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飛雪講故事

武漢高校教師講述居家隔離的14天:​想到父母,和那些素不相識的人

記者走基層一江飛雪講故事

“想到的是70多歲的父母,和那些素不相識的人”

一江飛雪講故事


高校放假後,48歲李慶華(化名)帶著妻兒,是1月21日從武漢回到老家的,那一天距離除夕還有2天。

聽說武漢有肺炎病人,也沒有意識到人傳人的嚴重性,李慶華說武漢封城的時候,他才感到這場疫情的嚴峻,並主動進行了隔離。大年初一一大早,給社區主動報告了自己的情況後,他和70多歲的父母,還有妻子、兒子就再也沒離開過家。

2月4日,隔離14天后一切正常,李慶華稍微鬆了一口氣,他還需要在家呆段時間繼續進行觀察,在他看來,隔離是對自己負責,對周圍的人負責,也是對國家的負責。

看著新聞中武漢抗疫醫院的建設速度,備受鼓舞,李慶華覺得,體現了中國的速度和力量。“閻良是我的老家,武漢是我工作的地方,疫情一定會結束,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李慶華說道。

信心

一江飛雪講故事


早上七點多起床,李慶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一家五口人測量體溫,然後將數據報告給社區,關山街道,和衛生所三個地方,一天他要測量兩次,報告兩次。

坐在家裡,隱約能聞到樓道里定時飄來的消毒水味道。社區還會送來新鮮的蔬菜和米麵油,放在李慶華家的門口,有的時候他還會在門口發現奶粉、石子饃和一些小吃。“社區也會給我父母買來高血壓需要的藥物,民警還會打電話關心我們。”

“疫情很突然。”儘管確診的病例數字在變化,李慶華說,因為國家和地方防控上做很好了,所以他和很多武漢人一樣一直是有信心的。

隔離期間,李慶華說最大的恐慌不是擔心自己。大年初三那天,在新聞中看到疫情病例的增加,他坦言,想到的是70多歲的父母,和那些素不相識的人,不要因為自己而被感染,那樣他會在自責中不能釋懷。

溫情

一江飛雪講故事


李慶華的門口常有送來的慰問品

武漢被長江和漢水分成三個部分,疫情嚴重的地方,和李慶華夫妻倆工作的高校還隔著一條江。疫情期間,李慶華接到了很多國內外學生打來的電話,大家互相報了平安,只要周圍的朋友沒有病例,那麼感染的幾率就會很小。“只聽說有一個別的老師的學生髮燒,不過驗血後確定是正常的感冒,目前還沒有認識的朋友感染髮病。”

這個年,李慶華和所有人一樣過的太“特殊”了。以前除夕的時候,他要帶著妻兒回關山老家上墳,大年初一去舅舅家拜年。因為疫情,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打電話和微信視頻來代替了。豐盛的食物,本來是為過年招待客人,除夕夜,李慶華一家人包餃子看春晚,圍在一起打撲克,就算過年了。

八歲的兒子每天會安排兩個小時的學習,其他時間就是看電視或者打打遊戲,除了輔導作業,李慶華也會陪著兒子玩手機微信上的小遊戲,隔離的這十幾天,李慶華突然發現,

原本各自忙碌的一家人,似乎也因此第一次這麼長時間的彼此溫暖陪伴。這種感覺,李慶華的兒子更有體會,因為以前忙碌工作的父母陪他的時間確實太少了。

加油

一江飛雪講故事


李慶華工作的電腦

武漢高校的開學時間只是延遲並未確定,李慶華也沒接到具體的通知,但是他的很多工作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每天在電腦上,他和妻子還會繼續準備各自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2月2日,李慶華還在久未更新的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科研工作的相關動態,幾分鐘後他收到了閻良高中同學的一段語音,大致意思是,聽說李慶華隔離後很是擔心,又不敢打電話詢問,怕加重對方的思想負擔,知道沒什麼事了很是開心。李慶華說,當時聽著聽著,眼角就開始紅潤,有些特殊時期的情感,回憶起來讓人溫暖而感動。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目前待在家裡也許就是對目前控制疫情最大的貢獻。”李慶華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隔離,一起堅持度過疫情。在新聞上看到全國各地對湖北武漢的支援,他和很多人一樣,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這是李慶華結束採訪時說的最後一句話。

手記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武漢不僅是疫情的最前沿,更是彰顯14億國人戰疫力量之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人人都是戰鬥員。

從大年初四一江飛雪就開始了一線的新聞採訪,從防控疫情的工作人員,到居家隔離的返鄉群眾,要在距離他們最近的地方,取得第一手的素材,那樣才能把這個特殊時期,最感動的畫面真實的記錄下來。

整理素材,寫稿子,加班的時候一桶方便麵是最主要的午飯。那天一個朋友蒸好了熱乎乎的包子第一時間給我送來,倉促間都沒有說太多感謝的話。特殊的時候,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同抗擊疫情,溫暖著彼此,一同努力,一同期待……

媒體人的工作本來也就需要這樣,大家一起來戰勝這次疫情……

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