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水西散人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就是合理的了

景泰八年,此時的皇帝朱祁鈺病重,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又離奇夭折,群臣多次上奏要朱祁鈺另立儲君,而且多站隊前太子、被朱祁鈺廢為沂王的朱見深,也就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嫡長子。


即使是在奪門時,群臣也在要求朱祁鈺要早定東宮,只是當晚突然發生了奪門之變,大將石亨、文臣徐有貞、內官曹吉祥闖入南宮,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入住乾清宮,第二天一早,眾人看到皇椅上坐著的不是朱祁鈺,而是朱祁鎮,知道事態有變,可也無可奈何,何況朱祁鎮又是他們內心皇帝的第二人選,自然也就默認這事了。

朱祁鎮奪門這事,幾乎是公認毫無必要的,因為當時朱祁鈺病重,又無後,他的皇位只能傳給兩人:哥哥朱祁鎮或者是侄子朱見深,這些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至於另立藩王的說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同樣的“弟終就兄及”,放著親哥哥還在世,朱祁鈺怎麼都不可能另外找個藩王來繼承的。


所謂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石亨等人的一次風險投資,目的就是要取代重臣于謙的位置,並不是真覺得朱祁鎮有多可憐。所以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實際上是奪了自己,或是兒子的皇位,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朱祁鎮後面也越來越覺得不對,覺得這事很奇怪,重臣李賢藉機大吹耳邊風:這帝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根本不用奪。

帝復問賢“奪門”事,賢曰:“‘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若郕王(朱祁鈺)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

可是如果此時的朱祁鈺之子朱見濟或是還有其他子嗣,那皇太子乃至未來的皇帝位自然還是得歸在朱祁鈺一脈,那此時的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就顯得合理了,叔奪侄位或兄奪弟位,因為這涉及到帝脈的更改,也才符合“變”這個字的含義。

《說文》——變,更也。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如果景泰八年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不是合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發生的問題。根據歷史上奪門之變發生的條件來分析,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太子朱見濟不死,奪門之變不會發生,英宗朱祁鎮也許會老死在南宮。為什麼這麼說呢?

奪門之變的發起者是石亨。他產生擁立朱祁鎮復辟的念頭起因是,朱祁鈺病重無子,他要佔有擁立朱祁鎮皇帝的功勞。

史載石亨“生有異狀,方面偉軀,美髯及膝。”擅長騎射,能用大刀,每次戰鬥的時候能衝鋒在前,屢立戰功。在土木之變後,經過於謙的推薦,石亨擔任了右都督,執掌五軍大營。在京師保衛戰中,石亨率軍在德勝門大敗也先。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石亨立功多被封為武清侯。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病重的朱祁鈺來到南郊齋宮,交代石亨代替自己行郊祀禮。石亨看到朱祁鈺命在旦夕,回來後就與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謀議。石亨認為請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不如直接請太上皇復位,這樣功勞更大。

請復立東宮,不如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可得功賞。
——《明史紀事本末》

這一建議得到了張軏和曹吉祥等人的認同。於是他們找到太常卿許彬,許彬向他們推薦了徐有貞。

十四日夜,石亨等人在徐有貞家裡碰頭,徐有貞問石亨、張軏,太上皇朱祁鎮知道這個計劃嗎?石亨二人回答,已經偷偷地告訴了英宗。徐有貞認為要等到南宮的答覆才能行動。

十六日夜,石亨、張軏等人再次找到徐有貞,張軏告訴徐有貞,朱祁鎮的回報已經得到,然後問“計將安出?”於是徐有貞裝模作樣地到屋頂去觀天象,過了一會下來說:“今晚就是最佳時間。”當時恰巧有邊吏報警,徐有貞說:“以此為藉口將兵調入大內,大事可成。”陰謀已定,眾人準備行動。徐有貞在和他的家人分別時說:

“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明史紀事本末》

這句話充分地暴露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官場中作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

從以上石亨等人謀劃的過程看出,第一,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策劃者是石亨、徐有貞等人,英宗朱祁鎮是被動接受者。因為他連這幾個人的面都沒見過。

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明史紀事本末》

第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的起因是看到朱祁鈺病危無子,皇位繼承存在著不確定性。如果太子朱見濟還活著,以朱祁鎮對石亨的重視程度,石亨輔政的機會很大,不可能產生擁戴朱祁鎮復辟的可能。


閔不克


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首先要說一下,景泰八年的時候太子已經過世了。朱祁鈺在位時收買大臣改寫詔書,於景泰三年廢掉現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四年,朱見濟病死。由於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有大臣提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一直未同意。此後一直沒有立接班人。

公元1449年,朱祁鎮親征瓦剌,引發“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朱祁鈺臨陣即位。成功的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剌的進攻。而後,三番五次阻撓朱祁鎮回國。在朱祁鎮順利歸國後,將其封為太上皇,並將其軟禁。然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即使把他的哥哥朱祁鎮軟禁了,他仍然不放心。想要找藉口殺掉朱祁鎮。這也讓朱祁鎮明白,他是不可能過上安穩的日子的。所以一直在籌備奪權。景泰八年,朱祁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多門之變,奪得皇位。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朱祁鎮在奪權前的身份是太上皇。如果這時候現任皇帝朱祁鈺駕崩,那麼太上皇即位主持大局是符合禮數的。假如此時太子朱見濟還活著,那麼改立誰呢?或者說誰更加合適呢?

第一,景泰八年朱祁鈺還活著,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是太子。太子只是太子,不是皇帝。所以朱見濟目前還沒有資格和太上皇爭。

第二,朱祁鎮是太上皇。可能他是被軟禁的太憋屈了,急於擺脫這種局面。於是在徐有貞等人的鼓動下,竟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去奪權。如果他此時清醒,就會知道,這個皇位奪不奪都是他的。但是他乾的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想想,如果奪門之變失敗了呢!那就會被定位為篡權,可是殺頭的大罪啊!幸好奪門成功了,要不然歷史就改寫了!改成這樣: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鎮陰謀篡權失敗,被廢掉太上皇稱號,處死。其子被充軍等等。。和其慘烈

第三,雖然朱祁鎮等人發動叛亂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小時。沒有留給大臣們反應的時間。但是也沒有發生重大的內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符合禮數,都是老朱家的人,誰當皇帝不適當啊!那時候的文官都是敢於直諫的,如果不合乎禮法。他可不管你是不是皇帝,祖宗的禮制重要。那樣的話不知道又要出現多少朱棣殺方孝孺的悲劇了。。

所以即使朱見濟沒死,即使朱祁鎮不發動奪門之變,皇位也大概率是他的!


知行合一2020


奪門直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朱見濟還活著,那就更不合理了。

先說說幾個人的關係,朱祁鎮是明英宗,其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前為郕王,其子為朱見濟。朱祁鎮是哥哥並且是皇帝,朱祁鈺是弟弟。

事情經過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扶植朱祁鈺即位,遙尊被瓦剌軍隊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相應的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改立朱見濟。朱見濟在一年後因病逝世,此後太子的位置就一直空著。

可惜的是景泰皇帝性命不長,於1457年病逝。于謙等重臣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準備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並繼承皇位。但是,石亨、徐有貞等人搶先一步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復辟。

直接影響

從事情經過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奪門之變,最終結果都是朱祁鎮、朱見深掌權執政。畢竟奪門之變時朱見深才10歲,遠達不到可以自己獨立執政的年齡,那最後掌權的還是朱祁鎮。換句話說,奪門之變只是給明英宗朱祁鎮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其他什麼也沒有改變。可惜的是于謙等忠臣成為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如果朱見深還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如果朱見深還活著,那他此時才9歲,如果想執政就必須獲得于謙等重臣的支持。但是于謙很明顯是支持復立朱見濟為太子並繼承皇位的,所以無論情況如何,朱見深是不可能獲得皇位的。換句話說,朱見深與奪門之變無關。

總結

奪門之變的不合理在於其實它什麼也沒有改變,但是卻冤枉了“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但朱見濟是否活著卻不影響奪門之變的合理性。


物質文化史


如果明代宗朱祁鈺所立的太子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當然不合理了。雖然朱祁鈺廢了明英宗的太子朱見琛之位,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葬送了大明五十萬精銳,險些提前一百年徹底毀掉明朝基業。相比之下,明代宗臨危受命,在於謙的幫助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明代宗有這樣的功績襯托,自然也不會有人敢於公開對太子廢立之事提出反對意見。奪門之變之所以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後嗣已絕且身體狀況每日愈下。這個時候,因為距離時任皇帝的譜系更近,太上皇朱祁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想要成為擁立有功的新朝功臣,加之有太皇太后孫氏的支持,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人才敢於發起武裝政變。

另一方面,手握重兵的時任內閣首付、兵部尚書于謙對於這種狀況也是心知肚明。他的想法就是要確保皇位留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明宣宗朱瞻基這一脈,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明代宗之後,明英宗或明英宗的兒子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因此,于謙已經準備好了請傳位明英宗這一脈的上書,只是沒來得及呈上去罷了。當然,于謙也更不可能調集重兵去彈壓奪門之變。如果於謙真的調集軍隊進行彈壓,僅僅靠石亨手裡那點人是不可能控制住局勢的。


AbrahamXiaoSu


可以很明確的說無論當時朱見濟是否在世,朱祁鎮的奪門之變都是合理的,原因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英宗朱祁鎮於土木堡之變時被俘,明廷為防瓦剌人以朱祁鎮為人質趁火打劫,先是立英宗的幼子朱見深為太子,以郕王朱祁鈺監國。之後眾人以太子年幼國疑為由擁立郕王為皇帝,但仍然明確保留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此舉意思很明顯,就是讓郕王朱祁鈺暫為皇帝,之後要還位給朱祁鎮一脈。



但是朱祁鈺坐穩皇位後就開始想方設法不把皇位傳回,為此目的朱祁鈺先是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然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也就是說朱見濟的太子之位是朱祁鈺"違約"搶來的。


所以雖然朱見濟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死了,但是即便他能活到奪門之變時,他的太子之位仍然是"不合法"的,而朱祁鎮為了拿回屬於自己一脈的皇位而發動奪門之變是說得過去的。


歷史守望者


如果他還活著就相當於跟兒子搶皇位。

明朝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孫太后採納于謙的建議改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為太上皇,改元景泰,仍然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第二年,朱祁鎮被放回,被囚禁於宮內。景泰3年,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改立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鈺病重,大臣強烈要求立太子

朱祁鈺上位後重用賢臣于謙,勵精圖治,勤練兵士,最終擊退了瓦剌,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在政治、軍事上都進行了改革,實現了明朝中興,然後好久不長,景泰8年,朱祁鈺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這是朝中大臣所沒有料到的,皇帝日益病重,自從太子朱見濟早夭後,儲位一直空著,若朱祁鈺突然駕崩,那皇位由誰繼承呢?

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召集大臣,商議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而內閣大學士王文、陳循、蕭鎡認為朱見深既然已經被廢了,就不能再立為太子了,應該另擇他人立為儲君。朝中多次聯名上奏請立太子,而大臣們得到的回應卻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朱祁鈺真的只是小感冒嗎,其實並不是,連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都取消了,說明此時朱祁鈺已經一病不起了,要想打消外界的傳言,那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就必須如期舉行。但此時的朱祁鈺根本無力出席這樣的祭祀活動,於是他讓武清侯石亨代他祭祀。

朱見深再次被議立為太子

立太子一事被提出後,朝中一共出現了兩種聲音,王直、胡濙主張擁立前太子朱見深。土木堡之變發生時,孫太后先立朱見深為太子,再立朱祁鈺為皇帝,其用意很明顯,就是江山還是朱祁鎮的,朱祁鈺只是代理。既然如此,那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順理成章,畢竟當時孫太后還在,她肯定會支持自己的親孫子成為皇帝。而且明朝也講究立嫡立長,朱祁鎮才是正統皇帝,朱祁鈺只是代理,那麼最具有繼承權的就應該是朱祁鎮之子朱見深。

而王文一派則認為朱見深既然已經被廢,就不能再立為太子了,而朱祁鈺無子,那麼就應該從朱高熾的後代中選擇一位立為太子,建議立襄王世子為太子。正在兩派相持不下時,另一個人去探望病中的朱祁鈺,從而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石亨探病,為朱祁鎮復辟鋪路

朱祁鈺繼位後封石亨為五軍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封為武清侯,授予大將軍頭銜,朱祁鈺對他十分重視,本以為在病重之時,託他代為祭祀,可幫自己渡過難關,沒有想到這個石亨卻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他來到朱祁鈺病榻前,發現此時的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根本回天無力了,而朝中大臣對此卻一無所知,一旦景帝駕崩,那誰會是下一任繼位者呢,石亨迅速發現了機遇。

他探病出宮後,找到了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太監曹吉祥一起密謀,推舉誰為下一個繼承人。他說:”皇上病危,與其擁立皇太子,不如擁立太上皇復位。為什麼要擁立太上皇呢,他只說了四個字:“可邀功賞”,這四個字意義頗深,因為立誰為太子,都是正常程序,並無“功賞”可言。但是幫助太上皇重登帝位,那就不一樣了,一定可以得到朱祁鎮大力封賞。從後來的事情來看,石亨的推論是正確的,英宗復位後,對他們這些有功之臣都進行了一番論功行賞。 他們的這次復辟行動是有風險的,成功了就是滿門榮耀,失敗了就是滿門抄斬,為了增加勝算,石亨找了明朝的智多星徐有貞為他們出謀劃策。《明史》評價徐有貞為:”多智數,喜功名“。可知,此人聽見這樣的機會,必然心動。他說道:”這事一定要讓太上皇知道他們擁戴他的意思,並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行動。

一場陰謀策劃的宮廷政變

徐有貞到底是有謀劃之人,他考慮事情非常周到,他事先讓張軏以邊關形勢吃緊為由,派遣軍隊進入紫禁城,以防萬一。接著又讓掌握大內鑰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時分,打開長安門,讓軍隊把守要害部位。石亨等人悄然前往南宮,命士兵搗毀圍牆,進入宮內,將朱祁鎮抬到朝堂,然後眾人跪下山呼:萬歲。

而前幾日,為了打破病重傳言的朱祁鈺下旨說十七日上早朝,此時朝臣們早已等候在殿外,突然聽見殿內跪拜萬歲的聲音,此時,徐有貞出來,向大臣們宣佈:太上皇帝復位,請入內祝賀。大臣們這才發現龍椅上坐的是8年前的皇帝朱祁鎮,朱祁鎮對大臣們說:”景泰皇帝病重,眾大臣迎接朕復位,你們還按原來的官職做事吧。

一場有計劃有佈局的宮廷政變,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完成了。英宗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意思是他復位,是順天應命。與擁立之功相對的就是秋後算賬,當初擁立朱祁鈺的于謙等人,都遭受到了處置,于謙、王文被處死,抄家,其家眷充軍。

朱祁鎮能再次登上皇位,是他沒有料到的,他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帝位其實真正的競爭對手是他的兒子,如果他不復位,那麼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會是他的兒子朱見深。然而皇權誘惑下無父子,兄弟姐妹之情,朱祁鎮再一次登上了帝王,開啟了他第二段皇帝征程。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合不合理一說,要的只是一個牽強的藉口罷了。

對於朱祁鎮一方勢力來說,朱見濟死了,當然是更好了。這樣朱見深就是唯一太子繼承人,而身為他父親的朱祁鎮,拿回皇位再傳位給朱見深顯得更加合理。

如果朱見濟還活著,我相信,朱祁鎮一方勢力,任然會找到理由發動奪門之變,這關乎的是利益,與合不合理無關。


歷史一般般


“奪門之變”就是一場政變,哪有什麼合不合理的?誰的支持者多,皇位就是誰的。

只是如果景泰帝的兒子活著,奪門之變就不可能發生了,景泰帝也不可能死,順利的發展下去,就是景泰帝繼續做皇帝,死了後兒子繼位。

而英宗就一輩子被軟禁,他的兒子也作為藩王分封到地方做個大地主


南朝居士


根據歷史年表,明代宗景泰年號為公元1450—1456,所謂景泰第八年正月,英宗朱祁鎮已經復位,那麼回頭來說說一下這二人之間的政治角逐與親情撕扯。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與孫皇后之子(也有史料記載,孫後奪子爭寵,登上皇后之位),登基之初,英宗頗為依賴仁宗皇后張氏,也即當時的太皇太后,這位老太后對宣宗擁立起了關鍵作用,英宗對她也充滿了尊崇之情,同時任用“三楊內閣”(楊溥,楊榮,楊士奇),本應休養生息,積極應對國家出現的經濟問題,在貨錢問題上做積極的調整,避免進一步通貨膨脹,但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明朝廷發動麓川之役,前後四次征伐,最後一次即在1448年。連年的征討並未降伏叛軍,最後竟以盟約形式結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國庫虧空,大軍疲憊。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早已對中原覬覦已久,伺機而動,大同告急,這時的英宗居然在一名司禮監太監的慫恿下,準備御駕親征,殊不知這太監王振與瓦剌勾連已久,加之掌握著軍政大權,英宗被裹挾著以國家力量發動了一場太監指揮的戰鬥,在兒戲之中到了大同,一看,這九邊之首怕是守不住了,眼看情勢不對,又想帶皇帝去他老家轉轉,再一想,不對,萬一瓦剌軍來俺家鄉咋辦,於是,走起,走起,別的地方轉轉,再接著,就走到了土木堡,其位於今天河北懷來縣附近,突遭伏擊,五十萬大軍如煙火般的散開來,王振也被憤怒的明軍殺死,可憐這二十幾歲的皇帝竟然成了階下囚,中原人士要冠個別稱“北狩”。

北京這時該怎麼辦,瓦剌軍來勢洶洶,如果沒有天子之旗高舉,怎能號令天下,北京城裡只有一個稚子幼兒做太子,即英宗之子朱見深。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受孫太后命,輔助太子統理國政,接著又在於謙和太后的聯保之下,登上天子之位,並尊遠在北面的英宗為太上皇,這樣做如同當年兩宋交割時,讓敵賊無當朝天子可以威脅。兵部尚書于謙率領北京軍民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不久北京與也先議和,也先送還朱祁鎮,這時的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將他哥哥安排在南宮幽居,當然善待是有限的,所以後來朱祁鎮也以其人之道還治之,上演了兄弟互相戕害的一幕。本來朱祁鈺不願退位,加之有一定的政治才幹,大概歷史進程也就這樣往前邁進,偏偏這位皇帝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兒子皇后先後去世,他也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有人就動了心思,欲迎英宗復位。那麼回頭看一下,朱祁鈺登基是大勢所趨,為國家舉天子旗,有太后授命,有大臣相佐,並擊退侵略者,保住了家國天下,他的登基雖有情勢,但也算明正言順,不過之前有太子在位,也並未廢去,若是他以大義為先,則應順位於其兄之子,但如以中國皇位繼承製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他傳位於其子應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如果景泰八年,朱見濟還活著,景泰帝駕崩,那麼應當是這孩子君臨天下!那麼奪門之變就要討論一下了!是篡位,是謀逆,是叛賊,大約就要像永樂帝一樣,永遠都在尋找那個男孩子, 哪怕是鄭和下西洋花數以億萬計的民脂民膏,哪怕是冠上“靖難”這樣的名號,似乎永遠都有點不太亮堂…

對於朱祁鎮,所幸他弟弟居然再無後嗣,於是他也就在別有他圖的明將石亨,都督張軌,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的合謀下,復位成功,開啟了第二個英宗時代,特別定了個年號“天順”。對兄弟也是及時降位,做他的郕王去吧,死後以王禮入葬,所以明十三陵沒有洪武帝,建文帝,也沒了這位景泰帝的歸處,連廟號都是一百多年後才得到!

希望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清我想表達的,其實歷史上這樣的糾纏不勝枚舉,宋英宗,嘉靖帝甚至對稱呼生父這樣的事都會引來大朝議,即便天子,可以“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的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要堵一堵天下悠悠之口!(左配圖為《明代帝王行樂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