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歷史上明朝的特務機構最大最多?

南渡唐後人


【無古無今】


歷朝歷代的一些君主為了加強皇權和鞏固統治地位,都或多或少的設置過一些特務機構來監察天下,比如唐武則天時期的“內衛”、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錦衣衛、東廠”和清朝的“粘杆處。”

而在這些特務機構,或者說朝代裡面,明朝的特務機構是最強,也是最大最多的,這一點與明朝的皇帝與政治體制是有很大關係的。

布衣天子心中的顧慮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真真正正的布衣天子,而且他是歷史上所有開國皇帝中出身最為貧賤的。

正因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就緊抓手中權利,不允許有任何人染指其權利,所以他撤中書省、廢丞相,將那些跟隨他南征北戰的開國功勳殺了個乾乾淨淨,因為這些人對皇權產生了威脅,或者說有可能在未來對皇權產生威脅。朱元璋自然是不允許這種事發生的,所以他出手將這些直接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為了鞏固手中的權利,為了建設更好的大明,朱元璋特設立了一個新部門,這個新部門直屬皇帝,那便是“錦衣衛”了。


明朝第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

錦衣衛,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將原來的天子“親軍都尉府”改置為錦衣衛。並授錦衣衛“刑獄偵緝”之權。這是明朝的特務機構區別於其他各朝特務機構的特殊之處,錦衣衛擁有著自己的詔獄。

正因錦衣衛擁有自己的詔獄,所以他們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而且不必經過如刑部、大理寺等司法機構。這就是錦衣衛的強大之處。

而前面已介紹過朱元璋為何設立錦衣衛的原因,他是為了加強皇權而設立錦衣衛,在後續的一些朝堂大事中,錦衣衛著實是出過力的。比如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與“空印案”中就有大量錦衣衛人活躍其中。

再如監察天下和百官,家丁僕從、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是錦衣衛的校尉,朱元璋也是藉助的這些人才做到的不出門而知天下事。

不過在洪武后期,功勳貴戚已經被朱元璋屠戮了個七七八八,而錦衣衛也遭到百官的忌恨,於是朱元璋便有意的削弱錦衣衛的權利,最直觀的便是廢除了錦衣衛的刑獄之權。

直到靖難之後,急需鞏固地位的朱棣才重新啟用錦衣衛,甚至又成立了一個新特務機構,“東廠。

明朝第二個特務機構:東廠

東廠與錦衣衛不同,東廠的首領由皇帝的親信宦官擔任,而且東廠的權力更甚於錦衣衛,這也埋下了明朝宦官干政的禍根。

朱棣是通過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雖然他通過《皇明祖訓》給自己的造反找到了一絲合法性,但天下人卻不會這麼想。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皇明祖訓》

此時建文帝尚未確定是否身死,不論是在朝堂,還是民間,對於朱棣多有質疑指責之意,為了鞏固統治,打壓朝中異臣,朱棣起用了錦衣衛,並授予錦衣衛更大的權利。

我一直認為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孫中,朱棣是和他最像的一個,同樣的雄才大略,同樣的剛愎雄猜。朱棣甚至連那直屬皇帝的錦衣衛都不信任,因為在靖難過程中,朱棣受到過宦官的幫助(建文帝對宦官非常苛刻,於是在靖難中,皇宮裡的宦官常常為朱棣通風報信),於是朱棣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由自己親信的宦官擔任其首領,這便是東廠的由來。

東廠的權利更甚於錦衣衛,可在不經司法機關批准的情況下,隨意監督緝拿臣民,甚至於同行錦衣衛。

因為明初兩代帝王對特務機構的重用,所以這兩個機構一直延續了下去,特別是在經朱元璋改革後的政治體制和明朝中期發生一些大事之後,帝王無法完全放棄這些特務機構,況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發揮了作用的。


(1)特殊的政治體制使特務機構的重要性加強

上面介紹過,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通過“胡藍之獄”(胡惟庸與藍玉案的合稱)將有功的大臣屠戮一空,並且藉助胡惟庸造反一案順勢將丞相制也廢除掉了,從此大權都在皇帝一人之手。

而沒有了丞相的輔政,皇帝的擔子不免也重了起來,將來不管是面對誰,皇帝都必須獨自面對,所以皇帝會重用那些特務機構,因為他們只向皇帝負責,作為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幫助皇帝看這個朝堂,看這個天下。

(2)“土木堡之變”使皇帝無力對抗整個朝臣系統(文官集團)

朝臣系統,也就是“文官集團”,在洪武與永樂時期是不會有大臣敢於對抗皇帝的,因為這兩位帝王都是心狠手辣之輩,但後面的皇帝並沒有兩位先皇厲害。

特別是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支持皇帝的“功勳貴戚”(武人功臣集團)大多戰死於土木堡,皇帝失去了在朝堂之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所有事都不得不向文官集團商量,甚至妥協。

因此,皇帝將目光放到了另一個群體身上,那便是宦官。扶植宦官來幫助自己抗衡整個文官集團,或者說扶持宦官來平衡朝堂上的勢力。而東廠作為宦官群體的重要機構,自然不會被廢除。甚至在成化和正德年間還發展出了“西廠”與“內廠”。


明朝的特務機構自然是最大最多的,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大明滅國,明朝的特務機構才算是煙消雲散。

結束語

在歷史上,嚮明朝這樣有深受皇帝信任的特務機構之事是不多的。因為各種因素,使皇帝不得不重用這些特務機構,並且漸漸習慣了他們的存在。

但特務機構並不一定乾的都是禍國殃民的事情,就如錦衣衛的探子藏於天下四處,甚至於外國。而這些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外面打探情報,如萬曆年間“援朝抗倭”一戰,錦衣衛在打探軍情上就有很大的貢獻。這也是明朝的特務機構得到重用的原因。

存在即是合理的,皇帝也不會無緣無故容忍幾個禍國殃民的特殊機構存留,自有其在的道理。


無古無今


為什麼有人說歷史上明朝的特務機構最大最多?

眾所周知,在中國封建皇家王朝,為了達到“家天下”的目的,為了能永久坐擁江山,都會設立很多且形式各異的國家機關和特務機構,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歷朝歷代都會設立特務機構。

明清時期是特務機構設置的一個頂峰,尤以明朝最為明顯。明朝的特務機關不但在數量上最多,而且在加強集權統治所起到的作用上,都是空前的。聽小哲說來。

一、大明第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

《明史》:“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 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

錦衣衛是大明特有的軍政情報蒐集機構,其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駐守京城的部隊(禁衛軍),建立12個親軍衛,其中一個親軍衛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首領稱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親信的武將擔任,直接對皇帝負責。錦衣衛除了做好皇帝的護衛之外,還負責巡查、緝捕。錦衣衛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直接避開一般的司法機構,對皇帝欽定案件進行逮捕、刑訊或處決。

錦衣衛一度存在290年,朱元璋後期將其廢除,但明成祖朱棣又將其恢復,直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正式標誌著錦衣衛的終結。

二、歷史上最大、最早的特務情報機關——東廠

明朝十六帝屬朱元璋和朱棣最具膽識和作為,由朱棣開創的“永樂盛世”在大明王朝和中國歷史上都是很突出的。但我們知道,起初的朱棣只是燕王,他的江山是從侄子建文帝手裡搶來的,於是為了堵住悠悠之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東廠就誕生了。

東廠,即東緝事廠,是一個官署機構名,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首領由皇帝親信的宦官擔任,稱廠主和廠督,其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東廠起初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權力,但到了明末,東廠也設立了自己的監獄,所行之處持有皇帝的“駕帖”,代表皇帝行事,直接對皇帝負責,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可以不經過司法機關,直接緝拿臣民,明中後期他們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導致大家敢怒不敢言,自此也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的開端。

三、一度廢立的龐大偵察機構——西廠

西廠,即西緝事廠,也是明朝特有的官署機構。明憲宗朱見深為了加強偵緝力量,於是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成立了一個新的偵察機構——西廠。明憲宗任大太監汪直擔任首領,稱為提督,皇帝欽定校尉人數多東廠一倍。

西廠與東廠和錦衣衛合稱“廠衛”。西廠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遍及全國各地。西廠本來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情報,但隨著汪直的利慾薰心,熱衷“搞事”,他私下拼命構置“大案、要案”,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貧民百姓,一旦“出言不遜”或有其他“不敬”,就會招致殺身之禍。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搞得烏煙瘴氣、人心惶惶,後來輔臣聯名上書,明憲宗撤銷西廠。但由於朱見深比較倚重汪直,加上奸臣戴縉上書吹捧,正德元年西廠又重新恢復。隨著汪直權力的無以復加,最後終於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西廠經歷短暫的復出之後又被撤銷。

翻開明史我們知道,西廠最後在朱見深孫子明武宗朱厚照執政的時候,又被恢復設置。朱厚照慵懶朝政、生性好色,對大太監劉瑾言聽計從,所以西廠恢復的時候,劉瑾順利掌權,而且職能不變。

四、宦官的私人稽查組織——內行廠

除去上面所描述的三大特務組織以外,內行廠又是什麼來頭呢。我們知道,大明的興衰榮辱與一幫宦官脫不了干係,如上面提到的西廠劉瑾,他就是“八虎”(劉瑾、張永、谷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之一。朱見深之所以信賴這幾個人,主要是因為自己的上臺得到了他們幾個大力幫助,所以對他們才言聽計從。

西廠恢復以後,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控東廠,八虎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隨著東西廠權力的越來越大,此時劉瑾雖然作為大太監,但覺得局面已難以掌控。為了不影響自己的權力統治,劉瑾瞅準時機,成立內行廠。

內行廠自成一派和體系,在劉瑾的帶領下,偵緝和監察範圍已經超過廠衛,且直接聽命於劉瑾。內行廠僅存五年,但所辦冤假錯案也讓世人為之驚歎。

《明史·刑法志三》載:“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殺良。”

正德五年,隨著劉瑾的倒臺,內行廠被撤。

不難看出,在大明王朝,由於宦官擅權和干政,導致了一系列的特務機關的產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在歷史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對於大明王朝的這些情報特務機關,您有何想表達的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一起品讀。)


山城小哲


明朝大名鼎鼎的錦衣衛,東西廠。

都算是特務機關。

是不是歷史上最多不好說,但是絕對算是出了名的特務王朝。

明朝早期的特務檢校只是密探性質,並無捕訊之權。朱元璋為使偵探、拘捕、刑訊一體,於洪武十五年在拱衛司的基礎上設立錦衣衛,賦予專門巡察緝捕審訊政治要犯之權,下設鎮撫司,辦案可越過司法部門。這錦衣衛,便是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一把刀。

朱棣篡位後,為鎮壓建文帝舊部,不僅恢復錦衣衛,又增設東廠,特命心腹太監提督。至成化年間,明憲宗為強化特務統治,又新設西廠,仍由太監提督。明武宗正德元年,武宗不僅恢復曾一度廢止的西廠,再建一個內行廠。至此,大明一朝的特務機構形成“三廠一衛”的格局,其組織之龐大達到頂峰。

影視作品表現的也很多,東西廠的太監那可是影視劇裡的香餑餑。


中庸之道需修煉


因為明朝朱元璋執政後廢除了丞相制度,對當時的許多大臣並不信任。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的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擔任首領,直接向皇帝負責。

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尋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工作。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標,設立了明朝最大最早的國家特務監察機構(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權力右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濫督緝拿臣民,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大臣、百姓都可以先斬後奏,從而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範圍遍及京師各地。

無論設立多少特務機構,都是當權者為了自己能夠長久統治所釆取的一種策略罷了。


王玉潔507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政治需要,為了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所以才將皇宮的禁衛軍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錦衣衛組織


第一,朱元璋為了保護自己手中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設立錦衣衛組織。

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就如同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俄羅斯的克格勃一樣,隸屬於國家的核心機構,表面是侍衛,其實幹的是特務的工作,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工作。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錦衣衛的統領被統稱錦衣衛指揮使,是由皇帝直接任命,這些人都是皇帝的身邊的親信和武將來擔任,他們直接授命於皇帝,不受任何人節制,有便宜處理事情的權利。

其次,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做過乞丐,做過和尚,他見過明間的疾苦,也知道元朝怎麼亡國的,因此他設立錦衣衛不僅僅是為了約束群臣,更是為了聽到民間的聲音,從而更好的做出決策,

因此說,朱元璋設立的錦衣衛的初衷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為了維護自己的核心權利。

<strong>

朱元璋因為自身的經歷,因此才會設立錦衣衛制度


第二,明成祖朱棣,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設立東廠,加強了自己的統治能力。

朱棣通過兵變的手段,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搶奪上了皇位,但是在攻進皇宮的時候,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就又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一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而來控制權利,畢竟自己的皇位來的不合法,他需要用錦衣衛來監視群臣的一舉一動。

其次,朱棣設立東廠,使的宦官專政的時代又死灰復燃回來,東廠,即東緝事廠,所屬職能就是特務組織,凌駕於錦衣衛之上,而且宦官一直皇帝身邊,也方便控制,這就是

朱棣設置他的初心。

因此說,朱元璋是特務組織的開創者,而他的兒子則是這種制度的延續者,並且在次之上把它發揚廣大。

<strong>

朱棣設立的新的特務機構東廠

<strong>


向日葵愛歷史


明朝常被後人譏諷為「特務治國」,不但設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五花八門的特務組織,而且這類一般認為見不得光的機構,在明代都是公開運轉,並不避諱。

這種現象並不尋常,在漢、唐、宋、元等朝代,皇帝同樣會培植密探,以建立垂直、可靠的信息渠道,但明代才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將特務機構制度化的王朝。

而且,情報工作畢竟性質特殊,明火執仗不但形象不佳,還可能讓密探們難以展開工作。此外,同時設置如此多職能相似的機構,也會顯得特務部門臃腫、冗餘、效率不佳。

為什麼明代需要這麼多特務組織?

錦衣衛的功能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高度集中的巔峰,臣子都是皇帝的打工仔而非合夥人,朱元璋毋需像從前的君主那樣對特務組織遮遮掩掩。

開國僅十五年(公元 1382 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設立了第一個公開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指揮使司

錦衣衛成員主要由皇帝的親兵組成,除日常護衛外,還兼具巡查緝捕等職能,有權越過正規司法程序行事。

早在設置錦衣衛前,朱元璋就擅長蓄養密探,如「檢校」高見賢等特務,專司監視衙門官吏、蒐集民間傳聞等工作。這些人來源複雜,有親兵、官吏、甚至太監,不隸屬於統一的特務機構。

和錦衣衛相比,他們的偵查效率毫不遜色,連官員請客吃飯都會向皇帝詳細彙報。

既然情報工作還是要動用原有的親信間諜,朱元璋為什麼要專門成立公開的特務機構?

這是因為,錦衣衛除了收集信息,更肩負有製造恐懼、恫嚇臣民的重任。明太祖曾直白地談論其功能:「有此數人,就像養了幾條惡犬。即使不咬人,也能讓人害怕。」

不過,錦衣衛已經足夠嚇人,後來的明朝皇帝們為什麼還要設置東廠、西廠?

也要讓錦衣衛害怕

明朝的第二個特務機構東廠,創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

永樂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朱棣設立東廠,由宦官主持廠務,負責和錦衣衛一模一樣的工作。領頭的宦官喚作「督公」,又名「廠公

大象公會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大象公會

1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7 分鐘

為什麼不僅有錦衣衛,還要有東廠、西廠?

文|陶禹廷

明朝常被後人譏諷為「特務治國」,不但設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五花八門的特務組織,而且這類一般認為見不得光的機構,在明代都是公開運轉,並不避諱。

這種現象並不尋常,在漢、唐、宋、元等朝代,皇帝同樣會培植密探,以建立垂直、可靠的信息渠道,但明代才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將特務機構制度化的王朝。

而且,情報工作畢竟性質特殊,明火執仗不但形象不佳,還可能讓密探們難以展開工作。此外,同時設置如此多職能相似的機構,也會顯得特務部門臃腫、冗餘、效率不佳。

為什麼明代需要這麼多特務組織?

錦衣衛的功能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高度集中的巔峰,臣子都是皇帝的打工仔而非合夥人,朱元璋毋需像從前的君主那樣對特務組織遮遮掩掩。

開國僅十五年(公元 1382 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設立了第一個公開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指揮使司。

▍明太祖袞龍袍像

錦衣衛成員主要由皇帝的親兵組成,除日常護衛外,還兼具巡查緝捕等職能,有權越過正規司法程序行事。

早在設置錦衣衛前,朱元璋就擅長蓄養密探,如「檢校」高見賢等特務,專司監視衙門官吏、蒐集民間傳聞等工作。這些人來源複雜,有親兵、官吏、甚至太監,不隸屬於統一的特務機構。

和錦衣衛相比,他們的偵查效率毫不遜色,連官員請客吃飯都會向皇帝詳細彙報。

錦衣衛成立後,情報工作也沒有統一起來,朱元璋仍會採取傳統做法,派出多個互不相干的特務調查同一事件。

例如洪武十五年八月,有人舉報和州參軍郭景祥之子違法作惡,朱元璋先派按察書吏唐原嘉前往調查,後又派太監佛保廉前往調查。前者回報說,郭子曾手持長矛意圖弒父,後者則報告並無此事。朱元璋認為後者更可靠,不但釋放郭子,還杖責報告未獲採信的唐原嘉。

既然情報工作還是要動用原有的親信間諜,朱元璋為什麼要專門成立公開的特務機構?

這是因為,錦衣衛除了收集信息,更肩負有製造恐懼、恫嚇臣民的重任。明太祖曾直白地談論其功能:「有此數人,就像養了幾條惡犬。即使不咬人,也能讓人害怕。」

不過,錦衣衛已經足夠嚇人,後來的明朝皇帝們為什麼還要設置東廠、西廠?

也要讓錦衣衛害怕

明朝的第二個特務機構東廠,創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

朱棣朝的第一位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本是山東臨邑(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的一個秀才。朱棣靖難起兵時,經過臨邑,他主動前往投效。紀綱為人機敏,善於察言觀色,很快獲得了朱棣的信任

1403 年,朱棣成功奪取皇位,紀綱被升為錦衣衛指揮使,負責特務活動和用於拷問審訊的詔獄。

紀綱深知朱棣對建文帝遺留的舊臣很不放心,他在民間廣佈眼線,嚴加監視,大肆抓捕,工作頗有成效

不過,作為特務頭子,紀綱自認為壟斷諜報系統,也開始企圖把皇帝矇在鼓裡。

由於皇帝所恨的文官武將都歸紀綱處置,他就將這些人帶到家中,用「代為求情」做幌子詐取錢財。等錢財被騙取殆盡時,再突然把他們押到集市上誅殺。他甚至扣押為皇帝選拔的妃嬪,將美貌者收作小妾,甚至有蓄養亡命之徒、私造盔甲弓箭的說法。

可惜好景不長,永樂十四年(公元 1416 年),紀綱忽然被仇家舉報,國家正規監督系統「給事中」和「御史」也紛紛彈劾他。立案調查後,紀綱的罪狀一天之內就被迅速查明,當天即被凌遲處死,其家屬和黨羽也遭到清剿。

事實上,朱棣的情報來源從來都不只靠錦衣衛,反而是紀綱被矇在鼓裡。早在靖難戰爭時期,朱棣就曾憑藉宦官的協助,獲取南京朝廷的內部情報,只是這些人都不是明面上的情報人員,不能對紀綱起到震懾作用。

紀綱死後,朱棣痛定思痛,深感「制度化」的特務系統十分危險,不能被單個機構獨佔,必須從宦官隊伍中引入新鮮血液,讓權力在握的錦衣衛特務們同樣為恐懼所震懾。

永樂十八年(公元 1420 年),朱棣設立東廠,由宦官主持廠務,負責和錦衣衛一模一樣的工作。領頭的宦官喚作「督公」,又名「廠公」。

督促現有特務系統的最佳方案

東廠的廠公往往由皇帝的親信宦官擔任,十分有利於明朝皇帝蒐集外界信息。但是,經過數代更迭,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情報工作還是出了問題。

特別是憲宗時期的李子龍案,主犯是保定易州一位叫侯得權的和尚,因相信妖書,改名李子龍,轉行做了道士,結識大批內廷高官,被他們奉為上師,甚至能偷入宮參觀。

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 年)九月,李子龍被錦衣衛校官逮了個正著,經都察院審訊,李子龍和幾個涉案高官遭到誅殺,罪責較輕的同黨也被判以充軍。

很明顯,「李子龍案」能發展至此,本身即說明皇帝的情報工具嚴重失靈。錦衣衛和東廠連宮中諸事都不能掌控,如何能瞭解京師乃至全國的狀況?

面對制度危機,明憲宗朱見深考慮再三,決定在錦衣衛和東廠之外再成立一個間諜機構。

但是,坐擁三大特務機構的皇帝,信息收集能力過於強大,也會引起下屬反彈。

成化十三年(公元 1477 年)五月,大學士商輅與幾位內閣大臣聯名上疏,歷數汪直十大罪狀,要求罷免汪直。明憲宗收到上疏後大發雷霆,厲聲責問哪個是上疏的主謀。沒想到不僅內閣反對西廠,連司禮監的宦官懷恩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

憲宗迫於壓力,只得暫時取締了西廠,但只韜晦了一個月,便趁著監察御史戴縉上疏誇獎汪直,重新恢復了西廠。

汪直的最終倒臺,也體現了多個特務機構並行的特殊意義。

成化十八年(公元 1482 年),東廠校尉抓到一名潛入皇城偷竊的盜賊。總管東廠的太監尚銘將此事上報給明憲宗。憲宗厚賞尚銘,引發汪直大怒,稱尚銘是靠自己舉薦才得以提督東廠,遇到褒賞不應該獨享。




SVIP至尊版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明朝皇帝從人性上看最陰奸。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乞丐當上皇帝,內心陰暗面積巨大,歷盡人間百態,嚐遍人性卑劣後取得成功,時刻提防他人,採用後黑手段。

第二,明成祖朱棣,篡位上臺,時刻擔心來路不正,被人側目,利用特務機構為他消除背後威脅,這是他覺得不可缺少的。

第三,嘉靖皇帝朱厚熜、萬曆皇帝朱翊鈞,常年不上朝而把百官牢牢控制住,需要眾多耳目,刺探外界的風吹草動,也需要直接對他負責的特務。

特務機構是皇帝對官員以及百姓人身控制、人性制衡的手段,不是靠法律管理天下的行政管理機關,不能光明正大地行使職能。

在封建專制的時代,以君主個人意志為王法的歷史環境中,加之帝皇本人陰暗心態,特務機構自然會增強。


果子雨點


東廠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東廠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加強中央集權。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一、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二、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


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佈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在文獻記載中可以發現,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例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大鵬帶你看古建


尤以明中後期為最烈。太祖朱元璋首設特務機構“錦衣 衛”,由他親自掌握,主緝捕、審訊、探聽事宜。後因錦衣衛校尉倚仗權勢,多行不法,朱元璋曾 將其撤掉。成祖朱棣從其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大權,惟恐臣下不服,又恢復了錦衣衛,並設“東 廠”,專門刺探臣民“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可任意捕人,還有監視錦衣衛之權。 憲宗時又增設 “西廠”,規模大大超過前代,活動範圍也從京師達全國各地。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在東、西 廠和錦衣衛之外,又設“內行廠”,使特務組織構成了“廠衛”的網絡,除皇帝外,全國上下均在魔 網的籠罩之中,可謂一片恐怖。到熹宗時(1621 年),特務政治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以致人們稍 有微言,就有特務告知大宦官魏忠賢,所有的人都惶惶不可終日。 特務政治的恐怖體現了封建專 制的極端反動性,殘忍毒辣的害人手段不僅使廣大人民深受其害,而且也使統治集團內部大受破 壞,甚至有“朝署一空”的慘狀。殘酷恐怖的特務統治,對明王朝的滅亡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孤城影隨


明朝是個我國曆史上有特色的朝代。雖然說有明粉對其備加推崇,但是也難掩他的腐朽。他的根源在於開國君主就是一個最底層,農民做了地主後的心理就是這樣,你看朱元璋建國後毫無原則的屠戮功臣是不是像一個周扒皮?最可惜的是他的這份自私傳了下去,以後的所有君主都繼承了這份自私。你看看明朝的所有皇帝是不是一群農村的地主?所以他們特務統治最嚴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