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裡的天高地闊——看泗洪產業發展的大概念

“+”號,誰人不識,誰人不用,生活裡離不開它,計數時靠它逐漸加碼。不過,這些都是小概念。傳統意義上的“莊稼地”裡,傳統觀念裡閉塞落後的“蘇北人”,一旦擁有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大概念,所煥發出來的“加速度”就是史無先例的。“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兩相和,巧匹配,創新模式獲得互利共贏,其效益1+1>2,甚至更大。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且看泗洪各行各業的“生態+”。

在那高高的山崗上,全省有名的貧瘠西南崗地區的峰山鄉,碧根果產業成為生態富民的主導產業和發展特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操作方式,“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低收入農戶”的系統推進模式,“支部+合作社+遠教”的運行模式,其意義顯然不僅僅侷限在碧根果產業上。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在那彎彎的大湖畔,在淮河生態經濟帶裡,綿軟大溼地,毗鄰萬頃田,是發展水產的優良基礎,蟹蝦養殖20萬畝、稻蝦共作25.8萬畝因此而得益,“泗洪大閘蟹”獲批國家地理標誌商標,為日出鬥金打上溼漉漉、厚墩墩的標記。

而在另一方水面上,是全新的展現。在天崗湖高效漁業養殖13600畝的“藍海”裡,“漁光互補”自成模式,“魚菜共生”開闢新境。一個嶄新的岸上風力發電、水上光伏發電、水面蔬菜種植、水下智慧養魚的立體共作格局,風生水起。

在起伏的丘陵和廣闊的平原上,泗洪的地大物博、得天獨厚,無疑為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打破常規的土地流轉模式,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昔只出產單一糧食作物的土地上,經濟作物多元發展,軟籽石榴、碧根果、桃、梨、棗、葡萄、草莓、車釐子以及蘑菇、蠶桑產出,把厚實奠基在豐碩裡而不同凡響。而四河蔬菜、魏營西瓜等農產品品牌,藉助“家庭承包經營+大戶、家庭農場+企業”,為農業“三新工程”注入了新的內容。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在全省“大包乾”發源地的上塘鎮,歷史軌跡呈現出驚人的“馬鞍形”。上個世紀70年代末,墊湖村包產到戶實踐的先聲,成為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90年代,又因作業方式單一,歸入經濟薄弱村;進入新時代,當年的改革者奮起補足短板,開展規模化種植,組建“基地+”模式,又一次躋身農業戰線排頭兵的序列。

在世代面土躬耕的四河鄉,全鄉3.9萬畝耕地已有3.3萬畝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往種植白菜、菠菜、土豆等傳統農經作物的土地,已然被蘿蔔、黃瓜、豆角、葡萄、果木等經濟作物種植並採用綠色生態無公害種植模式所覆蓋,水肥一體化,電商平臺,訂單農業。“蔬果之鄉、綠島四河”已有模有樣,生態農業示範園、生態宜居新家園、生態環保創業園漸入佳境。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在蒸蒸日上的工業園區,企業生態化改造、綠色工業園打造、園區循環式發展方興未艾,工業與生態羼匯融合之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的特色亮點、核心動力和關鍵支撐漸趨定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井然有序。與此同時,全縣已經建成光伏、風電、生物質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清潔能源之縣”不是未來,就在眼前。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在星羅棋佈的旅遊景點裡,洪澤湖溼地公園爭創國家5A級景區為領率,周邊的柳山稻米小鎮、臨淮漁家風情古鎮等沿湖景觀串珠成鏈,儼然形成錯落有致、功能互補的全域旅遊格局。好起來,動起來,溼地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稻田半程馬拉松賽、休閒垂釣邀請賽、龍舟精英賽、稻米文化節等系列賽會賽事活動,把“含金量”和“含綠量”雙雙提升,榮膺“全國生態特色旅遊縣”成為最好的註腳。

“生态+”里的天高地阔——看泗洪产业发展的大概念

這就是生態示範創建、綠色生態經濟、綠色產業體系的“三合一”,這就是泗洪產業發展的大概念,這就是新泗洪“生態+”裡的天高地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