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無論是漫步在上海外灘,抑或是徜徉在廣州沙面,舉目所見的西方建築,精美絕倫,形式多樣,或溫文爾雅,或雍容華貴,讓人讚美之心油然而生!然而,在由衷讚歎的同時,我們是否知道——它是什麼建築?有何特徵?背後藏著什麼故事?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廣州沙面

顯然,如果做了功課,那鑑賞起來就會極度舒適,他日前往歐洲、美國等旅遊,親手觸摸那一塊塊古老磚石,親眼目睹那一座座宏偉教堂,既知它的來龍去脈,又懂它的普世價值,那個時候就不單是賞心悅目,更會發自內心的感動。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西方建築風格

——人生來,就喜歡美。


一、古希臘建築

儘管希臘的愛琴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50年,但由於公元前11至公元前8世紀,多種原因導致的黑暗時代長達300年,造成愛琴文明與後來的文明大不相同,歷史學家便把公元前8世紀城邦開始興起及至公元前146年被羅馬共和國征服為止——這段時間,稱之為古希臘

有學者認為古希臘具體開始於公元前776年的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在古典時期(公元前490–336年)進入文明高峰,著名的帕特農神殿、阿波羅神殿等,便是在這一時期建成。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帕特農神殿

古希臘遺留下來的建築主要是神殿,雖然一般稱之為神廟,但根據常識,廟不是很高,而希臘神殿通常高達20米,另外,希臘文原義也並非是廟宇的意思,故本文以神殿稱呼。神殿是一種重要公共建築,造價極為昂貴,早期曾受埃及影響,後來自成風格,在格局、柱式等頗有建樹,對後世建築影響極深。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神殿構件

平面

絕大多數神殿的平面是矩形,長度約為寬度的2倍;座基/Stylobate常見有兩三級臺階,個別達到六級。平面格局通常由<strong>門廊/Pronaos、<strong>內殿/Naos、<strong>密室/Adyton、<strong>後殿/Opisthodomos四部分組成。

神殿正面至內殿門口叫門廊,有些門廊列柱會延伸到中庭;門廊前端的圓柱數目除了極少數是5或9,一般相等,劃分為:雙柱式/distyle、四柱式/tetrastyle、六柱式/hexastyle、八柱式/octastyle等;內殿是存放神像的建築核心,除非重要節慶,平時並不開放,民眾參拜都在殿外進行,這也和我們理解的“廟”有所不同;密室並非必需,有時也會建來作為金庫等重要用途;後殿通常會有柵欄將其與後柱隔開,是一處存放祭祀禮器的地方,與內殿不相通。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神殿格局

神殿周圍的多種圓柱排列稱之為<strong>圍柱列/Peripteral,它的建造遵循一條公式——〖n:(2n+1)〗,其中,n是指神殿前面的圓柱數目,2n+1為單側邊的圓柱數目。如果神殿只是前端擁有圓柱,一般稱之為前柱式/Prostyle;前後兩端都有的則叫前後列柱式/Amphiprostyle(或兩向拜式),例如勝利女神雅典娜神殿便是前後列柱式神殿。

柱式

神殿的圓柱是由數個單獨分割的柱筒架構而成,在古希臘建築史上,先後形成三種具有標準規格的重要柱式: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以及一種比較特殊的卡里埃柱式。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古希臘柱式

1、多立克柱式<strong>/Doric Order,俗稱男性柱,是希臘最早(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的石造樑柱,名稱來源於古希臘四大部族之一的多利安人(Dorians);這種柱式形象反映了多利安人刻苦簡單的生活態度,以帕特農神殿為代表。

  • 柱頭/Capital簡潔,通常只有方型頂板/Abacus和鐘形圓飾/Echinus
  • 柱身/Shafts粗壯;柱槽/Flutings較淺,一般有16-20條
  • 沒有柱礎/Base
  • 高度直徑比通常為6:1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柱式<strong>/Ionic Order,俗稱女性柱,最早(約公元前5世紀)源自小亞細亞的城邦愛奧尼克,愛奧尼斯人(Ionians)也是古希臘四大部族之一;這種柱式優雅高貴,經常用來襯托最偉大的女神,可從厄瑞克忒翁神殿北門廊窺見一斑。

  • 柱頭雙螺旋/Volutes是其最大特徵,上刻水葉,中有棕櫚葉等雕刻
  • 柱身纖細;柱槽較深,一般有24條
  • 柱礎包括兩個圓環面/Torus,有時還會安置一個方形底座/Plinth
  • 高度直徑比通常為9:1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愛奧尼柱式

3、科林斯柱式<strong>/Corinthian Order,名稱來源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城邦(Corinth),最初(約公元前450年)只用於室內裝飾,到古希臘末期才開始作為柱式,但最後是古羅馬人將它發揚光大;這種柱式造型比較複雜,例如雅典市中心的奧林匹亞宙斯神殿

  • 柱頭雕刻有茛苕葉飾/Acanthus或玫瑰花飾,上為馬凳頂板,邊隅通常帶有渦旋裝飾
  • 柱身同愛奧尼
  • 柱礎同愛奧尼
  • 比例同愛奧尼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科林斯柱式

4、卡里埃柱式<strong>/Caryatid Order,也叫女神像柱或女像柱。Caryatid原本是指卡里埃的少女,傳說卡里埃人在波希戰爭期間(B.C.499-B.C.451年),站在波斯一方,雅典獲勝後便將卡里埃人貶為奴隸,而女像柱就象徵著對卡里埃少女的懲罰。實際上,早在波希戰爭前,古希臘就出現女像這種柱式了,並且以卡里埃少女為最佳模特,因為卡里埃的女孩被公認為漂亮,身材又高挑、豐滿,能生出強壯的孩子。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卡里埃柱式

不過,無論起源是什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總是把女像柱與奴隸制聯繫在一起。另外,也有男像柱,但比較少。

頂部

儘管希臘盛產大理石,神殿的地面、圓柱也基本由大理石構成,但早期圓柱上面的橫樑仍然是木頭,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才開始流行石造橫樑,隨後形成集合額枋/Architrave、腰線/Frieze、山花/Pediment等標準構件的柱頂部/Entablature。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柱頂部

額枋也叫楣梁,橫架在圓柱上方並連貫彼此。腰線也叫橫飾帶,不同柱式有不同的橫飾帶,其中,多立克柱式通常會由三隴板/Triglyph(也叫三角槽排檔)和隴間壁/Metope(也叫排擋間飾)依次交替構成,隴間壁帶有浮雕或繪畫,這也是多立克柱式的特徵之一,另外兩種柱式一般沒有三隴板,取而代之的是平面或裝飾成浮雕、繪畫。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額枋與腰線

腰線上面的山花/Pediment,也叫山形牆或三角楣飾,山形牆的兩側是壁帶/Cornice與斜簷/Sima。壁帶可以避免雨水打到牆上,往往與殿脊一樣裝飾著簡單的花卉或人物浮雕等;斜簷則配有排水槽,末端刻成獅首,水由獅口流下。兩條斜簷間的牆面,即山形牆,一般都會刻有大規模的戰爭場景或大型的神話主題。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山花


意大利西西里島曾經是古希臘的殖民地,至今保留不少比較完整的古希臘建築,例如阿波羅神殿、雅典娜神殿、赫拉神殿等,其中,神殿之谷的康考迪亞神殿/Temple of Concordia最為完整。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康考迪亞神廟


二、古羅馬建築

不像古希臘那樣有歷史斷層,古羅馬建築一直隨著羅馬的發展而發展。

古羅馬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那一年,羅慕路斯開創王國,建立羅馬,隨後通過特色手段招徠四方民眾,歷經七王,至公元前509年才因末王無道而結束王政時代,繼而進入長達500年的共和時期。共和國雖然叫“<strong>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但實質與帝國無異,這一時期,羅馬開疆闢土,從亞平寧半島的臺伯河畔擴張至包圍整個地中海橫跨亞歐非的大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終結共和,建立元首制,元老院封其為奧古斯都,在他的統治下,羅馬進入最輝煌的帝國時期,一直到192年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史稱“羅馬治世”,也叫羅馬和平時期。隨後,帝國開始走下坡路,戰爭頻繁,東西分化,最終在公元395年,正式分裂成東西兩部,西部在476年被哥特人滅亡,東部形成拜占庭文化,國祚綿延至1453年才被奧斯曼帝國攻滅。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羅馬帝國版圖演變

學術上,古羅馬建築是指共和以及帝國時期的建築,尤其是“羅馬治世”那200多年裡,各種宏偉建築遍及羅馬城內以至帝國各地,高架渠、萬神殿、圖書館、凱旋門、紀功柱、鬥獸場、大劇場、公共浴場、巴西利卡……等等,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類型之豐,形制之備,曠古未有!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難以想象2000多年前就出現這樣的城市

古羅馬對人類建築歷史的貢獻數不勝數,特別是“黏漿/Roman concrete”(由火山灰、石灰和碎石構成的天然混凝土)和“拱券Roman arch”(利用混凝土、磚石等構成弧形建築物)這兩大成就,意義重大無比,它們的出現讓一切建築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雖然不少文章將古羅馬建築特徵總結為:<strong>古希臘建築+圓頂,但這個公式並不全面,而且可能僅僅是指羅馬萬神殿,儘管萬神殿這種圓頂建築並非孤例,事實上,圓頂技術在古羅馬便已經很成熟,但古羅馬建築實在太豐富了,絕非一個“公式”就能概括得了……故此,我剖析幾種典型建築,試圖從中找出原理、特徵: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1、羅馬柱式——關於柱式,儘管古希臘已形成非常完善的建築體系,但建造的時候,承建者既要設計又要監工,一手操辦效率自然很低。到了古典羅馬,情形就不一樣了,設計的負責設計,施工的負責施工,各就各位,流水線操作,結果就有我們今日看到的眾多龐大的古蹟;並且,羅馬人還進一步完善柱式,將之豐富到5種,除了羅馬愛奧尼柱式羅馬科林斯柱式基本沿襲古希臘規範外,另外定義了3種:

  • 塔司幹柱式/Tuscan Order,類似古希臘多立克柱式,但省卻柱槽,顯得極為簡樸;
  • 羅馬多立克柱式/The Roman Doric Order,與古希臘的區別在於——羅馬增加了柱座;
  • 羅馬混合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實際也是科林斯柱式,不過更加突出兩個螺旋;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羅馬柱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柱礎除了具有圓環面,一般還會帶有方形底座;而且,羅馬還承襲古希臘一種罕見的疊加柱式——建築物的每一層都帶有圓柱,這個我們不難從羅馬競技場外牆觀察到。

整體來看,古羅馬神殿與古希臘神殿最明顯的區別是:古羅馬的臺階比古希臘多,古希臘通常只有兩三級臺階,而羅馬會抬高到十幾級,並且只有正面才有臺階,其餘三面罕有階梯。另外,古希臘神殿一般只有一間內殿,而古羅馬的內殿有時還會分成三部分。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古羅馬神殿的臺階比古希臘多

2、拱券

任何房屋建築都會向下產生壓力,特別是中央,面積越大壓力就越大,而應力的構件除了牆、柱,還有拱,拱能通過弧形結構消減中央壓力,達成建築力學平衡,旁邊的拱座又能抵抗一定的推力,穩固拱墩,從而擴大建築空間;券是一片片或一塊塊的意思,各種券組合成拱便叫拱券。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拱券構件和力的示意圖

拱券並非羅馬人最先利用,但卻是羅馬人將它應用到極致,以至於成為古羅馬建築最重要特徵之一,各種建築幾乎都離不開這種技術,例如:

①鬥獸場/Amphitheatre:也叫競技場,最早的競技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大規模建設則開始於屋大維統治時期,約有230座,其中,羅馬的競技場最大,高達四層,下三層每一層都有80個拱洞,拱門有偽柱式和各種雕像,既美觀又減輕壓力,以至全場可以容納5萬人;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羅馬競技場

②高架渠/Roman aqueduct:第一條高架渠建於公元前312年,同樣是在屋大維治下達到高潮,單是羅馬城便有11條高架渠,總長超過800公里,帝國其它行省更不勝枚舉,其中,西班牙塞哥維亞的高架渠最雄偉,橋長728米,最高28.5米,由167個拱門分兩層構成,至今可用;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塞哥維亞高架渠

③凱旋門/Triumphal arch:這種建築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96年,在帝國時期至少有36座,以單拱為主,現存最古老的凱旋門建於公元70年,由元老院興建以紀念提圖斯皇帝,巴黎凱旋門模仿的便是它;廣州也有一座單拱凱旋門,三拱則有君士坦丁凱旋門,它是古羅馬最大的凱旋門;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提圖斯凱旋門

除了上述建築,各種圖書館、公共浴室、巴西利卡等也離不開敦實的拱券構造,後世各種建築流派更以之為重要建築元素。

3、圓頂——圓形穹頂,這是古羅馬建築最重要的特徵之一!與中國廡殿頂一樣,它也被古羅馬視為最高級的建築規格,如今的法國巴黎先賢祠、美國國會大廈,皆以圓頂為最高崇尚,即使是穆斯林建築、俄羅斯建築,圓頂也是不可或缺的建築構件。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羅馬萬神殿

圓頂可以看作是券拱的組合,甚至可以理解為根據疊澀拱的原理而建造出來,以萬神殿為例,它不同於後來利用發券,通過帆拱建成圓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是純碎依靠完美計算與巧妙施工而建成。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疊澀拱

萬神殿的高度與直徑都是43.3米,也就是說,它的內部可以完美的放進一個直徑為43.3米的球體,這種比例既將跨度提到最大,又讓壓力減到最低,同時中間無需任何支撐。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設計者還在四周澆築8處厚達6.4米的墩柱,圓頂厚度也從根部逐級減少,頂部僅厚1.2米;建築材料也逐漸減輕,最頂處僅採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這一步很關鍵,假如神殿使用現代混凝土建造,即使有6.4米的墩柱,它也會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而坍塌。最後,設計者還上多一層保險,在圓頂開一個直徑高達9.1米的天窗,既大幅度減輕重量,又讓神殿具有透光、神化的功能。

西方建築——從歷史、形式、特徵等讀懂她的美(上)

萬神殿結構



什麼是發券?什麼是帆拱?明明圓頂那麼完美,為什麼中世紀的教堂是尖的?……這些問題,留到下一篇——研究西羅馬帝國結束後的中世紀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