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构建立体化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吉林省伊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始终把防控疫情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做细做实“六个强化”,迅速构建了立体化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效果非常明显。

强化政治引领 扩大“宣传面”

伊通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医疗保障、防疫消杀、人员摸排、隔离管控等具体问题,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成立了县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指定了定点医疗机构,制定了《联防联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防疫流程。在村屯(社区)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切实提升了防控工作精细化程度。伊通县广泛开展防疫宣传,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的紧急通知》《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告湖北武汉返乡同胞书》,充分利用宣传条幅、电子屏、宣传车、移动音箱、村村通无线广播等设备设施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

强化隐患排查紧盯“关键点”

紧盯重点人群,下发排查从武汉等疫区返乡人员、在武汉就读的伊通籍大学生的紧急通知及排查表,并加强了对省外来伊人员排查,严格按照县、乡、村、屯(社区)四级包保排查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每天进行动态排查并上报结果,每三天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确保排查到位不遗漏。充实排查力量。组织驻村干部280余人,协助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排查工作;组织91家单位、25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包保居民小区,对外地返乡以及外来人员开展排查。

强化风险管控织密“防控网”

强化特殊场所管理,伊通县连续下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公告8个,及时停运客运线路和城市公交系统,全县各类娱乐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一律暂停营业,关闭了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活动场所及宗教活动场所,城乡禁止一切公众聚集和娱乐活动,防止人群聚集造成感染扩散。对必须开放的公共场所,每日进行全面消毒。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水源地、饮用水的防疫管控,在城乡开展环境整治,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强化人员流动控制。

强化病患处置阻断“传染源”

在全方位做好排查、管控工作的同时,伊通县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和操作规程对发热等情况进行分类科学处置,制定应急方案,建立高效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对外来和省外返乡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派专用救护车接至该院发热门诊,由县级专家团进行会诊筛查,分类处置。对存在风险,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进行取样后,由县疾控中心取样车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同步对患者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严防因操作不当不严引起感染扩散。对隔离人员的保障,做到跟踪服务,进行医学隔离的人员,生活保障由政府负责提供。居家隔离群众由其委托邻居或亲朋提供帮助。同时严格落实包保责任,由村屯和社区干部进行调查,确实有困难的,由包保干部负责生活保障,确保外来人员和返乡群众安心隔离,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强化物资支撑筑牢“保障线”

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伊通县累计投入资金1507.85万元。目前已采购防护服1100套、防护眼镜500个,口罩55000个,体温枪210个。负压救护车、移动DR、迈瑞全自动分析仪正在采购,负压病房正在改建。另外,针对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少问题,紧急征用了郊区一处民营山庄,已完成改造,新增隔离病房50个,可随时投入使用。

此外,伊通县着重加强市场监管,目前各项生活物资供应比较充足,价格保持稳定。县红十字会发布公告,倡议全县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截至2月4日,共收到募捐款100537.66元,收到物资一次性口罩5000个、纯棉口罩1650个、84消毒液50吨、纯棉口罩93个、酒精1000斤、3M口罩150个、泡菜20箱、医用酒精1吨,其他捐赠物资正在陆续抵达。 (张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