥在她临行前一晚赶来送她。分别时,哥哥给了她一个紧紧的拥抱:“妹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爸妈有我照顾,你一定要平安回来。”

王舒亚听到哥哥的话,当时都有点懵了,但“哥哥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到特别的暖”,王舒亚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她和哥哥各自成家后,因为工作也忙,平时见面交流并不多,但这次出征前,哥哥流露出来的情感,仿佛又让她回到了在哥哥保护下的童年时光!

王舒亚说,当晚,父亲看着相拥的兄妹俩,眼泪夺眶而出,依依不舍地告别:“我骄傲,我有个好女儿!”

王舒亚的母亲因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在王舒亚到武汉后的第5天,妈妈告诉她药快吃完了,村里公交停了、路也封了,没有办法去医院配药。王舒亚的同事知道后立即请专家电话会诊,并第一时间将药物送到家中。不管是家人还是同事,都是王舒亚的坚强后盾!

正式上一线第一天下班已是9点

“最暖心的晚饭”却一直等着她们

2月3日,是王舒亚抵达武汉的第六天,正式进一线病房的第一天,她被分配到下午的班。她和医院同事张传羽、高婷曦、杨荣芳在同一班次,每人分管15个病人,大多症状比较轻,个别重病人的护理由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承担。刚进病房的时候她们还是有点紧张和忐忑的——环境、设施都是陌生的,需要面对的敌人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但是看到那些住院的患者期待和信任的眼神,多年的职业素养已然形成了条件反射,那些害怕、担心的小情绪立马被抛到脑后了,她与队友立即投入工作状态。

一天忙碌下来,下班到宿舍已经是9点,“我和张传羽、高婷曦、杨荣芳都忙得不打算吃晚饭了,但是打开手机才知道,杨乐科长已经帮把晚饭藏在被窝里保温!”王舒亚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当时她们四人都很惊讶,谁都没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惊喜在等着她们!同时她们也感到特别、特别的温暖,毕竟这种同事情、战友情身在异乡情更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团队的晚餐都是近晚上6点统一发放的,在住宿点,那里没有加热设备,一些上下午班的医护人员吃到这餐最快也要到晚上9点!而细心的杨乐科长灵机一动,帮自己的战友代领了晚饭后,用毛巾裹得严严实实的,再放进被窝里!保证战友下班后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就像在家里一样!

有这样队友就有了最放心的保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她们说的杨乐科长是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江苏第二批援鄂医疗团队中医院感染管理组的专家。杨乐之所以会帮同事们想得这么周到和他的精细分不开。

“在我们眼里,杨乐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他连卧室都要分区,真的是细致到极致。”王舒亚说,她们到达湖北的第一天,杨乐就按照感控的要求为大家的房间进行了分区。统一把房间玄关处定义为污染区,卫生间为缓冲区,房间内铺设地板处为清洁区,要求队员们养成在进入房间后先在污染区进行消毒、更换衣服,然后进入缓冲区进行再次清洁消毒,最后才能进入清洁区的习惯。为了给后续抗疫任务打好基础,杨乐和院感组的几位专家一起率先进入援助医院实地探访工作地的防护情况,统一制作张贴了更衣区和脱防护服室的用房标识和引导标牌。回到驻地,他脑洞大开地用筷子为大家讲解医院分区、流程、路径等,帮助即将上一线的同事熟悉医院环境,创意十足,清晰易懂,也方便记忆。

他还给全体常州援助武汉的队员讲了如何正确的进出病房,演示了穿脱防护用具的具体步骤,逐一给战友们进行一对一的考核,要求人人过关。他一遍又一遍得讲解,无比耐心又严格,因为他知道一旦正式展开工作,所有的严格都将成为战友们最好的保护!

【王舒亚2月3日的日记(有删节】

2月3日是我们进一线的第一天,我是下午的班。

我跟我们医院的张传羽、高婷曦、杨荣芳是同一班次,每人分管15个病人。

病房实战和宾馆演练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看到那些住院的患者期待和信任的眼神,多年的职业素养已然形成了条件反射,那些害怕、担心的小情绪立马被抛到脑后了。

病区里需要输液的患者都打上了静脉留置针,护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层层包裹下,呼吸困难,行动迟缓。结束一班的工作,我里面的衣服湿了,帽子拿下来的时候会滴水。最深的感受还是耳朵痛,大家苦中作乐,彼此还比较了一下谁脸上的压痕最深最红。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九点了。被窝里还有惊喜等着我们,杨乐科长把晚饭包在毛巾里,盖在被子里捂得好好的。虽然近十点才吃晚饭,但饭还是热的。以前上夜班,回到家,家人也会给我们留着热的饭菜。现在虽然我们都离开了家人,但我们就是一家人。

突然想到下午上班的时候,杨乐科长一直把我们护送到病区,在我们进了电梯,门快关上前,他看着我们认真地说:“一定要平安回来!”

那一刻,护目镜前水雾弥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