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有人认为,我小时候挨打,但我现在很好,所以打孩子没问题,孩子就得打。

看起来无懈可击,你们说打孩子对孩子心理有影响,但你们看我,我就是被我妈揍大的,我很健康啊,对我妈也没怨恨。小孩子不听话就得揍,打孩子是为孩子好。

我妈虽然打我,但我很好,所以打孩子没错。很多人愿意用类似的逻辑说服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亲戚朋友的亲身经历作为反驳的例证。

比如,有人说抽烟有害健康。他们就会说,越不抽烟越容易得癌症。你看王五他大舅姥爷,不抽烟不喝酒,五十多岁就得癌症了。再看王五他二舅老爷,一天抽两盒烟,现在啥毛病没有,比他哥可长寿多了。

再比如,有人说孩子要坐安全座椅。他说不用花那冤枉钱,我家俩孩子都没坐过安全座椅,这不也啥事都没有,买那干啥,又占地方又费钱。

我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不是写该如何反驳这种人,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一般就呵呵了事。我是想让有这种逻辑的人能看清自己,特别是认为“我小时候也挨打,但我觉得自己很好,孩子就该打”的人。我想说服他们,能少个孩子挨揍,也算不枉费我写这么多字了。

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01 从数学角度看:“你我他”的亲身经历能证明什么?

上过高中的人都学过“数学归纳法”,要证明一个结论成立,只需要证明它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都成立。

解题是这么个步骤:先证明n=1时成立,然后假设n=m时成立,只要证明n=m+1的时候成立,那结论就一定成立了。

拿“我挨打我很好,所以孩子可以打”这个逻辑举例,我很好,只是证明了n=1的时候成立,没有后续关键的推理过程,并没有证明“挨打没关系”对别的人也成立。

这样的论证方式,如果总分10分,能证明n=1成立,最多得1分,相当于根本就没有答题。

不管是做题、写论文,还是要说服别人,证明观点都需要证据,证据也是有级别的,不同级别可信度不同。

没有人写论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因为没有什么可信度。就算是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要参考研究人员是否有资制,实验条件是否符合现实,样本的选择是否够全面,综合考量之后才能决定是不是采信。

所以,从数学角度看,“我很好”没有任何的证明价值。

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02 从心理学角度看:你说“我很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总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虽然小时候经常挨打,但现在过得很好,心理也很健康。很感谢父母的严格管教。他们就觉得打孩子没啥问题,孩子长大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很好”,你说好就是好吗?借用霸道总裁黄晓明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对童年早说过不愉快经历的人来说,“我很好”是否认和自我欺骗的表现。

“我很好,工作稳定,结婚生子,没觉得有啥童年阴影啊。我妈打我也没错,谁让我调皮,不好好学习呢。我妈又要工作,又要忙家务,还得管我学习,她多不容易,我就是欠揍。”

妈妈是爱我的,妈妈是个好人,妈妈打我没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的想法在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眼里,就是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下的产物。

苏珊·福沃德接待过很多咨询者,他们都受过原生家庭的困扰。他们的父母,或尖酸刻薄用语言残忍伤害他们,或直接拳脚相加伤害他们的肉体,或想尽办法控制他们的生活。但这些咨询者都认为,父母是为他们好,父母很好,不好的是自己,所以父母才会打骂自己,他们也没办法。

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一边是旁人肉眼可见的你并不好,一旁是自我认定的“父母很好,我也很好”,这种矛盾的表现就是“否认”。否认曾经不愉快的经历,就好比给自己打了麻醉剂,不再想过去不开心的事情。如果这还不够,那就再把父母的行为合理化,父母也没办法,是我年少不懂事,造成自己是“被爱”的假象。

否定和自我欺骗,是因为你不想否认自己的人生,不想让自己成为可怜人。经常性的否认和自我欺骗,就像高压锅里不停积聚的蒸汽,一旦骗不下去了,就会产生爆裂性的后果。

03 “我挨过打,孩子也能打”,是对生活的解读方式出了问题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和超越》中指出,童年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有三种解读生活意义的方式:

第一种,会努力改变现状,让孩子不再经历这些不愉快;

第二种,会觉得世界待我不公,我又何必善待别人?他们会对孩子说,我以前吃过的苦,你怎么就不能吃?有种多年媳妇儿熬成婆的感觉。

第三种,会想我童年遭遇不幸,所以我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的还可能危害社会。

“我小时候就是挨打长大的,我能挨打,孩子也能挨,这样才公平”,这就是阿德勒笔下的第2种人。

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网络上有个关于婆婆和亲妈区别的说法,说婆婆就是“她受过的苦,会让你再受一遍”,亲妈是“她受过的苦,会想方设法不让你再受一遍。”这种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鸣,但实际上,不少亲妈也有“我能吃苦,你咋就不行”的想法。

作为父母,最好的对待孩子的方法应该是第一种,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一代比一代强,而不是重复上一代的老路。为什么会有人选择第二种、第三种方式呢?在他们眼里,父母至高无上的权威让他们看不到更多的选择。

04 父母不是神,也会犯错,你可以有新的选择

现在让时光倒流回到小时候,你曾经挨打的那些场景:

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忐忑不安的看着满地的碎片。你是希望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揍你一顿,任你受伤的伤口还明晃晃地痛,还是希望妈妈细心的帮你包扎伤口,然后带你一起收拾残局,给花瓶找个更合适的摆放位置?

你考试不及格,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奚落,心灰意冷的回到家。你是更希望挨一顿揍,让妈妈发泄怒火,还是希望妈妈把你抱在怀里,擦去你的泪水,跟你一起分析试卷上不会做的题目?

我挨过打但我很好,所以能打孩子?请接受数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反驳

我们不能否认父母的爱,但这不代表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们也是人,也会犯错。在父母面前,孩子总是弱者。强者的愤怒总有更多种发泄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迁怒弱者。

也许你小时候挨打,不是因为看电视,只是因为妈妈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雨天被车弄了一身水,跟奶奶吵架了心情不好,你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恃强凌弱的行为,不管在什么场景都不值得肯定。

苏珊·福沃德告诉我们,真正疼爱子女的父母不会无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践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父母不是神,受物质条件和信息渠道的限制,他们做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做的,是把情感和行为区分开来,肯定父母的爱,也要有鉴别父母行为的勇气,理性地区分是非对错。

小时候挨过的打,对长大的你来说是沉没成本,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但你可以决定给孩子什么样的童年,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回忆。你可以成为你理想中的父母,你可以成为阿德勒笔下的第一种人,改变环境,改变自己,让孩子更幸福,才是为人父母的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