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周蒼柏先生,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東湖風景區前身是周蒼柏先生創辦的“海光農圃”

說起我們中國文明,不管怎麼說我們有五千個年頭的積累,再怎麼寒酸也差不到哪裡去?但在兩方面我始終感覺我們的文明愧不如人,一個是廁所,一個是墳墓。


我第一次踏進香港跑馬地的天主教墳地,看著鱗次櫛比的墓碑和整潔肅穆的陵園,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永恆的安眠”,一百多年了,各種外國人的靈魂沉澱在這裡,成了這座城市歷史的一部分。走在一排排墓碑之間,閱讀各種銘文,就如同閱讀這座城市的歷史。


回想起我們自己的墓地,總是荒竹野草、夜梟寒鴉,一片悽慘景象。即使露曬在溫暖的陽光下,也始終感受到蕭條和孤獨。我們的民族心理習慣好生厭死、不求解脫,死去的生命不是在這裡得到守護,而是被遺棄。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來到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墓前,他充滿深情地說:“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我看到這行文字,心中的自卑感就更加強烈了。


托爾斯泰墓則極其簡單,沒有任何裝飾,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裡。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蔭庇。

本期出境嘉賓: 汪宇菲小姐(攝影師)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但事實證明,我對自己國家的文明是有偏見的。當我踏進東湖公園前主人周蒼柏先生母親的墓地,頓時洗去了我對中國墓地陰森感的記憶。


蒼柏園裡,人跡罕至,溼淋淋的東湖水汽把滿庭花草潤得晶瑩潔淨,七棵碩大的桂花樹簇擁成圓形,平整的草地鋪成綠毯,桂花被陽光烘得暖香四溢,時不時有米粒大小的花雨嗽嗽吹落,時光安詳,如果能夠靜靜地躺在這裡,一睡千年,一定是一道浪漫而深情的靈魂。


這就是理想的墳地。一個人死去後僅僅有一塊棲身之地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有陽光、溫暖、緬懷,還有一點花的芬芳。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突然對周蒼柏這位民國人物產生了濃厚的好感。我讀過他的傳記,知道他是一個在湖北聲名顯赫的銀行家,他家財豐厚,左右逢源,在國共兩黨中都有很多大人物朋友,後來有部《北平無戰事》的電視劇中的銀行家方步亭,就是以他為原型而設計的。


周蒼柏生於1888年,湖北武昌人。世代工商,家境殷厚,21歲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就讀紐約大學銀行系,畢業獲商學士學位,回國後在湖北銀行界逐步獲得巨大成功。41歲那年,他開始在東湖附近購置零碎的荒地,日積月累連成一片,東臨東湖、西至老東湖路、南近雙湖橋、北到海洋公園,包括現在的東湖賓館、聽濤景區、海洋世界、省博物館、翠柳新村和附近省黃金公司的大片區域。

拍攝者:立中堂照相館傳承人曾建新先生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中國人但凡稍有餘錢,就一定想在山水絕佳處修建屬於自己的居所。這彷彿是一段千年未斷的傳統。富如王維,有自己的棢川別墅;貧如蘇軾,有自己的東坡雪堂。


周蒼柏收了這麼大一塊地方,沒有用來建設私家園林,而是在沿湖路上豎起一個牌坊,上書“海光

農圃“。海光容易理解,東湖浩大,恍然若海,海天光色,令人流連,但為什麼取名叫做“農圃”呢?

中國士紳階層,都不大瞧得起從事農業的,《論語》記載,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樊遲退出以後,孔子說:“樊遲真是個沒出息的人呀”, 取名“農圃”,有點異乎尋常。


1864年,李鴻章寫給恭親王奕忻的信中說:“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者已數百年。”一言點出中國積弱積貧的癥結。

中國的士紳階層普遍守舊,精心鑽研古典文化,卻把工農商學兵這些富國強兵的學問視為末技。即使到了民國,還是有大量的士紳處於不開化的狀態,周蒼柏醉心農業技術,在東湖開設“海光農圃”,在全國招募園藝師、果藝師,四處購買各種樹木和花草妝點農圃,帶領全家親自栽樹種花,且付款武漢大學,為武大代辦苗木。並開放自己的農圃供武漢市民遊覽,讓廣大民眾有一個四季景色優美的旅遊休閒勝地,在某種程度上,他用他的親身踐行,想喚醒社會對農業技術的關注。


他的女兒周小燕建國後回憶說:“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父親開始在武昌東湖購買一小塊一小塊荒地,把它逐步聯成大塊。每逢週末父親總要帶上乾糧帶全家到東湖那荒地上玩一天,談他的理想和規劃。他在東湖經過開發經營,種下了大片瓜果、花卉,飼養了成群的雞鴨、蜜蜂,製造蜂蜜、蚊香,還飼養了一些供觀賞的動物。他還用一個特大木箱沉在水底,建造了一個簡陋的游泳池。暑假我們一群孩子都住在那裡,由我領頭,過有規律的暑期生活,每天游泳、做功課、划船、練琴……他常對我們說:‘這塊地方將來不是給你們的’”。


如今“海光農圃”已經變成了東湖風景區,沿著東湖,各種景區鱗次櫛比,將原來荒蕪的湖面變成了舉城百姓的遊樂場地。我靜靜地站在湖邊,想起當年的場景:整片湖是野荷白鷺的家鄉,兩旁山巒起伏,墳冢遍地,到了夜晚,梟聲響起,磷火飛舞,又進入了玄幻的鬼蜮世界。一個穿著西裝洋服、富商打扮的中年男子騎驢款款而行,四處求田問舍,慢慢將那些靠水易澇的薄田和那些遍地紅土、長滿了鹽膚木和牡荊的荒山一一收納進自己的園圃之中。將臨水的小半島瘦削的堤岸,僱請工人填土加寬,修成更加堅固的長堤,上面種上了楊柳,沿著岸邊種上木芙蓉,盛花時節照水依依,臨近的水面好像著火了一樣。園子裡面種上香樟和桂花,到了季節,濃濃的香氣被水汽一蒸,再被湖風一吹,可以直接飄到對面武漢大學的櫻頂上。

立中堂照相館拍攝於武昌東湖公園蒼柏園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忘不了的武漢往事:曾經中國第一大城中湖,其前身是民國私人農圃

每次我去東湖公園,我都會進蒼柏園轉一轉,去周蒼柏先生母親那座寧靜的墳墓前轉一下。多美的墳墓呀,想起他的設計者周蒼柏先生,他的審美趣味精雅如秀士,但他卻不止於此,而是像不斷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把自己的一生投身於一個永不停止的理想,這該是一個多麼博大淵深的人格!


時代往前走,但是人心卻不見得都順流而下。而今國家強盛、社會安穩,越來越多人開始文藝起來了,社會潮流也日漸變得保守和向後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捲土重來,紅酒綠舒舒服服、鬥狗走馬過一世,天地興亡兩不知,


這不是冷漠,更不是虛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啊!僅僅是笑談而已。


溫故民國老建築,再現民國美人風情

由立中堂發起的“武漢民國舊香氣”大型城市記錄文創項目即將啟動,現全城徵集50位10-40歲之間的美麗女士,以民國老建築為背景,立中堂提供民國衣裝、妝容和拍攝,重現民國衣香鬟影,以“美景、美人、美境”,為這座城市厚重的民國文化史寫下時代的新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