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前面我們說了,中國篆刻源頭最早始於元代的趙孟頫、吾丘衍。他們是元代人,接下來是明代的篆刻:

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

吾丘衍是搞篆刻教育的,從他往下來,是他的一眾吳門地區的弟子,吳門地區的印人中有一位文徵明。文徵明生了個兒子叫文彭。文彭無意間發現了青田凍石開創了文人篆刻併成為篆刻鼻祖。文彭和他的追隨者稱為“三橋派”。

文彭收了兩個重要弟子,何震和蘇宣。

何震開創了“雪漁派”,其實就是後來徽派的鼻祖,刀法以衝為主,風格猛利;蘇宣開創了“泗水派”,風格多樣,做嘗試也多,猛利也到極致,平和也到極致,後世非猛利印風者,多從他這一路來。

間接受文彭影響的還有一位朱簡。

朱簡開創了他自己的風格,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書法入印;二是切刀碎切徐進。切刀碎切徐進的刀法其實是後來浙派的鼻祖。我們把朱簡的這一派暫且叫“切刀派”(因為一般的篆刻史沒有給他這一派定名字)。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汪關篆刻集存》內頁)

還有一位間接受文彭影響的重要印人叫汪關。他與前面四人風格又大不同,今天我們著重講汪關,汪關的流派叫“婁東派”。

這五人合起來就是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他們的關係如下圖: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明代五大流派的關係)

汪關及其印風

汪關原來不叫汪關,因為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方印文為“汪關”的漢代銅印,喜愛得不得了,於是乾脆更名為汪關。你看,凡是有點成就的人,先得從“痴”上來,汪關是典型的“印痴”。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汪關像)

汪關(?-1614),初名東陽,字杲叔,改名之後又改字尹子,安徽歙縣人(又一位安徽籍的宗師),長居婁東(現在的江蘇太倉),跟其他三位不同的是,汪關盡力追求秦漢印未受水土侵蝕、沒有破損的初始狀態(這跟後來的黃牧甫審美理念如出一轍),開創了完整光潔的印風。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讓汪關改名的漢銅印)

這跟當時的流行印風不同,當時大家多學何震,都一味的猛利強悍,印風倒是勁爽、開闊,有足夠的“金石”之氣,突然來了個汪關,“書卷氣”十足,這實在合了文人們的脾性,於是出身貧寒的汪關很快得到名流們的激賞,當時的社會名流程嘉燧(跟後來的程邃不是一個人)、李流芳等都替他傳名,這使汪關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名揚天下,差不多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於是,一時求印者盈門,“手製甚為時流所重”。

汪關也的確厲害,他所擬漢印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篆法精嚴,章法沉穩。因此,周亮工在《印人傳》中稱其為“以和平參者。”李流芳乾脆說他“能掩有秦、漢、宋、元之長,而獨行其意於刀筆之外……長卿(何震)而後,杲叔一人而已”(《題汪杲叔印譜》),這評價真得很高了。

汪關的作品特徵

汪關的刀法特徵是以衝帶削,下刀精確、走刀穩健,收鋒及時,細看無絲毫馬虎含糊之處,這種刀法之下,形成的印風就是剛中寓柔,靜中寓動,豐潤秀逸,從容安詳的印風,甚至,這種極盡工穩的高完成度工藝水平,已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比如他的白文印: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汪關的白文印)

處處透著精整、乾淨、安詳,清雅。“汪關之印”一方,簡直就是漢鑄印的翻版,“程孝直”一方,可不就是漢玉印的樣子。“歸文休”一方,所用篆書,又接近小篆的流轉圓潤,像是元朱文的“翻白”版,但完成度之高,讓人驚歎。

再看他的朱文印: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汪關的朱文印)

汪關的朱文印,更是有著極高的完成度,視覺上有極度的精整感、整飭感,乍一看,簡直就是機制一樣。朱文的用刀也以衝刀為主,稍稍輔以削刀(削刀,後面我們說到吳讓之時會多說)。他刻出的筆畫,往往在線條交匯處形成帶圓弧的空隙,這個圓弧很有價值,它沖淡了因衝刀過勁而產生的“火氣”,因此柔和了印面氣氛,使印面氣息剛中有柔,柔中寓剛,這個“焊接點”,又大致模仿了墨汁在筆畫交匯處的交疊感,這種做法常為後世細朱文作者仿照學習,漸成風氣。

以上細朱文印中,既有法漢魏的作品,如“長州婁氏”、“塞翁”,也有法宋元的,如“得娛館”、“菉斐軒”,同時也有仿戰國古璽的,如“趙左”。而最後一方“寒山長”,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元朱文”作品,小篆、接邊、圓轉、流麗。雖然各種印式的作品都有,但所有作品的風格特點卻是統一的。再看一方他製作的銅印印面: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汪關的一方銅印:張炳樊印)

精整細緻到了極點,無一處馬虎,無一處不極盡工巧。

細看汪關的作品,我們會突然覺得後世的元朱文名家陳巨來的作品風格跟他很相像——氣息淳雅、嫻靜、莊重——總之“書卷氣”洋溢。實際上,在他們之間,的確有著隱隱約約的傳承關係。

從汪關到陳巨來

從明代的汪關開始,這種極度的“精金美玉”式風格開始發源,在汪關之下,這種刀筆清朗、端正安詳,溫文爾雅、圓勁勻淨、精巧工緻風格的繼承者,代表人物是清代的林皋(他是莆田人,字鶴田,所以這一派稱“鶴田派”),我們可以看一下林皋的作品: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林皋和他的作品)

是的,完全一脈相承,雖然他們之前沒有直接的師承關係,但卻有著相同的審美理念,這種理念為後來的趙叔孺繼承和發展,進而傳給他的大弟子陳巨來。他們之間的遞傳關係如下圖: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從汪關到陳巨來)

現當代印壇,學陳巨來的朋友很多,這是審美的契合,我們要說的是,選擇了一種審美方向沒有錯,但卻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窮根求源,知道這種印風的起源與發展歷程;2、不迷信一種印風,要學會兼容幷包,嘗試理解其他印風的作品;3、要知道流派風格的好處,也要知道流派風格的弊端。因為,一部明清流派史,實際上就是流派興衰更替的歷史。

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

(陳巨來和他的“梅影書屋”)

我們現在學習篆刻流派史,要抱有對待流派的正確態度,正如李剛田先生在《篆刻學》一書中所提到的那樣,流派的作用,“既使篆刻家及其作品因之而揚名、而承傳,也因之而自縛、而淹沒;篆刻的形式語言因之而豐富、而深化,也因之而侷限、而萎縮;篆刻藝術因之而繁榮、而喧沸,也因之而低落、而沉寂。”

陳巨來的“元朱文”“三百年來第一人”的評價來自他的老師趙叔孺,要客觀對待這一評價,也要注意學習其他印式的優秀作品和優秀印人。學陳巨來,可以先找找這種印風的“根”,就是汪關。

對任何一個流派的極致考察,都要對其流派的產生、承繼、演變、深化、擴展進行深度學習,具體的方式就是落實到這些流派的代作印人以及其代表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