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

卿所能生活


在古代,如何能够更快的运输和行动,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单单是在中国,就算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这个问题都是一样的。在火车出现之前,人类能使用的最快的行动方式,就是马匹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些特别紧急的情报,常常会用所谓的八百里加紧。途中换马不换人,可以做到一天能行进八百里。

八百里的路程,今天的一些高铁,或许一个小时就能达到了。如果换成飞机的话,速度还会更快。

但在古代,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不过,对于一些重量很轻的信件,或许还能用这种方式。可是,对于一些大宗的货物,那运起来就更困难了。

在古代,想运大宗的货物,最佳的途径,就是水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有了很完善的水运制度。到了唐代以后,更是逐渐进步为海运。尤其是到了元代以后,大量由南方运来的粮食,都是通过海运的方式,运送到元大都,继而幅散到北方各地的。

除了粮食以外,水运还可以运送兵源。这类大宗的运输,走水路是最为快捷而且节约成本的。

但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没有河的地方怎么办?

南方河流众多,用水运当然比较便捷。可是北方的河流没那么多,很多地方根本就用不了水运,哪有怎么办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便开始有了兴修水利的计划。

没有天然的河流,挖一条运河就是了。

古代开凿运河的君王里,最著名的当属隋朝的隋炀帝。隋炀帝虽然在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在挖运河这件事上,却是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这条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直接就将南北方彻底联系了起来。

自从这条运河完成之后,南方向北方运粮,费用就大大降低了。

总得来说,古代君王们开凿的运河,目的其实就像我们现在修建大量的铁路一样。有了运河之后,交通会更加发达,运力也会大大提升了。


深蓝妖火


说起运河,你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那条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吧,然后就会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无道、大兴土木,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感觉隋朝的灭亡与运河的开通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京杭大运河并不只是隋朝修建的,隋炀帝只不过是在其他朝代建好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沟通而已。

就拿京杭大运河来说,这是一条从北京一直连接到杭州的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长江等5个自然水系,修建而成的伟大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位于江东地区的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国的位置在今天的浙江省中北部到江苏省中南部一带,吴王夫差击败了越王勾践之后,就开始向中原发展,于是吴国开始准备攻打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为了粮食的运输,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建了一条运河,这叫运河在当时叫邗沟,用来把长江水与淮河水沟通在一起,然后吴国利用邗沟运输粮食和兵员,以发动对齐国的战争,这便是京杭大运河最初的样子。

所以,京杭大运河最早的雏形叫邗沟,这个邗沟在当时的作用就是用来运输兵员与粮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动战争,攻打别国,是军事目的。

邗沟建成后,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并且与其他的运河连通起来,比如位于浙江省境内的浙东运河,最早由春秋时期的越国修建的“山阴故水道”扩建而成,成为连接杭州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波镇海的一条人工运河,与之前的邗沟连接起来了。

吴国修建“邗沟”运河是为了向北攻打齐国,而越国修建“山阴故水道”运河,同样是为了向北抄吴国的后路,攻打吴国,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邗沟”也好,“山阴故水道”也罢,其最终目的就是军事用途,是为了攻打敌国而修建的。

到了西晋时期,会稽内史贺循利用“山阴故水道”,继续修建西兴运河,修建了东至钱塘江,西到舜江(今曹娥江)完整运河,打通了整个浙江北部的运河水路,形成了浙东运河的雏形,并形成了整个京杭运河淮河以南的运河雏形。

在这里,就能看出,无论是“邗沟”、“山阴故水道”还是浙东运河, 最初的目的都是军事目的,用来运输兵员和粮食,因为水运在当时是便宜、便捷、快速的运输,没有之一。

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修建了从黄河到海河之间的运河,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修建了广通渠,隋炀帝修建了永济渠和通济渠,广通渠是从长安(今西安)到河南洛阳的运河,永济渠是从河北涿州到河南洛阳的运河,而通济渠是从河南荥阳的黄河到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之间的运河,这三大渠道一修建成功,就把原来北方的运河与南方的运河全部连接起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这还没完,之后又经过唐朝的修缮,到了元代,又修建了北京到通州的运河,再明朝与清朝的进一步完善,才到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但是,需要说明的,从隋朝时期开始,政府修建运河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战争的军事目的,比如隋文帝时期修建的广通渠是为了运输粮食,将江南的粮食运到关中,隋炀帝时期修建了永济渠和通济渠,一是为了运输粮食,二是为了自己享乐,方便游玩。

至于唐朝及后来的明清时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南北交流的紧密,运河成为南北及东西交通运输的大命脉,后期的运河修建已经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南北交流,方便运输。

另外,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制度的秦始皇,也是一个喜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皇帝,不仅修建了长城,直道、驰道,同时也修建了运河,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发动了针动百越地区的战争,但是第一次战争因为运输不便,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遭遇惨败,南征百越的战争失败,于是秦始皇修建了从广西桂林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到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的运河,叫做灵渠,连通了湘江与漓江,大大缩短了秦军物资及兵员的运输,再次发动战争,最终取得了南征百越战争的胜利,所以秦始皇修建运河的目的也是为了战争。

说到古代的帝王喜欢修建运河的秘密与目的,其实是要分阶段来说的,在隋唐以前,开通运河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发动战争,利用运河运输兵员、粮食和物资的方便,这是军事目的;而在隋唐之后,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不亚于北方经济,开通运河的目的大多数都是为了政府运输方便,是经济上的目的,当然像隋炀帝这样以享乐为目的,毕竟较少。

在古代,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无论是成本、便捷性、运输量,都有着极大的优势。陆路运输在古代主要依靠马匹、骡子等动物来运输,运输量小,成本高,而且还受限于地形地貌,运河的优势非常明显。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引言:因为在交通尚且不发达的古代,河运只有两种,一种是天然行成的河道,一种是人工开凿而成。天然河运自带光环,,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只要有可以渡河的工具,水力可以胜任,水路就可以畅通无阻。

天然河道就如公交车站一般,要修家门口才能方便快捷,如果离得太远,天然河道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为了改革前面的不足,于是人工运河产生了。人工运河的开通补充了天然河道的不足,所以历代帝王是非常重视开凿运河的,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

安史之乱到元朝统一之间,由于北方始终未能得到统一,所以并未开展对大运河的维护,直到元朝重新实现彻底一统,大运河才得到了修缮。

历代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

1、元朝大运河

隋唐至宋,以洛阳为中心轴线的南北运输线,大运河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了以京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此运河全长900多千里

大运河在元朝的历史作用不可小觑,它解决了南北粮食的转运问题,相当于如今的“南水北调”,意义重大,粮食从南方直达北京,有效的解决了都城的物质需要问题,在解决了物质流通的同时,还沟通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加强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元朝的政治统治。

2、明代运河

明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大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在运河的繁荣期间,运河两边的商业林立,对明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明代北方的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

3、清代运河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大运河边上的城市,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商业极其发达,成为商品交流的集散之地,商业的兴衰与大运河的运输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

运河的河段


(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

(6)里运河:清江至扬州。

(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运河的作用:


元明时期,封建统治者对浙东运河的修缮和维护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使得浙东运河的航运一直繁荣昌盛,虽然不如南宋时的繁华,但是也保证了运河的畅通。

1、漕运

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曾经成为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产品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宁波,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

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也通过浙东运河运往京城。

2、灌溉

浙东运河的一个重要任务为灌溉运河两岸的耕地。

西晋时修建的西兴运河,其最初的用途即为灌溉。南朝时设置堰埭4座,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运河官塘得到修筑,浙东运河蓄水排涝的功用得到完善。从宋代至明清,历代修缮运河河网蓄泄设施,使得运河的闸坝节制系统较为完善。

3、水驿

浙东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作为驿道存在。运河的起点西兴曾设立西兴驿,途径浙东运河转发各地来往绍兴、宁波、台州的公文。

京杭大运河的线路

大运河的战略目的:

1、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因为开通大运河可以完成南北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大运河开凿成功后,隋炀帝可以利用南方的粮草征伐高丽。

2、减少运输成本,完成南北的物质交换。

3、控制南方,漕运带动军事动员能力和物流能力。

总之,历代帝王锲而不舍的开凿大运河,都是为了封建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使南北沟通,在物质运输转换的过程中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同时大运河沟通后,京都的物质空前丰富,南方的粮食物质使京都的供应达到平衡,更加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


逆风解语


运河并不是凭帝王一人意志想修就修成的。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技术落后,修建一条运河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较长的时间,而在这些背后则需要国家的财力支撑,还有各个阶层尤其是老百姓的支持。所以有时修建一条运河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修的好可以疏通水运、改善交通、刺激经济的发展,修的不好只能是劳命伤财,甚至还会亡国亡君。


然而古代帝王确实热衷运河的开凿与修建,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那如题主所言“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下面笔者以史实作例证,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无不追求对于地方的控制。运河的修建让水运条件差异较大的南北方的联系更加密切,而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帝王要想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好的传达命令文件,陆路当然是首选,但是古代水路的更便利、更有效的优势明显,运河可以沟通各个水系,尤其是对于水网密布的南方,通过运河来加强控制是一个重要手段。这一在政治上的作用,有学者称之为“运河作用”。(比如华东师大教授王健)


而史实证明也是如此,比如我们熟悉的京杭大运河,隋炀帝用百万民工,六年之力所修建的运河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游幸。(真想有幸走陆路也不需要六年吧)而是通过运河的漕运功能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真正实现地理上的南北统一。当然京杭大运河的经济、交通作用更是明显,这里仅作为政治作用的例证。

梁启超对此也曾评论道:“自隋炀浚运河以连贯之,而两河之下游,遂别开交通之路。夫交通之便不便,实一国政治上变迁之最大原因也。自运河既通以后,而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中国地理大势论》

二、经济:流动的金钱命脉

自古南方富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多次南移,至元明清时期更是如此,当政治军事中心位于北方之时,运河便将国家所需的粮饷、军饷等快速有效的从经济重心的南方输入北方。所以民间有谚语“都城在北京,财富在东南”一说。而实现财富源源不断流动之一的便是运河的作用。

曾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曾这样描述17世纪的中国运河:

“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通过河流可航行的河道把船一直开到了首都……让他们畅通无阻地航行好几百公里,最终云集在天津的贸易集市,然后从那儿北上入京。因此,即使是在这个被称为物产不丰富的城市,也成了各种产品的集散地。”


显然,运河是统治者也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据相关学者考证,在明清时期,全国各地近70%的资源需要通过运河来运输。同时运河的开通也为沿岸的城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扬州之所以能“富甲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枕江臂海……故天下之美丽皆归焉。鹾商走集,俗尚奢靡。”所以运河被称之为“流动的金钱命脉”实至名归。

三、军事:防御与后勤保障

除了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外,运河在军事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比如《左传》中曾记载:

(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

春秋时期吴国地处水乡,吴王夫差为讨伐北方诸国,开凿了由大江通达淮水的邗沟来运输粮草与辎重,便于军队与军需直达。运河开通后,夫差挥师北上,伐齐攻晋,与各诸侯国签订盟约,终于成就一番霸业。夫差能伐齐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运河顺利地保障了战争中的后勤。


另外,运河还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在近代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列强通过海路顺利入侵至内陆的一个原因就是突破了清军的运河防线。所以清朝对于运河军事地位的不重视也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也给我们后世提了一个醒,运河可攻可守,是重要的军事要道。

总结

综上所述,运河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作用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大都热衷于修建运河?”近代中国学之父卫三畏曾说:“中国另一项重大公共工程是大运河,也称闸河或运河。策划和实施这个工程的君王应赢得的荣誉,远远高于中国征服者所建的长城”。


予知君


古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历经秦、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源于国家为经济发展和政治外交便利所建,联通自然河流、不同水系,同时也促了文化交流。

可见,运河并非帝王为歌功颂德一时兴起所修,主要目的是加强地域交通,其产生发展有历史必然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述运河的产生、走势和发展。

古代陆运与水运

从古到今,交通运输都是连接不同地域的重要纽带,是为地域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地方体系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古代运输税粮和其它物资有两种主要方式:

一是陆运;

二是水运(漕运),又分为河运和海运。

古代,由于陆运耗费人力物力大于水运,据估算,河运比陆运的费用能省十分之三、四,海运则比陆运的费用能省十分之七、八,故随运粮数额增加,隋唐后水运逐渐代替了陆运,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只有水路不通处才由陆路转运。

南北走势的运河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去,因而东西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而南北的水运却困难很大。

这样,在南北走向开凿人工河道便是十分必要的了。再加上东西走向的主要河流其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各大河的支流间又往往相距很近,其中下游更是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也十分宜于人工河道的开凿。

古代运河的发展

【春秋】

最先开凿运河的是春秋时期的陈、蔡、楚等国。当时,为了改善国与国间的交通,陈蔡两国首先开凿了一条不长的运河“胥河”,将淮河的两条支流沙水和汝水连贯起来。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原地区,接着又向岭南进军。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水利专家史禄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了一条运河“灵渠”。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了积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曹丕主要是修通汴渠、开凿贾侯渠、讨虏渠和广槽渠等项运河工程。

【元明清】

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点亮万家灯火


古代热衷于修剪运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第二是,有利于运河两岸屯耕灌溉。

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

古代运输主要依靠陆运和水运,但是陆运成本太大。陆运主要是依靠马车,那么我们想一下一匹马能拉动几顿的物体,而且马匹需要草料,每天行进又必须有车夫全程看着每天的运行距离也是有限的。人需要休息马也需要休息那么运输的成本也就随着涨了上来。

水运就不同了,船的承载能力远远高于马车,同样的目的地,船拉的货物就远胜于马车那么收益自然也会提高。而且动力方面更是可以顺水而下、顺风而行,这样动力方面就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船员吃、喝、住都可以在船上。

兼顾农业社会发展,水能够灌溉大量的农田,保障农业丰收的重大举措。


金融帝哥


引言:

发布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个人认为古代热衷于修剪运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第二是,有利于运河两岸屯耕灌溉。

增强运输能力,减少运输成本

古代运输主要依靠陆运和水运,但是陆运成本太大。陆运主要是依靠马车,那么我们想一下一匹马能拉动几顿的物体,而且马匹需要草料,每天行进又必须有车夫全程看着每天的运行距离也是有限的。人需要休息马也需要休息那么运输的成本也就随着涨了上来。

水运就不同了,船的承载能力远远高于马车,同样的目的地,船拉的货物就远胜于马车那么收益自然也会提高。而且动力方面更是可以顺水而下、顺风而行,这样动力方面就可以节省一部分成本。船员吃、喝、住都可以在船上,这行又可以剩下一部分的人员住宿的开支。


运河两岸的屯田灌溉

古代的耕种作物的收成完全取决于当年雨水量,但是有了运河就不同了。农田干旱的时候附近的村民可以到运河取水,保证农作物不至于旱死让百姓颗粒无收;若是夏季雨水量过大的时候,还可以将过量的雨水引至运河,不让作物涝死。

总结:一条运河可能不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但是这条运河两岸的贸易和农耕都会得到改善。虽然有利于局部,但是也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可以这么说,古代帝王修运河,诚然是为了万世基业。

我们读史,首先要以地理为基础,这才能把历史学好。

这个问题也一样,如果要弄清楚为何古代帝王要不遗余力修建大运河,我们也要首先从地理上来解释。

河流,对于文明的形成以及文化的发展起着绝对性作用,大河冲积出的千里沃土,直接促使人类出现了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对文明的形成具有太重要的意义了。我们可以看一下,人类四大古文明无一不是兴起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有适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区域。

而农耕文明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使人民安定下来,一旦安定下来,人类直接从食物的采集者过渡到了食物的生产者,完成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人吃饱了,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样一来,一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人就会去做一些温饱以外的事,如研发科技,发展文化、政治、经济等等。这样一来,强大的文明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我们明白了河流对于一个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天然形成的河流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对于河流的需求,这个时候,修建大运河也就成了保障国家发展的重要工程。

大运河的主要作用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

展望整个世界史,古代修凿改进河流和人工水道,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灌溉。早在西元前7世纪,亚述人就开出一条运河,用于引入淡水。前5世纪波斯凿通了一个伟大工程——尼罗河至红海的运河。埃及也同样在很早以前就建立起了完备的灌溉系统。

天然河流加上运河,保障了人们对温饱的基本需求,我们也知道,人吃饱了就容易出事情,比如说打仗。

放眼中国,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更是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今天的扬州开凿出了人类史上第一条运河——邗沟,这条人工河,目的是沟通南北,便于向北方战线运输军饷,也就是为了打仗方便。这应是世界上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中国运河不论是工程体量还是技术,都远远走在欧洲前面。

说起中国古代的超级工程,京杭大运河绝对是所有超级工程之首,由淮安到北京的大运河北段,全长1120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隋王朝贯通南北运河的目的,除了军事以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动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后来隋统一天下,定都长安,因此,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这也是促成修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时,北部少数民族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的大量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综上可以看出,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壮举伟业,所以历朝历代英明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运河的修造。


大葫芦芦芦芦芦


我从军事 政治 经济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点 为了满足物流仓储的实际需要。

传统走陆路不仅时间太长,在路上还要消耗

各种人力物力放止盗贼的袭扰。增加了额外

的成本。

走水路利用船运来运送物资省时省力可以以

极少数的人员来运送大批量的物资使得物流

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点 激发地区经济活力,提高中央的财政税收。

水路运河网络将各个本来割裂的地区紧密的

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贸易的发展。在各个关

键枢纽地区设置官商口岸和驿站,提高中央

的财政税收。

第三点 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对地方控制和抵御外敌入侵。

连成一片的地区,中央向地方传达的政令军

令都能在及短的时间内传达到位。强化了地

方与中央的联系,强化了皇权的影响力,同

时中央调兵遣将将更加方便和迅速。仰赖大

运河进行低成本财粮转运,从而保障

军事行动中的军粮、军饷等后勤供应。


军史新观察


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快捷。

水路不仅可以运粮食,还能运兵。既可以减少粮食的损耗,又能节省士兵的体力。

刘裕打关中就是利用水路解决后勤问题,否则哪里用得着绕大半个中国打后秦啊。

隋炀帝修大运河,多为连通南北,防止再次出现南方割据的情况。同样还能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来。

至于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那是附带的,不是主要目的。帝王向来以国家安稳、统一为第一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