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誰憐孤峭質,移在太湖心。

出得風波外,任他池館深。

不同花逞豔,多愧竹垂陰。

一片至堅操,那憂歲月侵。

——【唐】王貞白《太湖石》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宋徽宗《祥龍石圖》


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太湖石,自唐代開始,太湖石特別盛行。唐相牛僧孺酷愛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稱他“遊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中國有四大觀賞石,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因產於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而得名,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太湖石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尤其適合園林、政府、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大型公共機構的佈景,所以它自古就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佈景石材。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宋·青石蓮瓣紋束腰底座連黃太湖石(左) 宋·青石蓮瓣紋石座連黃太湖石 (右)


閒雅之人,無不渴求一方精神憩息之地。昔日文人請“石”入室,太湖石“嵌空穿眼,宛轉險怪”,英石“造型雄奇,箭雨風刀”,臨安石“洞穴委曲,幽渺怪奇”……石作山林,點綴案間,文人遊目觀心,以之為性靈歸依,小小供石,既是自然的微縮,亦是士人生命和精神的映現。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碧凝》太湖石供石


中國人玩石,重其“野逸”之性,愛其瘦拙,作為獨立不羈精神境界的象徵。計成《園冶》言:“片山塊石,似有野致。” “野”是未被規訓,是任其天然,自然凝結而非鐫磨,不勞人工,不著妙手,一切皆有天地元氣生髮。所以,怪、頑、瘦、拙,天機自動,如其本性,創造一片自然的境界。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室無石不雅,室內賞石之首就是太湖石,我們這款擺件仿石部分以黃楊木為原材,底座以贊比亞鴨血檀為原材,加以精緻的雕工,正好把太湖石的靈、奇,展現得淋漓盡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木雕太湖石擺件,體現了“皺、漏、瘦、透 ”之美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所謂“瘦、漏、皺、透”,這種標準就是脫離最世俗的物質觀以及人為制定的大眾審美觀點,單純的以眼光和修為的高度,去欣賞一塊石頭的哲學美感,這種深度的品味直接決定了太湖石的藝術分量。



瘦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卻不失挺拔,整體線條清晰明朗。古人認為太湖石之瘦可為“瘦中見奇,奇現筋骨,骨有堅貞,堅貞出神,神中凝氣”。雖清瘦嶙峋,卻鐵骨錚錚。太湖石的“瘦”同樣如此。形如美人之婀娜、狀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獸之形似。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漏是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孔穴曲彎,空髓網布,縱橫交錯,孔隙相通,一竅焚香,孔孔出煙,香雲環抱,戀石不去。

這種石頭雖然玲瓏透空,卻變化多勢,靈氣十足。

或游龍之靈動、或如彩雲之多變、或如駿馬之飛騰。但總體謙和乖巧、靈氣十足。

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說的那樣:“石不能言最可人。”漏便是靈氣之體現。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皺是指觀賞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

“皺”的本意是皮膚鬆弛而成的紋路,用到賞石上應指石體層疊交錯、溝溝壑壑而形成得皺褶。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皺褶起伏變化無論大小,其弧線、弧度應自然,不可間斷,與石體落座的角度要順勢,不可雜亂無章。這樣的石頭特徵體現著“變”的美感。



透是指觀賞石石體玲瓏剔透,表裡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淨;但一塊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連,形如龍門石窟,未有一個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標準。

“透”的標準很多,比如與石體的比例要求恰到好處,協調合理。一塊奇石洞孔雖有,但僅可容針,不可稱其為“透”。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據說,驗證是否上品的太湖石,只要在其中一個渦洞中澆水,會自然從其它渦洞中流出。這樣一來,一塊石頭就可以接收、貫穿天地的靈氣,自然也就活了起來。


案頭上的飛來峰——太湖石清供


宋人李彌遜《五石》中雲:

“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此種“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使賞石便是修心的一種形式。

太湖石的變化萬千中,濃縮的是一個大千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