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嘉學派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成就?

用戶7222177930425


乾嘉學派在中國古典文化研究中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可以說現在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即使沒有使用這一學派的方式,但也受到過這一學派的恩惠。

“乾嘉學派”鼎盛於乾隆、嘉慶時期,因此得名。但因為特色比較突出,十分注重“考據”與“實證”,很明顯地區別於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流派。

比如,因其學術研究的方式,被稱為“考據學派”;因為其較為樸實的文風,被稱為“樸學”‘因為其於宋明“理學”思想的對立,故稱為“漢學”。

其實他們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對於流傳到那個時代的各個典籍的梳理與鑑別,為我們現在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多可信的文本資料。

所以說,現在學者即使不採用“考據”等方法研究古典文化,但所用的資料等信息多是經過這一批學者的編訂與甄別的。

“乾嘉學派”產生的兩點原因,看似矛盾,但可以並存

一般認為,“乾嘉學派”的產生和清代前期所盛行的“文字獄”有關。

比如梁啟超曾經說過:

考證古典之學,半由“文網太密”所逼成。

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建立之初對於有文化的明朝遺民是何種態度了。

清朝立國之初,對於文人有兩個分化,並且態度前後有了十分鮮明的反轉。

首先是對於“遺民”群體,這一部分人的成分很複雜,有一些是保持中立的文人,既不與清朝合作,也不為明朝報仇,很多人選擇了“逃禪”的態度,比如葉紹袁、田間等人;也有一些人極力鼓吹反清復明,並且積極於當時海外勢力鄭成功等取得聯繫。

這些人中的前者,清廷一般採取放任態度,最後予以褒獎其忠誠;後者多半被剿滅。

除了反抗或逃禪的遺民之外,還有一些人在清初便表示合作,比如吳偉業、錢謙益等人,都是在社會上極有名聲的人士,在當時也產生了不小的轟動。

這些人的命運就比較坎坷,在當時被清朝樹立為“俊傑”的形象,但後來修明史的時候,統統被放入了“貳臣”的行列,成為了一種恥辱。

從這裡可以看到,清朝對於這些文人群體的態度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反覆的,這也是“文字獄”盛行的內在條件。

在這一趨勢下,很多文人為了自保,只能從“故紙堆”中打發自己的時間,研究不敏感的文化,對古籍進行整理和考據,就是現在“文獻學”所要學習的東西。

所以出現了很多目錄學、類書、合輯等著作,以及非常多的以學術為討論的文章,直接促成了“乾嘉學派”的考據風氣。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乾嘉學派”之中也有“別有用心”之人,藉著這一學派的外衣來實踐自己的主張。

他們從文化角度入手,研究“禮制”、“典章”、《尚書》等等與政治有關的文化內容,尤其是各朝各代制度的細節,想要從側面中找出清朝不能成為“正統”王朝的證據。

這樣的事情很嚴重,畢竟輿論這種力量是十分特殊的,它可以不講求證據,即使最後證明是虛假的,但造成的影響也會十分巨大。

這就是所謂的“誅心”。

“乾嘉學派”當中雖然隱藏著這些人,但在客觀上來說,還是對文化典籍的整理、甄校有很大貢獻的。

其實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從宋元之後,我國的文化就從創新、開拓逐漸走向對前人經驗的總結,醫學、農學等等領域開始地早一點,儒家文化等領域在“乾嘉學派”時期才剛剛開始。

而清朝在嘉慶、道光年間就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史稱“嘉道中衰”,對於內部“文字獄”等壓迫就稍弱了一些,很多學者從“考據”一途中走出來,轉而走向了其他領域,這一學派自然也便逐漸沒落了。

直到晚晴時期,“乾嘉學派”才再次有了迴光返照的跡象,主要是俞樾、孫怡讓等人的堅持,以及“甲骨文”等新文化品類的發現,這樣的學術研究方法再次有了較大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還有康有為、梁啟超人曾經以“乾嘉學派”的風格作為變法的外衣,作了《孔子改制考》等等文章,用以宣揚變法。

“乾嘉學派”主要在對於古典文化的研讀與保存,但也有文化“合流”趨向

因為主客觀原因,“乾嘉”兩朝飽讀詩書的學者紛紛對古典文化表現出極大的熱忱,對於流傳的古籍進行整理、考證;對於散軼的古籍進行勾陳和合輯,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出現了一次興盛的潮流。

“乾嘉學派”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流派,同時演化出了兩條道路。

  • 第一個是以惠棟為首的“吳派”。

這一批學者考據的對象主要是儒家經典,所採用的文本往往漢儒的著作,為其作註解、疏通。甚至達到了“唯漢是信”的程度。同時還認為,古典流傳下來的典籍,越古越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慧棟:

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

王引之也曾經說其:

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

他們的研究方式從現在來看確實非常地狹隘,以至於達到了激進、畸形的狀態,鑽到了牛角尖中。

但不得不說,他們對漢儒經典的疏解是十分有價值的工作,是繼唐宋之後的又一高峰。

  • 第二個是以戴震為首的“皖派”。

客觀來說,這一學派的貢獻要比“吳派”更大一點,對現在的影響也更深一些。

這一批學者注重對於“三禮”中名物制度的考證,即《周禮》、《儀禮》和《禮記》,但所採用的角度往往是從“小學”入手。

說到這個“小學”,其實就是訓詁學和音韻學,儒家十三經中有《爾雅》一書,就是小學著作。

中國古人治學,非常注重對於字句的解讀。

比如韓愈曾經在《師說》中所說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皖派的乾嘉學者有很多都是文字學的大師,比如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比如段玉裁、錢大昕等人,都曾經為漢語的語法、字句做出過卓越的貢獻。

像段玉裁所作的《說文解字注》就是對流傳下來的《說文》著述進行的整理和發明,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沒有盲目信任作者許慎以及徐鉉等人的說法。而其他學者在認可這部著述的同時,也對其進行匡謬與補充,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這些內容都是現在研究中所繞不開的事物。

皖派的學者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貢獻,就是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考據”學脫離現實、不注重觀點的弊端。

中國古人研究學術,非常注重經驗的表述。比如對於詩歌的鑑賞,往往都是以眉評等形式進行片段式點評,個人色彩比較濃厚。而“乾嘉學派”的方法卻是過分注重證據、實物,忽視了個人理性地判斷以及情感,顯得“故紙堆”中死氣沉沉。

段玉裁曾經表示:

今日大病,在棄洛、閩、關中之學不講,謂之庸腐,而立身苟簡,氣節敗,政事蕪。天下皆君子而無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過也。……專言漢學,不治宋學,乃真人心世道之憂。

這種思想逐漸促成了明清“漢學”與宋明“理學”的合流趨勢,為民國時期產生的很多文化大家提供了啟發。

這些都是其不可磨滅的貢獻。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序言:

乾嘉學派是清朝中後期一股重要的學術力量。它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學術文化的發展。乾嘉學派所提倡的就是考據之學。乾嘉學派主張通過考據, 來實現學術文化的發展。乾嘉考據協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一)產生背景

  1. 在明末清初,顧炎武就開始提倡經世致用。他主張把研究學術和考據結合起來,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命裡。
  2. 在清朝乾隆和嘉慶時期,有很多人標榜漢學,主張考據註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考據學的發展。形成了考據的學術風尚。
  3. 在清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有很多人逐漸放棄了經世致用而轉向單純的文字考據。這對於前加考據學的發展和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4. 而且在乾隆和嘉慶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商品經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南方經濟的發展為前加考據學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二)派別

在明清時期主要的派別就是吳派和皖派,無派是以會動為主,主要研究的內容就是《周易》和《禮記》。相比來說,吳派研究的比較深入,而且開始的比較早。皖派的代表人物是戴振、王念孫和紀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周禮》

(三)方法

前加考據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考據,辨識字音字義,通過考據來發現文章中的主要內容,通過闡釋文章內容來獲取文章的大意。總體來說它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四)成就

乾嘉學派在史學上的成就還是非常高的,乾嘉學派通過研究史學文本考證糾正文字和文學。而且有很多內容是已經丟失了得,通過乾嘉學派的研究,有很多已經沒有了的內容又再一次出現了,這對我國古代詩書的保留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結束語:考據之學雖然有一些重要的影響,但是總體來說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小。

受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的影響,乾嘉考據學所專注的領域就是學術考據,而且不關注社會的發展動態,數珠點擊刻板繁瑣,缺乏對社會的思考,也不能把握住天下的發展大勢和社會發展的脈搏,難以解決社會實際的需要。


唯史為大


乾嘉學派是指清代的一個學術流派,以對於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各個方面的考據而著稱,由於學派在乾隆、嘉慶兩朝達到頂盛,因此叫做乾嘉學派。

一、乾嘉學派產生的原因:

乾嘉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逐漸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治學方式的學術流派。因為此一時期的學術研究採用了漢代儒生訓詁、考訂的治學方法,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宋明理學有所不同,所以也有“漢學”之稱!

清代乾嘉學派的出現,一般認為是清朝統治階層殘酷鎮壓和籠絡羈縻臣民政策的產物。雍正、乾隆時期,清朝的統治獲得了相對的穩定,對文人採取了嚴酷的統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時期,屢次禁燬書籍,大興“文字獄”。當時的文人學士不僅不敢抒發己見,議論時政,即使是詩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殺身滅族慘禍的探討,而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尋章摘句,逃避現實。

乾嘉學派的主要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其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閻若璩、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學派研究的對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規章制度的細節,但是總體特點是避免涉及與明、清有直接關係的事物!學派有一定的壓抑新思維和脫離社會的缺點,但是由於百餘年間一大批飽學之士刻苦鑽研中國傳統文化,學派對於研究、總結、保存傳統典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乾嘉學派的學術成就:

1、集歷代特別是明末清初考據之大成,把中國古代考據學推向高峰,形成獨具特點的考據學派。

2、對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總結,使豐富的文化遺產賴以保存,併為後人閱讀、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礎。

3、.乾嘉學派中有許多嚴肅的學者,在治學態度與治學方法上,嚴謹踏實,一絲不苟,而且還開近代實證學風之先河。


大江侃歷史


乾嘉學派興盛於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中出現的學術流派,主要內容是從文字音韻、名物訓詁、校勘輯佚等方面入手,從事經書古義的考證。該學派以考據為治學,也稱考據學、考證學、漢學、古學,又因其樸實無華而被稱為樸學,這是就該學派的學術特色而言的,這一學派不僅主宰了清代學術界一百多年的時間,而且對此後中國學術界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一、產生的背景

1.政治:清代康雍乾時期,出現了康乾盛世,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此時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政治上得到確立和鞏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對安定的局面,為學術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2.經濟:康雍乾時期的社會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與商業都有長足的發展,經濟上的發展和繁榮,為學術文化的發展和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乾嘉學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興盛發展,正依賴於康乾盛世所奠定經濟基礎。

3.文化:清初統治者比較重視和提倡封建學術文化,大力倡導和編纂各種典籍。從康熙到乾隆,幾乎對所有儒家經典都重新進行了疏解、彙編和刻印。同時,又以巨大的人力、財力編纂各種大型圖書,諸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這些大型圖書的編纂,既使當時許多著名的漢學家如紀昀、戴震等學者的學術思想得以施展和發揮,又為更多的人提供了讀書治學的資料、工具書等便利條件。

清初興起了批判理學的思潮,這一思潮成為乾嘉漢學的先導。而清朝統治者由於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學思潮逐漸拋棄了其經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樸實的考經證史的一面。這就為爾後乾嘉學派的形成,在理論思維上提供了內在的邏輯和依據。

二、在史學方面的代表性成就

乾嘉學派是個統稱,其中可分出“吳派”和“皖派”兩大學派。

1.吳派

吳派以惠棟為代表,他們的學風即蒐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是“唯漢是信”,即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主要著述尚有《後漢書補註》、《九經古義》、《明堂大道錄》、《松文鈔》等。

2.皖派

皖派以戴震為代表,他們比較注重思想性。因此他們學術研究不限於整理考訂,在思想界也有一定影響。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制度的考證。此派的特點是從音韻、小學(即文字學)入手,通過文字、音韻來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容和涵義,即以語言文字學為治經的途徑。他們在文字、音韻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乾嘉學派集歷代特別是明末清初考據之大成,把中國古代考據學推向高峰,形成獨具特點的考據學派。對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總結,使豐富的文化遺產賴以保存,併為後人閱讀、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礎。乾嘉學派中有許多嚴肅的學者,在治學態度與治學方法上,嚴謹踏實,一絲不苟,而且還開近代實證學風之先河。但是,乾嘉學派考據學也存在脫離現實,埋頭於故紙堆中,為考據而考據的問題。將考據與學術劃等號,出現思想界的空洞沉寂而學術研究方面成績斐然的畸形現象。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從三個方面介紹下乾嘉學派,什麼是乾嘉學派?乾嘉學派是如何產生的?乾嘉學派的學術成就

什麼是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出現的一個一考據為中心的學派。因為其採用了漢朝儒生訓詁考訂的治學方法,與宋明理學有所不同,所以又有“漢學”之稱。此學派的特點是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探索,所以又有“考據學”之稱。


乾嘉學派分為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吳派”學風是以“漢”為尊,推崇漢代經說,遵循漢代經學研究,重視名物訓詁、典章制度的傳統。凡屬漢學,就一概予以採納而加以疏通解說。“皖派”則重視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中名物制度的考證。特點是從音韻、文字學入手判斷和了解古書的內涵。

乾嘉學派是如何產生的?

清代初期出現了康乾盛世,社會安定,生產力極大發展。於是,社會對文史方面的研究又多了起來。但是,此時期又大興“文字獄”,尤其是乾隆時期,屢次禁燬書籍,導致當時的文人學士不僅不能抒發己見議論時政,而且即使有一文一言的疏失也要遭致殺身之禍。於是學者們將時間和精力用於整理古籍上,尋章摘句,逃避現實。而這樣的行為也得到了當時的清政府的鼓勵和提倡。

考據作為治學的一個專門方法,其實各代都存在。但乾嘉學派專門從事考據,將學術整體納入考據的軌道,將考據和學問本身劃等號,雖然一定程度上是無奈之舉,但也可說是放棄了“經世致用”的學術初衷。他們反對宋明理學好發論言之無物的弊病,走上從書本尋找答案的務實主義道路。所以,他們在思想發展史上建樹不大,但在學術研究方面卻有獨到的貢獻。

乾嘉學派的學術成就

第一,乾嘉學派將中國古代考據學推向高峰,形成獨具特點的考據學派。

第二,對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總結,使豐富的文化遺產賴以保存,併為後人閱讀、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治學態度與治學方法上,嚴謹踏實,一絲不苟,而且還開近代實證學風之先河。乾嘉學派強調認真讀書,重視實證,力戒空談,這為中國日後的學術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物質文化史


大家好,我是魚尾。

導語:清朝前期,有一個非常重要、影響很大的學術流派,名為“乾嘉學派”。乾嘉學派一改宋明時期學術界抽象思辨的風格,重拾千年前漢代儒生考據學風氣,大興訓詁、考訂的研究之法。在當時清初思想管控、言論高壓的歷史環境下,清代儒生們紛紛轉入書齋,去古籍的字裡行間中探究學問,考據前人各種雜說,最終完成了一次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大總結。

乾嘉學派的產生(一):清初高壓的思想言論環境

清朝初年,隨著八旗入關、席捲宇內,滿清王朝迅速平定了天下,建立起了全國範圍的統治。作為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清朝入關,勢必會遭到廣大漢人或明或暗的抵抗。再加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惡性事件,清朝統治者引起的關內士子百姓反抗情緒就變得更加激烈。在這一大背景下,清朝統治者被迫長期保持思想言論的高壓態勢,大興文字獄。

例如,當時有讀書人寫下一句寫景抒情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清朝統治者認為是在譏諷自己沒文化,而把作者抓起來殺了。再比如,明末清初在黃宗羲及其後學者等人的推動下,樸素的啟蒙思想、限制君權等理論紛紛出現。而這些因素,都構成了對清朝意圖建立穩固統治的極大威脅。從多爾袞到康熙到雍正,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南書房再到軍機處,權力越發集中於皇帝一人。人們思考討論的自由在這種絕對君主專制統治下勢必遭到不斷打壓。

在這種大環境下,歷來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紛紛選擇明哲保身,不敢討論時事。於是,他們紛紛回到書齋,寄情於古籍之中,想以此忘掉外界的環境高壓。

乾嘉學派的產生(二):探尋宋明亡於異族的原因,認為宋明儒學變味了

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大明亡於滿洲,宋明以來,漢人天下接二連三亡於異族之手。這引得當時一些讀書人紛紛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宋明儒學是不是出了問題、變了味。於是,他們把目標轉向了更古老的漢代儒學。

宋明兩代理學大盛,儒學由對外在功業的追求轉變為對內心世界的探討。存天理、滅人慾。人慾與儒學追求出現了嚴重對立。這一現象引得當時一些讀書人都提出疑問:儒學是不是走入了死衚衕。與漢代儒生追求到異域去建功立業、幫助皇帝改革天下弊病相比,宋明兩代的儒生顯得更保守,不敢求新求變,也沒有建功異域的勇氣。儒學漸漸變成了一潭死水。

此時,重拾漢代儒學精神就成了清初一些讀書人的迫切追去。到古籍中去整理漢唐興盛的原因、探尋宋明滅亡的原因,也就成了乾嘉學派訓詁考據之學的一大內容。

乾嘉學派的成就(一):總結和保存中國古代文化思想

乾嘉學派代表人物包括顧炎武、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當時大儒。在這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們研究下,乾嘉學派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就:中國古代許多重要的文化思想得到保存和總結。這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提供了諸多便利。

乾嘉學派大儒們考訂了成百上千種古代書籍、辨別其中真偽,整理其中學術思想。例如,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出經部432種,史部8種,子部152種。

這一時期,在史學領域,考訂出了《史記索隱》《史記正義》;在地理學領域,考據出了《讀史方輿紀要》《四書釋地》;在考古、金石、天文、算術等領域,乾嘉學派也考訂總結出了諸多學術成果。

可以說,乾嘉學派,為中國古代各種學術成就的總結和保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乾嘉學派的成就(二):嚴謹的治學風氣

這一點不用多說,能在浩如煙海的古籍資料中整理出有價值的東西,沒有嚴謹的治學風氣是做不到的。

為寫出《天下郡國利病群書》而走遍四海的顧炎武,為寫出《讀史方輿紀要》而遍覽古代史地著作的顧祖禹……嚴謹的治學風氣是乾嘉學派的一大突出特點。

這一嚴謹的治學風氣,也成為繼總結保存古代文化思想之後,乾嘉學派留給後世的又一寶貴財富。

結語:乾嘉學派產生於清初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在該學派的推動下,與《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近古科學鉅著一樣,文化思想領域也迎來一波大總結的浪潮。乾嘉學派的意義,在於承前啟後之作用。他們,既為中國古代文化思想進行整理總結,更為後世研究過去、發展新學奠定學術思想基礎。

看完記得點贊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魚尾,歷史永不停。


魚尾煮酒


乾嘉學派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首先需要明白,什麼是乾嘉學派,乾嘉學派是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術流派,研究內容廣泛涉及考據學、方誌學、譜牒學以及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等等,各個領域幾乎沒有他們不涉獵的。

乾嘉學派,又稱“乾嘉之學”,是清朝前期的一個流派,以對於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各個方面的而著稱。由於學派在、兩朝達到鼎盛,故得名。因為此一時期的學術研究採用了儒生、的治學方法,與著重於理氣心性抽象議論的有所不同,所以有“”之稱。又因此學派的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發揮,而有“”、“”之稱。

乾嘉學派的主要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其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閻若璩、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乾嘉學者蒐集鉤沉,輯佚許多亡佚的文獻典籍,例如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出經部432種,史部8種,子部152種。學派研究的對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規章制度的細節,但是總體特點是避免涉及與清有直接關係的事物。

嘉慶朝以後,面臨內憂外患,對於思想學術等的高壓統治則不得不放緩,之後的學者於是放棄了只致經典不問世事的姿態,乾嘉學派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雖然學派有一定的壓抑新思維和脫離社會的缺點,但是由於百餘年間一大批飽學之士刻苦鑽研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研究、總結、保存傳統典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乾嘉學派的內部學派主要是“吳”“皖”兩派,是按照代表人物的地域劃分,具體名稱是後來的章太炎跟梁啟超起的,吳派代表人物是惠棟,字定宇,號松崖,江蘇元和(吳縣),書香門第,祖孫三代都是有名的研究《易》的大家。惠棟的學說承自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風格很保守,大多都是秉著漢學家的態度對宋學進行詰問,惠棟相對來說是吳派中最為客觀的一個了。吳派整個風氣都比較“右”,大部分人都覺得只要是宋學就都是錯的,成就自然沒有多少,可能相對研究價值較低。

拿梁先生的話說就是“學術廣博,篤守古訓,凡古必真,凡漢必好,因此崇古而泥古不化”。

皖派代表是戴震,字東原,安徽屯溪人,經學、音韻學大師江永的弟子,功底深厚,不僅是考據、文字音韻的大師級,而且天文地理無一不通,跟吳派一樣也是“崇漢批宋”,但是原則明確,好就說好,不好就說不好,成就相對來說高一些。然後惠棟下來是王鳴盛,他在史學比較純粹,就“求實”,還有沈彤、江聲、餘蕭客、江藩等等,學生多,段玉裁和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都是他的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