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主题中文艺创作的精神向度

榕逸 | 抗疫主题中文艺创作的精神向度

抗疫主题中文艺创作的精神向度

庚子新春,湖北武汉新型肺炎疫情厉袭。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文艺工作者用火热的创作激情,组建网络“文艺轻骑兵”,通过云端合唱、手机录制等不见面方式,借助移动新媒体创作、推出一批文艺新作,为战胜疫情加油,在“传屏时代”用文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表现出很强的现实回应能力和担当意识。

值得称赞的是疫情前面文艺创作的源发性和自觉性。疫情防控攻坚期,全社会都在行动:文艺界作出了直接、快速的反应,积极创作一大批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等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

榕逸 | 抗疫主题中文艺创作的精神向度

武汉青年自制六集《封城日记》纪录片

同时,一批鲜活的“群众文艺”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武汉青年自制六集《封城日记》纪录片,网易音乐APP上一百多首以“武汉加油”为主题的原创歌曲,抖音短视频中不乏宣传“防疫知识”并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三句半、皮影戏等,这种来自普通群众自然而然的创作现象非常难能可贵。

从笔端到移动端,从演出现场“转战”互联网,“抗疫”主题文艺创作自发或半自发开展起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相结合,爆款频出,共同传递出同舟共济、同力协契、患难与共的群体意识信息。

与传统文艺精品创作反复打磨,有的甚至长达好几年相比,疫情面前,文艺创作呈现“短平快”的趋势。“短”是创作的篇幅,大多短小精悍,易于传播;“平”是创作更加平实、接地气,瞄准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医护工作者、外卖骑手、清洁工、社区志愿者;“快”是创作的时效性。

⇪“战疫”戏歌《冰雪消融又一春》

集结京剧、昆曲、越剧、锡剧、扬剧五大剧种六位戏曲名家(4朵“梅花”2朵“白玉兰”)的“战疫”戏歌《冰雪消融又一春》从词到曲的创作,不到48小时。

词曲《我相信》,10多位歌唱家和主持人连夜录制,短短一夜就收获100万+的点击率。春晚临时策划新节目《众志成城,抗击肺炎》更是强势刷屏。

榕逸 | 抗疫主题中文艺创作的精神向度

春晚临时策划新节目《众志成城,抗击肺炎》

文艺在短时间内呈现“井喷”的创作态势,是抗疫初期的必然反映,也是短期内群众对文艺创作的需求。可艺术并不仅来自于激情,正如真理并不仅仅存在于科学一样。

盈于屏幕的众多文艺作品可以感动受众,但因大部分创作者不能亲赴一线,素材掌握不足,导致一部分作品比较粗糙,甚至出现“为文艺而文艺”的倾向,这个是需要警惕的。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文艺创作的关系问题值得思考。这一点上,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地震,都可以提供借鉴蓝本。从疫(灾)情初期音乐、诗歌、绘画、书法、美术等文艺作品的感性折射,到后期长篇小说、报告纪实文学、电影、纪录片等作品沉淀出的理性思考,文艺扛起了神圣使命,助力世道人心建设,“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为鼓舞大众精神起到时代号角的作用,也带来更为积极的探索。

2020的抗击肺炎,从互联网攫取、统筹文艺创作资源,带动文艺创作的节奏受到关注,网络文艺在短期内掀起创作和传播热潮,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短板,这方面,我们需要提升和学习的还有很多。

从长期看,撇去创作的平台和技巧,不得不面临的命题是:重大风险面前的文艺创作,应该坚持怎样的精神向度?

要“立诚”。将矫情、假思考限制在最小程度,这恐怕不得不谈及一个“真”字。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虽在匆忙中写成,但歌词蕴含“九一八”事变后,田汉多年的忧患感受,可谓厚积薄发。

作品成为激发一代中国人救国救民的动力和源泉,成为一支时代的强心针,离不开创作者真实探究、真切感悟、真挚表达。“真”是基础,也是“善”和“美”成立的现实驱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跟文艺的真、善、美密切相联,理所当然,文艺必须反映时代之真、体现时代之善、创造时代之美。

疫情面前,顺境和逆境、信仰与怯懦、梦想和期望、爱和恨、抗争和逃避、存在和死亡都是可以关注的命题,文艺家要看到疫情中主导的光明面,表现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看到整个社会善的主导作用,表现善必将战胜恶;挖掘生命的多重景观和人性多种层面,帮助人们去创造出基于现实但比现实更高更理想的美。从战时的鼓气呐喊到战后的沉淀反思,创作者始终要坚持“真”的立场和态度,关注真实的事、抒发真实的情、表达真实的思考。

要“创新”。文艺创新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跟风模仿,用写八股文的精神和方法,任何时代都要不得。疫情本身即素材,但更重要的不是临摹和重复反映疫情本身,而是疫情中的人,以及和这些人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所有事物和关系的属性。

宏观上不屈不挠斗争精神、个体对生命美好的渴望;微观上确诊患者内心的焦灼与不安、医护人员的疲惫与坚持、医疗和生活物资的调度保障、城市街道和经营性场所往昔的热闹与今日的冷清,从人到物,从时间到空间,主题和艺术表现多样,但最后每个艺术作品的境界必定是独到的、新鲜的。

艺术真实,却不要求艺术等同于现实,综合已有经验,用独有的情感去记录、创造疫情面前一个个具体的境况,一桩桩有现场感的事件,一个个饱满力挺的人物,而不能根据防疫的一个口号,一句标语,敷衍成一篇文章,贴上“诗”“小说”的标签后销量生产。

要“行远”。

文艺要塑魂铸魂,要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创作者就要从疫情的情绪中和个人的小格局脱离出来,置身于宏大的时代思想气象中,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疫情。文艺也须在原有生糙情感之上加以冷静的回味,思索,安排,才能豁然贯通,见出形式。“赋到沧桑便句工”,从这个意义上,疫情不仅可以入题,而且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旨。

抗疫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民族忧患意识息息相通,也因其特殊的文艺语境,更能凸现一些深度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事件的铺陈、现象的描绘、信息的传达上,成为对疫情本身进行说教的文艺,或者沦为伦理教化和道德评判的简单工具。此主题下的精品,应该是严肃、深沉、有审美向度并最终能重建精神家园的。

我们期待,疫情过去,春暖花开,创作家们能打开思考的距离,秉持审慎的态度,去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的、真确的认识,去记录和书写抗疫中的人生世相和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以对时代的担当,对历史的担当,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和价值追求。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简简

文章:转自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图片:源自网络

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