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傳播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思想?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老子的“道法自然”與今天所說“自然”是不同的概念。老子“道法自然”的“自然”是指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意思,更接近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天性”,而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指得是大自然界,甚至狹義地理解成了花草樹木、動物草原等有形的物質。

道法自然其實就是道家提倡的“無為”,老子說“無為無不為”,但遺憾的是今人只讀到了“無為”而對“無不為”有極大的盲點,正因為如此,很多後世學者把道家的道法自然、道家的無為理解成了“不作為”,甚至理解成無所事事,可謂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是曲解了道家核心、根本思想,這是我們傳播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的時候,需要正本清源的。

不作為的觀點是受到莊子批判的,莊子在巜天下》篇明確指出以慎到為代表的無為學說是“死人之理,非生人之道”。

道法自然是旨在追求人們遵從天性的驅使,聽得懂天地的號令,這樣才能趨利避害,先知先覺,只有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利。


郭偉勝


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偉大的經典之一,擁有一個精深玄奧的思想體系,具有跨越時空的恆久價值,故一直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道德經》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遠播海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道德經》在歷史長河閃耀出來的哲學光彩,在現實世界透露出來的思想啟示,無不顯示出道家和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經》凝聚著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實底氣,反映出中國智慧的深邃廣大。《道德經》是真正能夠給予我們文化自信的經典之一。

1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從此,中國才有了成系統的哲學。老子對道進行了創造性的闡發,提出了道生萬物的宇宙論。老子認為,道先於天地而存在,但又無形無聲,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恆,是“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具有無窮的創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為居於核心地位的哲學範疇,這是老子對中國古代哲學最突出的貢獻。

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辯證思維。道不僅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而且涵蓋宇宙之內一切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一言以括之,即“反者道之動”。老子強調物極必反、盛極則衰的道理,主張看問題不能執於一偏,尤其要注意事物的對立面。老子思想還突出了道法自然的價值追求。道的最大特點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於道的作用,宇宙萬物及社會人事都應順從自然的品性去發展。

趙孟頫《老子》書法(局部)欣賞 資料圖片

老子思想蘊含深刻的政治智慧。班固《漢書·藝文志》視道家為“君人南面之術”。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注解《道德經》,讚歎說:“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老子的政治智慧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其一,無為而治。“無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按其本意,即是對事情不加干預,順其自然,正所謂“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倡導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在自然的原則下不妄為,最後的結果則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其對象是在上位者,就君臣來說,就是君無為,臣有為;就上下關係來說,就是上無為,下有為。

其二,處下不爭。《道德經》第67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主張處下,以“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之一。老子指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當效法天之道,故“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不爭,不是消極退讓,而是“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見,不爭只是手段、策略,“天下莫能與之爭”才是結果,這與無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無為而無不為。

其三,公平公正。《道德經》第5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和宇宙萬物按照客觀自然的法則運轉,道於萬物並無好惡喜怒之情。聖人治理天下,也當法自然之理,對百姓一視同仁。《道德經》第77章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闡述天道的公平和當時社會上人道的不合理,提醒應該效法天道,以矯正人道的過失,做到合理均衡。老子還指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強調公平公正,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點。

老子思想蘊含高明的人生智慧。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上善若水。老子用水喻道,並以此啟迪人生。《道德經》第8章所言水之七善,包括三方面的人生意義。其一,生活態度:“居善地,心善淵”——低調、寧靜。其二,處世哲學:“與善仁,言善信”——慈愛、誠信。其三,做事原則:“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靈活、高效。

(2)身重於物。老子珍視生命,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為萬物之靈,故可以與道、天、地併為宇宙中的“四大”,這是老子對人之價值的極大弘揚。

(3)以德報怨。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只有能夠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所以老子主張以德報怨。此點,確乃顯示出了道家的寬闊胸懷和超越精神。以德報怨主要包含三層含義:其一,體現人生的理想境界,即道的境界。以德報怨是道的呈現,乃為大善。其二,重視感化。天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落實為人道,就是勸善與寬容。其三,以德報怨,直在其中。相對於孔子的“以直報怨”,要做到“以德報怨”當然更加困難。需要注意的是,以德報怨包含了“直”的原則,如果沒有了公直,又哪來德義呢?所以“以德報怨”是“以直報怨”的更進一層,而不是隨意放縱惡的存在,喪失正義。

綜上所述,《道德經》不僅揭示出宇宙萬物的存在根源和規律,而且總結了社會發展的普遍法則,還洞悉人性的本質,由此提出從天道到人道的哲學思考,這是《道德經》之所以成為永恆經典的內在原因。

2

趙孟頫《老子》書法(局部)欣賞 資料圖片

《道德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因此為後人詮釋與領會老子思想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戰國韓非作《解老》《喻老》,開詮釋《道德經》之先河,此後歷代註疏者層出不窮,迄今仍然不斷湧現,由此形成了內容極其豐富的老學。老學發展具有連續性與貫通性,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文化精神的塑造都有著重大的貢獻。

老學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說,每個時代的人可以根據政治、道德、思想領域的不同變化,不斷地對《道德經》作出新的解釋。例如王弼注老,突出了“以無為本”的哲學思想,並建立起了他的玄學體系。唐代以成玄英等為代表的一批道士則通過註解《道德經》闡揚了重玄之學。重玄學對老子思想的創造性闡發,既提升了道教的理論水平,促發了道教教義的轉換,又為宋代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思想資源。

到了近代,以西方哲學觀念來詮釋老子之道成為老學的特點。如王國維在1906年發表《老子之學說》,認為“其說宇宙之根本為何物者,始於老子”。比王國維略早的嚴復所撰《老子評點》,同樣立足於西學的視野釋老。近代老學不僅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學術平臺,而且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學基礎。

對老子政治思想的發揮與運用,是歷代老學的重要內容。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位皇帝先後御解《道德經》,體現出老子思想在治國安邦方面的獨特價值。至於歷代官員的闡發,如從唐代的陸希聲到北宋的王安石、司馬光等等,不可勝舉。到明代,還出現了官員群體解老的現象。近代魏源撰《老子本義》,認為老子思想的原旨就是黃老之學,老子的思想要義為治國平天下,是用來救世的。

《道德經》的宗教詮釋同樣是老學的重點。《道德經》作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向來受到道教人士的推崇,並出現了許多以內丹理論解老的著作,內容涉及道教教理以及養生學、醫學甚至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頗多“不傳之秘”,值得重視。至於以佛解老,有助於更清晰地闡明老子之道的深層意蘊。關於老子科學精神的揭示,是老學研究的新內容。李政道曾談到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律”頗有符合之處。

老子強調直覺思維,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科學研究離不開直覺,如愛因斯坦說:“我相信靈感與直覺。”波恩指出:“實驗物理的全部偉大發現都是來源於一些人的直覺。”老子思想與科學的相通,不僅有助於我們從更高的層面認識老子之道的思想價值與現實價值,還促使我們對道家文化精神進行重新思考。

可以說,老學的發展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和中華文化精神的生成,充分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老學,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歷史呈現。

3

《道德經》是被譯成外文版本和語種最多的中國典籍,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湯川秀樹指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今天人類文明的狀況,甚至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國外哲學家、科學家對《道德經》的高度評價,顯示出《道德經》的世界性影響。

據朝鮮史籍《三國史記》記載,三世紀時,《道德經》《列子》開始在百濟、新羅社會中傳播。在日本,古天皇聖德太子所撰《三經義疏》已明確徵引《道德經》,由此可知《道德經》傳入日本的時間不晚於隋朝。《道德經》傳入西方世界始於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1651—1729)的拉丁文譯本,1842年儒蓮在巴黎出版了《道德經》的法文譯本。1868年,倫敦圖伯納出版社出版了英籍傳教士湛約翰的《老子玄學、政治與道德的思辨》,這也是第一個《道德經》英譯本。1870年維克多·施特勞斯的《道德經》德文譯本問世。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對《道德經》日益重視。保羅·卡魯斯、理雅各、亞瑟·韋利、葛瑞漢、韓祿伯、安樂哲等英美漢學家的老子研究以及衛禮賢、瓦格納、海德格爾等德國漢學、哲學大家的老學成就都值得重視。1989年,荷蘭尼梅根大學克努特·沃爾夫教授對《道德經》西文譯本總數做了具體統計:從1816年到1988年的172年間有252種譯本問世,涉及17種歐洲文字。近現代以來,日本對老子的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武內義雄《老子原始》、津田左右吉《老子研究法》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道德經》在海外的傳播與研究表明,《道德經》是真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經典,並且這種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道德經》已走出國門,世界需要《道德經》。

總之,《道德經》所蘊含的思想智慧,如道法自然的哲學宗旨,無為而治的政治理念,上善若水的人生態度,知止不殆的處事原則,以德報怨的應世情懷等等,完全可以和現代社會相適應。這些思想具有跨越歷史、連接現實、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恆久價值,充分彰顯出道家文化的獨特品格。全面梳理《道德經》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與歷史影響,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義。

(本文原刊於《光明日報》2017年06月24日11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老學通史》階段性成果。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

小講堂

出自《道德經》的日常語,你知道幾個?

1、天長地久

【原文出處】《道德經》第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精髓智慧】天地跟萬物無所爭,不追求自己的存在,沒有自己的生命,就能長長久久。所以人不必老記掛著自己能活多久,而是要自然生、自然死,不把它當一回事,反而活得比較久一些。

2、上善若水

【原文出處】出自《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精髓智慧】人應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水。因為水很善於無私的幫助萬物,無私地利於萬物而不求回報,幾幾乎乎接近於道,所以我們應該向水學習。

3、受寵若驚

【原文出處】《道德經》第13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精髓智慧】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就叫作寵辱若驚。其實寵對我們來講,是不好的事情。人提拔你的時候,你要特別小心,因為那絕不是好事情。一開始提拔你,沒事;再提拔你,沒事;繼續提拔你,你的麻煩可能就來了。

4、大器晚成

【原文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精髓智慧】大器免成,一般人都說大器晚成,因為他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實際上如果到了道德層次,就根本沒有成不成的觀念,成又怎麼樣,不成又怎麼樣?人家說你成,你也不過是成;人家說你沒有成,你還是已經成了。所以不要有這種成不成的觀念,這種人才比較自在。

5、禍福相依

【原文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精髓智慧】禍福根本就是變動的,現在看起來是禍,不久又看出來,原來是福。當時完全看不懂,現在看起來是福,過後才知道說,原來這是禍。我們都知道禍福是會變動的,但是誰都不知道禍福是怎麼變動的。

6、以德報怨

【原文出處】《道德經》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精髓智慧】“報怨以德”講的是事前,不是事後。所以你要事先防患,如果預料到事後會有報怨,事後會有仇恨,就要通過施德來預先防止人家對你的報怨。

7、慎終如始

【原文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精髓智慧】慎始比較容易,中國人一開始都很謹慎,但往後越做越順,就越來越大意,越做越熟練,就覺得自己越來越內行,然後大意失荊州。所以中國人要把“終”擺在前面,“慎終”,就是堅持到最後五分鐘,一直到最後都跟剛開始一樣那麼謹慎,就不會失敗。

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原文出處】《道德經》73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精髓智慧】自然因果就叫天網,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過。法再怎麼嚴密也有漏洞,有些人專門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會的不安。一個人說只要不違法,我就敢做,這種勇敢其實是害人害己的。人要憑良心,遵循天理去做事,否則終將自食惡果。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 | | | | | | | | | |

內容:光明微教育

統籌:柴如瑾

製作:梁曦文、徐譚

你還會喜歡:

光明學人:

光明學人 中國學術

光明特色 人文表達

光明講壇:

“不求標新立異,但尋實事求是。

祈願思想燦爛,又望文才熠熠”


遠源流暢


 老子思想深沉、厚重,千百年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

老子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產,它在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對道教思想影響重大外,對法家、儒家等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500年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僅對治國安邦產生了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還作為一種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質,極大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藥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遊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裡,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讚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 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著對人與自然相 互關係的深刻理解,包含著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慾,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隴山出岫


道德經中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更好的傳播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應該更加深入的理解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分開來講就是道要法自然。道是一種規律一種行為準則。而法就是要符合的意思。自然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概括。總結起來就是道要符合自然,同樣自然也應該歸結於道。報道法自然的思想放在人身上,那麼就是人道要符合自然。人道是什麼呢?就是人類生活的規律,比如人類耕地,要按照節氣和氣候,這就是耕種的道,這個道要法自然就是要遵守自然氣候規律。同樣自然氣候規律也制約著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應該和無為而治的思想相互結合。老子說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要管。這裡的無為是在道的範圍內無為,即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道,只需要按照道來發展,不需要人為的干預道的正常運行,讓道去更好的師法自然,即無為而治。傳播道法自然的思想應該結合老子的其他思想,互相印證,讓更多人理解與學習老子的思想。


圖小糊


今日頭條,有不少有關《道德經》的帖子和視頻,普遍把“道法自然”的“自然”,錯誤地理解為“自然規律”。

“自然”,“自身的樣子”的意思。

“域中有四大”,王(人)大,地大,天大,道大。沒第五個大。故,道法自然,道法自身的樣子。道自身什麼樣子?“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惚恍,也就是渾沌狀態,無規律可言。

《道德經》共有五個“自然” :

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六十四章,以輔萬物之自然。

道生萬物,萬物各有各的樣子。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為,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若解作“百姓都說我們是自然規律”,就不通了。

把“自然”理解成現代觀念的“自然界”、“大自然”,是錯的。自然界的萬物都是道生的,解釋“道法自然規律”,是本末倒置,如老子法兒子。


趙日金141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對“道法自然”所闡述的思想。這裡的道指的是宇宙,是萬物本源,化生在天地萬物中,然後被天地萬物所共用,長存不息。是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法則和規律。

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老子強調人應該“道法自然”,就是說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與自然相對立,相對抗,那是不符合“道”的。

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都是循環不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體,彼此相互制衡。順應自然之道,人類才能進步,社會才能繁榮。反之,就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我們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去對待自然,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去發現自己,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這便是對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最好傳播。





小白心理驛站


“道法自然”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通過《道德經》向人們指出:人為萬物之靈。王為萬人之首。人要放鬆心態,迴歸自然境界,要向厚德載物的地、向自強不息的天、向滋潤萬物和諧流暢的自然學習。道法自然,人就平安。

人因與物均有私情,故應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應取法天無不覆的無為之道,天應取法大道虛無清靜的真一體性。道本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澤酉雨水堂


非常簡單,只要擺正人類和自己的位置,立刻可以體會道法自然的思想。

看看人在地球上的位置,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太陽系在宇宙的位置有多大?就可以知道人是否應當尊天敬地。天地人是不是一個整體。

這次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聰明而強大的人類,在小小病毒面前,多麼的不堪一擊。

立場觀念對了在去讀道德經,很容易理解天地人一體,遵循共同的規律,就是道法自然。天地人合和平相處才是人類的福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講述道法自然規律的。老子道德經的所有描述,都是在描述自然規律的表現和特色。沒有上也就沒有下,沒有強也就沒有弱,沒有人也就沒有鬼。水柔弱動可以穿石。五行可以相生相剋,世界萬事萬物,生生不息。

自己懂了,明白了,照著做就是。言教不如身教,就是最好的傳播。道德綁架是最愚蠢的做法。急功近利而不可得。春雨潤物無聲,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多麼簡單的道理。


老梁139490047


老子“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道德經1章》就指出:“有名(之道是)萬物之母,無名(之法是)天地之始”,能為萬物之母的只有客觀天道規律,因不是規律需要的就不會產生,產生出來的也要被”優勝略汰與適者生存”生存法則所淘汰掉。而天地之始是指“天地開始的始動法式機理”,即法或理,說:視不見、聽不聞、搏不得,此三者又不可相互致詰深究,”故混而為一”《道德經14章》,此“一”即是因果始動法理或陰陽辯證法理,因不知其名故多處叫“無名、道、法、一、樸、道紀等”,老子也不知是誰之子,認為“象(宇宙)帝(社會)之前就有了”,故為“自然形成”。因此,不解密老子道法精髓的天道法理,只憑一句話就很難解讀清楚。“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25章》,全句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有多種解讀,說法大不相同,唯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要》上篇之”基礎理論”中的”解密老子道法”二版辯證解密為:人法地法、人地之法為自然科學體系主導;地法天法、天地之法是社會科學體系主導;天法道法、天道之法是思維科學體系主導;道法自然法、道與自然之法為”陰陽辯證”天地之始“道紀”綱領。這是結合《道德經2章》與全書而解密出來的,都不是憑臆想的。而因多少年來的舊觀念,對此說都不能接受,故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概要》中,將通俗完整《解密老子道法》第二版,作為“基礎理論部分”,以望能通過反覆思維閱讀,在理解老子道法更加深層內涵上,而能認知體悟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才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主導支配理論體系。


春臺96245986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到“道法自然”的思想,很多人是明而不為,就是知道,可是做不到。

都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但事實上很多人在名利、物質、財富面前卻忘了自然規律。不斷的在嘗試破壞其規律,甚至妄想改變其規律。但結果都被自然規律所反噬,不得其果。

老子一直在告誡我們,一定要明白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

人只能遵循自然規律,不可能創造自然規律。

明白自然規律越多、越深的人成功的概率就會越大。反之則難以成事,就算運氣好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所以在我們的生命過程當中,一定要懂得遵循自然,敬畏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