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什麼樣的美學價值?

蕭鳳拙


《子夜》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不僅標誌著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小說創作已經走上成熟的道路,而且創造了一個新的峰巒。如果以魯迅所開拓的中國現代小說為一個高度,一個里程,那麼,茅盾顯然延續著魯迅所開創的道路,在30年代裡把現代小說推向一個新的里程。

《子夜》在藝術創作上,不是那一個單一方面達到新的高度,而是在總體上把小說創作提高到現代化的水平,它吸取了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營養,為現代小說樹立了榜樣。

綜合而論,《子夜》的美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01 對整體美的追求

藝術始於審美感受的萌動,終於美的結晶。它在客體與主體的融會中構成不同的審美形態。古樸、新奇、殘缺、豐盈、雄厲、中和、陽剛、陰柔,藝術在自己的發展中,會以各種體性神態引起人們廣泛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病態、殘缺的藝術,所以構成美的特徵和形態,自然與世界的無限豐富有關,也是主體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接受者的多種情趣的融會。馬克思曾經指出:

“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堆著無窮無盡的色彩,難道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什麼事物,只能產生一種色彩嗎?”

如果以上述的美態作為一個參照座標,從美的鏡角審視,那麼《子夜》無疑更注重於整體美的探求。它所注目的顯然不是社會的一角,生活的斷片,不是某個側面,而是全般,是總體性的風貌,是全景式的攝取和映照。

它對時空的調度,固然以大都會為中心視點,但是30年代的林林總總,風風雨雨,城鄉的變異,歷史的風情,民族的危難,莫不在它的差遣之中。既有高瞻遠矚之勢,又具精雕細刻之功力。可以說,《子夜》是以全方位綜合的藝術鏡角加以表現的。

誠然,現代文學的歷史畫廊,是萬象紛呈的。就作家的主觀視野來說,自然有以一個村鎮或小城作為原型來探觸人生的(如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生死場》),也有以一個大家庭的衰敗為筋絡來展現藝術世界的(如巴金的《家》)。

魯迅的《狂人日記》只寫了一個人的病狂和醒悟,卻深深地揭示了“吃人”的歷史,郁達夫的《沉淪》以自我的心靈頗動和性心理的坦露為重要特徵和時代的病苦、民族的際遇形成聯絡,或麻木或覺悟,或憤恨或呻吟,或濃染了血與火的現實,或淡化了人生,都不失其藝術的光澤。

而《子夜》的創作,則以總體的全般的藝術觀照,造成整體性的藝術追求。它自然也寫人或者可以說是民族工業家的命運史;但是,在整個建構中顯然是把群體、集團、階級間的衝撞,社會變動和人物命運的映照,作為藝術探索的中心。

《子夜》構思中,茅盾最初形成的心理定勢便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現象的企圖”。他不止一次地表露自己的意向:

寫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農村的交響曲”,

這構想不僅賦予《子夜》以宏偉的框架,也給予長篇以史詩般的品格。

就形式說,表現為恢宏的體制,巍峨壯觀,就內容說,縱橫開闊,以作家所“意識的歷史內容”作了深層的開掘。所以被譽為“一幅整體性的,充滿行動的大幅壁畫”或“遼闊多彩的畫面”。

著名的美學家丹納說:“對於事物有總體觀是高級才智的標誌”這種總體觀的美學追求,自然得力子個人的才情,同時也隱現著時代的浮力。

茅盾文學創作的厲史證明,他開始小說的創作便以宏闊的目光統覽時代。正如他說的:

“《蝕》與《子夜》發表時,曾引起了轟動,其原因,評論家有種種說頭。但我以為我敢涉足他人所不敢而又是人們所關注的重大題材,是原因之一。”

如果說,《蝕》對社會整體的概括,還屬於一種試煉,一種有意識的探求,那麼,《子夜》的成功則意味這種整體性美學風格的把握已近成熟。

這時節的一切社會內容,包含著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愛情等現象,在茅盾的藝術構思中,已經形成血肉聯結的網絡,不是局部的相加,而是互補的有機的整體。其中理性的思索則是它的靈魂。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這種整體美的探求,也並非孤立的現象。丹納認為: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

丹納論述文藝厚興時期的藝術家曾注重人體,“但這,好比馬的奔跑,鳥的飛翔,完全出於自然”。

在那個時代,五光十色的形體是精神的天然語言。畫上的形象對觀眾不是陌生東西,不是畫家用考古學的拼湊,意志的努力,學派的成法,人為的搬出來的。觀眾對色彩鮮明的形體太熟悉了,甚至帶到私生活和公共典禮中去,圍繞在自己身邊,在畫出來的圖畫旁邊製造生活的圖畫來。

茅盾對於整體美的追求,也是時代的投影。它是三十年代社會心理,文化建構的潛流中湧現出來的。

三十年代,對於社會意識的注重,社會整體的思索,民族命運的過去、未來的辨識,已經成為重要的歷史課題。想起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民族危難焦躁感的增強,先進意識和社會科學理論的不斷滲入,便給予審美的探求以歷史的轉換。

整體美的追求,實質上是要求藝術要在整體上把握生活,在更深的層次上認識時代,從而審視自我的命運。

正是在這裡,茅盾的獨特才情和時代、風俗密切的契合起來。

02 現代的節奏與現代的律動感的追求

現代的節奏與現代的律動感的追求,是《子夜》另一個引人的審美特徵。如所周知,在中國傳統的美學中,和諧是重要的準則。

在古代的中國,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是由陰陽對立統一所組成的一個和諧整體,而“樂”之“和”不過是宇宙之“和”的表現。《樂記》中所說的“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者,天地之和也”,同樣闡述了這樣的道理。

這種認為美是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統一的準則,自然有它重要的價值。然而,近代社會的急劇變異,使得超穩定性自然經濟的古老中國現實,完全失去居安思和的局面。

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急驟變異的社會風情和凝固緩慢的狀貌是交織並存的,各種矛盾錯綜紛紜。《子夜》以現代的目光,宣洩了現代的律動,揭示了動態美和強烈衝擊中快速的節奏感。

如果說,古代美學的捕捉頗重於中和、統一的追求,現代社會的強烈衝擊,則使得矛盾對立的因素愈加引人注目。《子夜》所秉賦的正是現代大都會脈搏中,社會的、民族的、階級的、自然的衝擊力度,不僅給人以光、熱、力的觀照,同時以快速的節奏反映了情勢的變化,矛盾的紛沓,衝突的劇烈。

它把一切人情世態都置於矛盾糾葛的機制之中。事業的得失,成敗的優患,民族的危難,都在時刻變異之間演化。

比如吳老太爺的死,馮雲卿的渡敗,周仲偉的出盤,以及吳蓀甫的失敗,一切都似插曲、幻夢,一切都在歷史的律動中顯現出深層的質態。整個章法、建構上的驟合變化,也與這種內在的力的衝擊,造成互相應合的狀態。

自然,這種律動感、力的節奏的捕捉,是現代的。既非冥冥中所主宰的神秘的命運,也不是原始的自然力的復演,而是一種執著的現代的社會力量。這種急劇的律動,潛隱著外資的魔爪,蘊藏著野蠻的破壞力,卻也生成著民族的革命的新機。

在《子夜》中審美的主體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態度。作家以科學的日光,凝視著諸種力業的角鬥、爭逐、聯結、轉化和消長的過程。在意識到的歷史內容中,揭示各種矛盾。有所美贊,也有所鞭撻,或在否定中兼蓄著一定分寸感的肯定情態。

如果說,現代小說的現代觀念、手法,在魯迅手中形成、奠基;那麼,茅盾則以宏大的力度和章法,使之推向更高的藝術峰巒。

03 悲劇性的共性特徵

在美學中悲劇的概念往往是和命運的概念聯結在一起的,因此,人的悲劇命運通常總是被表現為“人與命運的衝突”,表現為“命運干預”的結果。

不過,同樣悲劇性的尋索,有人重於個人的苦難,有人注目社會的危亡,有人苦於命運之神的箱制,有人則洞察歷史的因緣。其中不僅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別,也有意識的白覺與朦朧的差馳。

《子夜》是以悲劇性為結局的,它擺脫開傳統的大團圓方式:即封閉式的處理,而以開放式的形態戛然而止,給人以想象餘地,留下了些許空白,但中國社會性質的意向,卻在人與命運的格鬥中,呈現出暗示性的效應。

如果這也可以稱為“人與命運的衝突”,顯然這是人與歷史命運抗爭的悲劇。進一步說,如呆悲劇可以劃分為陽剛與陰柔兩種雙向逆反形態,我覺得《子夜》是側重於陽剛之美的。

這似乎與貫通全篇的主人公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聯結著通篇所造成的心理定勢。就性格的衝突來說,吳蓀甫可能是社會的強者。

茅盾所以強調主人公剛毅果斷的性格,無疑地在人與命運的撕拼中,突現這種悲劇的社會性。

它不僅使人同情,主要造成一種強勁的心理震動。這種震動主要也不是以柔情的抒發取勝,而是以兩種社會力量的對峙、角鬥中造成一種理性的觀照,從而轉化為使人信服的深遠的社會功能。那麼這種悲劇性是否能歸之於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種呢?

例如,吳蓀甫的性格是崇高的、偉大的等等。如果把陽剛之關的悲劇性,只引向這一個狹窄的通道,確實就感到麻煩了。顯然,吳蓀甫並非具有高尚道德力量的人物,也並非自覺於群體的事業,相反的在社會的群體的抗爭中,他還是敵對者,但是在他的行動中卻又容納著一個民族的生存、競爭的行動。

這種行為藉助於一個民族資產者體現出來,這就具有了複雜的認識情愫。這種複雜的審美特徵,正顯示著作家特殊認識價值。


總體而言,在20世紀30年代群星璀燦的中長篇小說畫廊中,《子夜》無疑是一部顯赫的代表。它不僅在規模上總體構建恢宏,在藝術上精雕細琢,而且以深邃的目光,對現代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綜繪。

茅盾在這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風格,也是那個時代歷史的特徵。他力爭把藝術從象牙之塔引向十字街頭,在沉醉迷離的意識層間外,用清醒的銳意透視廣大的社會人生,在總體的藝術框架間,體現作家的社會責任感,這便是它的可珍惜的價值觀和美學價值。


回答完畢。


佐書妍


茅盾的《子夜》不僅是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屬性論戰的及時雨,也是體現作者美學觀點和見解的一部優秀作品。之前的人們大多關注於它的政治價值而忽略美學價值,但是,真正的藝術家絕不僅僅只給讀者提供一個形象化的理論,所以從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藝術手法來探討它的美學價值也很重要。

一,《子夜》在美學上的突出貢獻是成功的塑造了吳蓀甫這個典型形象。

茅盾是受過左拉的自然主義洗禮的作家,他堅決反對想當然不求實地觀察的描寫。在談及《子夜》的創作過程的時候曾說:

我是第一次寫企業家,該把這些企業家寫成怎樣的性格,是頗費躊躇的。吳的性格部分取之於我對盧表叔的觀察,部分取之於別的同鄉之從事於工業者。

從這幾句話,我們就能清楚看到茅盾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所遵循的美學原則和創作方法,那就是從現實出發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當時的中國,民族工業面臨絕境,大批絲廠倒閉,連小小的火柴廠也未能倖免。具體到吳蓀甫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無疑是難逃悲劇性的命運。

《子夜》發表不久,有人就提出吳蓀甫是個英雄,

一個新興的民族思想的企業的資本家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的個人悲劇。

魯迅就說過,悲劇就是講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對悲劇藝術一般規律的總結。茅盾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他創造的悲劇形象必然遵循著現實主義悲劇藝術的共同規律。《子夜》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以歷史唯物主義和現實主義辯證觀點,刻畫了這個悲劇人物的兩面性。所以,吳蓀甫既不是古典英雄式的悲劇,也不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物悲劇,而是一個掙扎在幾條戰線上、不同社會意識中的悲劇形象,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吳蓀甫雖然是一個追求利益的資本家,但是有一顆熱衷於發展民族工業的心,不屈服於帝國主義資本的侵略。另外,他重視人才,有魄力,有事業心。這就是他之所以讓人們扼腕嘆息的原因,也是其悲劇美學價值所在。

與此同時,他又有著讓人憎恨的一面。

他在政治上向汪偽傾斜,竭力反對工農革命運動,壓榨工人,對比他弱小的同行狠辣無情,這都是我們憎恨他、批判他的理由。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他的這些行為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認清歷史的發展規律。逆革命潮流而行,這不只決定了他的結局,而且註定了他不能成為一個值得歌頌的悲劇英雄。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對吳蓀甫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不可避免帶有階級的侷限性,是片面且不符合實際的。

因為,只有真,才能美!

二,《子夜》在美學上的價值還體現在它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和多樣藝術美的創造,展現了我國三十年代的歷史畫卷

雖然茅盾是現實主義作家,但從《子夜》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寫實手法刻畫的現實生活,還可以看到不少意識流的夢境描寫和心理刻畫,以及象徵色彩濃郁的各種細節。

整體美與細節美

我們一翻開《子夜》,撲面而來的就是那五光十色的上海灘,農村如火如荼的農民暴動,歇斯底地的公債市場。這一個個場面,其氣魄之大,色彩之美,讓朱自清都推崇備至。他說:

“其取材,思想和氣魄,都是中國新文學劃時代的鉅製,這才是站在時代最尖端的作品。”

《子夜》把宏偉的歷史畫面、廣闊多樣的社會生活和眾多的人物命運有機的融合成一個生活整體。在故事開始到結束不到三個月的情節裡,描寫了民族資本家、買辦、地主、軍人、農民等等七八十個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面貌。重點突出,濃淡相宜,體現了作品多樣性的整體之美。

整體美離不開細節美,其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在長篇小說裡,整體美往往是歷史的真實體現,而細節美則是必然性之間偶然性的瞬間描寫。就如茅盾自己所說:

“藝術家的本領即在於能夠從許多動作中練出一個緊要的描寫一下,以表現那人的內心活動,這樣寫在紙上的一段人生才有藝術價值。”

這樣的例子在《子夜》比比皆是:

在描寫林佩瑤和雷參謀的曖昧關係,以一片乾枯的白玫瑰和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就點破了她內心的秘密。

寫馮雲卿的時候,通過描寫他下決心用親生女兒實施美人計的過程這麼一小段情節,就深刻揭露了他的本性。

動態美與靜態美

《子夜》這部小說,故事有張有弛,又枝節橫生,可謂精彩紛呈。比如:吳蓀甫難得因勝利而微笑的時候,就傳來工人罷工的消息。還有趙伯韜運籌帷幄,吳蓀甫苦心孤詣。當你在為吳蓀甫成敗未卜而心亂如麻的時候,作者還給你來一曲黃浦夜遊。

沒有人喜歡單調,同樣也沒有人喜歡那些平鋪直敘的作品,像《子夜》這種曲折起伏的動態美才能讓我們欲罷不能。

和動態美相反相成的便是靜態美。《子夜》或寫幻覺,或造夢境,或以象徵的手法描寫了讓人細細品味的靜態美。比如在描寫馮雲卿讓女兒實施美人計最後一段:

他疊起兩個指頭向眼眶裡一按,似乎不相信掉的竟是眼淚。同時,幻想在他眼前浮起來,那嬌紅的竟不是杜鵑,而是他女兒的笑靨,旁邊高高聳立的,卻是一缸大元寶。

馮雲卿自詡詩禮傳家,卻為了金錢犧牲女兒,做出這等褻瀆祖宗的事。作者通過這段話,惟妙惟肖的描寫了一個貪婪的父親的複雜心理。這種靜態描寫和張弛有度的動態描寫相得益彰,讓人歎為觀止。

自然美與象徵美

這部小說結構緊密,作者通過“偶然中有必然”的表現技巧,使得其自然美極富韻味。就如趙家璧所言:

“作者用精慎的佈局,把錯綜複雜的線索織成一部成熟的藝術品,象一幅絲綢般天衣無縫。”

除卻自然之美,作者還通過大量象徵手法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暗示作品的思想意義。比如作品的第三章,在描寫吳少奶奶經不起雷參謀的甜言蜜語而淪陷的時候,被籠子裡的鸚鵡驚醒。她猛的推開雷參謀,抱著那本《少年維特之煩惱》跑到樓上流淚。

這段描寫就極具象徵意義,所謂的吳少奶奶呼吸過五四運動的新鮮空氣,讀過莎士比亞和司各德,滿腦子都是英俊偉岸的中古騎士。她看不到自己的丈夫就是新時代的精英,做著一些不合適的夢,又沒有勇氣離開丈夫去找她的中古騎士。這不正是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鸚鵡嗎?還有那本《少年維特之煩惱》,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呵呵!

綜上所述,茅盾用一部《子夜》證明了現實主義思想在創作藝術美的過程中,同樣有著強大的表現力,其在《子夜》當中表達的思想和人物塑造極具時代特色,具有非凡的審美價值。


燕子的濤寶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茅盾小說作品《子夜》解讀

茅盾是中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其作品的風格特點還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通過《子夜》的閱讀,茅盾的寫作特點就可見一斑。

優秀小說家茅盾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擅長以嚴謹的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鉅著。茅盾的小說創作和理論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理論的影響,他的小說用社會分析的方法來透視中國社會各階層,《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國三十年代社會的廣闊面貌,反映了社會主要的三個階層的生活及掙扎和衰落的過程。茅盾小說的理性很強,被稱為社會分析小說。

《子夜》是茅盾最優秀的社會分析小說。通過對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等人的刻畫,展示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史詩性的再現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統治階級重壓下的悲劇命運。《子夜》標誌著茅盾的創作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階段,是我國現代文學一部傑出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

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具有雙重性格:一方面強大、自信、有抱負、有手腕;另一方面卻軟弱、空虛。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官僚不滿;另一方面又敵視工農。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而且通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它以上海為中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寫的是一九三一年兩個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裡又隱伏著中國社會過去和未來的脈絡。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表現出來,這是茅盾作為我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最值得重視和學習的地方。

在藝術上,《子夜》是—部典型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作品採用了典型化和類型化的手法來塑造人物:作品將人物分為若干類型,資本家,知識分子,農民等。而在資本家中又分為買辦資本家、民族資本家和小資本家等。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性格。

廣闊的社會背景,複雜的人物關係,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刻劃人物性格:如吳蓀甫就是通過他在政治鬥爭、經濟活動以及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糾葛,或以簡潔有力的敘述,或以音容笑貌,或藉助於一連串的故事,或利用環境的變幻,細緻地表現了他的名種不同的心理活動,突出他的色厲內荏的性格。

生動細膩的人物心理:既善於以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心理狀態,又善於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同時還善於用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當吳蓀甫聽說公債投機失敗後與老媽子苟且的場面的敘述,典型反襯出一貫謹嚴的強人吳蓀甫的頹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個性化的語言:不僅人物語言個性化,而且作品的敘述語言也體現出人物的個性氣質。人物語言是對白口語化,不過由於某些人物身份的關係,在—定的場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歐化語言,二是人物對話大多有個性特徵;吳蓀甫語多專橫尖刻;趙伯韜則老辣奸詐;屠維嶽則舒緩自如,語中有刺;範博文則消極頹廢。敘述語言,雄健而又精細,以第一章中吳老太爺進入大上海最為典型。

宏大嚴謹的結構:場面宏大,頭緒繁多。作品既寫了鄉村,寫了鄉村混亂的農民暴動;又寫了城市,寫了城市中資產階級的偶諛我詐,寫了城市中工人的罷工,寫了城市中的知識分子的紙醉金迷。作品雖然線索眾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鄉村這兩大線索中,以城市為主;在城市的眾多線索之中,又以資本家之間的爭鬥為主。而且作品前後呼應,迴旋開合,運用自如。

很強的理性色彩:從寫作過程到作品的架構等體現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對趙伯韜的醜化和對吳蓀甫社會性格兩面性的刻畫都體現了很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觀念。更不要說,給吳蓀甫所設計的失敗的結局就是為了參與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爭了。

《子夜》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同文學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樣,茅盾特別注意於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關係。他有廣泛的社會經驗,又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各種現象,揭示其重大的意義,形成作品的主題思想。《子夜》的孕育和產生正是這樣的,這也是《子夜》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子夜》反應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在今天仍具有可讀性,通過《子夜》,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的面臨的困境。茅盾是中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對我國文壇的貢獻是巨大的,啟示著當代作家要增強歷史使命感,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靈玉一休


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描寫了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艱難的發展史。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與他的《林家鋪子》形成雙璧。作品展現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官僚、買辦資本家的雙重壓迫下,舉步維難,苦苦支撐,很多在多重壓榨下被迫破產或被買辦吞併。但為了生存,民族資本家又不得不向官僚買辦妥協投降,加重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


戴訓德退休教師


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在於兩個點:“現代文學史”和“美學”。

首先,什麼是現代文學史?

現代文學史以1917年胡適先生在《新青年》中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為開端,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結尾。

茅盾先生的《子夜》發表於1933年,可以說對於現代文學史這個整體而言,這部發表於現代文學史後期的小說應該不會具有太大的影響,但恰恰相反,這本小說的影響和價值是非常大的。

產生這種影響的原因是《子夜》這本小說是“五四”以來,巨大的文學浪潮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其創新精神和對於其他作者的引領促進作用不言而喻。

那什麼是美學價值呢?

什麼是美學?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注的學科,通俗來說,美學就是研究什麼是美,什麼是醜。

研究這一件東西美在哪裡,怎麼美,怎樣才能美,怎樣才更美

而美學價值通俗來說就是這個東西里面有哪些東西是美的,而這個美的東西又對其他人創造同樣美的東西有什麼啟發作用。

來看《子夜》這本小說,它最美的地方在哪裡呢?在於寫實。

茅盾先生曾經發表過《新舊文學平議之評議》等文章,他認為文學創作“最大的目標是真”,“不真的就等於不會美,不算美”,視真實為文學作品美學價值的基礎。

《子夜》標誌著茅盾思想與創作的成熟,能夠體現其成熟便在於先生對於三十年代初中國社會現象正確而深刻的描寫。

《子夜》以1930年五月至七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為背景,以吳蓀甫為代表的一群民族資本家的企業活動和公債投機活動。

這種題材的少見的,後來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也是這種題材,但《子夜》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個人的悲劇融入時代的背景中,而且正面的描寫了城市大罷工和農民運動,將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風雲變幻,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社會風貌寫的淋漓盡致。

這種寫實在當時的社會是十分少見的,甚至是十分危險的。除了寫實,《子夜》的另一個美學價值在於對人物的立體化描寫。

《子夜》中的人物個個鮮明,甚至典型,而能夠使他們個個突出鮮明的法寶在於茅盾先生對於對比手法的極致運用,如吳蓀甫與趙伯韜的對比。

這種手法在後來的很多小說作品中都被用到,尤其是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新人》,處處對比,處處鮮明,也是一本反映社會現象的寫實佳作。

一本書的美學價值實在多層次而複雜,只有細讀才能一品其中意味。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起到幫助。





李橢圓


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卓越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子夜》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瞿秋白語)。《子夜》作為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的輝煌傑作,以其高超的文學史價值和社會學史價值,成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的代表作。小說以現代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為中心,將紛紜複雜而具有重大歷史社會意義的生活現象,通過謹嚴宏大的藝術結構生動地表現出來,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廣闊面貌。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國。那時一方面正是國民黨軍閥之間開始混戰,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波及到中國,特別是十里洋場——上海。於是中國的民族工商業進一步受到沉重的打擊,一大批工廠相繼倒閉,與之相應的是農村經濟的破產。民族資本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轉嫁危機,拼命壓榨工人,打算從壓榨中找到出路。地主階級和農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中國處在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局面,工人、農民在這樣的社會黑暗統治下,被迫進行各種反抗鬥爭,反帝反軍閥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會到來。①

面對現實,茅盾萌生了“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的企圖”。而當時中國的思想戰線上又正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開展了一場熱烈論戰。當時參加論戰者,大致提出了這樣三種觀點:一、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打倒國民黨法西斯政權,是當前革命的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這是革命派。二、認為中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這是託派。三、認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既反對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也反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夾縫中取得生存與發展,從而建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政權。這是當時一些自稱為進步的資產階級學者的論點。茅盾認為第一種觀點是對的,後兩種觀點是錯的。他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親自參加過革命的實際鬥爭,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經過深入細緻的觀察、分析和研究之後,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當時一些理論對照,開始了長篇小說《子夜》的創作,決定以吳蓀甫這樣的民族資產階級進一步買辦化,來回答託派:“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②

在《子夜》的第一構思方案中,茅盾自述“就在那時,有了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企圖”,受“野心”的驅使,茅盾分明是要構築一部都市和農村的“交響樂”,即既寫城市中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與資本家的鬥爭;也寫農村中的經濟破產以及革命的農民運動;總之,企圖通過“兩者革命發展的對比,反映出這個時期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③寫農村的願望和信心,來自茅盾終生“驅之不去”的烏鎮生活體驗,寫城市的獨特眼光和強烈衝動,追根究底,也同烏鎮生活體驗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茅盾的故鄉浙江省烏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且又是擁有豐厚文化傳統的“歷史的鎮”。對於農村來說,烏鎮這種亦城亦鄉的突出特點,特別是烏鎮的農村味,對茅盾的文化心理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可以說,茅盾之所以萌生“城鄉交響曲”的初始構想,之所以終於不肯割捨,寫雙橋鎮農民暴動的第四章(烏鎮附近確有“雙橋”),以及對絲廠格外有舉趣(烏鎮蠶桑業發達),無不與茅盾的“鄉村血脈”直接相關。《子夜》上海霓虹燈輝映之處,隱隱晃動著帶有泥土氣息的烏鎮投影。“城鄉交響曲”的計劃受挫之後,他仍然不顧結構的勻稱而保留了第四章,並終於寫出《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傑作以補償。

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現象是:《子夜》以全景式的規模曲曲傳送了茅盾自幼形成,逐步昇華的強國夢願。茅盾幼時受到比較開明的家庭教育。父親具有維新思想,作為開明的維新派,他篤信實業救國,不但身體力行,而且親執教鞭,要求兒子“以天下為己任”,這給茅盾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父親早逝後,母親“誓守遺言”,又持續強化著這種心理。中學時代的茅盾,就曾以“志在鴻鵠”為題作文,借鴻鵠自訴襟懷。④中學畢業後入北京大學預科,一九一六年預科畢業,因家境窘迫輟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開始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上發表文章,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前途的進步的政治思想。

“五四”時期,茅盾受到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進一步參加革命鬥爭運動。1921年在上海先後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高漲,他的文藝思想也有顯著的發展和變化,革命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是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學思想的基本方面。一九三二年前後是茅盾創作的旺盛時期,他完成了長篇鉅著《子夜》,第一次成功地運用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描繪了1930年5月—7月中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小說對歷史動向的正確反映,證實茅盾的文藝思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是他整個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也顯示了左翼文藝的業績,從而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為一個卓越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家的地位。

《子夜》一直被視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的代表作。

在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是以反封建思想名蒙和反帝救亡為己任,並沒有產生出真正的都市文學,直到二十年代來和三十年代初期,都市題材才開始鼎興,繼鄉土、情愛、啟蒙、判逆等主題類型之後,成為中國新文學主題群落中又一引人矚目的、具有獨特歷史內容和美學品格的文學景觀。從區域上劃分,當時的都市文學大致可分兩大類型,一是以茅盾、樓適夷等左翼作家和劉吶鷗、穆時英等新感覺派作家為主幹的描寫上海十里洋場的創作;一是以老舍為代表的描寫北京皇城古都景象的創作。由於上海最典型地體現著中國近代社會論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發展過程,最集中地反映著中國現代各種文化的碰撞與滲透,最明晰地表現著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介入中,中國現代都市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畸形發展狀態,因而,相對而言,對上海洋場景觀的描寫更具備都市文學的現代性品格。

茅盾的《子夜》就是一部對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全方位描寫的文學作品,呈現出一幅規模宏大的現代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小說選取做公債與公潮這一都市題材,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集中地表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命運,與三十年代如火如荼的中國社會革命相聯繫,鮮明有力地展示了整修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的場面。作品中有描寫民族資產階級的奮鬥,買辦資產階級的活動,金融、公債市場的風波,工廠生活和工人運動,都市各階層人物的面貌,等等。據茅盾自己說,《子夜》構思之初衷是想將都市命運、農村經濟情形、小市鎮居民意識以及一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全包括在內的,所因身體狀況欠佳只“偏重都市生活的描寫”。 ⑤

《子夜》剛剛問世,就有人注意到了它與現代都市文學發展的關係,甚至認為它在社會史上的價值超越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其原因就是《子夜》大規模的描寫中國都市生活。書中寫了三個方面: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對於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描寫,茅盾本人也深感不如人意。但瑕不掩瑜,《子夜》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使現代都市文學一起步便達到與其他主題相媲美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歷史內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子夜》對中國現代都市文學的發展功不可沒。

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子夜》成功的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子夜》完成了一幅在現代文學史上視野最為宏闊、體系最為完整的都市人物大觀圖。作品中描寫了大小90多個人物,最引人矚目的除吳蓀甫這個主要人物外,還有金融資本家趙伯韜、杜竹齋,民族資本家周仲偉、朱吟秋、孫吉人,封建地主馮雲卿、曾滄海,經濟學教授李玉亭,頹廢詩人範博文,青年寡婦劉玉英,社會交際花徐曼麗,資本家走狗屠維嶽等等,這些人物形象品類繁多,色彩駁雜,神態逼真,逐一具有鮮明的個性。

吳蓀甫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藝術典型。吳蓀甫是富有個性的民族資本家,他精明幹練,而剛愎自用,貪婪殘暴而又野心勃勃。他經營多種企業,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加上他的善於耍弄手腕,所以在一般民族資本家中是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實現資本主義。因此,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與趙伯韜的鬥法中,確實顯示了他的沉著幹練、剛愎自用。然而他無法抗拒歷史的必然法則,公司的連連失敗,沉重的一擊之下,他的動搖,悲觀就暴露出來了。吳蓀甫在與趙伯韜的鬥爭中慘敗時,他的悲劇命運也達到了高潮,只能用“死的跳舞”來排遣失敗時的苦痛,幾乎用自殺來結束自己悲劇性的命運。

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作者以雄渾而又細密的藝術之筆,成功地塑造了吳蓀甫這個三十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這是繼魯迅筆下的阿Q之後,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又一個極為鮮明突出而且具有巨大藝術概括力的典型。

作品中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是資本家趙伯韜。他是1920—30年代中國買辦資本家的典型。他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走狗,並且與反動統治階級有關係,後臺的撐腰,使他完全主宰著上海灘的金融市場,他的目的是消滅和吞併中國的民族工業,他是個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小說中著重刻劃了他在投資市場的活動。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詭詐,他設置圈套勾引吳蓀甫加入“多頭”的秘密組織,合夥經營公債投機生意,然而又勾結國民黨政府、軍閥操縱股市,使吳血本無歸。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無恥。他自己恬不知恥地說,會“扒各樣的女人”。這傢伙玩弄女人包括:聰明無知年僅17歲的馮眉卿;穩健、有謀略的年輕寡婦劉玉英;輕佻放蕩又有姿色的交際花徐曼麗。總之,這是一個壞得連自己都沒有感覺的買辦資本家。

茅盾在《子夜》中還創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狀態都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深刻印記。屠維嶽是吳蓀甫手下得力的鷹犬。小說中用了不少筆墨渲染屠維嶽的“機警、鎮定、膽量”。他自持很有才能,他同吳蓀甫侃侃而談時,“姿態大方”,“毫無畏怯的態度”,這種過分鎮定倔強的態度與他的生活地位很不相稱。在對待工人中,他顯得很有謀略,很有手腕。馮雲卿是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通過地用自己女兒作“美人計”的一幕醜劇,尖銳地揭露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無恥的精神面貌。工人領袖張阿新,性格可愛但缺乏鬥爭經驗,賣身權門,依靠資本家錢袋過活的李玉亭、範博文等一類所謂的“教授”、“詩人”,此外,還有其他諸如工人、農民,尤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等形象的刻畫也都各具特色。

在上海這個有著近百年殖民地史的都市裡,茅盾準確地捕捉住了現代都市文化的本質特徵。他與當時以寫上海為主的都市文學作家如劉吶鷗、穆時英等人的創作興趣不一樣,劉、穆等比較注重描寫西方殖民帶給上海的能夠集中地體現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的外在物質文化,喜用夜總會、賽馬場,特別快車此類動感極強的場景,通過對都市“酒巴文化”(都市人生理刺激、感官享受、本能渲洩)的鋪墊,寫出現代都市對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承受。而茅盾則把筆力主要集中在對都市上流社會各類人物的內在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上。《子夜》選擇了“客廳”作為人物活動的主部場景。側重寫都市的“客廳文化”,這適合它對現代都市觀念意識的模式剖解和動向把握。雖然,客廳不含有劇烈的外部動作與感官刺激,卻也充滿著心智角鬥的刀光劍影,也常常出現理性的迷惘、精神的恍惚與人格分裂的悲喜劇,在客廳特有的溫馨靜謐的氛圍中,各種文化指令對人們的控制無疑比酒吧間的狂歡氣氛更為有效些。在吳府客廳,多少陰謀策劃,多少迷惘躊躇,多少百無聊賴的嘆息,多少醉生夢死的調笑,便在客廳這一特定性場景裡展開演出。“客廳文化”就這樣成為《子夜》洞察都市文化模式和追蹤其發展動向的一個獨特的窗口。

從本質上看,《子夜》中的“客廳文化”就是金錢本位文化。“吳蓀甫的家庭和來往的青年男女客人……這些人大抵很閒,做詩,做愛,高談政治經濟,唱歌,打牌,甚至練鏢,看《太上感應篇》等等,就象天底下一切無事似的。”⑥這種百無聊賴是因為他們有錢,或者沒有錢卻願意給有錢人充當消譴的點綴來獲得錢,而客廳中那些忙忙碌碌、心事重重的大亨們則是一心要想攫取更多的金錢。為了金錢,吳蓀甫可以堂而皇之地鯨吞同夥的資產;杜竹齋可以在勝敗攸關處給妻弟以致使的背後一腳;為了撈回公債市場上沉下去的血本,馮雲卿可以唆使親生女兒存枕於趙伯韜;穿梭來往於吳蓀甫客廳中的那些幫閒們也再沒有古代王公貴族門下食客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古典美德,一旦吳蓀甫日暮途窮,他們便又攘攘笑笑地去簇擁趙伯韜這個新主子了。正是在《子夜》“客廳文化”的窗口上,我們觀照到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撕破了宗法社會溫情脈脈的面紗,拜金主義對封建倫理道德的戕戮與摧毀。

《子夜》這部典型的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以嶄新的思想藝術風貌,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樹立一塊豐碑。它無論是在提供都市社會角色的廣度與獨特性方面,還是在都市文化剖析的明敏、準確與深度方面,以及在情節結構上顯示出恢宏氣魄方面,現代都市文學創作中都尚無能夠與之比肩並立,堪稱現代都市文學的巔峰之作。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如下幾點:

( 一)採用典型化和類型化的手法來塑造人物

《子夜》中的人物分為若干類型,有資本家、知識分子、農民等,而在資本家中又分為買辦資本家、民族資本家和小資本家等,分別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性格特徵。茅盾善於在廣闊的社會背景、複雜的人物關係、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刻劃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吳蓀甫這個人物典型時,就是通過他在政治鬥爭、經濟活動以及家庭生活各個方面的糾葛,從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突出了吳蓀甫“色厲內荏”的性格。吳蓀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

(二)生動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既善於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又善於對人物進行心理分析,同時還善於用環境氣氛烘托人物心情。他讓吳蓀甫同時在幾條戰線上作戰,讓他不斷處在勝利和失敗的起伏的波瀾裡,時而興奮,時而憂慮,時而指揮若定,時而急躁不安,這樣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毫髮畢露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杜竹齋的唯利是圖的性格,在公債市場的決戰階段顯得分外清楚。李玉亭兩面討好的豪門請客的心理,在吳、趙兩家明爭暗鬥最為緊張的時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藉以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為寫景而寫景,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三)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徵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不僅人物語言個性化,而且作品的敘述語言也體現出人物的個性氣質。吳蓀甫語專橫尖刻;趙伯韜老辣機詐;屠維嶽則舒緩自如,語中有刺;範博文則消極頹廢。敘述語言,雄健而又精細,以第一章中吳老太爺進入大上海最為典型。

(四)宏大嚴謹的藝術結構

全書共十九章,一二兩章交待人物,提示線索,此後十七章,一環扣緊一環,場面宏大,頭緒繁多而有條不紊,各有描寫重點而又共同服從於全書的中心。貫穿全書的主線是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以此帶動其他幾條線索的展開,使之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十分緊湊,時間跨度小,人物眾多,經緯交匯地建成了《子夜》這部作品的“網狀結構”。

(五)很強的理性色彩

從寫作過程到作品的架構,《子夜》都體現了作者很強的理性控制的成分。茅盾始終以一種冷靜、理智、清醒的主體心態,對都市生活作出整體、宏闊和全景式的藝術審美觀照。《子夜》正是茅盾高度的理性智慧和清醒的現實精神的結晶。作品中對趙伯韜的醜化和吳蓀甫社會性格兩面性的刻畫,都體現了很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觀念,吳蓀甫的失敗更是為參與當時的中國社會性質的論爭所設計的結局。

此外,《子夜》的美學特點,在陽剛與陰柔兼濟之外,又增添一種雄渾、崇高的美學品格,為現代都市文學美學品格的建構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毋庸置疑,《子夜》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既是茅盾創作道路上的一塊里程碑,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部空前的優秀長篇著作,尤其是在塑造都市人物、剖析都市文化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歷史內容與思想深度,更是現代都市文學創作中空前的。它的產生,充分顯示了中國革命文學的實績,早在1933年《子夜》初版時,瞿秋白同志即以高度熱情讚揚了這突出的成就,認為《子夜》的出現是“中國文藝界的大事件”。 ⑦《子夜》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提高了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思想藝術水平,具有開拓方向的歷史意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同《阿Q正傳》一起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千指魔音


《子夜》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對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寫的文學作品。《子夜》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它描寫了工廠生活和工人運動,描寫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奮鬥,買辦資產階級的活動,金融、公債市場的風波,都市各階層人物的面貌。


芙蓉


觀察事實,濃縮現實是美學的基本工序。《子夜》不避庸俗嫌疑,以獨特的美學眼光剖析了民族資產階級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動搖性和商人本質,從而為新中國的民族資本的贖買政策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


ASSam


抱歉,沒仔細研究。坦率的講,從美學的角度,對這部作品,我並不太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