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一個男生,如果他打耳洞帶耳環,通常會被人認為太娘了,並且很可能不是一個好人。

同學聚會上,大家頻頻舉杯,“喝酒是我們幾千年的酒文化,你必須乾了這一杯白酒。”

有人在地上吐了一口痰,別人給他指出來,說他不應該隨地吐痰,可是他卻反駁道:“憑什麼他做了你不說他,我做了你就要批評我?

……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依靠直覺,思維方式大多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樣一定是正確的嗎?

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顯然,這樣的認知往往帶有偏見,所以也無法做出公正的判斷。因為我們的誤解、成見或錯覺,我們在判斷中可能會誤會它、曲解它,從而有失公允。

《思辨與立場》這本書中說道:我們必須“具備認知勇氣”。

具備認知勇氣的意思是能夠意識到,對那些我們有強烈牴觸情緒或從來不願意認真傾聽的思想、信念和觀點,面對它們並公正地對待它們是有必要的,即有些時候看似危險和荒唐的事(全部或部分的)其實是理性公正的;有些思想看起來是危險和荒唐的,但卻可能是事實。

《思辨與立場》的作者為理查德·保羅和琳達·埃爾德,保羅是批判性思維基金會的創建者以及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與職業發展部主任,同時他是一名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國際知名作家,在這一主題上他一共發表了9本著作,文章在200篇以上。琳達·埃爾德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批判性思維中心的執行主任以及批判性思維基金會的主席。她已經跟別人合著了4部專著,並提出了一個批判性思維發展階段的原創性理論,同時也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知名作家。

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思辨與立場》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所謂的批判性思維,就是能換位思考,保持思維的理性。

批判性思維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

1、評估信息

這是批判性思維中重要的一項技能。

你聽一個男同事講,女性在擔任管理者角色時不如男性,因為她們面對員工時太“軟”,而面對危機時太情緒化。

你讀到一則報道,說一個人在心臟被撞擊後死而復生。這個死而復生的人講,陰間的確是存在的,因為在他死的時候碰到了一個靈魂。

……

當我們接收到這些信息的時候,我們要先做出一個評估,這就需要我們啟動大腦進入思維程序。

英國學者蘇珊·斯蒂賓(Susan Stebbing)在1939年寫了一本書,她強調思維中的目的特別重要,“是目的啟動了思維。要令思維有邏輯,就需要按照特定的目的進行相關思考:所有有效的思維都指向特定的目標”。

2、區分推斷和假定

學會區分推斷和假定也是批判性思維的一項重要技能。

推斷是根據某事項的真實性斷定另一事項的真實性。

看到烏雲我們就能推斷要下雨了;聽到門鈴聲就能推斷某人來訪了;看到一張繃著的臉,推斷某人可能正在生氣……

這是一種推斷,可能準確,也可能不準確。

假定則是被我們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或當成前提的東西,它往往是我們事先了解且不質疑的東西。

我們很自然地經常將自己的信念當成假定,並用這些假定進行推斷。

兩個人看見有個人躺在排水溝中,其中一人可能推斷“那是個喝醉的流浪漢”,另一人可能會推斷“那是個需要幫助的人”。

這些推斷就是是建立在不同的假定的基礎上。

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3、理解意涵

所有的批判性思維技能中,這是最重要的能力。

意涵是什麼?

書中說,意涵就是其他論斷或事實背後的特定的論斷或事實,代表了觀念之間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任何情境中,都可能存在三種意涵:客觀上潛在的可能意涵;有幾分根據猜測的可能意涵以及必定要有的意涵。

比如某人在一個雨天喝得很醉,又在一個擁堵的道路上把車開得很快,將發生效能事故就是一個有幾分根據的可能意涵,有很大的概率會發生效能事故。

《思辨與立場》這本書風靡全美,被譽為國際公認的批判性思維權威大師的扛鼎之作,是一部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書,書中把思維拆成了8個元素,相應的還有9個標準,我們可以用元素的角度去衡量標準,也可以用標準去衡量元素。

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想要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運用良好思維去學習如何用清晰確切的方式處理疑難問題和議題,這很重要,能提高我們的能力。

英國政治家、學者約翰·彌爾頓說:思維塑造了你,無論你在做什麼,無論你有怎樣的感受,也無論你想要什麼——一切都由你的思維品質決定

我是婷媽,左手帶娃右手養家,記錄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婷媽alan ,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