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全文共2912字,預計學習時長

9分鐘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Flickr


1月23日,中科院官網公佈了《關於“木蘭”語言問題的調查與處理意見》,對於套殼Python的散裝版編程語言“木蘭”的負責人,作出了五年內不得晉升、三年內不得申請科研項目、崗位降一級的處分。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程序員那些事


原本廣受關注和期待,聲稱由編譯實驗室完全自主設計開發和實現,致力於成為“智能物聯時代的C語言”的國產編程語言“木蘭”,在幾天之內彷彿坐上了跳樓機,網友發現其多處設置與Python雷同,引發了沸沸揚揚的“木蘭”套殼爭議。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Flickr


無論是企業所謂的“換皮自主研發”,還是學術圈屢見不鮮的科研不端現象,都使得大眾對於科研圈的信任度下限一次次被刷新,這樣的鬧劇真的禁止不了嗎?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自主研發又遭冷水澆頭

1月15日,關於“木蘭”的消息還是令人振奮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宣佈,由其主導研發的國產編程語言“木蘭”正式發佈。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木蘭”圖標 | 圖源:新浪微博


Mulan原本是Module UnitLanguage的簡寫,意為“模塊單元語言”,是面向智能物聯應用而開發的程序設計語言。而中科院計算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志偉為了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將這款國產編程語言定名為“木蘭”。卻不想一語成讖,作為編程語言的“木蘭”也陷入了“雌雄之辨”的困境。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據研發團隊負責人劉雷介紹:“‘木蘭’是由編譯實驗室完全自主設計、開發和實現的編程語言,與之配套的編譯器與集成開關工具也完全由團隊自主實現,是我們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編程語言。”

此外,中科院方面還稱,以“木蘭”為基礎延伸的自主研發編程軟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學裝備已經在中小學、幼兒園編程教育方面投入使用,這也都屬於中科院對於“少年硅谷”公益項目支持的一部分。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劉雷 | 圖源:中新網


然而好景不長,“木蘭”還未發佈就已經受到廣泛關注,一經發布便有不少網友前來體驗。這一體驗就“出事兒”了,很多測評裡都在疑惑,“木蘭”和Python怎麼那麼像呢?圖標與Python安裝工具Pyinstall一樣、對話框一樣、提供的函數也如出一轍,活脫脫一個套殼Python。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IT之家


而後劉雷在熱議之下不得不做出回應:“木蘭”在32位單片機上的編譯器確實是基於Python開源編譯器二次開發的,其作用主要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在介紹中擴大到了智能互聯領域,同時對於產生的不良影響表示道歉。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中科院在劉雷道歉兩天之後也出面回應了爭議,對當事人作出停職檢查的決定,並於23日給出了最終的調查意見:取消五年內專業技術崗位晉升的申請資格;取消三年內科研項目的申請資格;全所範圍內通報批評;崗位等級從工程師一級降低為助理工程師一級。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IT之家


這次的科研不端扒皮吃瓜事件倒是錘得又快又結實,主要“歸功於”前期宣傳牛皮吹得太大了,這麼振奮人心的消息引起廣泛圍觀,也使打臉來得又快又響亮;而套殼又套得太明顯,甚至沒有試圖偽裝多少。

在學術不端問題屢屢被爆上熱搜,千夫所指的情況下,是什麼給了他們勇氣頂風作案,甚至用這麼敷衍的方式來套殼?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學術不端: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絕非孤例,聲稱自主研發實則換皮可謂是某些企業的傳統藝能。

17年前,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陳進所涉及的“漢芯”造假事件,可謂最為嚴重的科研造假醜聞之一。陳進團隊所推出的“漢芯一號”,實際上是把從美國購回的芯片表面的標誌用砂紙磨掉,再加上“漢芯”標誌便算是研發成功,被鑑定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集成電路”,是“我國芯片技術研究的重大突破”。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www.btime.com


憑藉“漢芯一號”,陳進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直到水木清華BBS上的匿名爆料,媒體才開始了對這一事件的調查,最終證明其造假行為基本屬實。這也使得很長一段時間內,國人對於國產高端芯片喪失了信心。

時間推進,2017年紅芯時代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紅芯聯合實驗室,旨在打破美國壟斷,研發中國第一個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瀏覽器內核。2018年6月16日,紅芯實驗室宣佈完成2.5億的C輪融資。融資帶來的高關注度恐怕就是導火索,正是在同一天,網友上傳紅芯瀏覽器解壓視頻,質疑所謂自主創新內核Redcore只是對Chrome瀏覽器的改裝,並非自主研發。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www.gmz88.com


紅芯官方很快給出了回應,“承認紅芯瀏覽器內核確實是基於Chromium開源項目,但仍表示是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是專門針對企業辦公場景而設計的;也為融資宣傳過程中一定程度的誇大向公眾道歉。”

此事一出,有網友將紅芯與漢芯醜聞類比,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紅芯CEO陳本峰對此高呼“冤枉”,他認為紅芯最大問題在於宣傳過於浮誇,但絕不是要騙國家資金,“沒有拿過國家的錢”,在內核層面是有自己的創新的,“不能說是簡單的換殼”,甚至推鍋給網友,“民眾又對‘偽自主騙國家’的行為太深惡痛絕”。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紅星瀏覽器已停止下載 | 圖片:紅芯時代官網


歷史告訴我們,造假的成本實在太低了,所以才有這樣的企業和學者前赴後繼踏上“披皮自主研發、實則學術造假”的不歸路,甚至在事發之後覺得委屈,認為只是過度宣傳的問題。君可見製造我國科研史上最大丑聞的陳進,也只是被撤職並追回資金,並未受到法律上的追究。

如此低的造假成本,只要不被發現就是名譽加身,被發現了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這也難怪學術不端屢禁不止。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科研不易,且行且珍惜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從“不識知網”的翟博士憑一己之力提高國內高校畢業論文查重標準,到北大核心刊物上匪夷所思的《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從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為不可重複的實驗被撤稿,到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論文圖像疑似存在PS現象,學術圈中不常為外人所見的黑暗的一角逐漸被揭開。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大廈建成需要經年之久,而坍塌卻只需要一瞬間。學術界層出不窮的造假和涉及學術倫理的問題,使得很多網友對於科研圈的信任度已然低至冰點:成果都靠造假,核心刊物成為編輯的自留地?

做科研已經成為這麼簡單廉價的事情了嗎?當然不,這也是為什麼在出現學術造假事件時,在網友們編段子嘲諷調侃時,有這樣一群認真做學術的人感到出奇憤怒。腳踏實地做學術並不是天方夜譚,但同時他們所承受的科研壓力也是極大的。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Unsplash


科研人員的艱難是很難用簡單的言語來形容的。英國Wellcome基金會通過對4000多位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不健康的競爭、過大的壓力、頻繁出現的騷擾和歧視、自以為是的老闆和其他雜七雜八的事充滿了他們的生活,在KPI的壓力之下量產著質量不高的文章。

近年來出現的碩士、博士自殺事件,也讓我們開始關注青年學者和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及生存環境。華科計算機研究生不堪忍受跳樓自盡,寫長文自敘經歷,其導師的處分僅是停止招生兩年。學術界的圈層固化情況不容樂觀,僅是懷揣學術熱情和理想的青年人要如何在權力、名望、金錢湧動著的學術圈中取得一席之地。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圖源:Unsplash


想要更自由、更健康的學術氛圍,嚴格的規制以及對於學術不端現象更嚴厲的處分必不可少。


無論是國產自主研發,還是國內科研的成果,公眾當然是期待的,然而利用這份期待沽名釣譽的人如果不受到嚴厲處罰,那學術不端的現象恐怕難以畫上休止符。

開發十二年,不知“木蘭”是Python:學術造假幾時休?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