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亟待規範管理跟進

不必諱言,在疫情期間,“共享員工”的確可以一定程度滿足市場需求。正如媒體所言,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緩解餐飲企業成本壓力,另一方面能彌補商超等行業人力短缺的難題。從綜合效應來看,也能夠滿足人們在疫情特殊情形下的日常生產生活需要。


據瞭解,“共享員工”模式發軔於盒馬鮮生聯合雲海餚、青年餐廳解決餐飲業待崗人員的收入問題。目前,不少餐飲企業陸續與盒馬鮮生在共享員工一事上達成合作。截至2月4日中午,包括西貝、花家怡園、探魚在內的30多家餐飲企業正在與盒馬鮮生溝通合作。也不難想見,基於“共享員工”的市場需求,此類從業者也不排除會多起來。
但同時,尤須注意的是,“共享員工”中存在的問題也值得警惕。比如,工資結算、應聘準則、安全培訓以及業務能力均需要有更為詳細的應對策略。正如業內人士表示,外派的員工在此期間的人身安全以及感染風險等問題都需要詳細規劃,雙方應達成共識。而從這些“共享員工”角度來講,自然關注的是自身的合法權益及待遇保障。
從市場來看,“共享員工”自然可以稱得上是疫情期間應急模式,不過也不排除會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畢竟,誠如專家所指出,未來的工作模式、工作體制都在不斷變化,從業者並不一定要捆綁在某一家企業中。從這一層面講,“共享員工”或可成為未來的一種工作模式。不過,筆者以為,“共享員工”唯有規範管理跟進,才能有利於各方以及保護從業者合法權益。
最簡單來理解,一則員工的東家與“臨時”東家有必要加強溝通協作,以規避開業後員工無法正常回崗的窘境;二則在員工合法權益及待遇上也應給予充分保障,比如,特殊時期不妨採用相對靈活的“小時工”方式合作;三則也應把好這些“共享員工”的“准入關”,尤其對於跨界“共享員工”,更應該做好相關技能培訓,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要。

總而言之,“共享員工”模式是疫情期間解決用工難題可行性嘗試,這種創新值得借鑑。另外,也誠如專家表示,短期來看是一種員工過渡或借用,長期來看是一種共享機制,對企業間長期合作有重要意義。於此,也期待“共享員工”模式能夠規範前行,於勞動用工監管來講,也有必要完善舉措,對其中可能出現的侵害勞動者權益現象及時干預糾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