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書畫的“氣”


談談中國書畫的“氣”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氣息有正、邪之分。正氣,人們都願意接受和弘揚。邪氣,人們都不喜歡或厭惡。但是在書畫作品中的氣息,正氣與邪氣沒有明顯界限,不容易被人們分辨。一些書畫家成名之後,有了身份、地位的光環,有些作品中自覺不自覺地帶有邪氣,人們分辨不出,仍會盲目追捧,尤其在藝術批評陣地失卻後,這種趨勢更為嚴重。

  陸儼少先生曾提出“畫忌四氣”:“黑氣、火氣、甜俗氣、陳腐氣”,作品中有這幾種氣息就是邪氣。筆者在長期的觀賞、學習和實踐中,體會到還有幾種氣息也是影響書畫作品境界的:“兇惡氣、妖氣、陰氣、鬼氣”,它們在作品中散發出來的氣息讓人感覺難受、不舒服,其實也是邪氣。

  藝術作品中,氣息關乎氣場,氣場會產生能量。正能量讓人積極向上,而負能量則讓人消極頹廢,得抑鬱症,甚至自殺。所以說,“氣韻生動”是有正、邪之分的。觀賞者、學習者、收藏者、書畫家、批評家在追求“氣韻生動”的同時,要擦亮眼睛,提高辨識能力,不能正邪不分,盲目追捧而不自知,甚至造成藝術導向混亂,邪氣抬頭,貽害整個書畫界的正常發展。

  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中,要使作品充滿正氣,充滿正能量,就必須提高作品的精神境界。只有作者精神境界提高後,作品的藝術境界才會提高。那麼如何提高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作品的藝術境界呢?這是一個很複雜而難度很大的過程。潘天壽曾經說過:“在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近在咫尺,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這裡,潘公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境界是有層次的,一步一重天,而不是一層二層那麼簡單;第二,要想上一個層次,比登天還難,近在咫尺,辛苦一輩子,連做夢也未曾夢到,更不要說上幾個層次。所以說,作為書畫工作者,在境界層上提高的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盲目追隨任何潮流,或自己胡思亂想,搞出一些狂怪、荒誕的作品,借百花齊放、共存發展、藝術有多向性等等口號,而混淆藝術視聽,還標榜為藝術性高或有“創新精神”。

幾年前,筆者曾請人刻有一枚題為“十大氣象”的閒章。這“十大氣象”有兩層意思:

  第一,做人應有正氣、大氣、骨氣、志氣、才氣、靈氣、和氣、地氣(做人做事踏實不浮誇)、王氣(有領導能力,有為大眾服務的主動思想)、朝氣(也可稱為勇氣,敢於面對困難,有衝勁)。

  第二,藝術作品應有正氣(正大光明,無邪氣、妖氣、歪氣、鬼氣)、大氣(雄壯厚重、境界遠大,無小氣)、清氣(清新明快,無濁氣、黑氣)、靜氣(寧靜、引人入境,無燥氣、火氣)、 秀氣(高雅文秀,無俗氣、脂粉氣)、和氣(平和、豐富、自然,無兇惡氣)、靈氣(靈動通透,無煞氣、呆板氣)、文氣(文質彬彬、老成持重、儒雅,無粗野氣、匪氣)、率氣(筆墨率意、自然,無做作氣)、朝氣(平淡天真,返老還童、飄然欲仙,無霸氣、富貴氣、窮酸氣)。

  這些可以用文字去形容和描寫的作品氣息,每項都會在畫面中感覺和體會到,所以在創作中要有意識地去甄別剔除不好的氣息,不能讓帶有不好的氣息的作品流傳到社會上。同時,要有意識地去研究如何將好的氣息運用到作品中去,讓作品帶有好氣息,充滿正能量。

  “陽光、空氣、水”是人們在社會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從古至今,在人的潛意識裡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時,哪怕是沒有文化知識的外行,也會喜歡明快、清新、滋潤的藝術作品。其實這是人潛意識的本性需求在起作用。而當人們在基本需求達到後,就會有精神上的追求。這時,作品中體現出來的雄偉、大氣、寧靜、秀雅、厚重、拙樸、率意、自然、靈動、通透等等各種好的感覺就更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喜歡。因為這些氣息能讓人在欣賞作品形式美感的同時,在精神上受到鼓舞,產生積極向上的作用,所以作為藝術工作者如何去提高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

  幾千年來,人們在精神上不斷追求,不斷總結,得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併產生出“道法自然”“師法造化”的說法,要求作者把自己的精神融化到大自然中去,然後才有可能讓藝術作品的精神達到與自然一樣長存不滅。歷代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至今仍能打動觀者就是基於這個原因。而我們身處當今的藝術工作者,更應自覺地去理解並遵守“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創作觀念。這是符合人性,符合人與自然共存發展的最基本、最樸素的理念和規律的。

  “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大部分藝術工作者都花很大工夫而難以達到,就是思想層面、技法層面的種種屏障都在起阻攔作用。尤其是大部分藝術工作者最初都在技法層面上下功夫,忽略思想層面深層次的研究和學習。好多人思想深度不夠,卻在挖空心思,想方設法搞特技、出絕活,其實這本身就已經偏離藝術追求的正道,不可能進入高境界了。

  思想層面的提高,主要靠讀書明理、深入生活,研究人性、研究哲學,豐富自身,不斷集聚正能量,然後能超脫放下,轉變理念,讓思想境界得到提高,產生飛躍。不斷集聚正能量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其中要有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正覺”。正覺的字面意思是覺悟、覺醒,原是佛教中對佛理修行者提出的思想行為規範準則。修行者持守“正覺”條例,可從“我相、人相、眾生相”的層次而進入高層次果位,達到精神圓融不滅的羅漢果位。這點正好對應藝術工作者的精神境界追求,所以筆者認為藝術工作者可以借鑑、研究、對照。

  藝術有成教化的作用,這與宗教的教化作用相通。隨著再深入研究,會發現還有更高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層次,“魚之樂、鳥之樂”“白雲飄飄水自流”“草自生長花自開”,自然界的諸多現象,揭示了自然界一種本性使然、自然而然的行為,它們向人類昭示著自然界的一種準則。只是我們是否讀懂,並從中得到啟迪。筆者認為,在藝術創作中,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時,作品才能超越“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現本性使然,平淡、天真的境界。品評這個境界層面上藝術作品產生的“氣韻生動”,才會讓人們心靈上得到最高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