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才当上皇帝的?

我是中国水


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不是他爷爷有个奇葩的幻想,他是很难获得皇位继承权的。

第一,朱允炆他爹是靠自己取得太子之位的,不是因为爷爷喜欢孙子,才上位的。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听说长子出生,正在酣战的朱元璋兴奋异常,在当地一座山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字。由此可见,朱元璋对长子的出生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给年仅六岁的朱标讲授经学。朱元璋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但却对长子的教育特别重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年仅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以此培养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谆谆教导他要体察民情,访求父老,知道父亲创业不易,以便将来做一个守成的明君。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朱标就被立为太子,并且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

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十年(1377)年次子朱允炆出生。

这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朱标年纪已长,就命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由此看来,太子朱标的太子之位,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爷爷喜欢孙子毫无关系。

也就是说,一开始朱元璋并不是因为特别喜欢朱允炆,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

这与清朝康熙因为喜欢乾隆而把皇位让雍正继承不同。

02

嫡长子继承制

在《明皇祖训》中,朱元璋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朱标病逝后,这个问题出现了复杂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薨。

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同母弟还有秦王朱樉(1356--1395年)和晋王朱棡(1358--1398年)。

朱标病薨后,秦王朱樉就成为在世的嫡长子,他应该被立为太子,这完全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但朱元璋却没有再立太子,而是把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此时,因为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已经病死,朱允炆成为了嫡长子。

尽管秦王朱樉是在1395年病死,晋王朱棡在1398年病死,他们死得都很早,但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被立为太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因此,朱允炆被立为皇帝,绝对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朱元璋有足够的理由不立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而改立其他嫡皇子为储君。

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毫不犹豫立马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由此可见,这是朱元璋早就确定好的皇位继承制度。这超出了一般嫡长子继承制,也算是比较奇葩的继承制。

03

朱元璋在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厢情愿

朱元璋鉴于皇位继承权争夺中的血腥残酷,希望通过严格的嫡长子嫡长孙的顺序,明确确定皇位继承,以避免其子孙后代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

而且《皇明祖训》明确: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在这里,朱元璋交代的很清楚,如果皇帝没有皇子,必须兄终弟及。其言外之意,那就是不可以收养别人的孩子为养子,作为继承人。也就杜绝了当朝帝王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想法,所有的后世帝王都是事先确定的,也可以说后世帝王是没有权力确定自己继承人的。

皇帝有皇子,就按照祖制依照顺序确定继承人,没有皇子就按照祖制由兄弟来继承。这样一承不变,永远不存在争夺皇位的问题。

看似很完美,其实就是一个奇葩的制度。且不说皇帝既没有皇子,又没有兄弟咋办。任何皇子皇孙都不可能听他老祖宗的话,按部就班地进行皇位的传承,老朱家也不例外。

朱允炆继位不久,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不干了,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这就是说,不该是你的东西,即便给了你,也未必是件好事,朱元璋本就不该把皇位传给朱允炆。最终朱棣还是把朱允炆吓跑,再也不敢朝面。

总之,朱允炆的皇帝位,就是其爷爷一厢情愿地交给了他,没有他爷爷奇葩的继承制度,他是不会得到这个皇位的。

在历史上,皇长孙继承皇位并不是个例,但是极少出现。作为一个固定的制度,的确不合适。就算朱允炆能够顺利的把皇位传承下去,最终也会出现混乱,不可能一承不变。

一承不变的规则永远是,所有的皇位交接都是血腥的,最终凭实力说话。最后胜出者都是斗争的结果,无一例外。


豹眼看历史


史书中记载,明太祖大约有26个儿子。 朱元璋的皇位没有传给他的儿子,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是不是靠爷爷朱元璋才当上皇帝的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朱元璋决定在继承制度上树个朱家的好榜样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名的草根皇帝。尽管他当了皇帝后,杀死了很多的建国功臣,遭到了很多历史学家和后人的垢病。

但是,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拯救了汉民族,统一了中国。这是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最耀眼的一笔!

1368年,卓越的军事家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即明太祖。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没有躲在皇宫里莺歌燕舞!因为他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胸怀韬略的朱元璋,一心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中去。

经过各种形式的改进与努力,从中央到地方,从朝廷的大臣到种田的农民,都得到了休养生息,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出现了历史上洪武之治的安乐局面,为三百年的大明江山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骨肉相杀的例子实在是不少。这位卓越的军事家,经过深谋远虑,决定为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制度,树立一个规范的典型。希望杜绝朱家的子孙,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血腥纷争!

1368年2月,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定下皇位继承的传统,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朱标为接班人。

因为,朱标是他的长子。

其实,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朱标并不是父亲心目中的最佳太子候选人。

老大朱标性格温和,与善战的朱元璋却并不是同一类型的人。而老四朱棣却继承了他的血性,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但是,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利益,朱元璋还是放弃了老四朱棣。朱棣,就是后来历史上的明成祖。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儿子。

朱标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外面打仗。得到喜报后的朱元璋非常兴奋,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所以,朱标从小时候起,就得到了父亲多方面的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完全是按照皇家接班人的标准来进行的。

1367年,13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

"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聪颖的朱标在父亲的栽培下很受教,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儒家学说。所以,他的个性仁慈宽厚。

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朱标的太子之位。

1371年四月,太子朱标大婚。随后,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相继出生。

在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逐步让朱标参与学习并处理政事,"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个,其实相当于朱元璋放权,让太子朱标慢慢开始监国。

从这些,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朱标成为下一个皇帝,已经是铁板定钉的事实了!

人生的旅途,总有些意外。1392年4月,盛年的朱标视察陕西回京后不久,因病逝世,时年39岁。65岁的老皇帝朱元璋悲伤地哭泣:

“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

是的,正如老皇帝所言,是命,朱标没有当皇帝的命。

究竟谁来做太子?

英年的太子突然离去,皇位该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又成了个大问题。

朝中的大臣讨论了又讨论,朱元璋也困扰了好久!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四燕王朱棣。

纵观自己的26个儿子,无论是才智,还是上场打仗,还是个性,朱棣是最接近君王的标准的。在朱元璋对子女的多种方式的教育中,成长中的朱棣也很受教。

当朱棣接受父亲的安排,到北方当藩王后,他利用自己在宫廷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地域管理并发展得非常好。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切都显示,朱棣是当太子的最佳人选!

《明太祖实录》中有记录, 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 翰林院的刘三吾当面提出了异义! 只因为朱棣是老四,就算老四有才能,直接越过了其他兄弟当太子,那么老二,老三,又会怎么想呢?

一句话击中了问题的核心!老皇帝无言以对。

这个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沉默了许久。他知道,如果真把老四朱棣立为了太子,恐怕麻烦会一大堆。更为重要的是,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还开了个不规范的先例。

哎呀,这皇帝也不是万能的!

在榜样与祖制的面前,朱元璋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实行嫡长子的继承制。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在父亲朱标去世的当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其实,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长子,他的上面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可惜的是,朱雄英没有长大成人,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朱允炆,在个性上有点像他的父亲朱标。小时候就熟读儒家经书,性情温文尔雅。

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元璋加紧了对他的栽培,甚至包括诛杀了一些善于带兵打仗的功臣。在朱元璋建国和治国期间,发生了战乱和屠杀。

从某个角度来说,大明朝在现阶段,需要一位个性宽厚仁者的领导人,让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

朱允炆,是最佳人选,而且符合皇位的继承制度。

1398年6月24日,忙碌了一生的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离世,遗诏命朱允炆继位。临终前,朱元璋嘱咐驸马梅殷辅佐朱允炆。

几天之后,年轻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后世称之建文帝。

三少说:

朱允炆能当上皇帝,当然是依靠了爷爷朱元璋。

可是,如果父亲朱标不早逝,如果哥哥朱雄英不夭折,朱允炆只怕与皇帝无缘!所以,朱允炆能当上皇帝,与他的人生的运气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你,怎么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三少yun


答案是肯定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在朱元璋驾崩后,朱标会顺利继位。就在事情看似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25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太子朱标画像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按理说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呢?那要不要换人呢,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儿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呀!

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棣多少是有些服气的。唉,谁让自己不是长子呢,长兄为父,他当皇帝就让他当吧,毕竟自己说了也不算。但是朱标死了,朱棣还是有着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的什么呀?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还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除了我还有谁?

皇太孙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依然执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下朱元璋的儿子们真是白干了。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承者,到时不管自己是不是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既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这个结局却无法改变。

朱棣是有万般的不服气,奈何慑于朱元璋的威势,也不敢表现出来。直到朱允炆即位,想要削藩时,才让他产生了争夺皇位的念头。

燕王朱棣


知行合一2020


还真不是靠爷爷,是靠爸爸。

跟他同一个爷爷的皇孙,不止他一个人,所以说靠爷爷的一说,是不对的。

而且,他爷爷,也并不看好他(可能觉得朱允炆比较善良),认为他被那些腐儒教育的傻了,眼光不行,重要的是,不够杀伐果断,难堪大任。

他靠的是爸爸。靠的是老朱对太子朱标,也就是他爸爸的喜爱,认可,老朱对朱标是极其满意的,对朱允炆这个皇太孙,可以说是很不满意,但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儿子,年纪也合适,老朱太喜爱朱标了,所以,虽然朱允炆很不堪,他还是觉得凭着自己的部署,能让朱允炆顺利运转下去。

老朱做了哪些部署?

一个就是分封自己的儿子,九大塞王,可带兵,到时候有事,各个儿子都是兄弟,齐心协力,可抵御外患,即使哪个儿子有异心,肉还是烂在老朱家的锅里。靠着太子朱标的威望,大家愿意帮自己的侄子。

分出去的九王,各个都是猛人 ,打仗都有一手,不只是燕王朱棣有才能,会打仗,其他各个都很厉害,随便蜀王,宁王,都很厉害,宁王朱权镇守内蒙边界,手下兵强马壮,久经战事,不是温室里面的花朵。

但是,没想到,老朱一死,朱允炆受身边的谋士蛊惑,先逼死了一个亲叔叔,结果,燕王造反,没一个叔叔帮忙,当朱棣被打的稀里哗啦的时候,去找宁王朱权借他的骑兵,朱权也给了,唇亡齿寒而已。

老朱第二个部署就是,在自己死前,把那些不稳定因素,可能对朱允炆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都下死手给除掉了,包括傅友德,蓝玉,一个个都死得很惨,再加上他们手下的骨干,可谓一扫而空, 后面无人可用。老朱难道不知道,杀人理由太牵强,不知道杀功臣自己在历史上会留下什么?

但是,孙子不行,继承人不行,只能这么干了,火燎眉毛顾眼前。

所以,还是朱标的威力太大。确实,朱标在老朱自己儿子中威望太高了,是马皇后的嫡长子,一直跟着老朱打仗,有打仗的能力,有治国的能力,有人才,有名望,有手段,真是完美的太子,就是没想到英年早逝 ,没寿命。

朱标在,朱棣一定会给大哥和侄子老老实实打工,指望得到大哥的欣赏,在他们弟兄心目中,大哥的欣赏是荣耀。姚和尚也不敢蛊惑他。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

朱允炆,是靠老子的恩泽,不是爷爷。


流浪在远方的忧伤


选定皇位继承人最终拍板人是皇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允炆确实是靠着爷爷才当上皇帝的。但是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并不是朱允炆。

纠结的朱元璋

洪武二十五年,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爱子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最开始,朱元璋中意的是朱棣,他曾在东角门召集群臣商量,说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朱元璋说出这一番话,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朱棣贤明、仁厚,和朱元璋有很多共同点,能力突出,是继承皇位的好人选;另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晋王也是个不成大器的角。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经形成,只有年长老道的朱棣能够驾驭。朱元璋倾向的是立贤!

刘三吾的建议

刘三吾是使朱元璋态度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刘三吾说:“君言是也。惟秦、晋二王如何?”皇上您这样说,把秦王和晋王放在哪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哇哇大哭!其后,刘三吾又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刘三吾这个人,为人坦诚,自号“坦坦翁”,一下子就说到关键点上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欲立万世之法,在继承人的选择方式上自然不得马虎,尽管朱棣很优秀,但是他前面还有两位哥哥。朱棣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妃子,作为一个庶出的儿子,朱棣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中选择。

朱允炆的优势

朱允炆虽然不是嫡长子,而且不是皇后所生。但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英雄八岁就死了,次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是有顾忌的,因为朱允熥的母亲是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朱元璋担心传位给了朱允熥,到时候主少国疑,常、蓝两个外戚集团会架空朱允熥,很容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从而动摇老朱家的统治。朱允炆年长,自然就是皇长孙!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身上有老年人朱元璋最看重的品格——孝顺!朱标生病后,朱允炆在身边照顾了两年,昼夜不暂离。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做到这份上,相当不错了。朱标死后,朱允炆更是“居丧毁瘠”。朱元璋看着心疼,说道:“你这么孝顺,可怎么替我想想啊!”老年丧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孝顺的孙子给了朱元璋一定的心理安慰。

除此以外,朱元璋早年间治理国家用重典、下猛药,晚年他也意识到了这并非长治久安之策,想要改变治国策略。等朱元璋把一切障碍扫除了,宽厚仁爱的朱允炆做一个守成之君最合适不过了!

一言以蔽之,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有运气,有朱元璋的喜爱,也有贵人帮助,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小高读史


大明朝

太祖皇帝传长不传庶,太子早逝,传位于长孙朱允炆,引起了四位叔王不服,也採取了措施,将四位叔王放任在外,留下堂兄弟在京都当人质,也没有达到安定的目的。燕王朱棣装疯三年,连马路上的马粪当早饭,麻卑了当朝,认为燕王已不能干大事并发还堂弟。如此燕王朱棣已无后顾之忧,发兵南下,直搗京城,当朝朱允炆败,朱棣接位称帝。但朱充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炆究竟到了那里,历史没有定论。


老龚166916589


这里公道的说一句,不是,朱允炆并不是因为爷爷才当上的皇帝,而是因为他的父亲。

朱允炆父亲叫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太子,朱元璋非常疼爱他,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来培养,但是很可惜,37岁时朱标因为得了风寒而病死。

朱标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比国家灭亡还痛苦,不仅是亲生儿子,还是自己一手培养的继承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痛苦可想而知。

朱标死后,其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能被立为皇太孙,很大一点是因为朱元璋将对朱标的喜爱思念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朱元璋看见朱允炆就像是看见自己的儿子朱标,而且朱允炆本人也是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所以朱元璋才会立他为皇太孙。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顾历来宗制让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呢?还是因为一个人,朱标。

朱元璋本来的想法是让朱标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朱标先走一步,没能成为皇帝,所以朱元璋有个心愿,那就是让朱标能有个皇帝的称号,即使没能坐上皇帝位,也要有皇帝的荣誉。

在古代皇帝的尊号只能是儿子给父亲追尊,因此也只能是朱标的儿子来当皇帝,然后再追尊皇帝称号给朱标。

因此,在朱元璋弥留之际,写下了遗诏,让朱允炆当皇帝。

遗诏上写“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理科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问题,那叫个开水煮白菜,太扯了。就朱允炆小胳膊小腿的,他能当上皇帝,可不就是朱元璋力挺的结果,没朱元璋,轮也轮不到他呀。所以这问题应该换一下,这么问:朱允炆不是嫡孙,朱元璋为嘛要立他为皇太孙?

哎!这就顺气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掰扯了:“不是嫡孙,你快拉倒吧!逗乐呢?是吧!”

您别着急,俺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有道理,不会跟你瞎扯。

原因

话说朱标这人他也不是好那口的人,就俩老婆,一个是常氏,这人可大有来头,是常遇春的女儿。

理所当然的了,这才是朱标正儿八经的大老婆。

另一个是吕氏,这位分有点低,毕竟她的父亲就是个太常寺卿,还是这家里边的独女。

那么常氏生了朱标的大儿子叫朱雄英,这孩子早夭,活到八岁就死了,这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嫡子嫡孙。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话了:“这说的,你难道不知道,过去这死了的不算数?”

这俺知道,咱再往下瞅。

这老二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允炆,他的母亲正好就是这吕氏。

所以说道根子上朱允炆是庶长子。

咱再往下瞅,这老三叫朱允熥,这是常氏所生。

所以这朱允熥虽然不是长孙,但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孙。

后边的咱就不用排了。

那么按照朱元璋老朱自己在《皇明祖训》当中说的,这皇位必须得是嫡母所生,这庶母生,你就是岁数再大,这都不够格,他的核心意思说道根子上就是不能弃嫡立庶。

可老朱自己个骚操作,这妥妥的打脸的节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快拉到吧!人家吕氏在常氏死了之后就被扶正了!关键还是常氏比朱标死的还早!”

咋说呢?这中间他就有个毛病,吕氏被扶正他是在生了朱允炆之后的事,这就有点尴尬,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允炆只能算半拉嫡孙,那么问题纠结就纠结在这里了。

礼法问题吗?这其实就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如果从这里分叉的话,那么符合嫡孙要求的一个是朱允炆,一个是朱允熥,这俩人谁都合适。

这事咋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既然俩人都合适,老朱为嘛不选朱允熥呢?毕竟朱允熥可是有强大的外戚——常遇春他们家?”

是!您这话要是说给老朱听,老朱没听完,就得和你翻脸。

强大的外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这个,为嘛他规定老百姓的女儿他也能成为皇后呢?这其实就是在避免外戚专权,你还跑这里和他提外戚?这就有点作死的嫌疑。

当然这时间点上常遇春已经死了,但请你记住他几个舅舅还是在的。

所以外戚的强大,这是老朱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为嘛要选朱允炆呢?

按照书上所说,朱允炆这人“颍慧好学,性至孝”,也就是说,聪明好学,还特别的孝顺。

当年朱标生病了,那是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搁身边伺候的,而且是昼夜不离啊,这一伺候可就是两年啊!

而朱标死了之后,这朱允炆是日渐消瘦。

这都被朱元璋瞅到了眼里,而且朱允炆很多地方和朱标还是很像的,毕竟总是跟着朱标在一块。

在加上他这外戚不显,没那么强大。当年朱允炆的姥爷因为看护功臣庙不力,导致有点损毁,还被朱元璋踢到功臣庙里边做了一段时间伇工。

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朱允炆比老三朱允熥要大九岁啊!

那会朱元璋已经老了,他可不能再等九年了。所以在老朱的眼里这朱允炆就很合适。

那么朱元璋都发话了,太子就是朱允炆。老朱那是说一不二的主,二选一,他就这么选了,大臣们还能有啥话说?不能啊!所以就这么定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允文接过爷爷朱元璋的班,坐上皇帝宝座,看似朱元璋一手安排的结果,实则是不得已的选择。

按照封建礼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亡,则长幼有序,以此类推,在皇子中再选一位年长的作为皇太子,也可以选嫡长子的儿子为太子(其实是太孙)。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历史给他出了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既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合法继承人,选择他们两个其中任何一个都合法。

如何选择?原本朱元璋特别喜欢朱标,一方面,朱标是马皇后所生 ;另一方面,他亲手培养了这么多年,还为朱标铺好了帝王之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只能把这份爱转嫁给孙子朱允文。加之,朱棣非马皇后所生,砝码自然轻了许多。

越过儿子,册立孙子,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朱元璋26个儿子,大多不成器,让朱元璋很是失望,秦王荒诞,晋王残暴,鲁王仙丹吃瞎了双眼。还有的是杀人犯,有的是酒鬼,有的好色成性。只有朱棣像自己,又非嫡出,不合理法,只好选择并不放心的孙儿朱允文。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有人就有疑问了: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直接传位给孙子?

朱元璋其实儿子众多,满打满算总共有二十六的儿子,光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子就五个,而且这五个也是排行前五的儿子,这说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是没有问题的。

实际上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比较高寿,他的儿子们很多都没活过他,比如长子、次子和三子,都是早于他之前去世。朱元璋四十岁建立明朝,在位三十年,他本人活了七十岁,这在古代帝王中绝对算是高寿了(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那可是高危职业啊)。再加上他的儿子众多,在皇位继承上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就像另一个高寿又多子的皇帝康熙,也出现过皇位争夺的问题。只不过明朝出现的是叔侄之间的皇位争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绝对的白手起家。他最恨的就是贪官了,所以在治理国家时一般都是严刑峻法。朱元璋很勤政,贪官杀的也很多,晚年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治天下和打天下还是有区别的,治天下不能总是严刑峻法。

确立太子

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朱元璋想要给后世子孙树立一个榜样,也是合理合法的正式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他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

太子朱标的性格和朱元璋在许多方面都不太像,他性情温和、仁慈宽厚,对弟弟们也十分疼爱,弟弟们一有过错,他就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兄弟当中的威望很高。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要求他和自己一块儿办公,想早早锻炼培养王朝的接班人。朱标很努力,朱元璋给的压力也很大,对朱标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朱元璋很严苛的时候,朱标就劝父亲少一些戾气,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经常与朱元璋意见相左。

晚年的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是重点培养,虽然有时候朱标的做法自己不是很满意,但总的来说朱元璋对这个太子还是很认可的。正当朱元璋认为继承人问题万无一失时,哪知道太子朱标在视察工作时得了风寒病逝了,这使得朱元璋既伤心又措手不及。

选择继承人

太子朱标病逝后,紧接着次子朱樉和三子朱棡也相继病逝,朱元璋在极大地悲痛过后还得考虑继承人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嫡子里面就剩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了,按照顺位继承显然应该是四子朱棣了。而且朱棣是所有儿子里最像朱元璋的一个,杀伐果断、战功赫赫,在对蒙古残余势力的战争里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样,是所有兄弟里功劳最大的一个。

朱元璋虽然对朱棣比较满意,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朱棣作为他的接班人。一方面还是考虑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不能破坏规矩,不是要给后世子孙树立榜样嘛。另一方面还是认为武打天下、文治天下,自己之所以那么辛苦、那么勤政,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读书少,处理国家大事时总害怕想的不够周全,所以他想立一个有文化,处理问题不像自己那么严苛的人为继承人。

本来太子朱标最符合自己的心意了,谁知天不随人愿朱标病逝。那还有没有符合他标准的人呢,我们说有,这个人就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的性格和父亲朱标很像,而且十分的孝顺,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最主要的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标第一合法继承人。

综述

所以说朱允炆能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既是靠的自己的爷爷朱元璋,也是因为古代皇位继承制的原则。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朱元璋爱屋及乌,把在太子朱标身上寄托的希望转移到了皇孙朱允炆身上了。

本来朱元璋对于自己王朝有着很好的规划,树立皇位继承制的榜样,希望杜绝以后在皇位继承上的纷争,哪知道理想虽美好,但现实很残酷,他一死他的儿子和孙子就为了皇位打的你死我活,不得不说这古人为了皇位还真是没亲情可言,权力使人疯狂啊!这从古到今皆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