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在位时发生泾原兵变给当时的唐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游在路上的鱼1986


唐德宗时期是唐代政治变动的一个关键时期,以唐德宗为首的中央政府鉴于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的局面,力图重建中央集权,打击藩镇跋扈势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唐廷的削藩之策不仅没有取得预先的效果,反而酿成了巨大的失误,泾原兵变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

以泾原兵变为分水岭,唐代政治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唐廷的藩镇政策。一方面中央不得不以审慎的态度,采取温和的手段对待藩镇。另一方面唐廷也没有放弃使用武力,只是在此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区别对待。同时德宗也在经历了泾原兵变和李怀光之叛后猜忌之心日益增强,从而导致其为政之风的变化。

一、泾原兵变过程

安史乱后,唐王朝力量逐渐衰落,那些“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方镇,纷纷割据。先是成德、魏博、卢龙的“河朔三镇”专横跋扈,不用唐王朝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继而其他地方的藩镇,也起而效尤,他们根据各自的利害得失,或者联合反抗唐王室,或者彼此拼斗不休。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卢龙朱滔、魏博田悦、成德王武俊和淄青李纳,分别称王,联兵反唐,并取得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的淮西李希烈犄角相应。德宗派关中诸镇军前往征讨。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兵围襄城,十月,泾原兵五千人受命赴援襄城路经京师,至长安城东的浐水,不满唐朝“粝食菜啖”的“犒赏”愤而暴动。

回攻长安,拥立前幽州节度使朱泚为主,建立政权,国号秦,改元应天,次年正月改称汉,元为天皇。德宗仓惶逃至奉天。暴动者跟踪追击,围攻奉天一个多月,斩唐大将吕希倩、高重捷,败唐灵武、盐州、夏州、渭北援军,打得奉天“城中资粮俱尽”,唐政权只得夜间派人偷出城外,挖芜菁给皇帝度日,德宗也感到危在旦夕,召集公卿将吏,叫他们“宜早降以救室家”,甚长还数次闹着“请从禅代”

暴动者又利用唐王朝内部矛盾,与前来镇压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军反唐,迫使德宗再逃梁州,使唐政权重陷困难境地。直至兴元元年六月,唐依靠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等人,费了不少周折才收复长安。朱泚被逼北走,企图投奔吐蕃,为部下所杀,历时九个月的泾原之变,就此结束。

二、泾原之变原因分析

关于泾原之变发生原因,许多人已经讨论过,按照正史的记载,德宗以泾原兵南救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至京师长安使,由于京兆尹王沪犒师太薄,遂引起众怒,拥姚令言而反,反攻琼林、大盈二库,求取钱财,史言姚令言曾大声疾呼“诸君失计”,并不想反叛,而是在被逼无奈下才反。乍一看,好象是因唐王朝的犒赏不厚而激发起来的,实际上其深刻的根源是这些被迫穿上军装的农民反对频繁战争带来的饥饿、反对无休止的赋税剥削而引起的。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泾原兵卒构成和沉重赋税盘剥

1、泾原兵卒构成

泾原兵的组成比较复杂,其来源主要有二:一是至德年间(公元756-757年)由四镇、北庭开来中原,协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他们分别进驻河南、河北、山西的一些地方,最后来到了陕西凤翔、邠宁一带,“久羁旅,数迁徙”,“颇积劳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因再徙泾州,

“众皆怨诽”。曾酝酿反抗遭镇压之后,才被迫迁来泾州。

一是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当时任此州节度使的朱泚,派来泾州防秋的“五千精骑”。第二年,他也又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入朝防秋。这些兵也分另部署在泾州、奉天、凤翔至京城一带。这些防秋兵,“与豺狼为邻伍,以战斗为嬉游;昼则荷戈而耕,夜则倚烽而觇;日有剽害之虑,永无休暇之娱,”因此很少能安心职守、重视敌情的。

由可见,事变的发动者和加入者,多是边庭赴难的戍卒或来京西防秋的士兵,他们对“久羁旅,数迁徙”,日夜艰苦,战事不息,“永无休暇之娱”本来就十分“怨诽”

2、沉重赋税盘剥

德宗时期战乱频繁,对外多与边境之外的吐蕃贵族交战;对内诸藩连兵,“连年不解甲胄”。军费开支过大,导致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德宗只能在原两税法的基础上颁布实施一些杂税。

(1)首先是两税法术身流弊的发展。

两税法虽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流弊不少,其中如“量出制入”的规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谓量出制入,就是“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一于人”,但在实际实施中倒给封建统治者任意增加税额,大开了方便之门,往往“计奏一定,有加无除”。

建中三年(782年)即两税法颁布后的两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就“请于本道两税钱每千增二百”,唐王朝不仅认可,而且还

“召他道悉如淮南”,在它能控制的州、县,普遍加税百分之二十。结果,弄得“黎人重困,轴杼犹空”。泾原在长安西北,为关中之要镇,是唐政权势力一可及的地方,唐王朝既能调泾原之师以赴援,当然也就更能增该地之税以饷军,两税法的这一流弊带来的痛苦,泾原人民是饱尝到的。

(2)其次是两税外的苛敛。

左拾遗沈济既曾经对德宗说“臣尝示于天下财,耗之大者唯二事焉”,一是兵费,一是官费用,“其中最多者兵费”。军士出征或奉调“出其境者”,除了“本道之粮”留给家属之外,又有“出界粮”、酒肉饷。“一卒出境,兼三人之费”。政府用这种不同寻常的待遇,诱使应募从军的百姓去为它们卖命,如此一来,“常赋不能供”,“用益不给”,于是两锐之外“敢有加敛,以枉法论”的规定不作数了,新的苛杂一天天地多了起来。

建中二年(781年),把两税法中的商税,从三十税一的规定改为什一,第二年又来了个“借商钱”,名义是借,实际强夺,官吏“督责颇峻”,“荷校乘车搜人财货,意其不实,辄遣榜答”,搞得“京师嚣然,如被盗贼”

。随后“又括僦柜质钱”,凡积贮的钱货、粟麦等,“皆借四分之一”“封其柜窖”以备查索,“百姓为之罢市”。这一年还对茶、漆、竹、木开始征税,并提高了盐价。建中四年(783年)六月,又制定了间架税和除陌钱。

这两种税实行之后,“怨黩之声,嚣然满于天下”。从人心摇动“多入南山为盗”,到天下“嚣然”,类似泾原变故的出现,是当时人们预料到的斗争发展。

3、京师空虚为兵败提供了可能性。

唐德宗为了征讨河北淮西叛镇,将西北边防兵、神策兵悉数调往南北战场,不仅造成了边防的空虚,也让京师没了守卫之军。陆贽曾在上奏德宗《论关中事宜状》中写道:

陛下又为之算室庐,贷商贾,倾司府之币,设请榷之科.关辅之间,徽发已甚;宫苑之内,备卫不全。万一将帅之中,又如朱滔、(李)希烈,或负固边垒,诱致豺狼,或窃发郊畿,惊犯城阙.此亦愚臣所窃为忧者也,未审陛下复何以备之?

但是德宗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谁也没有料到泾原兵有如此大的胆子,竟然在天子脚下叛乱。可惜当时由于长期以来制度上的破坏和阙失,白志珍所招募的士兵皆为市井之徒充数,致使在泾原兵卒叛乱的时候,竟然无人救驾。

以上所讲的三点,大致是泾原兵卒发生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泾原兵卒的叛乱是因为王雄犒赏太薄,是德宗吝于钱财,但这一说法过于表面。通过了解泾原兵变发生的前后史实,可知德宗的主要失误在于忽视内部叛乱的可能性,陆贽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德宗没有接受。反而寄希望于集中优势兵力打败叛镇,可惜由于各节镇之间的不和以及利益争夺等问题,反而丧失了优势。

泾原兵变对唐德宗以及中唐政治的影响

(一)对唐德宗的影响

泾原之变,对于唐德宗而言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德宗执政之初立志解决肃代时期藩镇跋扈的状态,力图重建中央权威,于建中二年至三年开始了对河朔藩镇大规模的用兵,并在河北和淮西同时开辟两个战场,中央直属的神策军几乎全被调往前线,最终酿成了泾原兵卒的叛乱,唐德宗仓皇逃亡奉天。

虽然德宗最后重返长安,但是已经深受重创,自此之后德宗的执政风格一改往日,也放弃了对河朔藩镇的武力,而是采取了姑息之策;另一方面对群臣的猜忌之心日益加重,将为政重点转向内部加强个人权力。

第一、 陆贽罢相之后,德宗不再任相

“陆贽免相后,上躬亲庶政,不复委成宰相,庙堂备员,行文书而已。除守宰、御史,皆帝自选择.然居深宫,所狎而取信者裴延龄、李齐运、王绍、李实、韦执谊洎渠牟,皆权倾相府。”

德宗在泾原兵变和李怀光叛乱之后,其对将帅的猜忌之心本已加重,而李晟、张延赏,陆贽、窦岑之间的争斗,更加剧了德宗对宰相的猜忌和不信任,故,德宗在贞元年间对陆贽的信任已经远不比在奉天兴元时期,对陆贽的很多奏议都没有听取,这固然是由于形势改变的原因,但是在另一方面陆贽本人牵涉到党争的问题也更加剧了德宗的猜忌和不信任。于是窦岑获罪,本不至死,遂陆贽上奏求免,然德宗仍想尽办法将其处死,而陆贽罢相之后,德宗索性不再任相,大小事情均自己处理。

第二、 以宦官来统领禁军

自鱼朝恩罢免之后,不再以宦官为禁军之首。德宗时,以军权委白志贞,但是泾原兵变起,德宗诏之竞无人救驾。

“初,神策军使白志贞掌召募禁兵,东征死亡者志贞皆隐不以闻,但受市井富儿赂而补之,名在军籍受给赐,而身居市廛为贩鬻。“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不听,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贼,竞无一人至者。”相反,“有窦文场、霍仙鸣者,尝事上于东宫,至是,帅宦官左右仅百人以从……”。

于是德宗在回到京城之后,重新启用宦官掌禁军。

“泾师之乱……唯文场、仙鸣率诸宦者及亲王左右从行,志贞贬官,左右禁旅,悉委文场主之。从幸山南,两军渐集……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禁旅文场、仙鸣分统焉。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

德宗自经忧患,因对将相的不信任一次次加剧,

故以宦官统神策军,并建立了神策军中尉制。

(二)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1)地区独立性加强

泾原兵变使中央政府权威遭受重大打击,宣告了中央政府削藩之策的失败,唐廷不得不停止东战场的战斗,听从陆贽的建议,于明年正月颁布了兴元赦书,下诏罪己。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之罪,对于朱滔,若能孝顺朝廷,也给他改过的机会,唯朱溉因为,盗窃名器,暴犯陵寝,故而不在赦免之列。可见,赦书是德宗的妥协之书,但是地方节度也因此得到喘息的机会,河北重新回到了之前拥兵自重的局面。

李怀光覆灭之后,河北藩镇基本又恢复到战前状态,田悦、朱滔、王武俊等相继死去,但是继任者仍是桀骜不驯,唐中央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仍然只有京师西部以及东南的一些藩镇。对于节度使的任免,一方面,地方尤其是河北仍是自主选择,中央政府虽也过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采取了默认,行军司马的设置虽然是出于中央的意志,但是变数很大,地方将帅的用力仍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士兵之手: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

一些聪明的藩将就会采取一种灵活的策略,在前任节度使死的时候,仍然向朝廷求节,但却是象征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象。对于那些嚣张的藩镇节帅,德宗还是毫不留情的出兵打击,但是几次出兵均失利,这再次动摇了德宗的意志,增长了地方的独立性。

(2)免除苛捐杂税,鼓励军民生产

泾原之师的暴动,给了唐朝统治者沉重的一击,迫使他们“赋敛无度”的罪恶行泾,不得不有所克制,不得不实行一些缓和剥削、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

首先减免苛捐杂税。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初,“罢间架、竹、木、茶、漆税”,免收私人买卖的除陌钱。暴动被镇压之后,德宗又赶紧做了如下一些迫不得己的事情:免除了“两税外别征”的“资粮”,“悉罢归农”;第二年即贞元元年(公元785年)下令“凡不急之费及人冗食者皆罢之”;这一年还“罢榷税”;此外对奉天、凤翔、京兆府、兴元等地,特别蠲复一年左右至十年不等,还把凤翔人民“今年秋税及去年以前逾欠”全部放免;到了贞元四年(788年)又重折审定两税等第,规定今后每三年一定,以尽可能做得负担公允一些。

其次取消了对“胡客”的供给。

所谓“胡客”,就是在这以前留在长安的外国使臣,约计四千人,自从吐蕃占据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以后,他们“归路既绝”

,其人马给养,长期以来都由唐王朝安排近畿府、县负担,“长安市肆不胜其弊”,这些人,留京师时间不短,有的超过四十年,都有家小、田宅,并放高利贷,谁也不愿意归国。唐政府遂停止其给养,按他们的情况,分别委任充当将卒,如此一来,“岁省度支钱五十万缗”,“市人皆喜”

再次,鼓励军民生产。

贞元二年(786年),命令各地选拣耕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分给有地无牛的百姓以耕牛,并确定“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第二年又按宰相李泌的办法,收买耕牛、冶铸农器、搜集麦种、“分赐沿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唐王朝扶植农业生产的此类措施,在边镇特别在关中是起了较好的作用,《旧唐书·食货下》记载,自藩镇连年战争以来,“凶荒相属”,但是到了贞元三年(787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兴元以来,是岁最为丰稔”,一斗米的价格,只是兴元时期的百分之十五。边镇通过鼓励生产,也“颇有积储”,泾原、陇右两地,主将“皆帅卒力田”,几年来“军食充羡”,泾陇一带也出现了安定局面。

结语:

泾原兵变是唐代中叶政治的分水岭,兵变之前,唐廷试图扭转先朝时期藩镇林立,跋扈不臣的局面,但是,由于唐廷举措失当,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最终酿成了泾原兵卒的哗变。泾原兵变不仅也对德宗本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德宗对武臣将相的猜忌之心加重,另一方面最终导致了德宗陷入一种极端的权力控; 更重要对中唐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待藩镇问题上陷入了矛盾和极端化。 一方面中央政府不得不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藩镇; 另一方面, 面对河北藩镇, 中央又无奈之何, 又不得不采取了姑息之策


历史系老阿姨


所谓泾原兵变是指唐德宗时期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士卒因待遇不公发生兵变,继而攻陷长安,唐德宗被迫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多,史称“奉天之难”。

这次兵变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面临威胁最大的一次兵变,差点导致唐王朝提前150年灭亡。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一下这次兵变的过程以及影响。

一、泾原兵变的历史背景

唐德宗李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孙,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时年二十岁的李适临危受命,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讨伐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适于779年即皇帝位,史称唐德宗。

李适上位之初,大胆提拔任用了一批文武官员,打压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安史之乱”后,黄河下游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且不经过中央任命,就擅自世袭相传,根本不把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即位后第三年,李适便大刀阔斧开始削藩,结果操之过急,引发了山东各地节度使的反叛。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德宗任他为新任成德节度使,但被德宗拒绝。李惟岳于是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三镇节度使一起举兵谋反。

782年秋,唐德宗任命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淄青节度使,让他讨伐叛军。没想到李希烈此时已经暗中与叛军私通,别说去平叛,不久后也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黄河下游的于是藩镇叛乱越演越烈。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令李勉、哥舒曜前去镇压李希烈。没想到李希烈在军事上很有两下子,几仗下来,唐军损兵折将,差点被李希烈打了个全军覆灭。

无奈之下,唐德宗又重新调整了带兵将帅,并命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5000士兵经长安转道去援救被李希烈叛军围困的襄城。

二、泾原兵变的起因及过程

问题就出在了这节骨眼上。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后,唐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前往犒赏,王翃一个文官,对危难时刻劳军这件事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招待工作

漫不经心。王翔到军营后只赏赐了粗茶淡饭,结果引发了士兵们的愤怒。

泾原士卒们冒雨而来,大多携带子弟,希望得到优厚赏赐养家,但朝廷一文赏钱没有,连一顿饱饭也没吃上,随之军心大乱,喧躁着要占据京城长安。

士兵们纷纷扬言大骂:“我们离开家中老小,要去与叛军死战,但是却吃不饱,怎么能以草命对抗白刃呢!国家的琼林、大盈两座仓库,宝货堆积无数,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

节度使姚令言劝阻道:“到了东都洛阳就会有厚赏,你们不要鲁莽行事,这不是一条活路”。结果士卒不听,反而用长戈把姚令言架出军营。

情急之下,姚令言派人火速报告了唐德宗。唐德宗闻讯大惊,立刻命令赏赐布帛二十车,再次前往安抚。没想到士卒们看到布帛,更加是义愤填膺,立马用乱箭射杀了使者,随之全军哗变,攻入长安。

唐德宗在泾原兵破城之际,带着皇妃、太子、诸王及宦官等仓皇出逃,前往长安不远的奉天(今陕西乾县)躲避兵灾。

泾原兵涌入长安后,打开皇宫府库,抢运金帛,并将因其弟朱滔叛唐而被免去卢龙节度使的前太尉朱泚请出,奉为首领。朱泚进入宣政殿自立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继而亲率大军进攻奉天。

随后唐德宗在奉天下诏征发附近诸道出兵勤王,诸路援军很快陆续聚集长安附近,前来救驾勤王。与其同时唐德宗以封官加爵的承诺,招募城内敢死勇士御敌。朱泚率叛军围攻奉天一月有余,几番鏖战,损失了数千人,眼见前来勤王的唐军越来越多,无奈之下只好退回长安固守。

不久,唐德宗以李晟为岯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与屯奉天的朔方、振武、永平、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东西相应,进逼长安。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朱泚和姚令言弃城向西奔逃,抵达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肃省镇原县东),两人在途中被部下梁庭芬、韩旻等杀死,其余党源休、李子平奔凤翔,被李楚琳斩杀。不久唐德宗返回长安。

至此,泾原兵变以失败告终,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又得以苟延残喘了150年,直至灭亡。

三、泾原兵变对唐王朝的重要影响


泾原兵变后,大唐帝国的威严几乎完全扫地,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力从心。但是唐德宗以及此后唐朝各代帝王们不思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反而一直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绥靖的政策,导致晚唐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同时,逃难的经历及地方军将势力的日益壮大也影响到德宗对武将的信任。面对皇权受到的冲击,唐德宗转而亲信宦官,使得宦官势力再次登上唐王朝的政治舞台。返京后,唐德宗深感拥有一支由自己掌控的禁军的重要性,遂不断扩大神策军,并于贞元十二年设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将禁军统帅权交给了宦官,遂使得唐代藩镇割据之祸与宦官专权之害并存,最终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独钓秦时月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抑制宦官专权,采用两税法,罢贡献等,使得唐王朝中央的财力的到恢复,边境比较和平,宦官专权得到抑制,为削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从泾原兵变后,德宗认识到唐王朝的经济、军事力量还不足以消灭盘根错节的藩镇势力,于是

1)他采取不积极削藩的妥协政策,尤其是对河北藩镇,只要其名义上承认中央政府,朝廷就不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

2)转而亲信家奴,使得宦官势力再次抬头。兵变后认识到由自己掌握一支军队的重要性,贞元十二年唐德宗李适设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窦文杨、霍仙鸣二人充任,将禁军统帅权交给了宦官,

造成影响:

1)这种缓慢的削藩,使得唐王朝以后的帝王虽努力逐步削夺藩镇权利,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造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中晚唐之时始终存在,且随着唐王朝的渐趋衰落,中央影响力也日益缩小。

2)宦官势力恢复,帝王中央的影响力减弱。

藩镇割据之祸与宦官专权之害并存,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另类小历史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的权威下降,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中央节制。唐德宗即位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进行削藩操作。泾原军在奔赴战场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赏赐,发生兵变,迫使唐德宗逃往奉天。

泾原兵变

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 ,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联卢龙节度使朱滔、魏博节度使田悦、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和淄青节度使李纳,五镇分别称王,联兵反唐。唐德宗调拨关中诸镇平乱。

次年八月,李希烈出兵三万围困哥舒曜于襄城,东都岌岌可危。

十月,无计可施的唐德宗只得下诏让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0将士到驰援襄城,泾原军大多是携带子弟而来,原本以为到京师后,可以获得朝廷的丰厚赏赐作为养家之资,不料朝廷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建中四年,李希烈叛,寇陷汝州,诏哥舒曜率师攻之,营于襄城。希烈兵数万围襄城,势甚危急。十月,诏令言率本镇兵五万赴援。

大军到达浐水,京兆尹王翃奉诏犒赏泾原军将士,所给予的也只是粗茶淡饭。将士们大怒,纷纷扬言:“我们抛家弃子,为朝廷卖命,现在连饭都不能吃饱,怎么能以贱命对抗白刃呢?国家琼林和大盈两大仓库,宝物堆积如山,何不取来用以活命呢?”,泾原军自浐水倒戈而还。姚令言劝说军士们,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到了东都就会有丰厚的赏赐。群情激愤的军士此时已经听不进去姚令言的劝阻,用戈将他架了出去。

姚令言赶紧上疏,唐德宗也慌了手脚,令内库调拨二十车缯彩用于犒赏泾原军。可惜为时已晚,泾原军已经兵临丹凤楼下。当日,唐德宗仓皇出逃,泾原军将府库劫掠一空。

奉天之难

太尉朱泚是卢龙节度使朱滔的兄长,因为弟弟谋反,朱泚向朝廷请罪并交出了凤翔陇右节度使的职务。泾原军在姚令言的建议下,将朱泚奉为主上。朱泚登基,建立大秦,改元应天,并对前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唐德宗展开追杀。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前往救援,暂时解了奉天之围。

唐德宗听取宰相卢杞的谗言,让李怀光屯兵便桥,唐德宗的刻薄寡恩,让李怀光十分愤怒,于是投靠了朱泚,唐德宗不得不逃往梁洲。神策军在李晟的带领下收复长安,朱泚西逃,被韩旻所杀。在逃离长安十个月后,唐德宗被迎回京师。

泾原兵变的影响

泾原之变对唐朝产生了两大负面的影响

其一:泾原之变和奉天之难,两场战争,削弱了唐朝在西北布局的军事防御力量,给了吐蕃可乘之机。

其二:神策军的指挥权重新回到宦官的手中。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朱瞻基开禁的宦官学堂,如果皇帝是势强,可以充分利用宦官,如果皇帝是势弱,皇帝就会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


抱影无眠夜归人


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还有存在感吗?

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你问的这个问题吧?

李隆基前半生光辉荣耀。后半生一泻千里!

从安史之乱发生的那一刻起。他这个皇帝就做不下去了!

当初一日杀三子。

却纵容胡人做大做强

不相信自己儿子。却相信一个外人!

可悲可叹!

最可怜的是大唐老百姓。

估计他们宁可不要开元盛世富裕。

一直细水长流。至少有命在。平平安安!

也比悬崖式断落。丢了性命更好!

可惜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云丹凤青


公元783年8月,叛唐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兵三万,围攻河南、襄城,9月皇帝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令泾原节度使等各道兵马援救襄城。10月的时候泾原节度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当时天寒地冻,士兵又累又饿,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无所得。士兵们出发到了浐水,唐德宗命令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结果京兆尹王翔只赏赐粗饭,引起了士兵的不满,导致哗变!泾原兵拥立朱泚为主帅,攻入长安!史称“泾原兵变”。

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护驾只有宦官霍仙鸣及寭文场。

泾原兵变后,大唐皇帝的威严完全扫地,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唐德宗也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德宗即位之初,本来对宦官预政十分警惕,但经历了泾原兵变后,他又开始重用宦官!


大江侃历史


唐德宗在位时发生的泾原兵变,彻底给己摇摇欲坠的大唐皇朝又一沉重打击,给唐王朝带来了又一重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