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号称上海滩土皇帝,为何晚年落魄到借钱的地步,有人愿意给他借钱吗?

风雪梦不逝


这是以讹传讹。

晚年寓居香港的杜月笙,和此前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相比,确实锦囊羞涩了许多。但还没沦落到借钱度日的地步。

不但没有借别人钱,杜月笙临死前,手里还握着一大堆别人借他钱的欠条,每一张欠条上的数额,都不菲。但是,杜月笙决定把欠条全部烧掉。

即便杜月笙真的沦落到需要借钱度日的地步,我想,以杜月笙平日里埋下的人脉,也会有人借钱给他的。况且,他有一大堆徒子徒孙,很多徒子徒孙都混得风生水起。只要杜月笙一开口,单是徒子徒孙们的供奉就足够杜月笙花销了。

不过,客居香港的杜月笙,确实比以前寒酸了许多。

比如住宅。在上海时,杜公馆都是宽敞明亮的大豪宅,而且不止一两处。可是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只有一处拥挤的住所。因为太拥挤,已经成家的孩子们只能出去住,而杜月笙身边的很多人,也只能住在外边,每天早晨按时到杜月笙的住宅上班。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杜公馆可以住下所有人员,绰绰有余。

杜月笙临死前留下的遗产,也比较令人唏嘘:仅仅十万美元+十万港币。

这笔钱,说来也不算少。但放到曾经挥金如土的杜月笙手里,确实是小钱。

这两笔钱,其中的十万美元是从宋子良手里要回来的。

当初杜月笙还未落魄时,曾经放了十万美元在宋子良手里,让宋子良帮着理财。很多年了,宋子良用这笔钱投资,最终连本带利也就十万多一点。

杜月笙临死前,让大弟子陆京士拍电报给宋子良,要回了这笔钱。然后作为遗产分给了妻儿们。

其中的十万港币,是放在他的朋友朱汝山手中。这笔钱,杜月笙本来是打算留给陆京士的,作为运作恒社的经费(恒社是杜月笙创办的一个社团)。

但陆京士不忍,在杜月笙面前假意收下了这笔钱,但悄悄地又塞给了杜月笙的家属。

也许,杜月笙还放了钱在其他人手里,但他已经忘了。见于记载的,杜月笙临死前的遗产,就只有这十万美元和十万港币,以及一堆被烧掉的巨额借条。


趣谈国史


借钱的说法发生在1951年

那一年杜月笙哮喘病发作,感觉命不长久,就让人拍电报给他的门生陆京士到香港处理后事。陆京士跟随杜月笙二十多年,是杜月笙恒社中核心人物,当时正在台湾整理青帮事务

陆京士到了香港后,杜月笙已经快不行了,两人交流一会后,杜月笙突然对家人说,陆京士在我这边存了十万块港币,你们立刻还给他。陆京士听到后,诧异一下立刻反应,没这回事,从来没在先生这里存过钱。

一个坚决要给一个坚决不要,后来杜月笙想起来在朱汝山(跟杜月笙混的上海富豪,当时也在病床前)那边还放了十万块,于是让朱汝山把钱给陆京士。朱汝山听到后,说先生在我这里存的是十万港币,不是十万美元

第二天朱汝山开了张十万的支票,当着杜月笙的面交给陆京士,陆京士呢前手接,出门就还给了杜月笙老婆

其实,想想就能明白,这十万块是杜月笙给陆京士提供的发展经费,陆京士维持恒社运转整顿帮派等,都需要钱财,杜月笙临终前想再尽一份力,毕竟那些人都是跟他混的

估计就这件事传出去之后,变成了杜月笙在香港借别人钱的说法

杜月笙虽然在香港没办什么产业,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远没到需要借钱的地步,而且他若真缺钱,根本不用借,也不想想老杜是靠什么起家的


灵石蕴珠宝


杜月笙一生风风光光,在上海是一个数一数二的人物,手上拥有过无数的钱财,又用这无数的钱财打出了权和势。

对于杜月笙的钱财,用他的话说,“我一生一世,过手洋钿何止亿万。”

这“亿万”二字,恐怕也只能看到杜月笙在巅峰时期的三四分模样,他当年在上海所拥有的“势”,即便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官员也曾在他手下吃过瘪,谁去了不得客客气气唤一声“杜先生?

即便只是表面上,也得给足杜月笙面子!

不过,杜月笙虽然辉煌过,却也落魄过,他最落魄的时期显然是发迹以前,在辉煌过后的衰落时期,也有过落魄的时候,只是他的落魄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1937年,日本人在侵占上海后,找到了杜月笙,说要出资2000万日元和他合作开银行,他婉拒了。

日本人一看,难道是杜月笙胃口太大?于是,便又改合作为直接送钱,只要杜月笙肯向日本人低头,学学张啸林,2000万白送!

可是,杜月笙仍然摇摇头拒绝了,不为什么,只因为他是中国人。

日本人看到杜月笙油盐不进,也生气了,特务头头土肥原为了迫使杜月笙低头,竟然派了飞机到杜公馆上空盘旋,吓死你个杜月笙!

杜月笙被吓住了吗?不但没有,他更是在日本特务的眼皮底下,坐车离开了杜公馆,直奔码头,登上了去香港的轮船,气得日本人跺脚痛骂。

杜月笙到了香港,没了上海这块肥沃的土壤,他也算是落了难,可是他还是没有闲着,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钱,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设立医院,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杜月笙对钱实际上没多少概念,在他眼里钱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所以在香港沦陷前夕,他到了重庆后,手往口袋里一掏,竟已经掏不出多少钱来了。

钱用在哪了?除了维持杜公馆里的开销,几乎全砸在了支持抗战事业上了!

所以,说杜月笙的落魄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确实不为过,不过,这样的“落魄”却很可敬,也很可爱。

杜月笙到了重庆,兜里空荡荡的,让他很不舒服,他想干很多事,却因为没有钱而干不了,这也让他很是苦恼。

所以,他想在重庆重新打造一个杜氏商业帝国,可是手里却没有钱,没有钱,他想的再好也只能想想而已。

他在重庆,空有一身所谓的名望,却没有任何根基,所以他想要在重庆打出一片天来,只能求人。

只是他自从发迹以后很少求人,多是别人求他,这突然让他开口求人,他也确实很难放得下脸。更何况,他心里对求人一事也很忐忑,如果他开了口,别人不卖他面子,拒绝他了他怎么下得了台?

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刘航琛!

刘航琛曾因得罪了川系军阀王赞绪而遭到了王的通缉,从而出逃河内。杜月笙获悉此事后,派人去河内将刘航琛接到了香港,给予了厚待,后来又资助他回川,从而东山再起。

刘航琛素有“四川财神爷”的称号,手里有的是钱,杜月笙找他借钱铁定没错!

杜月笙在短短几天里便已经受够了没钱寸步难行的痛苦,于是,在看到刘航琛后,叙旧一番,便开门见山地说:“航琛兄,承你借我一本空白本票,让我随时在你的银行中支钱,你这番盛情,我是十分的感激。”

不是一张,是一本!

这话的意思——你给空白支票,数额任我填写!

乖乖,这胃口也忒大了,碰上势力的又脾气不好的人,看你杜月笙今朝落魄,借钱却仍然这么大口气,恐怕免不了一顿臭骂和侮辱。

杜月笙倒也不是一个没底线的人,在看到刘航琛同意后,他又说:“记得当初我问你,我支用钱的最高限额是多少,你老兄说是一百五十万,对不对?”

是的,杜月笙想借的正是150万。

刘航琛二话不说,拿出了一本空白支票交给了杜月笙,“一百五十万元之内,杜先生打支票,我的银行立刻照付。一百五十万元以上,麻烦杜先生先知会我一声。”

你杜先生打支票,只要是150万以内,我刘航琛的银行可以立即兑现!不过,凭我们的交情,杜先生也别局限于150万,真要超过了150万,你知会我一声,我也可以借给你!

杜月笙胃口大,刘航琛也爽快,所以杜月笙忍不住笑道:“生平借款,以这一次最为痛快!”

此后,他凭着从刘航琛手里借来的钱,又在重庆发了家,从他后来为了赎一个被绑架的手下花了700万,便可知他在重庆的身家有多恐怖了。

1949年,杜月笙去了香港,虽说已经没有了在上海的辉煌,可须知他保险箱里还锁着价值不知几何的借据呢!

更何况,他在香港也受到了所谓的“香港杜月笙”李裁法的照拂,也仍有不少门生追随照料,生活上算不上落魄。

他在临死前,仍然留有美金10万,更是以“京士有10万块港币存在我这里”为由,将存放在朱如山手里的10万块港币赠给了陆京士!不过,陆京士拿过钱后,转头便交给了姚玉兰。

杜月笙还屡屡接济逃难到香港的朋友,或多或少送几个钱去给他们,如一个曾经的重庆富豪逃难到了香港,想去台湾,竟连买船票的钱也没有,只好拉下脸去向杜月笙“借”300块,杜月笙想了想,300块拿不出手,便给了他1000块。

他刚到香港的时候,更是为了支持门生在香港做生意,接连亏损了10万美金。

所以,杜月笙晚年虽然为了杜公馆里的花钱如流水感到忧心,可是在他临死前,也仍然留有10万美金的遗产,兑换成港币也有不少,终究没有落魄到去向人借钱的地步。

他在向刘航琛借钱的时候,也不能说是他的晚年,此时的他虽然已经53岁,可他心中仍然充满了斗志,对未来仍然充满憧憬。

杜月笙晚年虽然不再有在上海时候的富有,但是一个能够撕碎手里所有的借据,又能够留下10万美金遗产的人,恐怕也谈不上落魄。

即便落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竟然放着这么多借据不用,反而撕碎了。

杜月笙这个人啊,豪气!


宁糊涂


杜月笙晚年是有些落魄,但并没有到要借钱的地步。

解放前夕,杜月笙面对国共双方的拉拢,没有去台湾,也没有留在上海滩,反而是逃去了香港。

在去香港之前,杜月笙的产业几乎没机会变卖,手里一共也就30几万块钱。

到了香港之后,杜月笙没有在上海滩的势力,自然那些鸦片、赌博的产业没办法开展。

所以,杜月笙一家在香港最后的几年,资金是只出不进。

雪上加霜的是,虽然钱财紧张,但是杜公馆的花费依旧如流水一般。

过惯了风花雪月的日子,杜月笙的晚年也没办法节衣缩食。

实际上,杜月笙不是没想过赚钱,也曾拿出一部分钱来找人去炒股票。

结果不仅没赚到,还赔了好多,从此以后,杜月笙就再没发展过产业。

杜公馆的花销,全靠带来的30多万撑着,到杜月笙临死之前,连放在陆京士那里的10万美金都没动,说明这30多万还是勉强够花的。

假如他真的借钱的话,相信还是能够借到的,香港也不是人生地不熟,有很多台湾方面的人当时也在香港。

凭着杜月笙的过往人情,相信也会卖他一个面子。

但是杜月笙借钱的可能性很低,杜月笙有句名言,说人的一生最难吃的三碗面,是情面、人面、场面。

昔日纵横阖捭的黑帮大佬,就算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恐怕也拉不下这个老脸去借钱。


十点历史君


杜月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逐步发展成上海滩三巨头之一,是上海滩当之无愧的土皇帝。巅峰时期的杜月笙,就连蒋介石也要敬重他三分。杜月笙有钱有势,上海滩的杜公馆如今依旧气派,可见当年杜月笙究竟拥有怎样的财富。


杜月笙晚年虽然落魄,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没沦落到需要借钱度日的地步。杜月笙晚年携带全家来到香港定居,本想发展势力,但遭到了香港青帮的打压,毕竟不是在上海了,杜月笙也只能就此作罢。

1951年杜月笙病重,他临终之际把弟子陆京士叫来身边,当时陆京士正在台湾建立青帮恒社。陆京士来到已经奄奄一息的杜月笙身边,杜月笙拿到十万港币,说是陆京士之前在我这存了十万港币,现在还给他。陆京士当时也是一脸糊涂,记得自己并没有存钱在杜月笙这。



后来才明白,这是杜月笙临终前给他的一点帮助。陆京士刚刚建立恒社,正是用钱之时。陆京士当时并未拒绝,只是到了出门后,他又把钱还给了杜月笙的夫人,陆京士也知道杜月笙这一家子人现在不容易,生活艰难,这时候哪能要这十万港币。所以后面就流传出了杜月笙晚年借钱的故事。


麦地传奇


其实老杜是真没钱了。

按理说像杜月笙这样级别的大佬,以他在上海的实力地位和事业体量,随随便便攒几个钱也足够一辈子吃喝不愁。但大家只注意到杜老板进项大,却忽视了他的花销也大。

和一般的大佬不同,杜月笙对金钱并没有特别狂热的追求,更不是一个守财奴。在他眼里钱只是个工具而非最终目的。相比于利,他倒是更看重名。他更愿意把赚来的钱,大把地花在结交各路人物,疏通打点关系上,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他花钱如流水,也给大家留下杜老板出手阔绰,手面宽的印象。

这是他与其他同时代大佬们相比能够一枝独秀,成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的原因,但同时要经营这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手眼通天,是需要大量金钱支撑的。

当时的杜公馆,光过一个年的花销就不下三五十万。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日子开始,杜月笙就要备好整叠的银票带在身边。对于那些他认为缺钱过年,需要帮助的人,便会送上一份。而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贫困者,杜家会发放济贫的折子,凭这个折子,每月初一十五可以在杜家账房领取固定的月费。对于那些流落街头的乞丐,杜家也有专门的赈济,杜家佣人会专门把他们拦入劝余坊的弄堂内,出一个领一份钱,每人也能领到几个毫洋。按当时的物价,这些钱足够他们有鱼有肉地好好吃上几顿了。虽然这几个毫洋对于杜月笙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奈何来领钱的乞丐人数太多,加起来就是一笔巨款。

到除夕团圆饭后,杜家会客厅的烟榻上就会摆上叠好的现金,杜月笙坐在那里,凡事来拜年的人,杜月笙便会随手抓上一把递给来人。前来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进进出出,直到后半夜才见消停。每到此时,杜月笙显得便格外轻快,跑到澡堂去洗个澡,然后理了发,回来准备拜天地、祖宗、神仙。烟榻上剩下的那些钱,便全成了陪他干这些事的秘书翁左青的好处。

正月里,杜月笙走亲访友,在拜年上又得花大把的钱。他每次登门拜年,除主人的红包外,从司机到佣人也人人有份。照理说,这是礼尚往来有来有回的事,来杜家拜年的人也不少,所带红包自然也不能小,合计起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杜月笙并没有把这些钱据为己有,而是又都赏给了杜家的下人们。杜家的佣人不止华格臬路杜公馆一处,还有莫干山别墅、浦东高桥镇的杜家祠堂,加起来不下一百五十人。据一位看守杜家祠堂的佣人叙述,他最多曾分到银币八百元。如此一来,就按人均四百元算,这一百五十人加起来便是六万余元。杜家佣人们光靠这些钱便足够一年的花销了,干上个三五年,靠攒下的这些钱便能够买房置地,开一家店面,成为小康之家了。

如此巨大的耗费,按照杜月笙的实力原本是足以应付的。但到后期,杜月笙极力洗白,到抗战后,更是一心求名,因此在最赚钱的烟赌两行便要逐渐收手,转向工商业正途。如此便不能像以前那样财源滚滚。如此一进一出,赚得少花得多,杜月笙便攒不了几个钱了。

解放后,上海变天,而杜月笙的产业几乎都在上海,所以当他跑到香港的时候,便基本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

其实即便如此,杜月笙也应该是不缺钱花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棵行走的摇钱树。凭借出类拔萃的能力和多年积攒的人脉,无论他去台湾还是在台湾,都不愁重打鼓另开张,重新壮大自己的事业。

但问题的关键是,他的身体垮了。

到香港的杜月笙已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即便在晴天,也是每日早起读报后便又上床,午饭后又是午睡,到傍晚四五点,才勉强起身移步客厅,看些闲书,听听留声机,打发时间。而到了阴雨天,哮喘发作,豆大的汗珠布满额头,青筋暴起,时而又忽然从床上一跃而起,两手空张,仿佛要抓紧什么东西,好用尽气力,打通喉间阻隔。每次犯病,都要持续一两周才能有所好转。

到后来,杜月笙必须借助氧气才能呼吸,即便外出访友,也要预先把氧气罐送去提前备好才行。其每月氧气用量不下二十余罐,由氧气公司用货车按月送来。这个使用量,就是一般的小医院也用不了这么多。

为了治病,杜月笙请便各方名医,甚至邀约中西医进行会诊,其中不乏香港大学的医科教授。但杜月笙尝试了中西医各种疗法,都治标不治本,只能眼看身体在哮喘的折磨下一天天垮掉。到1951年秋,杜月笙又患上两脚麻痹,连路都走不了了,从卧房到客厅都需要借助轮椅,身体就更差了。

这样的杜月笙,已经无力再干什么事业了,所以只能吃老本。初到香港的杜月笙,除随身携带的有限外汇外,最大的一笔款子是存在香港交通银行的八十万港币。这些钱是杜月笙出售杜美路的房子所得,原本有四十五万美元,但当时是按法币折算付款的,由于当时上海经济秩序混乱,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飞快,一收一兑间便已不足四十五万美元了。而这笔法币价款的大部分又被杜月笙存入银行生息,作为家用开支,所换外汇只有这区区八十万港币,杜月笙在香港的生计便全靠着笔钱了。此外,杜月笙还有一笔钱是早前交给宋子良在美国代为打理的十万美元。但这笔钱作为理财,一来盈亏难料,二来又不能立刻抽出来,即便取出来,当时的杜月笙每月光医药一项就得至少六千,加上其他支出,没三万不可,这些存款根本经不起他几年消耗。如此一来,杜月笙在经济问题上虽不至于穷到没钱花,但也显得捉襟见肘了。


王侯录


被称为“上海滩土皇帝”的杜月笙,为何晚年会落魄到借钱的地步?

说起杜月笙,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什么“上海滩土皇帝”、“青帮大佬”、“上海滩教父”等等称谓。总之在他的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标签,这其中既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当然了,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自然功过是非颇多。

早年的杜月笙起家比较艰难,不过上天也算是眷顾他,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还是在上海滩打下一片天地。发家之后的杜月笙,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在上海滩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不过,在杜月笙晚年的时候,却似乎过得不怎么好。生活一度困窘,甚至到了“借钱”的地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春,杜月笙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召开的“行宪国大”,捧蒋介石当总统。当时国民党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于是蒋介石便派遣儿子蒋经国到上海去实行市值改革,发行金圆券,并要求民间要将所持有的“外币”及金银一律都兑换成金圆券。

但是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照办,于是蒋经国便以投机倒把罪将其逮捕,并关押了半年的时间。杜月笙家族在几经周折之后,其势力也大不如前了。虽然杜月笙的那些所谓的徒子徒孙和一些亲朋故友都还对其有照料,但实事求是地说,杜月笙一家的生活状况已经随着时局的变化,一步步在走下坡路了。特别是在杜月笙去到香港以后,其生活则过得更加艰辛了。

就拿住宅来说,杜月笙在上海杜公馆是何等宽敞明亮的大豪宅,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却只能蜗居在一个小住所里面。因为房间太过拥挤,已经有家庭的孩子只能出去找地方住。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在临死前所遗留下的遗产却只有十万美元和十万港币这么一点。

当然了,也许你会说这并不是一笔小钱,但是这对于曾经那个挥金如土“上海滩土皇帝”的杜月笙来说,的的确确是一笔小钱。再者来说,他的家庭人员众多,这些钱又怎么能够维持家中日常开销呢?

最重要的是,这两笔钱中的十万美元是从宋子良手里面要过来的。而这十万元港币则是原本是要交给大弟子陆京士,将其作为恒社经费的。但是陆京士不忍心,于是便只有在杜月笙面前假装收下这笔钱,然后等到出门的时候又将它交还给了杜月笙的妻子。

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在临终前还烧掉了很多人曾经向他借钱打下的欠条。这或许就是这位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做的最后一点努力吧!

那么问题来了,杜月笙在生活困窘的时候,真的找别人借过钱吗?

实事求是的说,并没有。而之所以会有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他的大弟子陆京士。

话说在1951年的时候,杜月笙病重,于是就叫人给弟子陆京士发去电报,让他来香港给自己的处理后事。等到陆京士来到香港之后,杜月笙便叫妻子给他拿了十万元港币,还说这是陆京士存在自己这里的。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杜月笙找陆京士借的,但其实并不是,这笔钱是杜月笙想让陆京士拿去当作恒社的经费。

陆京士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杜月笙那里存过什么钱,也知道这是杜月笙给恒社的钱,但是现在恩师病重,家庭本就难以为继,自己要是拿走这笔钱,那岂不叫人笑话吗?但是恩师的话又不能不听,所以只能假装收下,等到出门的时候再还回去。这才是杜月笙“借钱”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杜月笙传》


方圆文史


大势已去

据范绍增(原川军27集团军第88军军长)回忆说,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见风声不对,于是把他那座位于杜美路70号的洋房挂牌出售,彼时只有美国人肯接手 ,最终卖得45万美金。卖掉别墅后,杜月笙携带这笔款项逃往香港去当寓公。

在此前,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桂系首脑李宗仁代理总统。不久,国共和谈破裂,李宗仁、白崇禧“划江而治”的愿景化为泡影,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攻克南京。接着,又以迅猛的攻势向南进攻,国民党政权即将土崩瓦解。

拒绝赴台

一日,上海警备司令部来电通知杜月笙,蒋介石要在复兴岛召见他,专车已经来接他了。蒋、杜见面后,因为蒋处在风雨飘摇中,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他首先对发行金圆券时小蒋在沪上“打虎”扣押杜维屏(杜月笙子)一事再三解释,说他事先并不知道,否则绝不允许小蒋他们胡闹。随后,他缓缓说道,上海或许守不住了,“建议”杜先生在“适当的时机”携带家眷搬迁到台湾去。他还表示,如果不走,后果很难预测。话虽寥寥,但句句击中杜氏的要害,言外之意,精明过人的杜月笙哪会听不出来。

面对蒋的威逼利诱,杜月笙却不愿赴台,决定另谋他路。他决定去香港。杜月笙公开的理由是,台湾气候湿热,不利于自己的哮喘病。实际上,曾经抛出“夜壶论”的他是要极力避开权谋狠辣 的蒋介石。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有些分量,是因为身后那数万弟子,在上海滩能呼风唤雨,若自己孤身一人随蒋赴台,结局无非是寄人篱下矮三分,看人脸色下菜碟。台湾不能去,上海又留不得,左思右想,他感到还是去香港为上策。

大亨落难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泪别已经年届80余岁、被儿媳妇卷走全部家财、无奈留在上海的黄金荣,带着全家搭乘荷兰渣华公司的宝树云号客轮,依依不舍的离开上海,驶往香港。

在客轮上,杜月笙思绪万千,想想自己早逝的双亲,留在上海的老外婆,失联的胞妹,还有自己血里火里打拼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偌大家业,所以这一切,都已化作云烟。越想越苦闷,他的精神和瘦骨嶙峋的身躯再也扛不住了,一下子垮了下来。杜氏的小妾姚玉兰和孟小冬(梅兰芳前妻)挤在船舱里轮流伺侯他,这位落魄的海上闻人好生狼狈,在颠簸中好不容易熬到香港。

不吃回头草

上海解放后,为了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中共曾派章士钊去香港劝杜月笙回沪。前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率部起义后,也曾托杜的徒弟黄振世转告他说:“我过去坏事干的不比杜老少,只要改过从善,弃暗投明,人家也宽容了我,请他回大陆来,保他无事”。但杜月笙已是风烛残年,身体羸弱多病,不愿再回去了,从此避居香港,最终客死他乡。

虎落平阳

据范绍增、沈醉等人叙述,到香港后,杜月笙的日子并不特别好过,一是家里人口多,开销大,经济开始拮据,经常忧心会“坐吃山空”。这位曾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流氓大亨”,在香港却威风不再,在别人的地盘上,威慑力已大大下降,财源更是几乎断绝,只能吃老本甚至靠昔日的弟子们接济了。曾经跺一跺脚也能引发上海滩“地震”的青帮大佬,再也不比从前了,好在他以前的徒弟、朋友顾嘉棠、黄振世、陆京士(后到台湾)、吴开先、袁国栋等人先后来到香港,有些还混出点名堂,隔三差五的给“老头子”送点钱来。有时候,杜月笙手头羞涩, 只得厚着老脸找徒弟借点,大家一般都能慷慨解囊。靠着徒弟帮助,加上吃老本,杜家在香港的派头虽不能和上海比,但勉强还能维持体面。曾经富可敌国的杜月笙,也算今不如昔、威风扫地了。

凄凉离世

后来,杜氏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的遇到麻烦,他自己的身体也一日衰似一日,哮喘愈发严重。据说为了冲冲喜,他还专门补办了一场和孟小冬的婚宴,第七次当新郎官,目的是借此去掉身上的晦气。或许对前途极度失望,内心郁闷的杜月笙开始求神拜佛,问巫占卜,和香港一些著名的相士来往密切。

1951年7月28日,杜月笙病重,卧床不起。几天后,他精神稍好,便开始安排后事了。他写下三份遗嘱,给几房妻妾及子女规定了遗产的分配比例,他签下自己的大名,要钱新之、顾嘉棠、吴开先、陆京士等亲信做证人。8月16日下午4点50分,一代枭雄杜月笙病逝。

曾经在上海滩翻云覆雨的大闻人杜月笙,就这样客死香港,从此结束了他果贩子、赌徒、流氓、大亨、闻人的跌宕一生。

1952年11月25日,台湾当局将杜的棺材迎葬到台北汐止镇大尖山西麓的一处吉壤中。

据范绍增介绍,杜月笙离开上海时卖房所得的45万美金,到他去世时还剩25万,最后由孟小冬、姚玉兰和其他几个老婆瓜分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请勿剽窃】


铁马冰河wu


杜月笙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当年的青帮老大曾经一跺脚,整个上海滩都要震三震的,这样的人物他的晚年如何呢?

杜月笙晚年生活在香港,被迫借钱过活。

一代上海滩“土皇帝”为何落魄如此呢?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吗?

一、杜月笙为什么落魄到借钱生活呢?

杜月笙是上海滩青帮老大,毫不客气的讲就是那段时期上海滩的“土皇帝”,黑白两道通吃,垄断了许多的贸易往来,不知道攥取了多少的财富。

他之所以最后穷困潦倒,一是因为当时大半个中国都被日本所侵占,上海也得在日本人的淫贼下生存,而杜月笙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爱国人士,不做汉奸,那么在上海滩就生存不下去了,他只能变卖家产远走香港!

二是因为杜月笙本身花钱大手大脚!对于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的人来说,让他过紧巴巴的苦日子比让他死还难,有句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而逃到香港的杜月笙一家正是如此。

三是杜月笙在香港不善经营。虽然携带了大量的钱财,但是到了香港后并没有收入。长此以往,杜月笙手中的钱越来越少。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杜月笙晚年非常窘迫,不得不借钱去维持生活。

二、到底有没有愿意借钱给杜月笙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时有很多人借钱给杜月笙。

借钱给杜月笙的人中有两个让杜月笙异常感动。

一个名字叫做钱新之,杜月笙早年帮助过他。所以在香港杜月笙穷困潦倒之时,钱新之没有等杜月笙开口,就主动到了杜月笙的门上借钱给他,而且从来没有让杜月笙打过欠条。

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刘航琛。这个刘航琛是一个有名的实业家,号称四川的财神爷。早年杜月笙曾不予余力的帮助过刘航琛,刘航琛本人也十分敬佩杜月生的为人。所以当杜月笙穷困向刘航琛开口借钱时,刘航琛对杜月笙说道,先生找我借钱150万以下,自己填支票,150万以上给我说一声就行啦。

就这样晚年的杜月笙靠借钱维持了并不富裕的生活。

我们从杜月笙缺钱到借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会慷慨解囊,待到自己穷困潦倒之时,也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小雪微鉴:上海滩鼎鼎大名的杜月笙,竟然向别人开口借钱,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但是,人总有落魄的时候,杜月笙唯一令人称道的地方也在于此,他唯一落魄的时候,也是日本攻占上海前夕,自己不愿做汉奸,才成为落魄的跑路者。基于这一点,小雪对于杜月笙,还是很敬佩的。钱可以没有,但气节不能丢,如果成为汉奸,纵然是有了钱,也一辈子抬不起头了。

土肥原贤二希望可以办一个中日合作银行,但是被杜月笙一口拒绝

日本人在一二八事变以前,对上海这块地是非常的垂涎的。控制上海,首先要控制它的经济,于是,作为华北侵华日军司令土肥原贤二,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滩大佬杜月笙。

有一次,土肥原贤二来到杜月笙公馆,希望可以和杜月笙一起办一个银行,当时土肥原贤二开出的筹码是2000万日元,也就是说,这2000万日元杜月笙可以随意支配,但是,杜月笙拒绝了这个请求。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可能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土肥原贤二见状,软的不吃就来硬的,土肥圆说几天以后,你就会为今天的无知付出代价。

几天以后,日军飞机轰炸上海,而此时的杜月笙也是在日本人眼皮底下,乘车离开。

退居香港之前,来到后方重庆,一心东山再起

都说虎落平阳被犬欺,然而,杜月笙可不是虎落平阳,他的帮派地位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就连张学良等,都是他的朋友。

在离开上海以后,把一点财产转移到了香港,但后来,由于香港也是危在旦夕,于是就来到了大后方重庆。

对于杜月笙而言,来到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城市,虽然空有虚名,但是自己确实没有任何的产业,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多少钱。

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曾经帮助过的刘航琛,这个人可是非常的有钱,在重庆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是,刘航琛当时深受四川都督的排挤,一直流落在外,于是,杜月笙希望两人可以合作。

而条件就是,杜月笙希望可以借一点钱。

在以前,杜月笙对钱可没有一点概念,作为上海滩的大佬,什么时候缺过钱。刘航琛给杜月笙给了一个本账,杜月笙开口150万,而刘航琛也没有拒绝,他知道,以杜月笙的威望,150万算个什么,于是爽快的答应了。


综上,杜月笙唯一借钱的时候,并非他落难的时候,而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入侵,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杜月笙,虽然是帮会大佬,但小雪还是非常敬佩的,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中国人的骨气和爱国情节。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