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看史书一定要带脑子?

羽闵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吕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还非要儿子刘盈去厕所观赏一下。为啥啊?这不是变态心理吗?

(吕后)

《世纪·吕太后本纪》记载:“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

读史书为什么一定要多动动脑子呢?你要是光看这段记载,一定会觉得吕雉这个人凶残狠毒,精神变态,甚至枉为人母——你弄死仇人也就算了,吓唬自己儿子不合适吧。

笔者不想为吕后洗地,因为她确实心狠手辣。但是,她不是神经质。大家动脑子想一想,吕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玩中央集权制——但是各地的旧势力不习惯,所以秦二世而亡。紧接着就是刘邦建立的汉朝,按道理说,看着秦被人围殴而死,你刘邦还敢玩中央集权?


玩,必须玩,不然死的更惨。

所以刘邦宁愿背负骂名,也必须除掉异姓王,这是中央集权的第一步路。刘邦和吕后夫妻俩,不知道聊了多长时间,早已经在“不择手段维持稳定”上达成一致了。

所以,在立国未稳的情况下,吕后必须心狠才行。杀彭越、韩信,必遭万世唾骂,但灭掉异姓王是必须的。

为什么要弄死戚夫人呢?为什么非要弄成“人彘”呢?为什么非要刘盈看看呢?

很简单,你戚夫人争江山了——江山应该是给你的,而不是你争来的。要是不虐杀戚夫人,以后的后宫争宠,将会往争夺江山的方向发展,那以后的皇室子孙就不得安宁了。所以要杀戚夫人,还要光明正大的虐杀。

至于刘盈,其实历史评价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死的早,但本职工作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宽政爱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友邻睦邦……就因为被“人彘”吓住了,之后人基本上就废了。


吕后不爱刘盈吗?当然爱了。

刘盈思考的是怎么勤政爱民,吕后思考的是怎么让儿子“安安稳稳”的勤政爱民——刘盈太宽仁,玩阴谋权术,遇到同室操戈、臣子反叛,他一定处理不好的。

所以吕后狠一点,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刘盈就可以安稳的做皇帝。但是,吕后死了之后呢?会不会有人看着刘盈“软弱”,开始动歪心思?当然有可能。

所以,让刘盈见见血腥,体会一下权力斗争的残忍,帮助他成长一下。结果,用力过猛,刘盈没扛住……

你看《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刘盈看了人彘之后,对吕后说的话:“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这活我干不了,太残忍了。

残忍是残忍,但对于吕后来说,有必要。


七追风


历史是人书写的,传抄难免有修改,评价也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史书未必就是真实、客观的历史反映。

为什么读史书要带脑子?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史书。

史书主要分为正史杂史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等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杂史:只记载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可弥补正史的疏漏,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史书编纂受历史背景影响。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历代正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治国的工具。

历代史书均为后一代王朝所编,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以保证江山正统,修书时必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语,删除负面事件,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

内容中也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

评价带有作者主观色彩。

"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

史臣作为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写作时难免会带入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好恶偏见。

同时,中国史家实际上也是作家,往往喜欢修辞润色,将口语改为文言,有时候即是原本可靠材料,改完后除了核心内容还保留,措辞已面目全非。

编写材料来源不完全真实准确。

司马迁写史记的史料来源,除了一些文字材料外,还有几个途径。

一是

去历史事件发生现场,与当地的民众交流,了解当地关于该事件、该人物的看法;

二是他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同样也是太史公),记录很多传主、传主后人、历史事件见证者或其后人的口述材料。但口传、书记并非第一手资料,内容往往受地域特点、个人情感影响。

综上所述,读史书,不可只纳一家之言,要博览群书,贯通地理、人文,才能找到最贴近历史的答案。


点亮万家灯火


我有个发小,被判了刑。

那时他还不到20岁,他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他因为执着于历史,就选了历史系,结果发现学到的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样。就天天藏在图书馆里,没日没夜的看书。结果那天晚上看的太认真,被锁在了图书馆里。

因为是夏天,他就没在意,心想累了就睡椅子上呗。结果发小以为图书馆没人,开始模仿皇帝登基的情节,把半夜巡查的大爷吓着了,直接心梗发作,送医院没抢救过来。

不是读历史要带脑子,而是做任何事都要带脑子。

历史是一门极其庞大的学科,要是带的脑子不够聪明恐怕有时候还不够用的。既然题主提到了历史,那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有助于认识历史的几个点吧。

那历史分为几种形式呢?答:数不过来。

嗯,比如说,历史有专门写一个领域的。有经济史、宗教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凡是你能说出来的东西,甭管是啥,都能拿到历史领域里来研究研究。

有按照可靠性来写的:正史、野史、杂史、别史、稗史......真的假的,你相信的不相信的,皇帝写的农民写的,都有。

还有按照时间、地域写的,分为史前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亚洲的、欧洲的、非洲的、美洲的......没有找不到的历史,就怕你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

然后还有按照历史体裁分的、按照种类分的、按照研究对象

分的、按照学科分的。太多了,只要社会在发展,历史这门学科就在发展。

所以在读历史之前就要先带上脑子,我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我要读的历史是什么史。

你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长见识啊,不然你要是为了图快活,完全可以去看爽文,小说啊。

我先简单分享我眼中的历史,大家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知兴替有什么用呢,答:可以实现重生。每个人都有记忆,我通过回忆来实现自我的快速成长。那历史就是国家的记忆,这些记忆能帮助国家快速成长。

普通人读史不是去研究史记的准确定有多高,资治通鉴的某项政策是不是真的实行下去了。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认识到原来人生还有这么多可能性,然后转过头我们就实打实的干、创造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御史台阿立


读书是为了启智!而读书必须去理解,分析思考原著内容。读史书更应该从人性角度和民间野史参考去思考辩证。

历史是由历代统治者编撰的,美化与丑化,扭曲与篡改史实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我们看这些历史书籍时要多参考民间野史及认真分析思考!

百年不修史!说的就是本朝历史正本很难准确定位。只能留给后人评说!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指的正是统治者刻意销毁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史实资料,不让后人知道那些醜陋的真实历史。抹去删除不利史实正是他们拿手好戏!

所以说学习历史一定要以客观,求真务实态度去严谨治学,更加多动脑筋去分析思考。带着脑子看史书是正确的。

2020.2.8.作答于山西太原!


晋A闲云野鹤


历史,没有人能穿越时空,全部经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来自于前人不同时期的各种记载。我们可以肯定:史实会有记载人的观点;

史实会因为各种原因,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被删减或增加。

所以我们读史,应该以唯物史观即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尽可能多的全面了解,才能拂去时间的尘埃,多寻觅一些真象。





Z过客K


史书记载事件,因史官受当政者制约以及文字狱,另外还有部分史官为迎合当政者,所以不完全如实记录,甚至伪装历史事件,还有是后代史官书前朝史事,也有故意贬损之意等等情况,所以我们看史书,一定理性区别对待。


赵宇宏


是谁说的看史书一定要带脑子?

其实历史就像一个人,史书就是这个人的传记。这本传记又是别人写的,所以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写同一时间段的历史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古代的尧舜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禅让制度的典范,人们的信仰。然而在《竹书纪年》中确是和普通人一样的争权夺利。

在《史记》这本官方史书中,尧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贤君。据说他当帝王后处处为人民着想,不乱使特权,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过着粗衣淡饭、节俭朴素的生活。尧一心为民办事,但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不传位给儿子,就决定让位给舜。舜名重华,是黄帝的九世孙,颛顼的七世孙。舜天性笃厚,十分孝顺父母。舜在位长达几十年,深受人民的爱戴。舜也没有把王位传给整天只知唱歌跳舞的儿子商均,而禅让给治洪水有功的禹。

而《竹书纪年》中是这样的,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舜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所以我认为,史书是人写的,也是给人看的。如果看书的人只是把史书当做电视家一般看,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打发时间而已;如果看书的人是为了在史书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那么我希望你一定要看看要读的史书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这样才能学到史书里面蕴含的道理。


向天空


看史书要有史观,要以史为鉴。重视历史意义。至于是不是有真正的历史事实,这个倒不一定最重要。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就只要看他们的历史意义就好了,非要较真的话,宋朝根本造不出那样的大缸。陶渊明当时有自己的庄园,有自己的酒庄,只是大门前就有五棵大柳树,可见有相当多的房产,五斗米对他来说太少了,根本看不上。


杨方圆


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

神灵之所在,天命之所归。

良心生良知,良之发良能。

良能达天命,无往而不利。

看人看良心,看事看大局。

良心没问题,事就没问题。

看历史书籍,也是一样的:

看人看良心,看事看大局!



明心真人


史书是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

1、能够编写史书,且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编撰,这些人都是读书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可谓儒家门生。在他们的教育成长中,忠信礼义廉耻孝仁的理念影响甚大。所以在编写史书的时候,个人的主观意思会被带入记载中。

2、遗留至今的史书中,很多都是当时政府下面的史官来组织编写。那就存在个人的主观和环境的影响。举个例子,对于当时领导者不利的记录肯定不会被记载,任何皇帝都想着自己在历史中留下光辉而不是污点。所以并不是每个史官都会用生命来赌统治者的宽容。我们常说的“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就是这个原因

3、在古代编写史书的时候,所能借鉴的是以前的史书或者地方志。按照古人的习惯会带有一些夸张和神话。源头的不真实必然会影响后人的借鉴

所以综上,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会有失偏颇,需要后人去判断真实性,不能根据编书者的思路来分析。以上为个人看法,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