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孝顺我们不想学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这种孝顺我们不想学

《诗经》邶风主要记载邶地所传民歌,隶属春秋卫国管辖范围,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卫国人民感怀伋与子寿两位公子,特地为他们创作了这首《二子乘舟》。诗歌的整体基调以赞扬为主,但只要我们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会觉得这种孝顺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卫庄公逝世之后,太子完继承爵位。州吁不满,一直想篡位,被完驱逐出境。他仍不死心,在完去周国奔丧途中进行埋伏。完出行从简,没带多少护卫,让州吁钻了空子。

州吁好大喜功。上台后极力扩充军备、四处征战,无端加重卫国人民的负担。完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两相对比之下,百姓们对州吁的所作所为愈发不满。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州吁请来心腹大臣石厚商量。石厚向州吁举荐自己的父亲石碏。石碏是卫国上卿,告老前颇受百姓爱戴。州吁觉得可行,便请石碏出山。

没想到石碏早就想为民除害,他先假意答应州吁的提议,在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将其骗到陈国杀了。不仅如此,他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成语大义灭亲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国不可一日无君。州吁死后,完的弟弟晋从邢地回来,成了卫国的第十五位君王,史称卫宣公。卫国人民本以为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没想到又招来一尊“大佛”。

卫宣公生性好色,看上他父亲的姬妾夷姜。不久,夷姜怀孕,生下伋。卫宣公立他为太子,让学识渊博的右公子教授学业。伋用功读书,尊师重教,深得右公子的喜爱。十多年眨眼飘过,伋到了娶妻年龄。右公子为爱徒的婚事费尽心血,总算找到合适的太子妃人选——齐僖公的女儿。

这种孝顺我们不想学

卫宣公听说齐女长得花容月貌,淫心渐起。成婚之日将近,卫宣公突然委派太子出使宋国。伋不敢忤逆自己的父亲,只好去了。可怜齐女花季年华,就这么被卫宣公糟蹋。卫国人同情她的遭遇,写诗讽刺卫宣公的荒淫无道。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诗经·新台》

后来,齐女先后生下二子,交由左公子指导。大儿子寿温厚恭良,二儿子朔却与兄长的性格截然相反。他想学州吁那套,扳倒太子,自己继承爵位。于是怂恿母亲在宣公面前说太子坏话。时过境迁,齐女早无那点少女怀春情结。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小儿的请求。卫宣公做了亏心事,本就忌惮太子,齐女的枕边风一吹,宣公恨不得马上除掉这个“定时炸弹”。

他派太子出使齐国,并买通强盗,让他们在边界设下埋伏,预备制造一场意外抢劫案。子寿听到消息后,赶快跑去告诉太子:“公父安排强盗在边界设伏,他们只要看到手持白旄的人,一律斩杀。你可千万不要去送死。”

结果太子怎么回答:“逆父命求生,不可。”完全辜负了子寿的一番好意。

这种孝顺我们不想学

子寿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去送死。他手持白旄,赶在太子队伍之前慷慨就死了。太子到达边界的时候,发现弟弟被杀,悲痛不已。此时,他既不执意赶路,也不筹划报仇的事,而是找上那伙强盗,告诉他们杀错人了,自己才是太子。到嘴的羔羊,强盗们当然不会心软放走。最后,子朔坐收渔翁之利,成了新一届诸侯王。他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卫懿公,也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那位封鹤为官的奇葩。

太子伋的愚孝行为不仅使自己身首异处,而且还祸及他人。齐女宣姜、弟弟子寿都为其付出惨痛代价。鲁迅先生曾用调侃的语气谈论小时候读《二十四孝》的感受。简单说来,就是童年噩梦。特别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完全将父子天伦关系对立起来。即使加了个稍显圆满的结局,也不能掩饰它背后的恶意。

这种孝顺我们不想学

我比较赞成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有次遭到父亲杖打,没有躲闪,结果被打晕在地。孔子事后责怪他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应学会“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真正的孝顺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父母有错应当及时提醒,不要等大错酿成,才开始后悔。

心念父母恩,勇究父母错,方为真孝也。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你的认可是我继续更文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