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張養浩祈求天神降雨盼災儘快過去傑作《一枝花·詠喜雨》


元·張養浩祈求天神降雨盼災儘快過去傑作《一枝花·詠喜雨》


《一枝花·詠喜雨》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套數作品。整套曲由三支曲子組成。首曲表達了久旱逢雨的喜悅心情,表現其對農業生產和百姓的關心;梁州曲表達對自己為官的責任感和天災的急迫感;尾聲曲表達了作者期盼洪災快點過去,老百姓過上好生活的,以及對災民流離失所受苦的難過之情。這個套數表達了作者心憂災民的情感,真實地反應了民眾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具有較強烈的政治色彩。全曲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和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元·張養浩祈求天神降雨盼災儘快過去傑作《一枝花·詠喜雨》


一枝花·詠喜雨

元 張養浩


【南呂】一枝花·詠喜雨

用盡我為國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 ,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 ,喚省焦枯 ,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 ,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的也離鄉背土 。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 ,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 。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 。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 ,只落得雪滿頭顱 。

【尾聲】青天多謝相扶助,赤子從今罷嘆籲 。只願得三日霖霪不停住 ,便下當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 ,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 。


譯文

為國為民,我鞠躬盡瘁、瀝血嘔心,求來了這一場寶貴得如玉如金的雨。老百姓空盼了好幾年,今天終於有雨水把大地滋潤了,也喚醒了乾枯的莊稼。春天回來了,使萬物欣欣向榮,令我高興;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顛沛流離,使我遺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拋家別業,災民們受不了時才離鄉背井。

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變成茂密的莊稼,讓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黃的金珠。直到家家戶戶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沒有糟踏國家的俸祿。眼睜睜看著天災成害無所助,讓我只急得白髮長滿了頭顱。

多謝老天爺的扶持幫助,老百姓從此沒有哀嘆處。但願這大雨一連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沒了所有大路,也還洗不盡老百姓這幾年受過的苦楚!


註釋


祈雨:古代人們祈求天神或龍王降雨的迷信儀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貴。

沾濡(zhan ru),浸潤,浸溼。

省:通“醒”。焦枯:指被幹旱焦枯的莊稼。

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後旱象初解,但災民還在外鄉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為憾事。

當不的:擋不住。

翻騰:這裡是變成的意思。菽(shu)粟:豆類和穀類。

天祿:朝廷給的俸祿(薪水)。

沒是處: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雪滿頭顱:愁白了頭髮。

赤子:指平民百姓。罷嘆葉:再不必為久旰不雨嘆息了。

霖霪(yin):長時間的透雨。

渰(yan):同“淹”。九衢:街道。

猶自:依然。

創作背景

這套曲子作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張養浩自五十歲起即辭官歸隱,先後八年,其間多次拒絕朝廷的徵聘,不願出山。天曆二年授陝西行臺中丞。時關中連年大旱,饑民相食,乃慨然就道,了無難色。赴任途中,曾禱雨於華山嶽祠,痛苦失聲,俯地不起。到官四月,“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元史·張養浩傳》說,“天忽陰翳,一雨二日”,“大雨如注,水三尺才止”。此曲大約作於作者在陝西賑濟災民的過程中。

作品鑑賞

作者赴任後的一場大雨,給關中饑民帶來了希望,滋潤了久旱的土地,喚醒了焦枯的禾苗,萬象更新,大地又充滿了生機。這一切,都使作者興奮不已。曲子起首就寫作者沉浸在這種欣喜如狂的巨大喜悅中。但是,這場大雨,雖然減輕了旱魔的威脅,卻無法抹去作者心頭沉重的陰影。面對這“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的流民,對關心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員來說,依然是沉重的精神負擔。因此,狂喜之後,作者轉入無限的焦慮之中。

在饑民的痛苦聲中,作者不免寄希望於虛幻。曲中說道:“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這個願望自然是美好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美好的願望,只能是幻想。幻想破滅之後,跟著而來的是更大的失望和自譴:“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只落得雪滿頭顱。”想到這裡,作者幾乎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儘管如此,久旱逢甘霖,畢竟是可喜的事情。眼望著滂沱而下的大雨,作者的喜悅之情再度升起,在曲子尾聲,這種歡悅的情緒達到了極點。他和所有的災民一樣,誠心感謝上天的輔助,幾乎達到如痴如醉的程度。降雨,在作者看來是青天有眼,是正義和慈愛的恢復,因此,作者希望大雨能連綿不絕地下下去,以洗清人間的災苦。然而,人民已受過的苦難,那種親戚魚肉,父子相離的生活慘景是永遠也抹不掉的。況且大劫之後僥倖活下來的災民,依然沒有擺脫飢餓的威脅。因此,末尾“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一句,看似平淡,實有千鈞雷霆之勢。它包含了作者無限的悲傷,暴露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曲題為“喜雨”,但在“喜”的同時,處處夾雜著悲憤的哀鳴,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決定的。悲和喜這兩種根本對立的情緒就在激昂憤慨的基調中統一在一個樂章裡。

名家點評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論寫作技巧,比起那些閒情逸致的雲莊自適小樂府,顯得有點拙而直,但是氣象闊大,情感極其真摯而深厚,在元人散曲中是別開生面的。

元·張養浩祈求天神降雨盼災儘快過去傑作《一枝花·詠喜雨》


張養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武宗朝,入拜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被免職。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辭官歸隱,此後屢召不赴。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臺中丞,致力於治旱救災。到官四月,勞瘁去世。追封濱國公,諡文忠。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散曲多寫歸隱生活,寄寓對時政的不滿,懷古和寫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以及《歸田類稿》《雲莊集》。《全元散曲》錄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數二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