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要:亲属语同源词韵尾的读法和上古汉语的谐声、通押等说明上古汉语有[*]-g、[*]-r、[*]-s和[*]-{h1l836.jpg}尾。[*]-s和[*]-{h1l836.jpg}在上古时代作为后缀比较活跃。[*]-{h1l836.jpg}的来历是多元的。-s尾在藏、缅语的方言中声调产生之后很快就消失了,汉语亦应如此。汉语声调的产生在上古末期。


在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声调起源的条件。声调形成时是声母或韵母的伴随特征。此时也可说声韵的音位特征是声调的伴随特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那些特征可能失去,声调变作独立的超音段音位。如入声最初是促声韵的伴随特征,入声尾失落之后,入声就不再是伴随特征。平声由于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浊声母清化之后阴平和阳平就独立为两个不同的声调。汉语南方方言中仍保存着入声的古[*]-p、[*]-t、[*]-k尾,入声的来历没有争议,而其他3个声调的来历仍有争论,因为产生这些声调的条件从现代汉语的方言中较难发现。汉语声母的清浊较晚才影响到声调的分化。上古汉语声母和元音演变的研究并未发现与声调的发生有关。汉语声调的发生应与韵尾有关。上古汉语韵尾面貌的研究和声调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高本汉和李方桂先生为上古汉语构拟清浊两套塞音尾,另外高本汉还构拟了[*]-r尾。汉藏语的众多方言中尚未发现有这样两套塞音尾。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来,原始汉藏语和上古汉语可能有[*]-k尾和[*]-g尾。这个[*]-g尾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藏文所记录的古藏语中还有-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尾。(注:依据的是藏文转写材料。另外分布在印度的藏语支语言陶楚语(Thauchu)除了-h尾还有-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尾,“水”读作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可惜材料太少,不能作进一步的比较。参见G.A.Grierson,Linguistic Survey of India,Vol.I,Part Ⅱ。)


汉藏语的诸方言中只有藏缅语的一些方言还有较多形式的韵尾,这些不同形式的韵尾对构拟上古汉语的韵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汉语和藏缅语方言的同源关系是系统之间的同源关系,我们应以结构主义的历史观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 上古汉语的[*]-g


李方桂先生并未肯定这一套浊塞音尾中的[*]-g尾是否是真的浊音。(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3页。)这里的材料比较要说明的是原始汉藏语有[*]-g尾,并保存在上古汉语中。但上古汉语没有[*]-d和[*]-b尾。上古汉语[*]-g尾在藏文记录的古藏语或对应于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有的对应于[*]-k(古藏语中为-g),缅文记录的古缅语同源词或读作第3调。如: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段注《说文》:“鲁,从白鱼声。”“鱼”和“白”可能是“鲁”的声符。“鲁”从“白”始于周晚期金文,甲骨文和周早期金文并不从“白”,战国陶文又从“卤”。(注:参见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第215页。)“鲁”从“鱼”,又从“白”,再从“卤”可能都是用来表示读音。“鲁”作为东夷故地的地名可能读作[*]p-rag,与当地“鱼”的读法相近。(注:如侗台语“鱼”的声母是pl-。毛南语“鱼”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侗台语的声调来历请参见拙作《黎语古音构拟》,《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与“白”[*]prak的古音相近。“卤”战国时当读作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当时的读法同。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注: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注:上古音为笔者所拟,所对应的藏文例见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幽部字仍如高本汉和李方桂先生所构拟的有[*]-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尾,试将幽部字“九”“鸠”“蚤”和支部字“棋”的读法与缅语比较: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高本汉为上古汉语构拟浊塞音的依据主要是《诗经》阴入通押和谐声等材料。(注:高本汉:《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聂鸿音译,齐鲁书社,1987年,第107页。)不过去声和入声的密切关系说明有必要对高本汉和李方桂先生的一些构拟另作考虑。蒲立本所提出的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的假设有较强的解释力。藏文记录的古藏语也确实有这样的复辅音韵尾。只有去入两读的字和一些只有去声而有入声谐声字的字不应构拟为有浊的塞音尾。如鱼部的“怕”“借”“懼”等去声字上古的读法中韵尾是[*]-ks而不是[*]-gs。“怕”,普伯、普驾两切,可分别拟为[*]phrak和[*]phraks。“借”,资昔、子夜切,分别为[*]klak和[*]klaks。“懼”,其遇切,“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去约切,分别为[*]g-raks和[*]kh-rak。(注:“害怕”如藏文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上古[*]-k和[*]-g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从相同词根派生或孳生出来的不同词中。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注:《说文》:“傅,相也”,“俌,辅也”。“傅”的[*]pags应是“俌”[*]pag的派生。[*]-gs的[*]-g受[*]-s清化,与[*]-ks音近。)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汉语中[*]-g与[*]-k的谐声直到周晚期仍有新的材料出现。[*]-g在上古汉语中至少保存到春秋时代。


有意见认为“父”这样的称呼不会是闭音节的。“父”是鱼部字,可拟为[*]bag。商金文“父”字为手持石斧之形(父癸鼎)。这个词上古不是“父亲”的专称。《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藏缅语中如景颇语“父亲”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注:景颇语的51调是31调的变调,31调是古浊声母促音节的声调(景颇语声调来历的讨论待另文发表)。古藏语“父亲”作pa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参见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徐文堪译,中华书局,1999年,第124页。)老梅梯语(Old Meithei)-pal。南亚语系的孟语“父亲”a puk。可见“父亲”这样的称谓也可以是闭音节。


二 汉语上古音的[*]-r


李方桂先生把歌部字的上古音拟为[*]-r尾,高本汉最初所拟的歌部字有的有[*]-r尾,有的没有。李方桂先生不同意高本汉把歌部字分为两类,一类有[*]-r尾,一类没有辅音尾的做法。李先生认为“分为两类不太容易”,“[*]-r到了后来,也许很早就失去了”,“这类字可能有[*]-d~[*]-r的两读”。(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35页。)蒲立本说自己赞成西门(simon)的意见,拟为[*]-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尾。(注: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第127页。)郑张尚芳和潘悟云先生最终都拟为[*]-l尾。(注: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从汉语和藏缅语的比较看来,原始汉语应有[*]-r尾。至于上古的方言中是否变作[*]-l尾可另作考虑。


藏缅语的一些方言,仍有-r尾,藏缅语中-r尾的广泛分布说明原始藏缅语有[*]-r尾。(注:原始藏缅语中[*]-r还可能是一些形容词的后缀,如: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汉语歌微脂部字上古有[*]-r尾,可与藏缅语比较:


上古汉语的韵尾和声调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