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提及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便繞不開其中極具爭議的人物劉備。由於羅貫中先生尊劉貶曹的立意,一代梟雄曹操顯得極為奸詐,而同樣是胸懷大志的劉備卻被描述的極為厚道。魯迅先生評價《三國演義》時曾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即《三國演義》中想呈現出劉備忠厚、仁德一面,卻弄巧成拙,讓劉備顯得有些虛偽、做作了。那麼史書上記載的真實的劉備到底如何?

落魄少年的凌雲之志

劉備確實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但在東漢末年這種背景並不值錢。因為漢景帝的西漢的皇帝,到王莽篡權、劉秀建立東漢、又到黃巾起義,大概隔了近300年。300年前的皇親國戚放在300年後還能享受到什麼利益?《三國演義》中提到劉備的出身說是中山靖王之後第十八代玄孫,參照古人的壽命來推算,300年第十八代人也差不多。

歷史上很多牛人後來能夠混的風生水起,並不靠什麼出身。比如劉備的祖先劉邦,在反抗暴秦之前也就是個泗水亭亭長,不過雖為亭長,志氣卻比很多封疆大吏的志向還要大,見到秦始皇的車架時成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自小就是個孤兒,靠著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的劉備,生活非常落魄。不過艱辛的生活不僅沒有打到劉備,反倒磨鍊了劉備,與他祖先劉邦一樣,劉備也年少時也有過驚人的言語: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羽葆蓋車是皇帝的車架,平民做了是要以謀逆之罪滅族的。可見,劉備心志之高。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早期靠織蓆販履為生。


頗得人心的熱血青年

光有志向並不能獲得成功,更不能奪取天下。還得有手段,這種手段不管是仁義之術還是權謀之道,都必須能夠支撐得起你的志向才行,不然空有志向則與紙上談兵的趙括無異。

楚漢之爭,出身貴族的項羽敗給了布衣出身劉邦,就敗在了不得人心上面。手下有太多的能人卻不能駕馭他們,讓他們發揮最大的價值,而這些“能人”轉投劉邦之後卻大放異彩,到最後甚至自己心腹謀士范增都對自己說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項羽不敗,天理何在?而劉邦卻顯得極得人心或者說偽裝的很仁義。

劉備與劉邦一樣,走的也是仁義之術,真假暫且不論,至少成功。成功到什麼地步?連刺客都不忍下手殺他。按理來說,刺客拿了錢便要遵守職業道德,可這刺客不僅不忍心下手,竟然還將事情的原委告訴劉備,可見劉備有多得人心。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陶謙將徐州拱手送與劉備確有其事。


此外,還有陶謙病逝前將徐州拱手送與劉備,足可以看出劉備非常的人心。劉邦也好、劉備也罷,之所以會的人心或者說偽裝的很仁義道德,大概與其自身的經歷有關,窮苦出身、歷經了生活上的磨鍊,容易推己及人,這種人清楚地明白手下人想要什麼,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並且能夠慷慨地或者假裝慷慨低對待下屬,所以才能夠聚集一大批能人,也就容易獲得成功。

當然,劉備也曾熱血過,而且這種熱血的行為完全像是張飛那種莽夫才能做出來的。《三國演義》中張飛鞭打督郵一事便是羅貫中先生杜撰而來,而實際上是劉備所為。而且劉備這種行為,完全是因為渴望得到機會被傲慢的督郵所拒絕後,氣極所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鞭打督郵並不是張飛所為,而是劉備求見不成一怒所為。


寄人籬下只是權宜之計

縱觀劉備的一生,可謂曲折坎坷,憑藉著鎮壓黃巾起義才嶄露頭角。

投奔公孫瓚,得到了虎將趙雲;投奔陶謙,得到徐州,卻又沒能守住徐州;投奔了曹操,卻與董承等人密謀反曹,並背叛曹操且殺其部將車胄復得徐州;投奔袁紹,見袁紹兵敗官渡後逃之夭夭;投奔劉表欲謀取荊州,赤壁之戰後借的荊州半郡棲身;投奔劉璋,謀取覬覦已久的益州,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

曹操也好,袁紹也罷,在當時都是割據一方豪強。其二人對待劉備前來投奔的態度也可謂非常之好,曹操的禮遇有佳、封賞禮遇;袁紹的道路奉迎、親自趕路二百里,均未能換來劉備心悅誠服的歸順。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不是劉備不願意歸順,而是劉備志不在此。劉備的志向是乘坐羽葆蓋車,並不是位極人臣,這一點與當時的許多謀臣武將不同,比如張遼,期初跟隨呂布,呂布敗亡後,後來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混,混的也非常不錯,混到了曹魏五子良將;又如諸葛亮,清楚的知道自己有王佐之才,便一心一意地輔助劉備,稱為一代名相。

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曹操後來也發現劉備不是真心投靠,卻錯失了除去的良機。


劉備好比是一個立志要創業且意志堅定的屌絲,但他還只是一枚屌絲的時候,為了要生存下去不得不投靠這個、投靠那個,但投靠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創業,而不是放棄創業。看清了這一點,劉備的背叛也就情有可原了,本來大家都是相互利用罷了,你曹操、袁紹也是看中了我劉備的才幹希望我能為你們死心塌地地效力,才對我進行籠絡。所以,我哪一天走了或者背叛了你們不可厚非。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劉備最終才成就了一番霸業,成為了與曹操、孫群那樣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而不是像張遼那樣,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

是忠厚還是虛偽?

羅貫中先生將劉備描寫為忠厚君子,魯迅先生卻點評劉備顯得太多虛偽。

忠厚,還是虛偽?或許都不重要,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中,爾虞我詐的事情太多太多。重要的是論才華、能力,劉備確實比曹操差很多,但劉備卻不甘人下,憑藉著他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識,並通過幾十年不懈的努力奮鬥,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單單就這一點來說,就值得很多人去學習。

一帆風順而獲得成功的人並不可敬,因為在一帆風順的條件下,很難看出個人的努力對最後達成結果有多大影響;反倒是像劉備這樣的,屢敗屢戰,還能一直堅持下來,並獲得成功的人才更值得尊敬。因為成功來的太不容易了。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忠厚也好,虛偽也罷,從布衣到帝王卻是不爭的事實

劉備入蜀後,坐擁天府之地窺視天下。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演義》、《三國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