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元朝以前写的记录非国家政治生活的书?

LSty


多了去了,尤其在宋朝,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人写笔记特别流行。简单介绍几本:

1、《东京梦华录》,孟元老著。该书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年-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武林旧事》,周密著。该书追忆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

3、《梦梁录》,吴自牧著。该书记载了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

4、《洛阳名园录》,李格非著。该书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5、《梦溪笔谈》,沈括著。该书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载取白云秋


题中所问的,应该是说世俗小说吧?因为只有世俗小说才会代入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戏剧冲突。秦始皇焚书时,毁灭了各国史籍(灭人国先灭人史)和诸子学说,可是留下了一些对生产很实用的书,比如医药、农学等百艺之书。这些相当于今天的科普读物,与文学相关不大。


(焚书开启思想专制先河)

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而且自古又是世俗化比较彻底的国家,除了政治生活外,市井民众也有精神文化的需求,如《诗经》中就有很多描写男女情爱的民风故事,不过此时却少有专著。因为当时的书写材料昂贵且费事,保存也非常麻烦,所以非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史官们不屑刻写。那时候的识字率很低,能够有机会学习文化的,都是王官之家,因此成了贵族世袭垄断,民众与贵族是分离的。所以,只会出现一些观察民风的文学著作,被夹杂在其他书中一起流传下来。

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贵族公卿以“士农工商”为本末之论,士大夫终以天下为意,不耻做市井小书。总而言之,直到此时,贵族与市井民众都是油水分离的。所以,汉代流传下来的文章多是讲经述史,即使如《淮南子》一样多描写自然的书,也多是应和政治而做。

(魏晋谈玄的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社会离乱,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很多贵族基业被毁而落入平民阶层。他们原本吐属流于玄虚,举止故为疏放,到得此时,也要勉力求存,从而带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民间文人逐渐增多,加上佛老之学的传播,志人小说就逐渐产生了。唐代的黄巢起义,则是把贵族世家整个打碎了,逐渐形成了宋代的皇权-平民二元政治。所以,宋代的夜晚是不用宵禁的,市场营业通宵达旦,市井生活得到了大发展,有很多在这种生意中能够获得衣食收入的文学作品。直到此时,描写纯粹的世俗文学,才有了生存的土壤。当时,有很多说书人,聚集在寻常巷陌的勾栏瓦肆,他们说话的底本叫做“话本”,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

(宋代的说话已经有了大部头的雏形)

元朝前期不兴科举,大量的文人士子失去了晋身之阶,他们只能选择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出现了元曲的创作繁荣。明清时候在政府的提倡下,科举大盛,可是进士太少。那些一生不得志的文人自此开始将毕生所学融合成了章回体小说,中国的古典世俗文学也在这时达到顶峰。

(《红楼梦》打破了人物固化形象)

所以,中国在元代以前,有没有那种大部头的小说呢?坦白说,还真没有。这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的基础有关,也与思想理论建设的配套有关。儒家不提倡商业资本,封建专制不提倡人民流动,所以,在商业不够发达的古代,是没有那么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舆论来创作戏剧和小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